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莆輿紀勝》(卷七)載:清江浦 清江水由木蘭溪而來,縈紆曲折,有三大潭,大旱不涸,襟帶而上,白凝翠湖,鑿田為之。上有延綠亭、歸來亭,湖水繚繞長百余丈,迤南有木棉樹百余章,湖光動蕩,亦呼翠渠。凝翠湖之上有浴云池,周良石公作。</p><p><br></p> <p>下圖是周家巷前潭,上圖是清浦宮前潭。</p> <p>莆古襟連洙泗濱,</p><p>清江濟濟讀書聲。</p><p>詠槐世澤多經史,</p><p>攀桂家聲累縉紳。</p><p>一一【明】吳時耕</p> <p>清浦 別名清江 ,分為七境(鰲頭、后渡、東前、加口、東周、前塘、后塘) , 宦族多。<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重刊興化府志》(明)周瑛 黃仲昭著(卷九戶紀三里圖考)</span></p><p>清江 水由木蘭溪而來,其勢縈紆曲折,有三大潭,而水潴焉:林家潭、清浦宮前潭、上廊周家潭。歲大旱,此三潭者未嘗斷絕。翁氏、周氏、陳氏、林氏環居于此。江上舊有觀光亭,陳會元中贈進士翁世用詩云:“幾向觀光亭外望,后來更有好諸生。”見今科第相望,人以為詩讖云。</p><p>凝翠湖 與清江相襟帶,上廊周氏聚族之所。蓋江鄉里公共之水,而湖則周氏自鑿本戶田為之也。湖上有延綠亭,撫州太守瑩所作,有歸來亭,致仕按察使軫所作,長百余丈,迤南有木棉樹百余章,與湖光相動蕩,亦呼翠渠。</p><p>浴云池 在翠湖之上,寬一畝。主人周瑛知撫州,建臨汝書院,作浴云池以滌筆硯,今家居重作,仍舊名。</p><p>《重刊興化府志》(明)周瑛 黃仲昭著(卷七戶紀山川)。</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江革命紀念亭</h3><p>1935年,莆田中心縣委書記王于潔和蘇華在清江秘密開展地下革命活動。1944年,黃國璋、林汝楠在清后桂苑祠建立地下革命據點。1949年2月,中共莆田縣委機關由城郊四亭村遷到清江桂苑祠。同年5月25日,中共莆田縣委書記林汝梁在清江召開平原片和沿海片干部會議,布置支前任務。會議期間,突遭國民黨縣長陳文照帶領自衛隊、鄉警300余人三路圍攻,林汝梁突圍負傷,縣委委員張騰犧牲。張坤、林煥章聞訊,分別率隊從北洋和沿海趕來救援。2002年8月,當地群眾為緬懷先烈,教育后人,自發建起清江革命紀念亭。</p> <p>清后村的北極殿</p><p> 經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不斷擴建,已形成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900平方米的規模。該殿主祀玄天上帝,基本上采用現代工藝重建,工藝水平代表了莆田目前的石、木雕水平。其中,特別突出的是大殿照壁前的巨大的九龍浮雕圖,長10.6米,高1.5米,九龍栩栩如生,是罕見的石雕精品。</p><p> 殿內珍藏的清同治癸亥年(1863)十二月創建清江元天上帝殿碑,此碑由知縣翁書升與內閣中書林煦撰書,記載了該廟的歷史,書法價值頗高。</p><p> 殿前六角石亭內還有一塊2002年8月21日立的《清江地下革命斗爭簡史石碑》,介紹了1934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閩中特委和莆田縣委在清江設立機關,開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p> <p>周哲(?-?)字能慧。黃石鎮清后村人。登宣德十年(1435)福建鄉試高崗榜舉人。歷官蘇州府常熟縣(今屬江蘇)訓導,擢南京監察御史。景泰年間(1450至1456)任處州府(今屬浙江麗水)知府,轉長沙府(今屬湖南)知府,后被誣免歸。</p><p>繡衣坊</p><p>景泰五年,僉事宋珣等為御史周哲立。</p><p>弘治九年,御史陸完為周進修立。</p> <p>糾察廟</p> <p>清中西義書社</p><p>主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普庵祖師、觀音菩薩、魯府。</p> <p>位在黃石清埔村,建于元大德(1297 - 1307年)間,明、清均有重修。現存建筑物保持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風格。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門拜堂兩廊、內庭、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懸山頂穿斗結構,內柱采用減柱法及轉角斜狀,保留元代建筑法式,是省內少見的一座元代營造手法的建筑。1986 年4月以布縣級第三批文物。</p><p> 廟內供奉了明著天妃,錢氏圣妃,李宏長者及文武列圣。靈慈廟原名廣寒宮,熹宗年間禮部尚書請圣旨改為“靈慈廟”豎匾,懸掛宮門上棟宇,按元代構式斗拱千疊而成。宮廟屬元朝特異建筑結構,歇山頂式,面寬五間22米,二進,宮深42米,前廊進深3米,兩邊設帳供奉千里眼和順風耳。上下殿都是疊層如意斗拱,上殿有22根大原木柱和4根原石柱支撐,下殿與拜亭相連,亭內上方懸掛“瞻拜”牌匾。上下殿建筑沒有用一釘子,由于設計機巧,既美觀又牢固,歷經700多年滄桑依舊巋然不動,是莆仙少見的一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所建的媽祖宮。</p> <p>靈慈廟平面圖</p> <p>閣老祠</p><p>清后周如磐故居</p> <p>冬官家廟</p><p>清后五馬179號。周瑩 字次玉,少有文名。正統乙丑進士,歷撫州知府,歸,閑居幾三十年。莆之詩學舊有師承,正統間漸失其傳,瑩力以興衰復古為任,居官不廢吟詠,音調清麗。書法亦流麗,有《郡齋新稿》。</p><p>《興化府莆田縣志》清乾隆卷二十二人物志文苑傳</p> <p>中共莆田縣委舊址</p><p>清后桂苑祠</p><p>位在黃石清后村,明成化三年(1467)創建,清代重修,保持明、清建筑風格,祠原占地原面積798平方米,坐西朝東,由大門和正廳以及廳兩側房子組成,80年代因火災燒毀大門廳,由明代著名書法家周瑛所書的“桂苑”大門額亦毀,現存正廳而闊五間,進深二間,懸山頂抬梁穿斗構架。1986 年4月以布縣級第三批文物。</p><p>為周氏祖祠,單層土木結構,坐西朝東,因遭遇大火焚毀,大門僅剩門前兩尊石像,門筒兩側的廂房殘壁被樹木雜草掩蓋,現存有正廳和左右廂房,南廂房屋頂已塌,墻壁不全,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p> <p>莆田縣游擊隊駐地舊址為宗夏堂</p><p>始建于萬歷22年,紀念林龍江功績九十九墩,建祠奉祀。單層土木結構,為兩進房,坐北朝南,進入大門是天井,天井后面為正廳、兩側是房廊,正廳后又有一天井,天井右側出去有院子和耳房、左側出去是廚房,天井后是后廳,有左右廂房各一間,占地面積600平方米。</p> <p>清后忠佑宮</p><p>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p><p>原草建于清前村鰲頭東至陳埕頂,明正統年間(1442)戶部尚書翁世資將擬建府之地捐而遷建。清道光(1840)年間重修,</p><p>宮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占地面積約三畝,仿明代宮殿風格。</p><p>分上下兩座,五開間,五個大門。中間兩個天井,整體為四中柱,屋架。</p><p>進入宮門第一對圓柱的東西對稱方向高高懸掛著一副紅色金字的大匾板,共112字。題書造匾是清末秀才陳鴻章,1944年,現存乃是陳汝霖仿制。</p><p>據稱:有出過皇帝之地,所以屋脊頂端塑有兩條龍,正中大門用雕花滾石夾住,走廊兩端墻上以磚頭擺成“不斷"花紋。</p><p>宮內中殿主祀楊公太師。楹聯:亦孝亦忠人共仰,乃佛乃神世皆尊。楊門子弟人間明帥,宋代名僧當今活佛。兩旁奉祀慈感仙妃、李將軍、肖將軍、四爺、三爺等文武列圣。</p><p>十八陳埕起馬的由來,源于戶部尚書翁世資在明正統年間修建忠佑宮時,主祀的菩薩是從陳埕原先的廟宇請奉上座。西社翁姓元宵正月十八請奉忠佑宮菩薩楊公太師出宮巡安清江全境時,要首先在陳埕安座。</p> <p>周家巷</p> <p>和豐街</p> <p>清后青云書社</p><p>主祀慈濟真君,鹿兒馬母,孔廩大人、張公、伽羅、王母、關公、李公長者。</p> <p>清中翁六桂祠</p><p>清中加口270號。創建于宋代,現存明建清重修,占地面積為1200平方米,座北朝南,由上、下廳堂組成,規模宏大,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拾梁穿斗結構,祠內保存明嘉靖九年重修的宋六桂坊殘件石額三塊和明尚書翁世資畫像、石碑二通等。1997年12月公布縣級第四批文物。</p> <p>清中聚奎祠</p> <p>清前永興社</p> <p>清前普照寺</p> <p>清前興賢書社</p><p>主祀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張公圣君、天上圣母。</p> <p>廉使祠</p> <p>清江清永寺</p><p>江春霖聯</p> <p>橋</p><p>《重刊興化府志》卷五十二工紀一和《興化府莆田縣志》(清乾隆)卷四建置志津梁載:</p><p>通車橋 成化中,洋城林尚明遷居清浦,始造此橋,其橋二門,架木為之,可通車馬,故名通車橋。時參政陸昶許造石橋,未就去任。</p><p>南社橋 在通車橋之南,創始年月未詳。</p><p>新橋 在清浦埭里,永樂中里人陳彰晦建。修二丈,廣五尺。</p><p>上厝橋 在清浦上厝。石梁上刻云:“都勸緣陳引舍錢十貫,謝居舍錢四貫,其余出錢不等。”修二丈六尺,廣四尺,歲月無題。</p><p>周厝橋 在清浦周厝巷口。修三丈,廣四尺。石梁上刻云:“宋紹圣三年,周氏、陳氏共舍財造,并修路一條。”萬歷初里人知縣周瀾重修。</p><p>巷口橋 在清浦西溝。創始未詳。</p><p>通城橋 原名后墩橋,在清浦后墩。永樂中,里人陳彰晦造。宏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侈。十三年,御史周進修改名通城橋。 修一丈二尺,廣九尺。創始未詳。</p><p>后黃橋 創始未詳。</p><p>東皋橋 在清浦溝頭。創始年月未詳。梁上刻云:“眾緣,各為所生父母舍橋一所。”修二丈五尺,廣六尺。</p><p>東至橋石板字跡 “ 三貫伍佰銀兩貢匡陳惠 陳師林”。</p> <p>五馬橋</p><p>原名上廊橋,在上廊周家之北,至正末,周心鑑建。修二丈五尺,廣一丈二尺。后曾孫瑩與其從曾孫瑛相繼為撫州太守,族人因故名五馬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東林橋 洪武初,周心鑒建。修二丈二尺,廣四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照橋 俗呼小橋。三門,修六丈,廣一丈。上刻云:“功德主周心鑒,副勸緣吳舜甫。橋北有庵,曰普照庵,心鑒公舍地為之,并建亭其前,以憩行人。亭久廢,庵僅存數椽,其地仍周氏主之。”</p><p><br></p><p>周志,字得賢,號心鑒,生卒年不詳。周志公生平慣以“行方便”為三字符,為人仁厚慷慨,樂善好施,每見窮困必接濟,修筑路橋亭榭,以便利通行、路人歇腳休憩,因此周志公備受敬仰。“其東南有所謂小橋者,舊時架木為梁,溝面宏闊,危不可渡,志捐貲以倡,率鄉人作砥柱四,伐巨石為梁,大可通輿。”可見,在當時,周家巷已開始鑿潭、筑橋、可通舟楫,小江南的水鄉逐漸形成。</p> <p> 參考文獻:</p><p> 作者:鄭宇,網名:南湖逸致,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學地理教師,以“山水不足以娛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憂”人生格言。</p><p> 《探村福建莆田丨系列歷史名村》為研學課題,目的為了更好地傳承、挖掘、保護莆田歷史文化名城、守住鄉愁記憶,延續城市文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巴彦淖尔市|
察雅县|
运城市|
阿克|
克山县|
贺兰县|
沂源县|
山丹县|
合作市|
邵武市|
莲花县|
定陶县|
滨州市|
上蔡县|
鹤峰县|
石首市|
鄱阳县|
乾安县|
南宫市|
奇台县|
赤水市|
广东省|
济南市|
青田县|
乐亭县|
琼中|
天祝|
通海县|
马山县|
民权县|
伊金霍洛旗|
得荣县|
潢川县|
泰安市|
黔东|
陆河县|
保康县|
呼和浩特市|
鹿泉市|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