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8年5月,根據上級要求,在楊柳河轄區要建設一個鄉愁記憶村史館。這可難壞了我們村委會及駐村一眾隊員,剛剛解決了駐村扶貧隊員住宿問題,哪來那么多錢建“館”。通過觀查走訪了解,發現各村的活動室有部分可利用的空間,村上的活動室大部分是利用中間部份,搞文藝活動、村集體會議、舉辦宴席等等。而村史館則可以充分利用外圍,把需要展示的物品安放到周邊的墻上。說干就干,連夜用素描的形式畫出草圖,大家一致稱好,為了節約開支,做出特色,我又設計出用木材加工廠的邊皮廢料打底的想法;到村里的木材加工廠拉來一車邊皮,立即動手開干,把家里裝修時買的一眾工具搬來,空壓機、臺鋸、電鉆、推刨等一應具全,做了個屋檐,搭了個平臺找了個老物件一擺,效果還不錯,于是就按照這個思路展開來干,后來再加了一些裝飾性的東西(如屋檐上的谷草、背景上的麥穗、包谷串等等),最后便是具體內容的充實了,挖歷史、找舊物,特別是要把“老鳴鷲”的“老”突顯出來可不易,找老人問歷史、進深山探古墓、拓碑文……經過一番努力,終于使館內有了較厚重的歷史內容了。后來,應上級要求,把“鄉愁記憶館”定為“鄉村記憶室”,于是我就把它取名為“河邊記憶——楊柳河村委會鄉村記憶室”,還為其撰了一付對聯:上聯為,經濟發展鄉村變化思鄉愁,下聯是,生活富裕加速建設留記憶。至些,終于完成了一件大事。</h3> <h3>在老鳴鷲村活動室的周圍,成為鄉村記憶室的主展區</h3> <h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農耕文化隨之消失,為給后人留下一些回憶,看過這一片展區,你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h3> <h3>在楊柳河村委會所轄的8個自然村中,這些東西曾經是每個家庭的標準配置,但是,隨著家庭經濟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用具被現代用具和電器取代,只留這片展區永久定格。</h3> <h3>蓋房子要用筑墻板、土基模,莊稼、谷物的收割要用風車分類、除塵??,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產物,進步、進化的象征。</h3> <h3>馬幫文化,從大的蒙蠻古商道,映射到了鳴鷲通往文山及河口的古商道,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馬幫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伴之而來的是農業生產中的馱馬運輸,當生產便道網絡般修建起來后,摩托車便取代了馱馬。這些馬幫用品也隨之塵封、消失……</h3> <h3>老鳴鷲的“老”到底老在哪里,老到什么程度;通過找資料,查文獻,探古墓,拓碑文等方式,把蓸、黃兩大家族的老底給挖出來,最終挖出了曹家是武官,官位達到了“千總”,相當于現在的副師級地位,“千總”墳碑文上刻著“道光元年的年代(公元1821年),迄今約兩百年。且蒙自鳴鷲曹家的后裔名人曹士桂,其字輩排名在千總墳碑文上是孫子輩,老鳴鷲的“老”終于有了具體的體現。</h3> <h3>苗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民族,自己種麻、採麻、紡線、織布、裁剪……這些零散的織布機配件,折射出曾經的輝煌。</h3> <h3>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每一件老物件,第一件為一個小背籮</h3> <h3>小背簍的后面是一把長長的解鋸</h3> <h3>據捐贈的農戶說,這個嬰兒澡盆已經說洗大了三個小娃了。</h3> <h3>這個木盆是用一段實木挖出來的哦!</h3> <h3>這架犁是農戶自己全手工打造的</h3> <h3>這個叫牛彎檔,是駕在牛背上拉犁、拉車用的</h3> <h3>木耙,用來將田地里的泥土耙碎、耙平,現已被鐵耙和旋耕機取代</h3> <h3>吊鍋,用一根鐵鏈掛在火塘頭上即可燒水做飯</h3> <h3>長長的這個小木槽是仔豬槽,大家都知道,小豬一下就是一窩,多則十多只,少則七八只。喂食就用這樣的長木槽。</h3> <h3>這樣的陶壺,過去的好多家庭都有,用來裝油、裝酒,雖然易碎,但是大家還是會小心的用。后來被價廉物美的不銹鋼制品所代替。</h3> <h3>石鹽梆,用來將食物樁碎的用具,用整石雕刻而成。現被果汁機等機器代替。</h3> <h3>小巴籠,用來裝魚的竹制品,過去的楊柳河稻田頗多,魚蝦也多,這樣的小竹簍也就多起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魚蝦少到幾乎沒有,這小巴籠也就隨之消失了。</h3> <h3>這個不用多說,全國通用——算盤,擁有算盤,說明這家人有“文化”。老鳴鷲的“黃家”,就是七品文官。</h3> <h3>這是一個攢錢箱,箱子的上蓋上有一個細長的小口,那個口剛好是一枚銀元的大小。</h3> <h3>這根長長的腐木,是牛圈欄桿。</h3> <h3>這段朽木叫蜂桶,用一段整原木挖空而成,用來養蜜蜂的。</h3> <h3>筷籠,竹編制品,用來裝筷子。</h3> <h3>酒提,白酒量具,用一節竹子做成。</h3> <h3>木風車,用來將谷物分類、揚塵等。</h3> <h3>這個是大躍進時期的噴霧器。</h3> <h3>木工鋸子,手鋸。</h3> <h3>背架,用來背一切要背的東西,優點是便于歇氣。</h3> <h3>木榔頭,用來敲打物品,有些是敲碎,有些是夯實,主要看用來做什么事。</h3> <h3>鋤頭,農具,用來除草用。</h3> <h3>柴刀,用來砍柴等等</h3> <h3>三齒木耙,用來抓草、擼松毛等等</h3> <h3>木推刨,木工必備工具。</h3> <h3>土基模子,將泥巴填入模具內,拓出來的類似土磚的建筑材料叫土基,用來砌墻。</h3> 木掌,拍墻木掌,用來將新筑的土墻拍實、拍光滑,我們楊柳河的苗族同胞還用它來打羽毛球。<br><h3><br></h3> <h3>墻板、檣棒,蓋房、筑墻用,支好墻板,將土倒入內,用墻棒樁實。</h3> <h3>馬鞍,馬幫用品,含相關附件。</h3> <h3>鋁水壺,用來裝水或酒。</h3> <h3>大鈴,馬幫用品,只有頭騾才能佩戴的大銅鈴</h3> <h3>芝麻鈴及馬籠頭,馬幫裝飾用品</h3> <h3>鐵馬掌,馬幫用品,用來保護馬蹄</h3> <h3>馬槽,馬幫用品,用來裝草料喂馬</h3> <h3>古墓殘片</h3> <h3>建筑殘片</h3> <h3>鼓型石柱腳</h3> <h3>曹家老照片</h3> <h3>民國時期的曹鄉長</h3> <h3>黃家墳標桿殘片</h3> <h3>黃家墳碑文拓片:右邊描述的是黃家的發跡,左邊是遷墳的原因。</h3> <h3>拴馬石,該石是我們的鎮館之寶,該石是地位、官位的象征。據說老鳴鷲的曹家地位和官位只能擁有一對這樣的拴馬石,但曹家做了兩對立于大門左右,后被文山縣令查出問題,便命人將其敲碎,就只剩這一對了。</h3> <h3>千總墳碑文拓片</h3> <h3>切煙凳,手工煙絲的制作工具,透過它可以想象主人的商業意識很濃,因為,自古以來煙草都是很重要商業存在。</h3> <h3>紡車</h3> <h3>紡錐子</h3> <h3>碓房,用來給谷物脫殼的工具,也可以用來椿粉,樁粑粑等</h3> <h3>織布機配件</h3> <h3>石磨,用來將谷物碾碎的工具</h3> <h3>豆腐吊架,將豆漿過濾的工具</h3> <h3>織布機配件——笓子,用來控制經線</h3> <h3>織布機配件——梭板,具有梭子功能及打緊緯線的雙重作用。</h3> <h3>樁麻木臼,用來將原料樁細、樁軟。</h3> <h3>木碾子,用來將織好的麻布碾壓致軟的工具</h3> <h3>紡線機</h3> <h3>織布機主架</h3> <h3>榮譽榜</h3> <h3>鄉賢善舉</h3> <h3>2018年高考文科狀元,出自楊柳河村委會的楊梅壩村</h3> <h3>各自然村近五年來出現的大學生</h3> <h3>村委會干部的善行工作</h3> <h3>基本情況</h3> <h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h3> <h3>習總書記語錄</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抚松县|
建德市|
大港区|
郓城县|
武城县|
高要市|
绍兴县|
和硕县|
买车|
那坡县|
金门县|
昂仁县|
西平县|
田林县|
芒康县|
长武县|
罗甸县|
定州市|
奇台县|
雅安市|
修文县|
理塘县|
千阳县|
华蓥市|
福安市|
古田县|
昭苏县|
嘉祥县|
竹溪县|
延津县|
治多县|
禹州市|
临夏县|
寻乌县|
阿拉善左旗|
德庆县|
军事|
黄龙县|
铜陵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