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慶印象一爬縉云山 游洪崖洞

江邊

<p>  熱愛旅行是熱愛生命的一種表現,熱愛大自然,用心感受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你能看到你想看到的風景。</p><p> 2019年5月16日下午,長沙黃花機場T2航站樓2號門附近,趣美國旅行團開始集合,準備由長沙飛重慶轉機開始美國之旅,這次選了一個從美國東進西出并順帶去一下美墨邊境的旅程,這樣從美東到美西美國境內大致都跑了一下,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下美國,但進出都要從重慶轉機。為保證不誤航程,旅行社安排來去共有兩天停留重慶,利用這個時間在重慶又轉了一轉。</p><p> 重慶這個城市過去因公務也來過七八次,但要說路過這應該是第三次了,前兩次也都在十年八年前,那時都是因為交通緊張問題,一次由達州回湘,坐汽車到重慶才購上臥鋪票。另一次是由烏魯木齊飛江北機場,再轉火車回的湘,還在機場附近酒店住了一晚。重慶是個美麗的山城,在這山地占80%地形復雜的地方,古人創建了這么個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盡管過去很多旅游點都去過,這兩天還是選了兩個點又游了一遍。</p><p> </p> <h3>  第一站選的是縉云山,地處北培,作為重慶城來說那也是地處邊緣了,好在這些年地鐵作為我國大型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巳經很發達了,重慶當然也不例外,我選擇從空港廣場乘3號線轉6號線,很方便的到達了終點的北培站。</h3> <h3>  到北培后轉乘20路公交即到達了山門口,這個縉云山盡管有名但不算大,所以重慶這地方還有公交車直達,要按我國旅游名山的套路,遠遠的早就要換乘觀光車另收一道貴得出奇的車票了。</h3> <h3>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山間白云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郁積,氣象萬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云山。</h3><h3> </h3> <h3>  縉云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并被定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堪稱觀日出,覽云海,夏避暑,冬賞霧,以及觀賞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的絕佳去處。</h3><h3> 進口處路旁一首郭沫若的詩在歡迎游客。</h3> <h3>  唐朝大詩人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名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讓“巴山夜雨”天下聞名,而詩中的巴山就是指的北碚縉云山。</h3> <h3>  縉云山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佛教圣地,與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稱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h3><h3> 進山門不遠群山疊翠深處便是千年古剎縉云寺,縉云寺是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h3> <h3>  唐高祖李淵(618年)曾親筆題名“禪真宮”。唐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賜寺額為“相思寺”,998年,宋真宗將宋太宗讀過的240卷梵經送到這里,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賜名“崇勝寺”。明永樂五年(1408年),明成祖皇帝敕諭“縉云勝景”。明天順元年(1462年),明英宗皇帝又賜名“崇教寺”,萬歷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皇帝下令改為縉云寺,賜題“迦葉道場”。</h3> <h3>  明末清初,寺毀于火災.傳說是因為當時寺內和尚,橫行四鄰,當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趁張獻忠入川時,聚眾上山一把火把寺燒毀。現存寺廟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破空和尚主持修復的。</h3> <h3>  縉云寺的主體建筑有天王殿和迦葉殿。寺內現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傳是梁或北周作品。</h3> <h3>  天王殿始建于清代,2007年進行修復改建,殿前有石獅子一對,青苔厚重,西側石獅子旁有一棵高大無患子古樹。</h3> <h3>  大雄寶殿(迦葉殿)建于清代,抬梁式結構,闊五間,進深八架椽,重檐歇山頂,屋脊上寶頂、吻獸莊嚴生輝,正脊雕有雙龍于寶頂兩側。</h3> <h3>  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師---迦葉古佛。大殿里的迦葉古佛,立于康熙二十二年,高約兩米,左為大梵天,代表欲界法相,右為帝釋天,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塑像。上面的匾額也是清朝時期所造,上書“曇花藹瑞”。</h3> <h3>  殘缺不全的石碑,字跡巳基本風化侵蝕不可認,據說這是敕賜鱗龍碑,記載了縉云寺歷史重修經過,碑外建有碑亭加以保護。</h3> <h3>  寺內還有一口大鐵鐘,高約1.60米,底徑1.50米,腰徑0 9米,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鑄。山門外,兩棵參天銀杏直向青天,古剎鐘聲與山間松濤相映成趣。</h3> <h3>  縉云寺自古辦學,名為“縉云書院”。1930年秋,曾任世界佛學苑苑長、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的太虛大師(1889-1947)“游化入川”,建議成立漢藏教理院,以研究漢藏教理,融洽中華民族,發揚漢藏佛學,增進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渝州(今重慶)軍、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選定縉云寺作校址。</h3> <h3>  漢藏教理院辦學20年,號稱世界佛學苑四大分院之一,培養了大批佛教人才,當年學生現遍及世界各地,著名宗教人士趙樸初先生就畢業于漢藏教理院。</h3> <h3>  在漢藏教理院舊址碑前留影,痕跡斑斑的舊碑見證了"縉云書院"作為佛教界著名學府的歷史印跡,記述了當年為弘揚佛學交流各界人士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h3> <h3>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寺中創辦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使縉云寺在整個中國佛教界聞名遐邇,《縉云四賢集》選編四位高僧所著文章,旨在緬懷和追溯高僧大德師師相承的脈絡。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后來發展為“人間佛教”的思想。</h3> <h3>  漢藏教理院圖書館,共藏有漢、藏文大藏經及各種叢書、文庫等2573冊;大小乘論及論釋單行本665本;三論、天臺、唯識、賢者、凈、律、禪密、各宗論著及語錄179冊;其余語文類、史地類、藝術類、雜著類共325冊。</h3> <h3>  縉云寺捐款維修記功碑。古人認為捐錢給寺廟為修功德,和尚道士們不生產不勞動,不論是金壁輝煌的寺廟還是其生活所居的一切所需,均為皇帝賜封或民眾捐助,所以各地寺廟都對捐贈人士予以記功碑刻留存于世。</h3> <h3>  縉云寺與溫泉寺、紹隆寺、白云寺、石華寺、復興寺、大隱寺均為佛家寺廟,并稱“縉云山八大寺廟”。此碑記述了該寺歷史源由來龍去脈。</h3> <h3>  寺內的雙柏精舍為方丈居室,因門前有兩顆柏樹而得名,原為縉云寺的天子殿,抗戰期間此處曾設立藏文翻譯處,兩側有禪房與石刻,形成古色古香的意趣。</h3> <h3>  縉云寺坐落在“獅子”、“聚云”兩峰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h3> <h3>  站在縉云寺旁,抬頭仰望,透過重重殿宇和蔥蘢林木,可以看到縉云山香爐峰上高高的觀景樓,看到千年古剎與如黛青山相映成趣,真不愧“佛教圣地”。</h3> <h3>  來到縉云寺后準備攀登獅子峰,垂高大約只有100米,保安介紹說登頂約需半小時,石梯修得很好,游人也不多,算是這一趟的主要功課。</h3> <h3>  得天地之孕育,稟山水之靈氣。林木森森,梵音裊裊,空氣清新,山鳥鳴唱。望山腰之古寺森然,有參天古木以為伴。于爬山中強健體魄,于觀景時開闊心胸。巴人的獅峰賦同樣給我以力量。</h3> <h3>  上山的路干凈清新,更是清靜。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剛開始并沒有爬山的感覺,只覺得曲徑通幽,賞心悅目,拾級而上的山路遙望無邊。</h3> <h3>  從縉云寺登獅子峰,沿途有680級石梯,對我等喜愛爬山之人,這點臺階當然算不了什么,但畢竟還是一把年紀,最后爬上去也是汗流浹背了。</h3> <h3>  走著走著,步伐加快,肩上的背包也沒有牽絆,林蔭蔽日,隨著氣喘聲,腳步聲在空山之中回響,天地之間一切煩憂都消失殆盡。</h3> <h3>  獅子峰頂古山寨寨門處,民國時與太虛臺整合修茸,穿過窄窄的寨門可來到峰頂,寨門后,還有咸豐十一年(1861)立的《修砦碑記》。</h3> <h3>  此地有“到了縉云山,不登獅子峰,美景未盡覽,遺憾在心中”之說。峰頂就在旁邊,到此處可細細品味這種登山即將得勝的感覺。</h3> <h3>  景區之內現有獅子、香爐、日照、猿嘯、夕照、蓮花、玉尖、寶塔、聚云九峰。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峰最險峻壯觀,其余各峰亦各具豐姿。</h3> <h3>  重慶與武漢、南京齊名,并稱長江邊的三座火城,每年夏季酷暑難當。令人望而生畏。而縉云山頂,九峰挺立,雄秀不凡,因山高林密,云濃霧重,常溫比市區約低5-7度,滿山蒼翠,清雅怡人,是重慶著名的避暑勝地。</h3> <h3>  在獅子峰頂看對面香爐峰上的觀景樓,該樓正在修繕,沒有再繞過去攀爬,香爐峰海拔854米,與獅子峰相對峙,峰旁一石柱高約20米,形似香爐。峰上建有高達41米的觀景樓。</h3> <h3>  太虛臺旁登頂石階邊留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湊在一起的詩句也符合心境。</h3> <h3>  獅子峰頂巖石裸露,突兀嵯峨,在下仰望,好似一頭雄獅俯臥竣嶺,故名獅子峰。登此峰有"山如碧玉水如黛,云在青天月在松"之意境。現在又在峰頂立了一個銅獅子。</h3> <h3>  太虛臺位于獅子峰頂,系1938年漢藏教理院的師生為紀念中國佛教會會長、漢藏教理院院長太虛大師五十壽辰而建。專供太虛法師在此練功。</h3> <h3>  獅子峰是縉云山的主峰,峰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巖石上,用鐵欄桿圍起一個覽勝臺。在獅子峰觀日出、賞云海,其壯麗不讓東岳泰山。</h3> <h3>  太虛臺頂小憩,汗水濕透了衣裳,胸中卻淋漓暢快。人生也就是登山,每一步都有風景,欣賞了風景,再上新的臺階。</h3> <h3>  在太虛臺內的一個背影,在這里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峰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美不勝收。</h3> <h3>  太虛臺為方形石臺,四方都有圓形拱門。臺內嵌有太虛石碑,刻有《太虛臺記》,雖多年風雨沖刷,字跡仍較清楚。臺正面刻有“太虛臺”三字。</h3> <h3>  山嶺逶迤,山間林海墨綠蒼翠。李商隱把一座巴山寫得如夢如幻,如泣如訴,讓人充滿了無數神往。巴山自然不是尋常的巴山,而是情感的山岳,是詩意的桃源。</h3> <h3>  峰頂的松樹上掛滿了祈福的紅布條,各地好象都有這個習俗,祈福,求姻緣,辟邪,各種寓意都有。一顆樹,在祟拜者眼中其實已成為與神靈溝通的一個社,綁上紅布條,寄托著人們祭祀天地,溝通神靈、祈福消災的愿望。</h3> <h3>  站在峰頂的“太虛臺”上,可觀雄偉奇特的華鎣山,蜿蜒如帶的嘉陵江;兩橋飛疊的觀音峽,風光秀麗的北碚城;縉云山茫茫林海,山間煙波浩渺,真是:“無盡江山勝,都歸一覽中”。</h3> <h3>  山水風光、詩意哲學、文學精神、宗教理念等交匯滲透,使得一批又一批文人仰慕追尋,縉云山成為他們心馳神往之地。除了李商隱、馮時行,隨手一列,就是一長串名單:唐代詩人陳玉白、王維、杜甫、唐進士司空圖,北宋宰相丁謂、理學家周敦頤,清康熙大學士張鵬翮以及近現代的黃炎培、林森、馮玉祥、老舍、田漢、夏衍、郭沫若、梁實秋……他們來到縉云,覽過九峰,觀過日出;或宿過古寺,聞過濤聲,留下了下無數名篇佳構。</h3> <h3>  撥云見"塔"之處,云蒸霞蔚,層巒翚疊。縉云山,如同一座發光的花園。樹那么綠,花那么艷,連陽光下的陰影都斑駁得非常富有詩情畫意。</h3> <h3>  且行且珍惜,這擦肩而過的相遇!超高的負氧離子,山清樹翠的環境,極品的山路,仙境的頂峰,多少故事有可能發生。</h3> <h3>  白云竹海位于縉云山東南坡,因白云觀居在其中而得名。面積約五千畝,以慈竹、楠竹為主,并有少量苦竹、平竹、斑竹等夾在其間。</h3> <h3>  向上看,層層林海,茅屋飛檐掩飾其間,蘭天、白云、綠樹相映;林中平視,一條古石板路曲徑通幽,延綿竹海深處,萬桿捕竹棵棵聳立齊上,竹筍競發,微風拂來,枯黃的老竹葉似片片白雪,伴著從林海縫隙中灑進的陽光,隨淡霧縈繞,飄飄蕩蕩,落在人的身上,與鳥喧、蟬鳴、蝶舞成趣,回味雋永,給人以清新的享受。</h3> <h3>  縉云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例如飛蛾樹,為稀罕的樹木之一,它的果實生有兩個羽翼,果體上有金黃色的絨毛,形狀象蝴蝶,十分名貴。山上的竹林亦很茂密,有的竹子粗如碗口,高達幾十米。竹子品種多達十幾種。</h3> <h3>  下山途中遇見的巖壁雕像,兩個石框中一個看上去有兩個衣著象宋代官員的人物,另一個好似一尊盤腳打座的佛像,一路上也顧不得仔細鑒賞,留下照片又匆匆趕路了。</h3> <h3>  又快回到縉云寺附近,回望一下山峰。有一位詩人說:“世界上有很多山,沒有哪一座山能如此令我心動,這就是縉云山。”我也有同感嗎?</h3> <h3>  “斯巴魯森林生態保護項目”是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與國家林業局下屬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發起,主要針對中國自然生態和森林保護。斯巴魯在這一項目中,冠名認養全國31個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保護林。</h3> <h3>  迦葉大殿西北,有一口八角井,石地鑿成,深10多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傳說當年一位叫馮時行的狀元在此讀書時,常到池中洗墨,故稱“洗墨池”。</h3> <h3>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中進士第一的巴渝學子馮時行,少年時在縉云寺讀書,時常在八角井中洗墨,紹興七年,奉召入京任左朝奉議郎。此處立其塑像。</h3> <h3>  山中花園中的彎柏,歷經風雨,老態崢嶸,身扭根正,蔚然可觀。斜著身子張望,也算是自得其樂,顯出一幅瀟灑的模樣。</h3> <h3>  自軒轅黃帝煉丹開始,縉云山歷來都是人文匯粹之地,道教創史人張道陵天師、陳摶老祖、張三豐祖師皆曾于此養生山修行,創造了以“道家宴”、“道家茶”、“道家酒”、“道家法”為特色的“縉云四絕”,鑄就了縉云山養生修行的文化風格。</h3> <h3>  50年代初期,中共西南局和重慶市委先后在此山中修建了48棟小別墅,作為西南局主要領導夏季辦公舊址,這里有賀龍元帥任西南軍區司令員時的辦公地賀龍院,鄧小平任西南局書記時的舊居等建筑。</h3> <h3>  縉云寺山門前,有座巍巍的石牌坊。這座明代石牌坊高6米,寬5米,由青石砌成。其上雕有鳥獸等圖案加以修飾,頂部有浮雕青石裝點。坊正面上層嵌有“圣旨”二字,落款為:“大明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下層為“迦葉道場”的四字額匾,是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朱翊鈞御筆。</h3> <h3>  牌坊背面上層嵌有“敕渝”二字,下層為“縉云勝境”,是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所書。坊上題字蒼勁有力,氣勢豪邁。坊前有一對石雕青獅,高1.70米,兩旁分列,虎視眈眈。</h3> <h3>  古樹參天,風景秀美,云霧繚繞,群山疊翠的山中,寺前石牌坊旁邊縉云寺三個碑刻大字,增添了古剎幽深、雄偉的氣派。</h3> <h3>  縉云寺前,有座石照壁,是青石浮雕,高4.0米,寬4.0米,專家認定為晚唐文物。石照壁正中為芭蕉麒麟圖(也有人稱之為“豬化龍浮雕”),左右各有菱花圖案,其下面為青獅、白象浮雕。整個圖案古樸雅致,這是縉云山重點保護文物之一,1984年,在石照壁外建有亭子,使其免遭風雨洗刷。</h3> <h3>  洛陽橋是一座石拱橋,也是縉云山一大名勝。建于何時已無考證,關于這洛陽橋的來歷,相傳古代重慶人馮時行少年時代在縉云山讀書,后進士及第,任萬州(今萬縣)知府,因力主抗金,被高宗貶滴,坐廢18年,在這期間回縉云山設館辦學,常常到橋上面朝洛陽朗誦詩文,故名。橋寬4米,掩映在碧綠的叢林之中,秀麗靜謐,常為游人駐足之處。</h3> <h3>  石牌坊前馬路邊的衡亭,1936年由時重慶長者居士、漢藏教理院院護何北衡捐建,供來往善信,休憩寧神,彰顯義舉,命名衡亭,恩澤后人。</h3> <h3>  相思巖在縉云寺側的香爐峰下,縱橫百米,深山一壁,光滑峻峭,氣派壯觀。巖下古木森森,幽重成林。巖崖底部,多處刻有宋代摩巖石刻,形狀如塔。其上刻有“相思崖”三個大字。巖巔高處有一巨石,遠遠望去,像是一個人在沉思,有人說這就是相思巖的來歷。</h3> <h3>  據傳宋朝狀元馮時行于宋宣和年間在寺中讀書時,常流連于相思巖。“山有相思巖,娟秀美麗,攀其巔者,徘徊不忍去”。這巖旁小亭,也應該是他的流連忘返之處吧。</h3> <h3>  為不誤班機,下午兩點多又回到了北培地鐵站口。縉云山,全國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重慶名氣最大的佛教名山,擁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小峨眉”,旅途之中忙里偷閑又游了一趟。</h3> <h3>  5月30日,由大洋彼岸的洛杉礬飛回重慶,早上六點到的,晚十一點航班飛長沙。中間有一個白天時間,在賓館略事休息后與團友相邀去市中心的解放碑洪崖洞商業區走一走,那地方也有20年沒去了。</h3> <h3>  團友推薦的網紅李串串火鍋店,重慶的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最有名還當屬重慶火鍋了,到了此地當然要品賞一下正宗的。在臨江門下地鐵后高德導航找到這么一個巷子里,外表門面看還真不怎么樣。</h3> <h3>  有思想準備這重慶火鍋會辣得受不了,端上來后這滿盆的辣椒大塊的紅油看得我也是心里打鼓,好在是湖南人還算有點底氣,盡管與現代飲食理念不符,還是啤酒相助痛快的辣了一回。</h3> <h3>  解放碑這一帶巳完全不可認了,現在所謂解放碑商貿中心區,占地0.92平方公里,東起小什字,北至滄白路、臨江路、民生路,西至金湯街,南至和平路、新華路,是解放碑CBD的核心部分,承擔商務、商貿雙重功能。</h3> <h3>  解放碑的居住人群空心化,原來的老舊房子拆遷以后都修成了寫字樓,造成解放碑的原住民越來越少,所以目前解放碑似有消費人氣不足現象。</h3> <h3>  以解放碑廣場為中心的一個十字交叉路口,采用面磚鋪設,步道平坦寬敞。道路四通八達,碑頂端醒目的方向指針和街邊的路標、指示牌等設施可以有效地引導人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沒有多余的構筑物和設施小品,保證路線的通暢。</h3> <h3>  解放碑原為抗戰勝利紀功碑,從歷史淵源上來看,它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主題碑,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抵御外族入侵取得第一次全面勝利的歷史見證。這對于銘記中華民族抗戰歷史,凸顯重慶在抗戰時的地位有重要意義。</h3> <h3>  解放碑聚集了重慶基本上所有的領事館和各種簽證中心等,應該是重慶最國際化的地方。高端商務寫字樓超過了20棟。</h3> <h3>  解放碑步行街,中國西部第一條商業步行街,號稱中國十大步行街之一,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熙春路等齊名。這里匯集了中國西部最大的零售商、最大的批發商、最大的超市、全國最大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和設施檔次最高的商務機構。</h3> <h3>  人民解放紀念碑于1946年10月31日動工,1947年8月落成。該碑正面向北偏東,為八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碑通高27.5米,邊長2.55米,碑內連地下共八層,設有旋梯達于碑頂,碑頂向街口的四面裝有自鳴鐘,碑臺周圍為花圃,總占地面積62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642平方米。該處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象征,也是重慶市的象征。</h3><h3><br></h3> <h3>  重慶的解放碑商業步行街最大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以一個歷史性的政治符號包夾在中心;第二,以一種香港氣派呈現于世人。</h3> <h3>  步行往洪崖洞途中見到一壯觀有特色的紅黑大樓,走近一看是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由國泰大戲院和重慶美術館組成。無數根紅黑兩色的方梁由大廈橫插而出伸向空中,無論是陣勢還是色彩都給人以震撼之感。</h3> <h3>  這也是重慶新的九大地標性建筑之一,采用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體現濃厚的巴渝文化。藝術中心的大樓主體為紅色,象一團燃燒的“篝火”,也象一艘起航的艦。</h3> <h3>  來到嘉陵江邊的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是古重慶城門之一,位于重慶市解放碑滄白路,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洪崖洞的建筑由吊腳樓、仿古商業街等組成,具有巴渝傳統建筑和民俗風貌,通過分層筑臺、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商業步行街”。</h3> <h3>  城市雕塑是一個城市的藝術名片,每座雕塑都被賦予該城市的文化寓意。在重慶,也有大量城市雕塑濃縮了重慶歷史和文化,透過它們可以感受到重慶的藝術氣息和城市的脈搏。頂部廣場上有洪崖群雕,主題是"記憶山城",包括有很多組,再現老重慶沿江風情。</h3> <h3>  兩江匯流,長江與嘉陵江交匯于重慶朝天門碼頭,形成具有山水都市“自然特質”和“核心氣質”的標志美景。洪崖洞緊鄰朝天門碼頭,江對面即為渝中半島金融城超高樓群。</h3> <h3>  江隘炮臺,洪崖洞挾兩江交匯高處,自古就是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有多處古炮臺遺跡,現在這里制作了銅雕塑進行紀念。</h3> <h3>  洪崖洞旁邊的千廝門大橋橫跨嘉陵江兩岸,懸索斜拉結構,鋼梁一跨過江,很大氣,充分展現重慶的“山水城橋”之美,為這一帶的美景更是添磚加瓦。 </h3> <h3>  國人熱衷于在有標志性的字碑前留影,以此證明自己的到此一游,熱門景點更甚,常常是要排隊或是照人群。我當然也不能免俗,不過此處盡管人多,景點也多分流了游人,沒費多少時間即完成了心愿。</h3> <h3>  ”洪崖滴翠,被列“巴渝十二景”之一,洪崖洞一帶曾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于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巖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而在少雨的季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h3> <h3>  洪崖洞絕壁懸崖上的“吊腳樓群”,是獨特的巴渝傳統建筑。重慶洪崖洞民俗風貌區就是這一城市旅游景觀的真實寫照。因水而生、順崖而長,高低錯落、依山就勢,讓重慶解放碑步行街直達江濱,被譽為新重慶的“城市名片”。</h3> <h3>  明朝末年,重慶城建有十七門,九開八閉,洪崖門是閉門之一,修得有城樓,有門的樣子,但卻沒有門。解放后,沿江碼頭的衰落,洪崖洞也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紅火,成了危樓。1995年開始搬遷,2001年才正式建設,2006年才完全那一幢幢仿古吊腳樓,成了重慶城的新景點,成為重慶人心中的記憶。</h3> <h3>  這可能就是洪崖所依傍的洞吧。洪崖洞在洪崖門外巖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石窟,又叫洪巖洞、神仙洞。相傳古代有個神仙,大號洪崖仙人。</h3> <h3>  洞中也有雕塑,重慶這里除了巴渝民俗外,還有異國風情。重慶是我國對外開放很早的城市,一百多年前重慶就被列為通商口岸,很多洋人來到了這里,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所以這里有一些早期的洋人塑像。</h3> <h3>  洞中的一鐵架上掛滿了紙簽,應該也是一種心愿吧,不是說這洞中過去也有洪崖大仙嗎,在各種可能的地方都與仙人進行溝通,也即是我們看到國人見佛就拜的現象吧。</h3> <h3>  “ 讓世界了解重慶,讓世界愛上重慶”。重慶的旅游宣傳與硬件投入都算不錯,洪崖洞的開發就是依托現有山水的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引來了大批的游客和旅游團。</h3> <h3>  懸崖上的吊腳樓,記憶中的老重慶。賣藝少女彈琵琶雕像,維妙維肖,令人嘆為觀止。上個世紀民國時期洪崖洞住的都是窮人,盲人賣藝姑娘的表情、衣衫都讓人產生憐憫之心。</h3> <h3>  在高達75米的崖壁上,修建一座壯美瑰麗的世界奇觀——中華懸崖城。其建筑群不僅復原了巴渝古都風貌,還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古重慶最具特色的吊腳樓、古牌坊、木垂花、懸挑梁、雕刻樓廊、半山街市和青石板路等山地民居的大智慧。</h3> <h3>  洪崖洞四條大街,指的是紙鹽河江畔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風情街、洪崖洞盛宴美食街、城市陽臺異域風情街。分別融匯了時下所有時尚元素,主題迥異、特色鮮明,絕對是到重慶旅游非去不可的地方。</h3> <h3>  江山入畫洪崖洞,八方賓客喜相逢。璀璨夢幻,動感十足。洪崖洞如重慶人,即豪放耿直、麻辣鮮香,又熱情奔放、時尚前衛。</h3> <h3>  洪崖洞的吊腳樓風情,其“一態、三絕、四街、八景”展現的巴渝文化休閑業態。臨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青山綠水之靈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將巴渝文化、碼頭文化、山地民居建筑文化,融入現代城市建設之中。洪崖洞宜然巳是重慶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慶城市精神的象征。</h3> <h3>  晚上回到了重慶機場,路過重慶結束了。</h3><h3> 重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山水之城,是一座有山有水,靈氣十足的城市。重慶的無限魅力,不僅僅是她經濟的迅速崛起;重慶古老的人文,地理,風景等更是獨領風騷而奇特迷人。</h3><h3> 人生就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在乎的是看風景的心情。</h3><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兰市| 汉川市| 乌鲁木齐市| 丰台区| 鄯善县| 天等县| 民丰县| 灯塔市| 仁寿县| 宜昌市| 屏边| 张家界市| 榆社县| 洪湖市| 泽普县| 甘南县| 玛沁县| 杭锦后旗| 黄陵县| 晋城| 舞钢市| 兴义市| 布尔津县| 盘山县| 白城市| 凌海市| 闽清县| 廉江市| 拉萨市| 黔南| 五大连池市| 昌吉市| 铅山县| 磐安县| 龙泉市| 深州市| 烟台市| 泗水县| 宝应县| 延寿县| 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