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05.31浙江臺州天臺山風景區</h3> <h3><b><i>天臺仙圣宅,隔斷世間塵。</i></b></h3><h3><b><i>春夏長留雪,峰巒半入云。</i></b></h3><h3><b><i>溪行多病淑,樵徑少逢人。</i></b></h3><h3><b><i>欲覓誅茅地,同流儻見分。</i></b></h3> <h3> 國清寺始是依據天臺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臺宗后,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后為隋煬帝)見書后,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后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h3><h3> 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于火,旋即重建。</h3><h3>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后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h3> <h3>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于兵火,或摧于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但從明人李汶在《游天臺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后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h3> <h3> 隋塔位于天臺城關鎮東北6里。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受菩薩戒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h3><h3> 后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筑了臺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隋塔建造別致,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h3> <h3>2019.06.01浙江臺州神仙居</h3> <h3> 白塔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韋羌山。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間縣令何樹萼題“煙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h3><h3> 神仙居地質構造獨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紋巖地貌集群,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觀音、如來、天姥峰、云海、飛瀑、蝌蚪文”六大奇觀。神仙居景區分南海、北海兩塊,”西罨慈帆”、”畫屏煙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沖夕照”、”風搖春浪”、“天書蝌蚪”、“淡竹聽泉”被稱為神仙居新八大景。景區南北兩側,為江南峽谷風光,林泉相依,以巖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霧美取勝,千峰林立,氣象恢弘。自北海索道上至南海索道下,數公里的旅程均在數百米的高空棧道上行進。其間依次行走在菩提道、般若道、因緣道、觀音道、飛鷹道與無為道這六條道上。景區內負氧離子含量奇高,平均達2.1萬個/每立方厘米,最高處達8.8萬個/每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h3> <h3> 神仙居作為仙居山水文化集大成者,最早的人文曙光可以追溯夏禹時代。景區內的“蝌蚪文”,傳說其來歷和大禹治水有關,帶有神秘的原始氣息,強烈地吸引后人的目光。漢晉、北宋時均有官宦組織人員探尋未果,今人探索方興未艾。目前,蝌蚪文與夏禹書、紅巖天書、巴蜀符號和東巴文字等一起被稱為中國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h3><h3> 春秋戰國、漢晉、唐宋、明清等歷朝歷代都留有人文的余音。神仙居地處古越腹地,和越王勾踐有著難解之緣,景區內的“勾踐試劍石”和仙居境內眾多勾踐傳說遺跡互相印證,對于考證越國歷史頗有補益。</h3><h3> 仙居人文發軔于晚唐,宋明兩朝最為凸顯,其科舉之盛堪稱臺州翹楚。神仙居景區作為一方人文的主要承載地,自然和仕宦有著緊密聯系。明萬歷年間,擔任過左都御史的吳時來在神仙居深山中苦讀求學,留下“讀書堂”人文遺址和美談。神仙居為佛教、道教所染跡,沉淀著中國特有的文化,景區的西罨寺、觀音洞、財神洞、第十洞天等自古就是人間佳境。</h3> <h3> 《天龍八部》劇組在仙居神仙居等景區進行為期一個多月30多場戲的拍攝。有許多劇組在這里取景,例如《神話》、《新笑傲江湖》、《軒轅劍》、《追魚傳奇》、《蘭陵王》等。</h3> <h3><b><i>天上人間神仙游,云海松濤群峰秀,</i></b></h3><h3><b><i>將軍遙望美人睡,神筆一揮醒獅吼。</i></b></h3><h3><b><i>清奇險幽飛泉流,步云天梯棧道走,</i></b></h3><h3><b><i>神州航母觀音佑,南天-頂撼九洲。</i></b></h3> <h3>2019.06.02臺州仙居高遷古民居</h3> <h3> 高遷古民居群規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遞數百年而不衰。古民居外型優美,立面簡潔,構架堅固,尤以鑲嵌在門窗欞臺上精美的石、木雕刻聞名遐邇。這些石、木雕刻玲瓏剔透,風格多樣,或古拙,或勻稱、或簡潔,或繁復,或遒勁雄奇,或細密工整,是我國古代民居雕刻藝術的集中體現,具有高度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尤以木透雕動物花卉,木浮雕人物故事讓人嘆為觀止。</h3><h3> 通往古宅的鄉間小路上,兩只大灰鵝,挺胸仰脖,頓時對這里感覺親切起來。這些宅院,據說是吳氏家族的聚集地之一,山水環繞的院落民居,白墻灰瓦與流水垂柳互映襯,雕梁畫棟的窗戶,石子門堂,巷道深深。生活在此,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讓人留戀。</h3> <h3> 高遷古民居始建于元代,幾經變遷,現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風貌,依照太和殿模式,相繼建成六葉馬頭四開檐“三透九門堂”樓房13座,除燒毀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每一座宅院各具風格,外形優美,宅院裝飾十分講究,木雕、石雕、磚雕、懸雕、浮雕,巧奪天工。慢慢行走其間,用心尋找,就會不時有精美的雕刻讓人不由駐足。</h3><h3> 高遷古民居是吳氏一族集居地,保存有十三座明清年間仿照太和殿建成的古宅院,是典型的江南望族居住地。吳氏一族始于五代(梁)光祿大夫銀青,史上曾涌現出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吳芾、南宋左丞相吳堅、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東副元帥、懷遠將軍兼仙居縣尹熟公來高遷居之。</h3> <h3><b><i>“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i></b></h3><h3><b><i>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能不憶江南!</i></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师宗县|
寿光市|
河源市|
新乡县|
田东县|
门头沟区|
梅河口市|
甘谷县|
太和县|
岑巩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彭水|
六盘水市|
阿拉善左旗|
县级市|
炎陵县|
泾川县|
伊金霍洛旗|
韶山市|
南乐县|
三门县|
广州市|
广安市|
台南市|
秦皇岛市|
龙泉市|
阳城县|
绥滨县|
荔波县|
阳春市|
定南县|
莱芜市|
绥中县|
射阳县|
辽源市|
祁连县|
乐都县|
东源县|
蛟河市|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