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師:孤獨蜂鳥 </p><p class="ql-block">設備:5d2 鏡頭100~400</p><p class="ql-block">場地:遼寧省清原縣北崴子</p> <h3>北葳子村前路北的山坡上,有全長和寬大約60~80米寬的松林,北葳子松樹林是白鷺和蒼鷺棲息地,這是弧獨蜂鳥第二次拍白鷺絲和蒼鷺,吸取頭次教訓,這次我們一行5人前天晚上到達住農家樂旅館,第二天起早去找相機位置,我們幾個運氣挺好的,都找到好機位。基本上靠等拍照,等天大亮,約早6點左右,親鳥出飛找食品,我們用長焦短炮對準鳥巢,拍攝了一些照片,比頭次好一些,委托船長大哥做成美篇供大家欣賞雅正??</h3><h3><br></h3><h3><br></h3><h3>蒼鷺 [cāng lù]</h3><h3>蒼鷺(學名:Ardea cinerea)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也是鷺屬的模式種。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外側次級飛羽黑灰色,內側次級飛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淺灰色,內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淺灰色;三級飛羽暗灰色,亦具長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往東到遠東海岸和薩哈林島和日本,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h3><h3><br></h3> <h3>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冠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及胸的羽全有。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br></h3><h3><br></h3><h3>中白鷺</h3><h3>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后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h3><h3><br></h3><h3>小白鷺</h3><h3>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于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23天后出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乐安县|
朝阳县|
巨野县|
高邮市|
普兰县|
龙州县|
尼勒克县|
壤塘县|
桂林市|
和龙市|
太白县|
铁岭县|
辰溪县|
澄城县|
额敏县|
和林格尔县|
桐庐县|
鸡东县|
长春市|
巴彦淖尔市|
高台县|
旅游|
南投县|
西盟|
教育|
洛扎县|
六枝特区|
乌兰县|
京山县|
城固县|
凭祥市|
鹰潭市|
马鞍山市|
托克逊县|
乌鲁木齐县|
霍城县|
迁西县|
双城市|
明溪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