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祁縣澗壑村志

董永

<h3>編撰人員:</h3><h3>組 長:陳維全</h3><h3>主 編:陳維敏</h3><h3>編輯整理:陳 琰</h3><h3>成 員:陳維政 薛在石</h3><h3> 郝義勇 郝傳洲</h3><h3> 陳維敬</h3><h3>顧 問:王培信 郭步伸</h3><h3> 薛青春 薛新春</h3><h3> 程巧云 陳維川</h3><h3> 陳維敦 趙景文</h3><h3> 程改云 陳青瓊</h3><h3>圖文設計:董永勇</h3><h3>攝 影:董永勇 霍崇信</h3> <h3> 序 言 </h3><h3>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一個小小的村莊——澗壑,渺如一葉扁舟隨波逐流,小船上的人們乘風破浪幾經沉浮,他們浴血拼搏、前仆后繼,守護著這只小船,守護著他們心中最溫暖的歸宿。前行的腳步沒有停止,但是沒有文字的傳承,我們的歷史一片混沌。 </h3><h3> 盛世修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厚實的歷史積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蘊,注定農村永遠是一個內涵豐富、題材重大、值得記載的史志課題。編著村志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澗壑村世世代代村民們的心愿。我們秉承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宗旨編著澗壑村志,希望能見微知著,從中感受人情世事滄桑,了解我們村的變遷歷史,隨著我們國家不斷向前跨越的矯健步伐,去回望我們村的發展軌跡。由于前人無文字記載,我們無從查閱,只能到處走訪年邁長者、知情人士,參考相關資料、聽取一些傳說軼事,追溯那些久遠的人和事,竭盡全力來還原我們村的歷史,以慰藉每一個澗壑人深沉的愛鄉思鄉之心。也誠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斷完善和修正。 </h3><h3> </h3><h3> </h3><h3> 2018.07</h3> <h3>第一章 位置和境域 </h3><h3> 澗壑村位于祁縣古縣鎮東北4公里的平原地區。東臨洛陽以土堰為界,東南與郜北以路為界,南臨梁村以支渠為界,西與元臺溝以退水渠為界,北與澗村、段家窯、昌源河灌區所在地以昌源河為界。區域總面積為2627.97畝,其中旱地166.35畝,水地2511.62畝。村里發展林果種植后,梨樹900畝,蘋果150畝,其余均為糧田。</h3> <h3>圖1.澗壑村位置及境域</h3> <h3>第二章 關于村名 </h3><h3> 澗壑,顧名思義,澗者,山夾水也;壑者,溝也。可見我們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但是后來不知何故改“壑”為“法”。法者,水去也,現在村里水位線下降,很多水源都枯竭了,村北那條曾經常年流淌的清水渠也干涸消失了,村南的自流井也不流了,甚是不妙,后在現任村主任和廣大村民的堅持下改回“壑”字,于是有詩云: </h3><h3>昌源涌出子洪口,一條山梁沿河走。 </h3><h3>東端兩個洛陽小,西部村莊形似舟。 </h3><h3>船泊梁邊不思航,窗魁九溝伴兩山。 </h3><h3>村莊三面平川地,前河后河向西流。 </h3><h3>河畔盡是渠和澗,梁邊猶多溝與壑。 </h3><h3>祖先雅興有詩意,取名澗壑總相宜。 </h3><h3>顧名思義如在境,身臨其境便知名。 </h3><h3>可憐庸人見識少,壑改為法太可惱。 </h3><h3>法字水去實不妙,澗無泉來壑干涸。 </h3><h3>好在村民人心齊,改回壑來皆歡喜。</h3> <h3>圖2.澗壑村俯瞰圖</h3> <h3>第三章 隸屬沿革 </h3><h3> 康熙二年(1663年)知縣郭藹均平里甲,以編審薄冊循序分立,每一千二百丁為一都,百二十丁為一甲,當時我村屬東澗都,<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東澗都在縣東南二十里的東澗村,附四村分別是:澗壑、段家窯、魯村、牛車村。由此可推測,早年間昌源河道可能在我村南,我村與澗村之間只隔一條澗,故把我村同昌源河北的幾個村子劃在一個區域,由此也可解釋我村的文殊寺建在東澗村和西澗村之間。我村在昌源河北有大片土地和九溝的三條溝三道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澗壑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歸二區管轄(子洪區),高級社時是燎原社的一員(另有梁村、元臺溝、王賢),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屬中蘇友好人民公社(古縣)管轄。全村為一個大隊叫作澗壑大隊,下分三個小隊,后又并為兩個小隊,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公社解體,古縣變為鎮,澗壑為古縣鎮的一個村。1980年實行聯產計酬,1983年實行大包干,大隊小隊均解體,建立村委會,社員變村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第四章 人口姓氏 </h3><h3> 一、人口 </h3><h3> 解放前由于戰亂、疾病,饑寒交迫人口銳減,解放初有150戶450人,70年代初200戶760人,50-60年代,人口迅速增長,實行計劃生育后,人口穩中有增。2018年有342戶834人。常住戶:306戶,常住人口726人 ,戶籍人口:男425人,女409人。20歲以下189人,20-40歲210人,60-70歲74人,70-80歲55人,80以上24人,全部為漢族。 </h3><h3> 二、姓氏 </h3><h3> 1.原有姓氏 </h3><h3>龐(龐家墳地名為證) </h3><h3>韓(韓家會地名為證) </h3><h3>郭(郭家墳地名為證) </h3><h3>溫(溫家圩地名為證) </h3><h3>范(范家地、范圪道為證) </h3><h3>段(段家地地名為證) </h3><h3>以上姓氏何時遷走或絕宗,無法考證。 </h3><h3> 2.現存姓氏: </h3><h3> 陳姓60%,薛姓28%,郝姓5%,郭姓3%,其余王、趙、常、柳、黃、高、董、李、閆姓共占4%。 </h3><h3> 3.現存的陳氏家譜、郝氏家譜和郭氏家譜:</h3> <h3>圖3-5陳氏家譜 注:據有關史書記載,陳姓起源于西周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陳姓出自舜帝后裔陳胡公,周武王滅商朝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第三十三世后人媯滿,并封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大姬嫁給他,封國于陳地(今河南省淮陽縣境內),謚號為胡公,又稱胡公滿。胡公滿的子孫以國為姓,即是陳姓的起源。澗壑陳氏始祖陳秉忠是明朝初年由河南臨潁遷至祁縣胡累村,至第7代后裔由胡累村移居我村,從第七代開始已傳至第25代。陳氏后人人丁興旺,成為村中人口家族中占多數的第一姓氏。陳姓是我國的第五大姓氏,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大陸陳姓人口5440萬。在廣東省等南方諸省是第一大姓,也是全球華人中分布較多的姓氏,在韓國人、越南人中也是常見的姓氏。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陳姓都是第一大姓。陳姓最著名的是“江州義門陳”,史稱天下第一家。地址即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該陳氏家族聚居歷時332年,歷經15代,共聚3900多口人,同炊同飲,和睦相處不分家,歷經唐宋兩朝,多次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旌表。北宋仁宗年間,朝廷為了傳播世間道義,把該家族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從此義門陳后人遍布中國大江南北。</h3> <h3>圖 6-8 郝氏家譜</h3><h3>注:商先王封太原為郝地 </h3><h3> 始祖郝天奇肇基祁縣長頭鄉 </h3><h3> 九世二祖郝廷學居住澗壑村,生子二人,長郝鑛次郝洪 </h3><h3> 光緒十七年,十七世祖郝培榮拜撰家譜</h3> <h3>圖 郭氏家譜 </h3><h3> 據老人們傳言,我村的薛氏家族均由洪洞移民至此,年代久遠,立祖人薛河歷經祖輩繁衍生息,至今已傳到二十四代,本家族現有農村住戶約40余戶,人口約180余人。 </h3><h3> 我村郭氏家族來源于河南溫縣,家譜從一世開始都有記載,不知從幾世來我村,現傳到十七世。</h3> <h3>第五章 歷史大事 &nbsp;</h3><h3> 一、解放前: &nbsp;</h3><h3>1.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發大水<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澗壑村被淹,崖塌十八丈,大水沖走了河神</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廟和三教廟。南山買地址,名叫澗壑寨,準備搬遷。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2.水災后不舍遷走,后河地栽植了一大片葡萄,人稱“小清源”。1935年昌源河又發大水,沖走了大片葡萄園。 &nbsp;</span></h3><h3> 3.1938年,日本人來了燒殺強掠,燒毀了東圪道郭家宅旗桿院門樓??撤チ宋掖宕迮院舆叺拇罅苛鴺?,運走做枕木。 &nbsp;</h3><h3> 4.1942年昌源河又泛濫成災,在我村后河地由東到西留下一片河沼地,后來村民辟為大片稻田,很有江南水鄉的風光。 &nbsp;</h3><h3> 5.我村于1946年實行土改,1947年反動地主武裝奮斗團反攻倒算。1947年正月,奮斗團虜走我村七十余人,在南團柏村打傷多人,殺害農會主席趙相璽等人。1947年冬,閆錫山搞三自傳訓,虜走我村30余人,在會善村實行白色恐怖,強迫自白轉生,我村多人落難,多虧王培信從中周旋,救回共產黨員陳步美、陳汝芬和村民陳良敘、陳維垣、陳希如、郝步成等人。 &nbsp;</h3><h3> 6.我村于1948年解放。 &nbsp;</h3><h3> 二、五十年代: &nbsp;</h3><h3>(一)運動: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大煉鋼鐵、浮夸風、食堂化 1950年我村有八名戰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其中許靜在戰場失去雙腿,榮獲一等殘疾軍人稱號,退伍回村后,歷任村支書等職,于2007年逝世。薛光春在部隊任排長等職,由部隊轉業到安徽,后由安徽遷回我村,曾任村支書等職,于1999年病故。陳維起從部隊退伍回村務農,于2006年去世。陳步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失蹤。中美建交后,曾經多次到臺灣、美國尋找未果,家人仍心存希望,只愿承認是軍屬。<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陳光遠在戰爭中任部隊司務長,戰爭結束后轉業回到祁縣,先后擔任梁村、古縣、任村供銷社主任,退休后回到村里,于2003年離開世。吳鴻仁轉業后在農村信用社工作。陳九勝屬于后期赴朝人員,轉業后在北京五金工具廠工作,后回到祁縣,退休于祁縣電業局。趙相章也是屬于后期赴朝人員,轉業后在內蒙工作多年,后回到祁縣,退休于縣農機站。</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十年代末,天災人禍,村民溫食不保。 (二)體制: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單干—互助組—初級社—燎原社(高級社)—加入中蘇友好人民公社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生產: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52年,小暑時節,我村遭受了一場特大冰雹,雞蛋大小的冰雹把所有的農作物都打光,幾千年的大槐樹被打得禿枝少葉。四村八社的鄉親們前來支援,建安等村的救援隊自帶牲口、耬、犁、耙,為我們救災搶種。秋收時,糜子等小雜糧獲得大豐收,當時有人風趣地說“若要糧食大豐收,全憑冰雹抽”,我們村因禍得福,人們發自內心地感謝黨的好領導。 ——1958年村西南財神廟被拆毀,當時竄出好多蛇,當事人非??只牛s緊燒香磕頭,就怕財神離開。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58年大煉鋼鐵、大躍進時,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動,深翻土地,修建水庫,地里的糧食收不回。 ——得益于大躍進,縣政府統一組織挖渠引水工程,在我村后河東至洛陽地界,西到我村后頭溝,北到昌源河開挖了一條開口6米的大渠,名曰“清水渠”,此渠冬天水不凍,夏天水常流,沿渠的塘、涂、溝、池得以整治。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59年祁城從澗壑后頭溝引水準備學習我村種植水稻,開溝埋置水泥管道。 ——1960年前后三年,天災人禍村民食不果腹,常以柳芽、野菜充饑。 三、六十年代: (一)政治:三清、四清、文化大革命 ——1966年造反派奪了生產大隊黨支部的權,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進駐古堡,真武廟和觀音堂遭劫,毀壞了栩栩如生的神像和精美的壁畫。 ——1968年我村成立革命委員會,陳步漢當選革委主任,實行一元化領導。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生產: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2年全村通電,當時許靜主政,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國英、郝義勇為電工。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2年夏天,古堡西北方墻體坍塌,壓垮了村民郝鑑家的街門和東房。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六十年代中期借農業學大寨的東風,實行農田總體規劃,平整土地、挖渠排水、治理鹽堿。在村南由東到西縱橫修6?7米寬的道路10余條,總長10公里,挖開口5?6米的水渠13條,總長5公里,實現了井、機、電、田、路、渠、林七配套園田化。當時實際領導是陳步漢。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村里三隊熬制氯化鉀,占用村西關老爺廟,威風凜凜的關老爺被迫退位,英勇驃悍的周倉、關平被趕走,美侖美奐的壁畫被毀掉。 四、七十年代: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政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林彪出事,批林批孔;文革后期鄧小平復出整頓,反擊右傾反案風,鄧小平被打倒,批林批孔批周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三偉人逝世,打倒“四人幫”后,文革結束,鄧小平再度復出。</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我們村在每項運動中都隨波逐流,始終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生產: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0年村革委主任領導村民建磚窯燒磚,自立更生,整合七年制學校,修建新校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0年全村實現合作醫療,薛秀春、薛在林為赤腳醫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1年利用引水沖擊法開鑿蓮花地路口,貫通了村西南北通道,免除了村民生產生活中爬坡運輸之苦?!?971年西旗桿院的門樓和繡樓被拆毀,院里的房屋也被改建。 ——1971年村革委會把西場定為學校勞動基地,當年栽植了核桃樹和花椒樹。成立了林業隊,在桃溝發展了梨樹,在河神廟坡底發展了葡萄,在十八畝發展了李子、沙果和葡萄,在后頭溝發展了壺瓶棗,在“四旁”、“四荒”種植楊樹,實現大地園林化,我村被評為“山西省林業先進大隊”,陳步漢主任也獲得了省級獎勵。</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七十年代初,老爺廟被徹底拆除。</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2年正月初一村民薛錦春家發生火災,火勢兇猛,當時的團支書陳維政率領本村的廣大團員青年英勇救火。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6年春引水上瓦崖頭,利用沖擊淘土之法,搬掉瓦崖頭,墊高桃灣地,開出30000多平米的新農村建設基地,順便打通小溝子,貫通了村東南北交通。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5-1976年村里打水井三口,沙灣為中層井,鐵角、沙溝為深層井。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我村開辦了農校,校址在九溝,開挖有窯洞,現今尚存。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唐山地震,我村震感強,村民恐慌。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后半年村革委會主任陳步漢退居二線后致力于農校建設,開發九溝山和大河灘,溝內種糧和油料作物,河灘變稻田,當年受益。</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夏昌源河發大水,頭工堰決口,沖走了我村沿河農田60畝,林地80畝,高灌站一處,水泵一個。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秋縣委部署昌源河修筑河堰,圈走我村濕地60畝。</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冬,我村二隊打谷場發生火災,燒掉牲畜草料,影響牲畜過冬。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4月5日,我村又遭受凍害,梨花、桃花、杏花等都被凍壞。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我村舊戲臺被拆毀。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夏,村領導組織平整規劃新農村基地,當時韓振福主政。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9年正月,原村革委會主任陳步漢由于積勞成疾,不滿50歲就英年早逝。陳步漢去逝后,陳氏家庭為其捐款,后任村干部根據廣大社員的意愿,將他與集體的往來賬欠款全部免去為零,以示安慰,此舉在我村有史以來尚屬于首例(他的賬欠款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歷年累積的口糧菜蔬等款)。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9年昌源河灌區建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四干渠合并開渠修路,規劃走我村一百多畝河灘地、濕地和九溝的三溝三梁(當初只是雙方簽約,之后縣政府下達正式文件)。對于出賣九溝、河灘濕地這件事,廣大群眾持有不同意見,主張上告收回耕地,其中陳國禎、薛之印、陳晉杰、王永遠等人到鄉縣上訪,幾經周折,這場民告官的官司無果而終,耕地未能收回。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五、八十年代: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政治:實行改革開放,生產關系開始轉變,與此同時,計劃生育工作也開始了。 (二)生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包產到戶,生產力得到了解放,集體所有制解體,村民的勞動熱情高漲,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3年村委籌資興建2000平米新學校。 ——1984-1985年我村在東首地開始栽植蘋果,在沙溝、頂頭河發展葡萄,開始了我村糧果并舉的產業結構。當時陳維政和陳振德主政,村干部從規劃地塊到苗木購買、技術人員培訓,都精心部署統一安排,經過多年不懈地努力和廣大村民的密切配合,林果業成效顯著,從此我村的木材林和經濟林比翼雙飛,技術員陳維和、陳振利在這項農村種植結構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6年村委發動群眾、利用義務工拉沙石、墊路基,修筑了我村八條主干沙石路,為后來道路建設奠定了基礎。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6-1988年村里打了飲水深層井,安裝了高壓泵和管道,全村用上了自來水。期間,陳振德主政,郝傳湖輔之。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89-1991年在郝傳湖、陳維政和陳維倫主持和籌劃下,我村在舊戲臺的原址上修建了新戲臺和村委二層辦公樓,總耗資二十余萬元,此項資金來源主要為陳步漢任期內營造木材林的銷售收入。</span></h3> <h3>澗壑村昌源劇場</h3><h3><br></h3> <h3>澗壑村民委員會辦公樓</h3> <h3>六、九十年代 &nbsp;</h3><h3> (一)政治: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二)生產: &nbsp;</h3><h3>——1993-1994年村委會門前主干道鋪設了柏油路,至梁村打了水泥路。歇馬廟發生火災被燒毀。 &nbsp;</h3><h3> ——1995年修建了學校教學樓,修筑了水塔,期間薛文春和陳春蘭主政。 &nbsp;</h3><h3> ——1995年7月陳國相家南房著火。 &nbsp;</h3><h3> ——1997年實行了土地第二輪承包,明確了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 &nbsp;</h3><h3>——1998年春霜凍梨花。 &nbsp;</h3><h3> 七、2000年以來 &nbsp;</h3><h3>(一)政治: &nbsp;</h3><h3>結束統購、統銷政策,免除農業稅。 (二)生產: &nbsp;</h3><h3> ——2003年全民總動員抗擊“非典”。 &nbsp;</h3><h3>——2003-2006年硬化了村內的所有主要街道。 &nbsp;</h3><h3>——2005年國家免除了糧食征購任務后還發放了種糧補貼款。村民們更加擁護共產黨,感謝政策好、領導好。 &nbsp;</h3><h3>——2006年春梨花又遭霜凍。 &nbsp;</h3><h3>——2008年我村村民趙相章家著火。 &nbsp;</h3><h3>——2008年薛紅強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陳維全當選村委主任,干了很多實事好事,村民非常擁護,到2018年均已連任四屆。 &nbsp;</h3><h3>——2008-2018年,支部書記薛紅強和村委主任陳維全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澗壑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全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勞心出力。在這十年間,糧食、果業齊發展,多種經營,百姓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蒸蒸日上。與此同時,也為振興澗壑村開發了許多項目,貢獻卓著:</h3><h3>1.修筑村委會門前大路。</h3><h3>2.建沼氣池60個。</h3><h3>3.農網改造。</h3><h3>4.修建紅白喜事餐廳。</h3><h3>5.修沙石路10公里。</h3><h3>6.地埋管道兩萬五千米。</h3><h3>7.建梨樹防雹網。</h3><h3>8.田間路硬化10公里。</h3><h3>9.進地橋130個。</h3><h3>10.修建大防滲渠道6000余米。</h3><h3>11.維修真武廟和觀音堂。</h3><h3>12.全村安裝路燈。</h3><h3>13.地埋線改造19處。</h3><h3>14.打深層井8眼。</h3><h3>15.建立了雙紅種植合作社。 &nbsp;</h3><h3>2018年準備完成的項目還有: &nbsp;</h3><h3>1.元臺溝——澗壑村內——二干渠鋪設油路 2.與濕地公園聯營改造魚塘。</h3><h3>計劃的項目還有: &nbsp;</h3><h3> 1.“振興村”項目 &nbsp;</h3><h3>2.濕地公園掛鉤鄉村旅游。</h3> <h3>第六章、有故事的澗壑一、人杰: (一) 解放前著名人物: 陳清:我村陳氏家族六世祖,在清初任貴州長官司吏目??嫡龂呵呖h人,大清年間在澗壑村教書多年,他為人正義,樂善好施,深深地愛上了澗壑這塊風水寶地,更愛上了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民風淳樸的村民和好學上進的莘莘學子。他決定為澗壑做點貢獻,計劃從洛陽村東茶壺廟處到澗壑村東首地開一條渠引昌源河水灌溉澗壑田地。他用自己的薪金每年買一段水道,年復一年,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澗壑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開通了造福我村的興盛渠,后來梁村和元臺溝也參與其中,從我村看水窯處分水澆地。他去世后村民把他安葬于澗壑村九溝,遇時節還自發去祭奠,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懷念。 郝建美:(1844-1924) 著名晉商,在大盛魁經商,期間擔任副經理、經理幾十年,為人本分,性格溫和,處事公道,誠信經商,積累白銀六十余萬兩,在號工作六十余年,富甲一方。 郭世臣(秀才):(1879-1952) 19歲考上秀才,獲省政府秀才第一名獎。22歲西安考舉不第,回村辦私塾行醫,解放前一直任名譽村長。 郭剛元:著名晉商,二十八歲開始創業,到新疆發展,開創的記號為“田園恒”,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業務逐漸壯大。后發展到綏遠記號為“三元成”、“育生厚”,在本地有“義美泉”“萬順店”,到72歲告老還鄉。 郭映川:是郭剛元之子,為人和善、誠信,子隨父業,除經營生意業務外,在村里還擔任過一段時間村長的職務,期間自己投資帶領村民在昌源河畔植樹造林防洪、防澇、防止水土流失,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并且對我村的文藝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后因身體狀況不佳逝世,享年64歲。 郭映峰:祁縣“惠春藥房”的掌柜,經營業務誠信,對人熱情和善,童叟無欺,有求必應,重視教育,助教助學。他去世后全村老幼自發路祭送葬。陳步先:著名晉商,曾在西包頭開辦福昌公茶莊,為人誠實守信,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其后人現居呼和浩特。</h3> <h3>  福昌公茶莊茶筒</h3> <h3>陳步先故居</h3> <h3>陳良秩:(1905-1987)典型老農民,種糧種菜,農林牧副漁樣樣拿手;習有武功,看園守夜能手,曾活捉澗村的慣盜楊板四;打獵除害樣樣都行,逮獾子捉黃鼠狼為村除害;唱秧歌、練拳、游泳、放風箏樣樣精通;起刀兒磨剪子,義務服務村民;調制祖傳治療燒傷的藥劑義務服務患者?!捌羁h的棚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這是民間正月鬧紅火時流傳的一句話,陳良秩就是搭棚、起架火、鬧社火的好把式。</h3> <h3>陳良秩故居</h3> <h3>(二) 解放前革命戰士: 解放前,村里有一些黨員進行秘密活動:陳維忠、陳汝芬、陳步美、陳希漢、陳定國、趙相璽、薛輝春、陳九德、王家昌、陳希堂、郭秀蘭(女)、許福蓮(女)、董四蘭(女) &nbsp;</h3><h3>薛潤牛:1946年9月參加革命,1954年6月在四川因公犧牲。 &nbsp;</h3><h3>陳占山:1944年7月參加革命,1948年5月5日在臨汾戰役中犧牲。 &nbsp;</h3><h3>王馬祥:1948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10月在解放太原的戰斗中犧牲。 &nbsp;</h3><h3>陳定國:中共黨員,1948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12月在解放太原的戰斗中犧牲。 &nbsp;</h3><h3>趙相璽:中共黨員,農會主席,1947年正月于祁縣南團柏村被反動地主武裝“奮斗團”殺害。 &nbsp;</h3><h3>陳瑞祥:武委會主任,1947年9月在祁縣安家莊戰斗中犧牲。 &nbsp;</h3><h3>薛之炳:民兵,1947年在祁縣澗壑村被敵人殺害。 &nbsp;</h3><h3>(三)澗壑村黨組織及干部情況 &nbsp;</h3><h3> 1.解放后共產黨組織不斷壯大,黨員們在各項事業中起著領導和骨干作用,到2018年澗壑村的黨員已達到40人。</h3><h3> 2.解放后歷屆黨政干部: &nbsp;</h3><h3> 黨支部書記 村長、主任</h3><h3>(黨小組長)</h3><h3>陳希漢 1948-1952 陳步康 1948-1952</h3><h3>(黨小組長)</h3><h3>陳希堂 1952-1953 陳步美 1952-1954</h3><h3>許 靜 1953-1963 王家昌 1954-1955</h3><h3>吳風仁 1963-1964 陳國祥 1955-1963</h3><h3>薛光春 1964-1967 陳步漢 1963-1968</h3><h3>陳國偉 1967-1968 許 靜 1968-1973</h3><h3>陳步漢 1968-1976 陳維政 1973-1979</h3><h3>韓振福 1976-1979 董立高 1979-1980</h3><h3>陳維政 1979-1986 陳振德 1980-1986</h3><h3>陳振德 1986-1989 陳維政 1986-1989</h3><h3>陳維政 1989-1993 郝傳湖 1989-1994</h3><h3>薛文春 1993-2003 陳春蘭 2001-2006</h3><h3>陳維政 2003-2006 薛文春 2006-2009</h3><h3>陳振德 2006-2009 陳維全 2009-今</h3><h3>薛紅強 2009-今 &nbsp;</h3><h3>(四)解放后優秀個人及團體: &nbsp;</h3><h3> 陳步漢:曾任我村革委會主任,他在任職期間任勞任怨,踏實工作,勇于進取,領導村民植樹造林,建設了“青年林”,在“四旁”、“四荒”種植楊樹,實現了大地園林化,我村因此被評為“山西省林業先進大隊”,陳步漢主任功勞卓著,獲得了“山西省林業先進人物”的光榮稱號。我村新農村村民所建民房所用的木材絕大多數來源于他主政期間所發展的木材林,這些木材銷量可觀,經濟收入逐漸壯大,為日后的村集體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為社員打開了溫飽之門。 &nbsp;</h3><h3>陳維政:擔任村級領導工作前后20多年,他的主政理念、施政總則、為人品格很受上級領導的賞識和廣大村民的擁護。他清政廉潔,無一絲私心雜念,踏實肯干,能上能下,曾幾次受命于危難之時,政績顯著。主政期間他大力發展林果業,給了村民一把打開小康之門的金鑰匙。他工作家事兩不誤,工作上恪盡職守為村民謀福利,在家里悉心照顧多病的妻子,曾被評為晉中地區“模范丈夫”。他曾幾次放棄升遷的機會,始終堅守在農村的基層崗位上,他的信念就是“不做大官做實事”。 &nbsp;</h3><h3> 陳維全:深受村民擁戴,蟬聯四屆村長,勇于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政績卓著。主政期間加強新農村建設,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在整治道路、垃圾處理、村莊綠化等方面都取得成效。移風易俗,轉變村民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村風。保護村中古建筑,修復古廟,為我村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h3><h3>薛在石:從20世紀六十年代初,古縣信用社在我村設立信用代辦站方便群眾存貸業務,他一直從事信貸工作,至今(2018)已50余年,深受群眾信賴,村民存款最多達到一千七百萬(人均近兩萬)。信貸工作有力地支撐了我村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綜合發展,促進村民經濟的流通和有效利用。</h3><h3>郝傳洲:于1976年接任大隊會計一職,至今(2018)已有四十余年,他為歷屆干部出謀劃策,處理涉外事務。他思路開闊,有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能言善辯,力爭使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對村內的日常事務和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有獨到的見解、清晰的判斷力、深邃的洞察力和精準的預見性,是歷屆干部難得的好參謀、離不開的好助手、村集體的好管家。他還是我村婚喪理事會主要成員。 郝義勇:是我村也是我們古縣鎮資格最老的電工,見證了我們村電力發展的全過程,在我村電氣化建設過程中功勛卓著。他還是我村婚喪理事會的領班,并且多才多藝,是“光明劇社”的骨干。 &nbsp;</h3><h3>陳維敬:是馬二牛的得意門生,在我村開門授徒,教習形意拳,他又是“光明劇社”的骨干,可謂文武雙全。 &nbsp;</h3><h3>陳希寶:是著名泥瓦匠,我村的建筑工程他幾乎都參與過,他和他的徒弟們為我村的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nbsp;</h3><h3>陳步福:是著名廚師,他廚藝精湛,服務熱情周到,帶出多名徒弟,無私地為全體村民服務,推動了我村飲食文化的發展。 &nbsp;</h3><h3>婚喪理事會:由郝義勇、郝傳洲、陳維效牽頭,義務為村民服務,熱情周到,不辭辛苦,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光明劇社:以陳光明、郝義勇、陳維敬、常瑞貴、陳步華為骨干,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對促進文明村建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雙紅種植合作社:合作社種植紅甜瓜和紅薯,注冊資金500萬,共有145戶入股,每戶兩萬,陳維全和薛紅強各20萬,陳維全任社長,薛紅強為副社長,領導成員還有陳希舜、陳連旺,合作社為我村發展特色農業搭起了平臺。 &nbsp;</h3><h3>(五)工作在外有較大影響的人物: &nbsp;</h3><h3> 陳維忠:解放前參加革命,解放后歷任村、鄉、縣級干部,在祁縣縣委工作多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陳步康:中共黨員,中共祁縣武裝四十團戰士,解放后任我村村長,后又任祁縣交易所長。他任村長期間,在打擊做河工中的壞人濫伐我村的樹木、偷割我村的莊稼的斗爭中起了特殊作用。其父陳良琠因為是共產黨員家屬并因其向農會報告過反動地主武裝“奮斗團”偷襲我村的消息而被閻錫山的部隊三十七師殺害。<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陳維高:軍人,正團級,上校,在北京衛戍區工作19年,復員后在北京西城區民政局任局長、書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王仁年:軍人,團級干部,參加過援越抗美。</h3><h3>郝步廩、郝傳源、郝傳花:均為我村解放后文革前的大學生。</h3><h3>陳維敏:夫妻均為老三屆,四女四婿賢而惠,高考恢復圓美夢,中教高級有品味。</h3><h3>陳希旃:軍人,參加核試驗老兵。</h3> <h3>陳希旃參加核試登記表</h3> <h3>郭步忠:畢業于農校,服務于鄉鎮,基層工作30余年,任鄉級干部。吳秀花:一直在農村信用社工作,認真負責,業務精湛,榮獲地區農合系統業務技術比賽、單指單張點鈔第一名,獲得省級第二名和全國優秀選手等光榮稱號。陳壯志:曾任祁縣勞動局職業介紹中心主任。陳維川:就讀于山西省輕工業學校高分子化工專業,畢業后在山西錦綸廠、建材機械廠工作;電視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后擔任過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鋁合金技術科科長等職務,從事建筑外墻裝飾的幕墻門窗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及技術管理、預算投標工作。國有企業改革下崗分流,先后在大連三環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云盛工貿有限公司、太原市發滿幕墻門窗工程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被評為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專家,受聘為山西省建筑裝飾協會專家評委組成員。 薛靜森:從東觀高中考入晉中衛生學校放射專業,畢業后在太原化學工業集團化肥廠職工醫院工作期間任放射科放射醫師、副主任。后在太原理工大學環工系進修,獲供熱與通風空調本科學歷,響應國家號召下崗再就業,在太原中天空調公司、山西天和空調凈化有限公司任職,于2009年籌資創建山西華利森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2018年聯合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山西八建集團第六工程公司直屬一分公司,任總經理。 二、地靈 (一)土地我們澗壑村村莊高、土地低,村南、村北一馬平川。村南壤土,高梁、玉米、小麥、五谷雜糧都可種植,種啥長啥樣樣豐收且品質上乘,是理想的米糧倉。村北是沙地,瓜果、蔬菜、薯類均適宜生長、品質優良,桃梨五果、葡萄都能發展。享有盛名的“雙紅”即澗壑紅甜瓜和紅薯就產于此,水利設施齊備,便于適時澆灌。少量旱地掛在村東、村西梁上,栽植蘋果、用于殯葬。很有價值的九溝地和大片的河灘濕地在七十年代末已被低價拍賣,留下了莫大的遺憾。</h3> <h3>九溝風貌航拍</h3> <h3>遺失的土地: 1.九溝中間的三溝三梁,約有60多畝;九溝棱底約有20畝地,還有近百畝的大片濕地。 2.東澗村和西澗村之間文殊寺附近,有澗壑的大片土地,解放后我村薛家和陳家還有人在那里耕種。 3.梁村村北玉皇閣東有澗壑郝家的地,直到解放后還在耕種;梁村窗魁山附近有澗壑好幾家村民的墳地。2000年后,梁村窗魁山東善香溝口開磚窯還挖了我村村民陳維杰家的墳地。 4.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發大水,我村村北一天一夜崖塌十八丈后,村民恐慌,我村便在南山購置土地,準備搬遷,后水患消失,便未搬遷,那地方便名為澗壑寨,現在我們正在尋找查訪。2018年秋天,我們在善香溝和八洞溝之間發現兩處跟老人們的傳言相似的地段,一為大溝寨,一為桃溝寨。 5.在找澗壑寨的時候,在北崗頭找到一塊名叫澗壑地的地塊,大約七八畝,據當地村民說,此地原屬澗壑村。 6.古縣有我村財主郝建美的墳地,郜北有我村原村長郭映川家的墳地。7.文峰塔周圍的大片土地,在解放初期一直由澗壑村民耕種??雌饋頋聚执宀⒉恍。芍^地大物博。 附:曾用過的地名 村南:鐵角地、百圩彎、蘑菇地、龐家彎、龐家墳、石口子、南彎地、新圩地、長畛地、站疙瘩、站疙瘩底、小石口、彎彎地、棋盤地、小新圩、楊拉地、沙灣地、溫家墳、養老灣、東西畛、桃彎地、韓家會、尖角地、洪水渠、郝家墳、郭家圩、園田化、段家地、圪朵地、范家地、蓮花地、順道地、木鴿崖底、羊圈彎、堰南地、西邊地等。 村北:沙溝、棗園棱底、豬肚間、九畝間、頂頭河、菜地、二圪漕、杏間、河神廟坡底、桃溝坡底、桃溝、金沙灘、十八畝、魯肚兒尖、河灘地、后頭溝、堰北等。(二)物產1.谷類:小麥、玉米、高粱、豆類、水稻、谷子、黍子、芝麻、麻子等。2.蔬菜類:蔥、韭菜、蒜、茄子、西紅柿、菠菜、西葫蘆、蔓菁、芫荽、莙荙、胡蘿卜、白蘿卜、糖蘿卜、水蘿卜、豆角、黃花菜、白菜、茴子白、野蒜、苦菜、馬齒菜等。3.薯類:紅薯、馬鈴薯、洋山藥、長山藥等。4.果類:桃、李、杏、梨、蘋果、紅棗、核桃、葡萄、柿子、石榴、無花果、黑棗兒、桑椹等。</h3> <h3>澗壑村紅棗</h3> <h3>5.林木類:楊樹、柳樹、柏樹、香椿樹、臭椿樹、榆樹、桑樹、國槐、洋槐、楸樹(瀕臨絕種)、泡桐等。6.花類:菊花、芍藥、玫瑰、月季、雞冠花、夜合花、馬蓮花、牽?;?、西番蓮、茜草花、蜀季花、指甲花等。7.草類:茅草、艾草、狗尾巴草、抓地草、蒿、葦、牛枝、水稗草、苜蓿、香文草、沙蓬、馬藺、蒲草等。8.藥類:生地、大薊、小薊、薄荷、遠志、益母草、芫花、蒺藜、荊芥、茵陳、甘草、板藍根、蜂房、榆白皮、地骨皮、地龍、車前子、酸棗仁、枸杞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小茴香、蘆根、白矛根、菖蒲、蒼耳、水蛭等,還有一些花類也可入藥。9.畜類:牛、馬、羊、驢、騾、狗、豬、奶牛、奶山羊等。10.毛類:兔、貓、鼠、田鼠、黃鼠狼、獾、刺猬、瞎惠鼠等。11.羽類:家雞、野雞、石雞、家鴨、野鴨、家鴿、野鴿、烏鴉、喜鵲、斑鳩、燕子、麻雀、山雀、鷂、黃鸝、畫眉、鵪鶉、啄木鳥、布谷鳥、蝙蝠、大雁、天鵝、貓頭鷹、翠鳥等。12.蟲類:蠶、蜜蜂、蟻類、蛇、蚊子、蝎子、蟬、蝴蝶、蛾、蛤蟆、蟾蜍、魚、鱉、蝦、河蚌、蚯蚓、蜻蜓、螻蛄、蛐蛐、螟蛉、蝸牛、蜘蛛、蚰蜒、壁虎、螳螂、螞蜂、蒼蠅、牛虻等。13.瓜類:西瓜、絲瓜、紅甜瓜、南瓜、香瓜、黃瓜、白流沙、菜瓜、劉泉瓜等。14.物貨:香油、麻油、豆粉、豆腐、粉條、粉面、蜂蜜、黃蠟、皮毛、柳器、棉麻、花椒、花生、葵花、醋、蘑菇等。 三、澗壑古村莊 (一)村莊概貌我村極像一艘停泊的船,村莊建筑高低不平,錯落有致,郭家、郝家的四合院古色古香,亮堂的農家院簡樸適用,古老的窯洞冬暖夏涼,更怪的是明明叫旗桿院,卻從未有過旗桿,據說是怕這艘像船的村莊揚帆遠航。村內三棵古槐老態龍鐘,村中央有古堡矗立,古堡內北有真武大帝,南有觀音菩薩。古村落,古土堡,多少歲?無從考。</h3> <h3>澗壑村全景</h3> <h3>(二)古居分布 </h3><h3> 古堡東堡圪道、范圪道都是郝家的四合宅院,有六七所,再往東兩處四合宅院屬郭家所有,東南邊沿是薛家,趙家遷來時所建的土坯院落。古堡北是郭家大院,官大門內建有七所四合院,還有前門、后門,大院外還有花園、場院三處。郭家大院西槐樹圪道、掩壁圪道、旗桿院圪道六處四合大院,都屬陳家居住。西崖圪瘩以及西門外,原都屬陳家貧民居處。底頭街屬薛家沿續建蓋的居處。</h3> <h3>(三)新村新居分布 </h3><h3>西崖圪瘩新居始建于1970年,新農村底頭街新居始建于1978年。</h3> <h3>(四)街道名稱: </h3><h3> 東頭街、西頭街、西崖圪瘩、底頭街、新農村、西門坡底、頂頭街,頂頭街有掩壁圪道、東圪道、官大門、范圪道、槐樹圪道、堡圪道。</h3> <h3>西門坡</h3> <h3>四、古跡遺蹤 </h3><h3> (一)現存古槐三棵:東頭街一棵,樹齡三千年(立有碑),西頭街一棵,樹齡兩千五百年(立有碑),古堡前一棵(唐槐)。</h3> <h3>(二)古堡一座,位于村中央,內有真武廟和觀音堂。東西兩側有廂房。傳說古堡的修建耗費了6年的時間,村里的男丁老少均車拉驢馱運土,古堡墻基最寬處丈八,最窄處丈二,圍墻現已多處坍塌。 </h3><h3> (三)古廟 </h3><h3> 1.三教廟,位于村東梁上,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發大水,崖塌十八丈,毀于水災,廟前的楸樹尚存。 </h3><h3>2.河神廟,位于村東,三教廟附近,與三教廟一道被大水沖走,真是“大水沖倒河神廟”,后又建一座,于七十年代倒塌。 </h3><h3>3.文殊寺,建于昌源河北,東西澗村之間的一道高梁上。 </h3><h3>4.財神廟,位于村西南,1958年被拆毀。 </h3><h3>5.老爺廟,位于村西西門坡底,60年代中期被生產隊(三隊)占用熬制氯化鉀,70年代初被拆毀。 </h3><h3>6.真武廟,位于古堡中,文化大革命中大殿神像被毀,廟內被村文化革命委員會占據,后成為生產大隊辦公處和倉庫,現正在修復中。</h3> <h3>7.觀音堂,位于古堡中,真武大帝對面,可謂“北真武,南觀音”,也正在修復中。 </h3><h3>8.歇馬廟,位于底頭街舊戲臺北面,1993年毀于火災。 </h3><h3>9.山神廟(麻狐廟),位于三教廟南,50年代還在,現已不存。 </h3><h3>10.五道爺廟,位于西門坡底,現已不存。 </h3><h3>11.土地廟,地址不可考,現已不存。 </h3><h3>12.玉真觀,在澗壑村東,明嘉靖27年改建,現已無存。</h3> <h3>(六)古陶遺址多處 </h3><h3> 在西崖與棗園,七十年代村民在蓋房取土時發現多處燒制古陶器的小土窯、陶器及碎片,現還存有當時打在土墻里的碎片,有村民還保存有挖出來的古陶及碎片,村民薛在石還保存有取土時挖出的石斧。據此可證明,我村也同梁村發掘的古遺址有關,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由此看來,早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風水寶地上繁衍生息了。</h3> <h3>澗壑村出土的石斧</h3> <h3>(七)旗桿院兩處 </h3><h3> 一處位于官大門內。官大門內為郭家大院,五座大院緊密相連,墻高院大,風格別致,相傳主人為殺虎口總兵。歲貢郭廩任太平縣教諭;武弁郭原剛任萬全右衛總旗,從陣有功永樂元年升授本衛千戶。</h3> <h3>第七章、文化教育和文藝衛生 </h3><h3>一、學校教育 </h3><h3> 1.解放前村里有私塾,后又辦起學堂,學生無幾。解放后辦起初級小學,學生增多,老師走馬燈似地換,六年間,有羅、郝、李、朱、王、劉、陳、胡任教。學生學三年之后到梁村高級完全小學繼續讀完高小。 </h3><h3>2.1968年公辦學校下放到農村來辦,我村有了七年制學校,學生數猛增,最多時超過180名,大隊自己動手增蓋校舍。1978年我村改為完全小學,1-6年級學生116名,教師6名。1983年村委籌資興建2000平米新學校一處,1993年建學校教學樓。2000年后學生銳減,2010年澗壑小學被合并到梁村小學,從此澗壑再也沒有了學校。</h3> <h3>3.為我村的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教師: </h3><h3>王云芳:天資聰穎、好學上進,曾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祁縣最高學府——祁縣中學,求學期間學業優秀,全面發展,還是祁縣中學籃球隊的主力隊員,她們曾榮獲山西省女籃冠軍。后因文化大革命影響了前程,以老三屆學生的身份回村任教,雖然屢受極左路線迫害,但她矢志不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對工作極其負責,對學生關愛有加,教學態度嚴謹,教學方法科學,教學成果優異。她因材施教,桃李滿天下,而且有很多學生已讀取碩士、博士。她教過的學生里有很多是兩代人,家長和孩子都是她的學生,她把自己最美的年華都奉獻給澗壑村的教育事業。</h3> <h3>陳維教、郝傳梅、陳金蓮:他們扎根我村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服務基礎教育四十余年,為我們村的教育工作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心血,深受村民們的尊敬和愛戴,我們村出了那么多的優秀人才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span style="line-height: 1.8;">4.尊師重教是我們村的優良傳統,優良的傳統結出豐碩的成果。經過幾代教書人和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恢復高考后的1977年至2019年有了可喜的收獲:陳希祥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有多名學生分別取得了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家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學位;據不完全統計,有40多名學生取得了大學本科學士學位,還有50多名同學取得了大專文憑,這些同學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為家庭努力工作,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他們也一定會對我村各方面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span></h3><h3>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走出這么多優秀的大學生,是我村耕讀傳家村風的潛移默化,是淳樸進取的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成果。 </h3><h3> 家庭的影響和教育很重要,郝傳洲家三個大學生兩個是碩士,陳維效家兩個大學生,一個博士一個碩士,像這樣一家有兩個大學生的家庭我村有近十家。</h3><h3>二、文藝活動1.秧歌:明末清初秧歌在我村開始流行,每年農閑時秧歌愛好者就聚集在一起吃頓飯,名曰“回班飯”,然后就開始排練、演出。農忙時再吃頓飯,叫“散班飯”,就此解散,下年再來。他們有組織、有領導、有規章紀律,還經常請名師培訓指導。2.鬧票兒:從清代中葉直至目前仍是農村農閑時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解放前我村郭映川等老藝人常跟郜北、梁村等票友一起活動鬧票兒。3.社火:源自宋代,流傳至今,我村最有名的是游九曲、頂架火,那根長約八米的大火桿毀于七十年代末,最有名的社是陳家西大社。4.我們村有自己的秧歌班,年年冬春農閑、過時過節就開唱。60年代后期一直到現在,“光明劇團”又唱秧歌、又鬧票兒,非?;钴S,娛樂自己又服務村民。5.攝影愛好者董永勇拍攝技術精湛,在縣城開有公司。6.剪紙、繪畫、雕刻等藝術在我村也一直流傳,現在郭家兄弟小有名氣。7.村里現建有文化室、圖書室。8.街舞、廣場舞隨處可跳。村民夜生活異?;钴S。9.1983年曾被縣委命名為“文明村”。三、醫療衛生 1.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病靠秀才、程先生號脈開藥扎針,生孩子靠王姐姐(王奴兒)接生,后來陳占梅、柳桂英和陳淑英繼承了王姐姐的事業,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為全村孕婦接生,在孕嬰事業上做出很大的貢獻。 2.六十年代后期,我們村培訓了赤足醫生,建立了保健站。2018年全村實行合作醫療。薛在林大夫態度溫和、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是一名難得的全科醫生。2014年在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高級培訓班學習進修。2018年榮獲“晉寧省第二屆最美基層好醫生”的稱號。來薛大夫這里就診的患者遍及全省各地,診病量堪比一個鄉鎮醫院,他是一位名符其實的紅醫。我村保健站為村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成績卓著,多次受到上級衛生部門的表彰,獲“先進保健站”稱號。</h3> <h3>第八章、電、水、機械配套情況一、電力發展走在前面 1959-1960年開始搞農村電氣化,由我們自籌資金購置變壓器、鋁線等用電器材,到交城林場購買電桿,國家提供技術,開始自備50千伏安(KVA)的變壓器一臺,高壓線路1200余米,低壓線路3300余米,水泵兩臺,裝機容量17千瓦(kw),加照明及其它用電設備共約40千瓦,初步改善灌溉及生活用電條件。當時,農電管理電工兩名。 1987年國家為了管好、用好電,進行第一次農網改造,并成立了鄉鎮電管站,有一名電工參加農電管理工作,農電事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變壓器增加為四臺,共300千伏安(KVA),高壓線增為2400余米,低壓線增為6000余米,水泵增為10余臺,用電量總增為約90余千瓦,用電設備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0年進行第二次農網改造,農電事業有了進一步提高,農電管理體制也進行了大的改變,由原來的鄉鎮電管站改為現在的供電所,我村有一名專職電工在供電所參加農電工作,到2017年國家又投巨資進行第三次農網升級改造,截至現在(2018年)我村農電事業有巨大變化,用電質量有了更大提高,變壓器增為12臺,容量為1215千伏安(KVA),高壓線路增為8151米,低壓線4132米,深井17眼,裝機容量330千瓦,排灌地下電纜6482米。</h3> <h3>隨著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做飯電磁爐,取暖逐步發展為太陽能、空氣能,又快捷又節能環保,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我村電力發展過程中,老電工郝義勇一以貫之,既是策劃者又是推動者,還是建設者,在電力戰線上一直奮戰至今。老郝退居二線后,郝玉廣子承父業,把我村的電力發展又推向一個高水平。 </h3><h3>二、農業機械逐步發展 </h3><h3> 1.解放初人們從事勞動生產,靠的是簡單農具,如籮頭、扁擔、鐮頭、鈀子、鐵鍬、镢頭、犁、耬、鋤頭、耙等,這些也只有中農以上的人家才有。尖輪馬車全村也只有兩三輛,獨輪推車也為數很少。</h3> <h3>2.公社化后,有了水車、步犁、雙輪雙鏵犁等。每小隊的皮輪胎馬車也發展到三輛,每年秋耕靠公社農機站的拖拉機。七十年代,我村(那時叫生產大隊)才由一臺小型鏈軌車和一臺小四輪車逐步發展到一臺30拖拉機和一臺東方紅鏈軌車。又有了兩個6寸離心泵、兩個6寸自吸泵、四個4寸離心泵、兩個軸流泵、5個潛水泵?,F已有13個深井泵,機井配套解決了大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還有幾套備用。 3.分田到戶后,大大激發了農機具的發展,小型農用車、小型農機具幾乎家家都有,成雙成對,大型耕種收割拖拉機現有6臺。三、水利設施逐步完善 1.解放前和解放初基本靠天吃飯,只有我們東首少部分地可以灌溉。水利設施只有一條從洛陽村東茶壺廟附近進水,經郜北、洛陽地段到澗壑、郜北、洛陽交界處的看水窯分水,澗壑、梁村、元臺溝共享著一條水渠,據說是道光年間在澗壑的一位教書先生康正國出資、澗壑村民籌款買了水道,由三個村出工而修建的。一干渠開通后,改為從一干渠進水,此渠成為一干渠的一條支渠,我村可澆地只有東首地,其余土地不用澆,村南鹽堿地一片“春冬兩季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雨澇大遭殃,水灌低民房,只有大旱才沾光”。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晉中大旱,別處遭災欠收,糧價高漲,堿地高粱大獲豐收,村北灘涂濕地植樹種稻。 2.合作化后,人工開挖過幾個大口面水井,但基本沒有使用。 3.農業學大寨以來,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隊建立了水利隊,當時建了高灌站四處,解決了南水北調、旱地灌溉的問題。建閘修渠,建蓄水池三個,打淺層井三眼,全部農田基本配套。 4.70年代初在村南郭家墳打出自流井,當時形成“南有自流井常流,北有清水渠不凍”的奇觀。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總共打中層井和深層井9眼。</h3> <h3>5.2008年以來,又新打8眼深井,全部埋設管道,設備配套。 </h3><h3> 6.解放前直到80年代初,村民們一直靠村內的吃水井使用轆轤頭或拔鉤取水飲用,東頭街一口井水面較深,底頭街一口井水面較淺、水質較好,西門坡底一口井水面較淺。70年代又在西崖圪瘩打了一口吃水井,到1988年村民才吃上自來水。</h3><h3>7.2001年水泵水井全部承包拍賣于薛在福、薛紅強、陳連旺、陳維強、陳維儀管理,為村民服務。</h3> <h3>第九章 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我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沙地、膠地、水田、旱地、濕地全有,旱澇保收,多種經營都能進行,解放前由于政治腐敗、社會制度不公、生產力落后、優越條件未得到利用,生產得不到發展,經濟落后,人們掙扎在溫飽線上。解放后,在黨的英明正確領導下,生產力得以解放,生產條件逐步改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澗壑村的村風是耕讀傳家,經驗是經商發家,要想富得快莊稼加買賣,我村以農業和林業為基礎,帶動其他產業全面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村領導將帶領全體村民進一步創新發展,建設美麗富饒新農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農業 1.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六七十年代小麥畝產三百多斤,玉米畝產五百多斤,高梁畝產三百多斤。八十年代大包干后,小麥畝產八百多斤,玉米畝產一千五百斤。 2.值得驕傲的是我村的品牌產品“雙紅”——紅甜瓜和紅薯。上世紀30年代中期村里種植的葡萄園被洪水沖走后,一些在新疆做買賣的人從新疆引進回一些瓜果種子,試種之后大多淘汰了,我村村北是古河道適宜紅甜瓜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紅甜瓜就在我村推廣種植開了,加上村民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種紅甜瓜的技術,種出的紅甜瓜個大瓤沙味甜,紅甜瓜未熟時是綠色的,然后慢慢變成橙紅色,氣味香濃,村民們又叫它“頂皮紅”,名聲遠揚。我村村北的沙土地也適宜紅薯生長,出產的紅薯個大味甜綿軟可口。紅甜瓜和紅薯的種植不僅可供平常食用,也給村民帶來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F在村里成立了雙紅種植合作社,村長陳維全任社長,必將會把我村久負盛名“雙紅”特產更好地推廣開來。 二、林業 1.解放前村旁河邊有成片的柳樹,在后河有過大片的葡萄園,人稱我村為“小清源”,后來被洪水沖走,再后來,村長郭映川領導村民在頭工堰以西營造了東柳間,用于綠化和防洪。 2.解放后,河邊除東柳間外,又沿河種植大量柳樹,形成大片柳林。50年代后河的果木樹主要是棗樹和桃樹;60-70年代,經濟林主要有葡萄、杏、桃、李子、棗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陳步漢領導在全村的地邊、路旁、河岸、渠旁、荒地、河灘種植了大量的木材樹——箭桿楊,同時成立了林業隊,發展了梨、蘋果、核桃、葡萄等經濟林,實現大地園林化,當時的口號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植樹”,我村由此榮獲“省林業先進大隊”的稱號,大隊和領導均獲獎。</span><br></h3> <h3>從1985年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我村東首地發展蘋果,在沙溝發展葡萄,從此我村林果業發展突猛進,無論村南還是村北,旱地還是水地,大量發展經濟林,主要是酥梨,到2017年蘋果150畝、梨樹約900畝、其它果樹約50畝。據2017年底統計,單梨樹一項年總產量260余萬斤,按當年的每斤梨售價1.3元計算,總產值338萬余元,人均4000元,廣大村民的收入80%來源于果業,全村90%農戶從家用電器到農田機械都是成雙成對,全村有40余戶在城里購有樓房,截止2018年統計,全村擁有大型半掛車10余輛,小汽車60余輛,都得益于我村林果業的發展。</h3> <h3>澗壑村大片的果林</h3> <h3>三、畜牧業 </h3><h3> 合作化前,個人家庭每年最多養一到兩頭豬幾只羊,殺豬宰羊過大年。再者,幾家聯合雇個羊夫,夏天上山冬天回村。公社化后,每個生產隊最多也只有二三百頭羊。70年代初,我們村辦豬場最多時存欄只有百口左右。包產到戶后,開始出現個人養豬場,到現在我村養殖業步入快車道,初具規模的養豬專業戶有十家,養羊的有近十五家。</h3> <h3>四、工商副業 </h3><h3> 解放前我村郝建美、郭剛元、陳步先等人在外經商,富甲一方,都屬著名晉商。村內粉房、豆腐房、餅面鋪等也經營得紅紅火火。解放后集體化以來,我村的豆腐、粉條、醋也都遠近聞名,木業、鐵業一度也很出名。改革開放后,磚窯、瓦窯、軸承廠、皮鞋廠也盛極一時。 </h3><h3>我村“貴人”之孫薛培東,在村里建起了水處理劑廠,業務一直很好,年收入可觀,每年上繳國家二、三十萬元稅金,解決了十幾個人的就業。村內的幾家小型超市也經營得有聲有色,至于工作在外企、國企和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或者自己創業開辦公司、開店鋪等的人就更不知其數了。村內有七、八輛大型載重汽車常年搞物流運輸,收入也很可觀。 </h3><h3> 五、漁業 </h3><h3> 自古以來,我們村有的是水,有水就有魚鱉蝦,有水就可種稻子吃大米,我村被稱為“華北小江南”,是魚米鄉,過去吃蝦吃魚塘里撈,吃鱉河邊捉,純野生的。80年代建過十幾個養魚池,由于水源無保證,發展受限,下一步準備跟鳥類公園聯營發展漁業,前景可觀。</h3> <h3>第十章、風俗習慣 一、時節 1.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王爺上天,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為民求平安。除夕上墳祭祖,祭了祖先好過年。除夕守夜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拜神子,家族續家譜,子孫拜賀長者,長者給子孫壓歲錢。 2.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過去有社火(西大社的最好),有架火、有游九曲?,F在年年準備節目,到縣城白天表演晚上觀燈。 3.添倉,分為老添倉和小添倉,正月二十為小添倉,正月二十五為老添倉,這兩天各家各戶都要購置一些吃的用的東西,表示財源廣進,添滿倉庫。這天唯獨不能擔水,據說是害怕生了孩子是“天癆兒”。 4.二月二龍抬頭,這天要剃頭理發吃煎餅,傳說中的“扒龍皮”。 5.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給孩子們互送用面粉蒸的“蛇盤盤”、“燕娃娃”。 6.端午節,吃粽子,門上貼神牛老虎插艾草,給孩子做香布袋,大人喝雄黃酒,用雄黃酒給孩子們在額頭上寫個“王”字。 8.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年年如此。 9.九月初九重陽節,現在又叫“老年節”,這天看望老人祝福老人。 二、嫁娶 合婚、相親、選日子、迎娶,從前四個步驟都得走,現在這個習慣照樣有。 三、喪葬 說到喪葬,先請陰陽。送孝吊唁,停靈守孝。哀樂常奏,哭聲不斷。日期一到,抬棺上道。吹吹打打,繞道全村??蘅尢涮?,送走亡靈。生離死別,入土為安。復三五七,百天周年。陰陽兩隔,唯有思念。 四、孩子出生一個月后做滿月,孩子十二歲時開鎖。 五、建房看風水,上大梁時要供獻。 六、“得病的炒花兒,加病的軟粥兒,要命的絲瓜瓜,救命的煮餃兒”,這種說法描述躲債,在我們村廣為流傳。七、我村留存的對聯:澗底泉水急,哺育斯地數千年,安享田下黍谷香; 壑邊果林茂,蔭澤吾民幾百世,笑觀臺上悲喜劇。澗底泉水清,悠享圃里場外黍谷香; 壑邊果林茂,樂觀臺前幕后世間情。澗水澄清麥田芳香遠,壑林幽靜社戲興味長。澗水澄清古堡聳立壑幽靜,風雨調順稼禾豐盈柳成蔭。澗水澄清魚蛙暢泳,壑林幽靜蟲鳥低鳴。八、在我村流傳已久的農諺:春打六九頭,打單不打雙。春風吹破琉璃瓦。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麥望三月雨,天旱雨淋山。谷雨前后,安瓜點豆。立夏種茭子。立夏鵝毛不動。夏至當日回。夏刮東南海底干。伏里東風不下雨。雨淋母伏頭,四十八天水長 流。兩伏半,沒窮漢。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至三庚入伏。晚立秋,熱死牛。上午立秋秋,下午涼嗖嗖。立秋還有十日伏。處暑熱不來。白露棗兒兩頭紅。白露下番瓜。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分割旮旯。秋分糜子寒露谷。寒露百草枯。八月十五陰,正 月十五雪打燈。九月蔥,十月空。麻三、谷六、豆八天;桃三、杏四、李五年。鋤頭底下有水。東霞響雷西霞雨。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馬上就來到。云往東一場空,云往南淋塌山。風吹圪梁霜打凹。</h3> <h3>第十一章:奇聞逸事 </h3><h3> 一、七八歲夫婦生貴人</h3><h3>澗壑村貴人存照</h3> <h3>這是一幀約兩寸的照片,畫面上的男童、女童身著粗布長衫并排坐在一張矮凳上,稚嫩的臉上隱含著些許不安。讓人詫異的是,那女孩半開夾襖坦露右乳,懷抱著的嬰兒正作吮奶狀。照片的兩旁用端正的楷書豎寫著四行字,從右起為:“宣統二年庚戌歲有童夫童婦男九歲(虛歲)女八歲(虛歲)正月初八日生一子長僅七寸特志之以備后覽?!闭掌戏綑M書一條為“系山西省太原府祁縣澗壑村人氏薛姓奇聞”。清宣統二年正月初八日(1910年2月17日),我村農家薛姓8歲(虛歲)童養媳李福珍生下一個男孩子,其夫薛子道當時9歲(虛歲)。男嬰五官端正,肢體健全,只是體型極小,乳名貴民,學名萬春。這是迄今全國范圍內發現生育年齡最小的圖片資料。&nbsp;&nbsp;&nbsp;&nbsp; 祁縣、太谷的知縣也都親臨探視,饋贈禮品。村里的富戶還集資為貴民唱了一臺好戲,喬家堡喬在中堂則把薛子道、李福珍夫婦及其子薛萬春接到喬家堡住了十幾天,并設宴慶賀。后薛家利用所收的喜錢為孩子尋了奶媽,將其養大。當年夏天,清政府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政府曾將這一對小夫妻請去現場展覽,以為中華奇事。 李福珍8歲(虛歲)生貴民后,10歲(虛歲)又生了一個女兒,取名貴仙,以后再沒有生育,于1948年病逝,終年47歲。薛子道于1965年去世,終年65歲。薛萬春自幼身體健康,終生務農。幼年訂魯村王雪梅為童養媳,生有兩個兒子,5個女兒,并有9個孫子。薛萬春2000年1月去世,享年91歲。薛貴仙嫁于東觀程必芬,后又舉家遷回澗壑,一生行醫,程先生病逝后,貴仙又嫁于本村陳國富,她一生未生育,抱養一女名為程巧云,程巧云曾擔任我村婦女主任。薛貴仙于2007年無疾而終,享年96歲。</h3> <h3>貴人和其妹妹合照</h3> <h3>二、石頭不過澗 我們這一帶流傳一種說法,“石頭不過澗,南山不出炭”,真是這樣,昌源河流至澗壑段,無一石頭全是細沙,在其上游段家窯段,大小石頭布滿河灘,緊緊相鄰截然不同,堪為奇觀。 第十二章:未解之謎 一、為什么我村的兩處旗桿院都沒有立旗桿? 二、澗壑寨到底在哪里? 三、為什么北崗頭有澗壑地? 四、為什么澗壑村的文殊寺建在澗村? 五、為什么澗壑人種地經商不作官? 六、澗壑西場發現古陶片石斧說明什么? 七、為什么石頭不過澗? 八、為什么澗壑的紅甜瓜和紅薯品質好? 九、為什么七歲、八歲能生貴人? 后 記 這部村志,是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示下,村支部、村委組織有關人員成立撰寫小組編寫的。因前無記載,我們只能根據我村的實情和古老的傳說,以及古物、遺址作為依據,找知情人員當顧問,參閱相關資料,查找、核實各種數據和事件的始末由來,參考有關書籍如《祁縣志》、《古縣鎮志》等,經過系統的整理而撰寫的。在此特別感謝各級領導的支持和指導,感謝知情人士的指點和幫助,感謝為我們提供寶貴資料的相關部門和個人。 由于撰寫此村志時間倉促、精力有限、可查閱的資料不足,難免存在一些疏漏,懇請相關部門和各屆人士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斷加以修改和完善,更希望澗壑村的后人能把它保存和延續下去。 2018.10</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炎陵县| 大名县| 类乌齐县| 砚山县| 阳曲县| 连江县| 镇巴县| 达孜县| 横山县| 都匀市| 简阳市| 斗六市| 普兰店市| 洛扎县| 鄂尔多斯市| 白银市| 库伦旗| 台中县| 尼木县| 英吉沙县| 丹寨县| 东台市| 庆云县| 建阳市| 丹寨县| 清河县| 临漳县| 崇义县| 长治县| 丰台区| 海南省| 襄垣县| 稻城县| 娄底市| 平山县| 邯郸县| 云南省| 正蓝旗| 安福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