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最好的告別——一場不同尋常的遺體告別儀式

朱偉利

<h3>2019年5月16日22:22,我們親愛的媽媽走完了百年人生歷程,在家中駕鶴西去,我和丈夫雨南、女兒東虹,還有前兩日剛從蘇州趕來的大弟援朝、從常州趕來的小弟總路,一起靜靜地送走了老人。沒有呼天搶地的哭聲,有的只是默默的祝福,祝福老人家一路走好。<br></h3> <p></p><p>媽媽生前曾囑咐我們,百年后不設靈堂,不點香燭,不擺祭品,只要一束鮮花。我們尊重媽媽的意愿,在她的遺像前擺放了一束鮮花,以寄托我們的哀思。<br></p><p></p> <h3>告別儀式定于三日后的5月19日10:00在八寶山殯儀館19號文德廳舉行。全家人一起商量:該以怎樣的形式來送媽媽最后一程?媽媽生前是個醫生,一生簡樸、行事低調,進入“90后”高齡階段,她以一個知識女性的理性和知性,考慮安排自己的后事,她叮囑我:喪事要簡辦,不要鋪張,不收禮金,外地親人只通知幾個兒子來京,不要興師動眾。媽媽性格開朗、樂觀,在她頭腦還清醒的時候曾要求我們不要用哭聲、不要用哀樂,而要用歌聲送她上路。過去幾十年我曾參加過無數次故人的遺體告別儀式,總覺得那些沒有多少內容的既定程式無法充分表達對亡者的懷念和追思,也不符合媽媽的生前囑咐。親人們一致決定拋開僵硬呆板的送別模式,設計一場別開生面的告別儀式,給親人們一個盡情追思老人百年精彩人生的機會,以此告慰媽媽的在天之靈,這才是對養育我們的母親表達最深的愛。<br></h3> 當天,告別廳布置得莊嚴而簡樸,中央是四個子女及婿媳敬獻的鮮花花圈。遵從媽媽“不要興師動眾”的囑咐,我們未向親朋好友發布訃告,因此獲悉媽媽離世消息的范圍很小,告別廳僅租用擺放了8個絹花花圈,右邊4個是孫輩及重孫輩敬獻的花圈,左邊4個是親朋好友的代表敬獻的花圈。<br> 告別廳的大屏幕上定格著媽媽89歲時拍攝的放大彩照,神采奕奕,夠酷!<br> 告別廳一側的休息室里擺放著媽媽92歲時拍攝的彩照,慈祥而端莊。<br> 媽媽的遺體安穩地躺在花叢中,殯儀館化妝師的妙手把百歲老人的面容修飾得鮮活安詳,如同熟睡一般。 司儀宣布儀式開始,首先,親人們面向大屏幕,瞻仰媽媽生前的照片,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47張照片,描繪了媽媽傳奇的一生,我和弟弟們向親友介紹著每張照片內含的信息……<br> 大廳里回響著我們精心遴選的歡快的音樂,媽媽躺在我們身邊,似乎也在靜靜地欣賞著那幾首熟悉的歌曲:《花長好》、《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和《青年友誼圓舞曲》。<br> <h3>在京的雨南的二哥雨筑,三哥雨宋和三嫂嚴梅攜同兒子嚴勗都趕來參加告別儀式,母親生前和親家的子女都有著十分親密的交往。此刻,他們懷著緬懷之情,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大屏幕上展示的照片。<br></h3> <p>侄兒嚴勗忙不停地拍照和錄像,自始至終完整地記錄著這場別具一格的儀式。<br></p><p><br></p> <p>媽媽生前愛唱歌,《花長好》是三、四十年代流行的一首電影插曲。記得2016年春節后,近98歲的媽媽突然腦洞大開,居然從頭到尾把歌詞一句不差地唱了下來,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媽媽唱這首歌,為她記憶閥門的突然開啟而驚嘆:“春天來了,春風飄飄,春雨瀟瀟,春花兒開開了,紅的紅來,白的白,矮的矮來,高的高,……”。</p> 為了找到這首穿越時代的歌曲的歌名和曲譜,那年3月8日我向朋友們發出求助信息,當天,北大一位高齡老教授依據歌詞找到了歌名,我如獲至寶即從網上成功下載。隨后,北大一位高年級校友幫助轉換成.mp3格式,當晚我就在播放器上播放給媽媽聽,媽媽特別高興,我們也都跟著學唱……<br> 本篇背景音樂《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美國電影《魂斷藍橋》插曲之一,媽媽喜歡用英文唱。前幾年我的幾位大學同學來看望老媽媽時,她都會興致勃勃地用英文唱給他們聽,句句準確無誤。<br> <p><br></p><p>媽媽年輕的時候活潑開朗,是個人見人愛的陽光女孩。進入老年,仍改不了幽默詼諧的性格,在老朋友圈里,她是大家公認的“開心果”。<br></p><p><br></p><p><br></p> <p>《青年友誼圓舞曲》是50年代學生中流行的集體舞舞曲,曲子的簡譜媽媽會準確地唱出來,有時她也會即興把歌詞改成“千萬個<b>老年</b>人歡聚一堂”和“讓我們唱一支<b>老年</b>之歌”。<br></p><p>每天晚上我為媽媽做常規的皮膚護理時,是媽媽和我同聲歌唱的好時光,第一支歌媽媽總是愛唱這首圓舞曲。</p><p>直到臨終前一周,我為媽媽擦身時,她還主動唱了幾句歌譜。</p><p>老人家彌留之際,我在媽媽耳邊又唱起了這首歌,媽媽多日沒有表情的蒼白的臉龐居然對著我淺淺一笑。媽媽真的好喜歡這首歌。<br></p><p><br></p> 最精彩的要數媽媽從90歲到100歲每年過生日的照片了,大廳里回蕩著一陣陣親人們的笑聲和感嘆聲。 2008年,90歲生日,小姨媽和姨夫來京祝賀大姐。<br> 2009年,91歲生日照<br> 2010年,92歲生日照<br> 2011年,93歲生日照<br> 2012年,94歲生日照<br> 2013年,95歲生日,大弟援朝和弟妹麗敏來京祝賀<br> 2014年,96歲生日照<br> 許一個愿吧! 2015年,97歲生日照<br> 2016年,98歲生日照<br> 2016年,小弟總路和弟妹云霞來京祝賀<br> <h3>2017年,99歲生日,同月出生的大弟援朝來京和媽媽一起慶生<br></h3> 2018年,媽媽百歲大壽<br> 外孫女東虹從國外趕來為外婆慶生<br> <h3>看到老人家過生日喜笑顏開的模樣,尤其是看到她鼓起嘴巴吹生日蠟燭的可愛形象,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聲。</h3> 照片一張一張在屏幕上呈現,親人們回顧著和老人歡聚的溫馨情景。媽媽一生坎坷,但晚年享受到了子孫滿堂的幸福。 1979年,和外孫女東虹,游八達嶺長城。媽媽時年61歲。 2007年,小兒子總路攜女兒來京,在住宅小區曬太陽。時年89歲。 2007年,和大孫女小羽在小區散步。 2010年,和女兒偉利一家在北京,四世同堂。時年92歲。 2011年,小兒子總路和兒媳云霞來京看望媽媽。時年93歲。以后每年,他們總會來京陪伴媽媽多日。 2014年,二兒子大建和兒媳谷紅來京看望媽媽。時年96歲。 <h3>2015年,大兒子援朝和兒媳麗敏,攜孫子佳佳、孫媳小潔,以及重孫女小苗苗全家五口來京過春節,又一次四世同堂。時年96歲。</h3> 2016年,二孫女竹竹來京看望奶奶。時年98歲。 世紀老人幸福花! 儀式第二環節,由我誦讀《告別詞》<br> 《告別詞》全文<br> 說好了不流淚的,但讀著讀著還是控制不住哽噎,聲音也變得嘶啞,女兒趕緊跑來安撫我。原本輕松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凝重,在場的親人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br> 大弟援朝代表在蘇州的家人向媽媽表達了悼念之情。媽媽來京之前在蘇州生活的數十年里,都是他和妻子麗敏照顧媽媽的飲食起居,陪媽媽去醫院看病,三天兩頭給媽媽送菜送飯,推輪椅陪媽媽去公園賞花、學攝影、和老朋友團聚……真是盡心盡力,孝意滿滿。2006年他和兒子一起送媽媽來京養老,此后幾乎每年春節他都會專程來京陪伴媽媽過節。今天來送別媽媽,自然是感慨萬千。<br> 小弟總路回憶了媽媽生前的許多趣事,氣氛又活躍起來。他介紹說,平日里媽媽關心電視新聞,鏡頭里出現的國家領導人,許多都能叫出姓名。<br> <h3>小弟回憶說媽媽愛看體育比賽,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都愛跟著看,令人驚訝的是媽媽還愛看斯諾克比賽,雖然對比賽規則并不明了,但是觀賽興致極高。對于足球,媽媽發明了看球賽的“竅門”,她說足球賽只要看新聞就可以了,因為每球必進。多么聰明而幽默的老人家!<br></h3> 媽媽童心不泯,坐在12層樓的落地窗前,借助望遠鏡欣賞樓下小區廣場上孩童們的嬉鬧…… 媽媽愛聽彭麗媛唱歌,當歌唱家彭麗媛的身影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時,媽媽會笑瞇瞇地一眼不眨緊盯著看,對其出訪的著裝尤其關注和欣賞,家人們笑稱媽媽是“彭麗媛的忠實老粉絲”。 雨南的二哥是有備而來,他追思著老人生前和親家三代人交往的點點滴滴,情真意切,溫馨感人。<br> 二哥追思“我心中的阿婆”全文:p1 p2 p3 <h3>三哥雨宋追憶了第一次在蘇州到媽媽家做客的情景,以及媽媽敬業、善良、熱情好客的品行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老人去世的第二天,他在微信群里發了一條悼念阿婆的帖子,真真切切,感人至深!<br></h3> 三哥的悼帖全文: <p>三嫂嚴梅追憶了老人和他們的子女(嚴彤、嚴勗)結下忘年之交的往事。</p><p>三哥還特別贊賞這種告別方式的設計,稱此為“一種文明、一種進步”“值得我們學習”。</p> 親人們被他們的發言深深感動。 <h3>雨南追憶了和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媽媽來京和我們共同生活的最后近13年里,媽媽對他的重視、關心和感恩。媽媽逢人便夸贊女婿對她的好,很多日常小事雨南自己都沒太在意,但媽媽卻一直牢牢記在心里。<br></h3> <h3>在媽媽彌留之際,已經虛弱到無力叫出身邊親人的名字,但看到雨南來到床前,卻出人意料地舉起雙手招呼他走近,用微弱的聲音叫了他一聲“大博”(媽媽對雨南的昵稱,出自雨南的博導身份),可見女婿在老人家心里的分量是何等之重!<br></h3> 外孫女東虹是媽媽的首個孫輩,兒時曾受到外婆的百般寵愛。說起外婆,她有好多好多說不完的話。這次從國外歸來,適逢外婆走到了生命的臨終階段。為了不讓我過于勞累,她接過了照顧和護理外婆的很多工作,為外婆擦身、喂吃喂喝、更換尿褲、清理口腔,咨詢、策劃并實施科學的安寧療護方案。她說沒想到自己能夠在外婆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心中感到無比的幸福。<br> <h3>最后一個發言的是重外孫女雯雯,她剛剛結束研究生第一學年的期末考試,從大洋彼岸匆匆飛來作最后的告別。媽媽生前非常喜愛這個重外孫女,雯雯對太婆也是特別的親近,幾乎每年都要回北京來看望太婆,哪怕是短短的幾天。在太婆生命的最后階段,雯雯用自己學到的醫學知識,幾乎天天通過微信為太婆的療護方案獻計獻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太婆遺體,雯雯還很難接受老人離去的事實,她說自己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還需要時間……<br></h3> 雯雯早在趕回北京的飛機上就深情地用英文寫了一首給太婆的詩。她把手稿敬獻在太婆的遺體旁,它將伴隨著太婆一起飛向天國。 <h3>不知不覺時間已到,親人們余興未盡,戀戀不舍,告別的時刻到來了,和媽媽最后合個影吧!<br></h3> 媽媽:您的兒子和女兒向您告別來了!<br> <h3>我家是四代女性單傳,兒時的雯雯就受到太婆的百般關愛,2005年,剛滿十歲的她精心挑選了一只會“格格格”笑的有聲毛絨玩具,萬里迢迢飛回來送給太婆。<br></h3> 今天,您的女兒,外孫女,重外孫女來向您告別了!<br> 親家的子女們來向您告別了!<br> 您來京后常見面的親家孫輩嚴勗來向您告別了!<br> 全體作最后的告別。<br> <h3>媽媽:您就放心地走吧!您的大兒子援朝將護送您的骨灰回到蘇州故里,葉落歸根,融進山清水秀太湖畔的土地。<br></h3> 吻別媽媽,您一路走好!<br> 吻別外婆,您一路走好!<br> 太婆呀,讓雯雯再握一握您常撫摸我的這雙手,心中感覺到它的溫暖……<br> <p>太婆:您就好好的睡吧!</p> <h3>這樣的告別,媽媽,您滿意嗎?</h3> <h1><b>后記</b></h1><h3>媽媽1918年10月出生在江蘇無錫查橋的一個村子里,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女孩子地位底下。以行醫為生的外祖父(范寶書)卻給她起了一個不俗的名字:范相平,寓意男女互相平等。父親沖破中國農村封建意識的束縛,執意讓女兒外出求學。媽媽早年接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少年時就能寫出抨擊當時腐敗政府的檄文,校長看了都替她捏一把汗。抗戰時期媽媽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搶暴行,嘗夠了當亡國奴的屈辱,她曾在上海的戰地醫院救治過無數前線撤下來的傷兵。新中國成立后 ,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不幸的是丈夫英年早逝,留下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媽媽剛強,她含辛茹苦獨自把孩子們撫養成人。媽媽是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是她立命的根本。她一生敬業,確立了正確的生死觀。晚年的媽媽曾多次囑咐在她辭世后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想給親友們添麻煩。我們顯然是“違背”了媽媽的意愿,但是,像這樣新穎的告別方式,媽媽,您一定不會責怪我們吧!</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精河县| 香港| 蒲江县| 长武县| 垣曲县| 台州市| 鹿邑县| 宜兰县| 青铜峡市| 永德县| 慈溪市| 田东县| 浦北县| 德阳市| 兴安县| 玉林市| 九江市| 仪征市| 通榆县| 巢湖市| 克什克腾旗| 广汉市| 桦川县| 正镶白旗| 五台县| 英超| 安顺市| 宜阳县| 新乡县| 军事| 共和县| 祁东县| 乐平市| 行唐县| 四川省| 常州市| 新竹市| 揭西县| 浮梁县|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