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白云山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高山之上白云飛,如詩如畫的風光尚且不論,山上的白云觀就包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里山水相映,白云繚繞,松柏參天,廟宇林立,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道教名山。</h3> <h3> 白云山古稱雙龍冷,亦叫嵯峨嶺,后因終年白云繚繞而稱白云山,廟也因山門無鎖白云封,而叫白云觀。</h3> <h3> </h3> <h3> 白云觀是整個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h3> <h3> 《佳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三年,終南山道士李玉鳳云游四方,來到白云山觀其山其景秀。便結廬而居,采藥治病,設化教民,普濟眾生。醫德高尚,醫術精悍,一時間名揚四方,被萬姓尊為玉鳳真人,白云觀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開始修建的。</h3> <h3> 大小廟宇殿堂鱗次節比,大處看雄偉壯觀,小處看精美絕倫。</h3> <h3> 道家圣地白云觀,自從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久不衰,遠近香客至今都絡繹不絕。</h3> <h3> 經歷代續建補茸,建成了以道為主兼有儒,釋廟宇各類建筑100余處,占地200余畝的宏大宮觀,成為全國著名道教圣地。</h3> <h3> 西北地區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h3> <h3> 在白云觀上往東看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余。</h3> <h3> 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h3> <h3> 白云山廟是一座存留完整,規制宏大的古建筑群,包括廟堂、牌坊、亭臺、通道、橋梁,古建面積8.1萬平方米。</h3> <h3> 鐘鼓樓一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鐘”之譽 。</h3> <h3> 高低有別,主次分明。</h3> <h3> 三天門</h3> <h3> 白云觀建筑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h3> <h3> 觀內保存有敘述到道、佛教經典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1余幅,現存碑刻157塊。</h3> <h3> 木牌坊在白云山古建中享有特殊身份,它兀然獨立,飛檐出挑,翼角翹起,搏風擊雨數百年不傾不圮 ,顯示了歷代建筑師精悍的工藝水平。</h3> <h3> </h3> <h3> 蒼天松柏</h3> <h3> 遙望黃河</h3> <h3> 超然閣</h3> <h3> 真武殿。</h3> <h3> 文昌閣</h3> <h3> 白云山道教起步,建廟立神成形。54座官、殿、樓、祠等組成的廟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都是因為神建廟,每廟必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司職各又相互聯系,其中以道教系列為主,儒、釋、道三教交匯,白云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謂豬神薈萃,集于一山。</h3> <h3> 玉皇閣</h3> <h3> 三清殿</h3> <h3> 東岳廟</h3> <h3> 經黃河灘頭登白云觀 。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筑為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等,觀北4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h3> <h3> 1947年毛澤東主席轉戰陜北來到佳縣,兩次登山賞景,并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產,白云觀現已成為陜北獨特的旅游勝地。</h3> <h3> 二斗祠</h3> <h3> 三宮殿</h3> <h3> 飛檐雕梁</h3> <h3> 超然閣</h3> <h3> 白云山屬典型的廟觀文化,它把祖國的傳統文化,宗都文化、黃土文化、黃河文化 、民族文化等有機的融為一爐,其內涵深刻,形式多樣,內容廣泛,不失為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h3> <h3> 黃河奇景香爐寺一 香爐寺坐落于佳縣城北黃河之畔的懸崖峭壁上,始建于明萬歷11年(1583年)寺院由兩部分組成,西邊部分與山城腰部相連,內有龍王廟,娘娘廟。東邊部分一根高20余米,周長約15米,形似香爐的巨石從黃河驚濤的拍打聲中崛起于半空,這巨石稱香爐峰。香爐峰頂建一觀音廟,東西兩部分由一5米長,1米寬的天橋相連,人們站在香爐峰頂,如臨空絕際,東眺呂梁山脈,起伏連綿,關于駿馬奔騰,仰望佳縣山城,好像以天界相連,俯瞰黃河,波瀾遼闊,洶涌澎湃,尤其是夕陽西下時,霞光將香爐峰映入黃河之中,傳說中的蓬萊景。故香爐寺又有黃河”小蓬萊”之稱。“香爐晚照”也成為古佳州八景之一。</h3> <h3> 佳縣古山城(蓬萊亭)游完白云山轉戰香爐寺。</h3> <h3> 幾年前從網上看到佳縣《香爐寺》的介紹,看到香爐寺孤峰凌絕于黃河之上的照片,開始對香爐寺心馳神往。由于曾在陜北有當知青的經歷,對黃土高原,陜北窯洞,黃河都有一種抹不掉的情結,所以對這個黃河岸邊的香爐寺。對這個歷史悠久,交通不便,民風淳樸的小縣城感興趣。這次回延安的陜北之行,必須一睹香爐寺的絕景。</h3> <h3> 步行半個小時,在佳縣縣城東的一條狹窄的山脊之上,終于看到了天下巨觀《香爐寺》。</h3> <h3> 凌絕山頂,睥睨眾生。一種美的震撼!黃土高原緊鄰黃河的縣城有幾個,但像佳縣香爐寺這樣以淩絕之姿盤踞黃河之上的,應該是獨一無二的。</h3> <h3> 天公作美,用14一24的超廣角鏡頭拍下的震撼全景。</h3> <h3> 俯瞰香爐寺</h3> <h3> 走進寺院</h3> <h3> 香爐寺的亭閣</h3> <h3> 香爐寺的寺院</h3> <h3> 山門和配殿</h3> <h3> 石碑坊</h3> <h3> 圣母祠</h3> <h3> </h3> <h3> 獨一無二,巧奪天工的造勢。</h3> <h3> 一塊三米長的橫木做橋,將寺廟與山峰連接,香爐寺地勢險峻,香爐石凌空而起,斷橋驚險異常,署身其上,如凌絕空際,低頭俯瞰,滔滔黃河激流而下,洶涌澎湃。</h3> <h3> 過橋后,進入孤亭中俯瞰黃河,則別有一番感受。放眼望去,只見滾滾洪濤從遠處的兩山之間奔騰而來,與腳下翻卷而過,沖向彎曲迷茫的下游峽谷,那種大氣磅礴和沖擊力,讓人心潮澎湃,難以忘懷。</h3> <h3> 香爐峰上的觀音廟里供的觀音</h3> <h3> 低頭望去,下面就是有名的佳臨黃河大橋,橫貫東西,穿河而過。</h3> <h3> 此地每年都有畫家來寫生,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家更是屢見不鮮,看來黃河真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h3> <h3> 香爐晚照,是佳縣的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時,太陽的余暉將香爐寺的的倒影投射在黃河水流之中,當地人譽為仙境。每年的10月中旬就會出現這種奇景。</h3> <h3> 黃河對岸新建的雜亂的民房,香爐是新刷的灰色外墻,破壞了原本的美感。紀念消失的美景,惜乎哀哉!</h3> <h3> 以前沒有黃河大橋,香爐寺在朝揮夕陽的映照下,可以說是氣象萬千,現代化的跨河大橋入框后,感覺有點違和感。</h3> <h3> 為了拍好香爐寺,在最佳角度上反映出那山、水、寺、橋的和諧構圖,我在香爐寺周邊整整轉了三個小時,更是拍了不少樣片,為明天早上的日出而做準備。</h3> <h3> 凌晨4點起床,背上早巳整理的行裝出發。佳縣是個依山而建的石頭城,我順著盤山公路步行40分鐘,到達了我昨天已經選好的位置。我在50米距離范圍之內支好了兩個三腳架,并做好了拍攝前的準備。</h3> <h3> 其實要拍好香爐寺的雄姿,最好的時機就是早晨日出之際。明麗而柔和的太陽從黃河的對岸山西境內的東山上冉冉升起,我用閉門拍攝了幾張冷色調的日出場景。</h3> <h3> 多少有點霧霾天氣,太陽的金輝還是照亮了遠方層疊起伏的黃山黃土山巒。</h3> <h3> 晨曦的太陽用它的點彩朝暉,勾勒出香爐寺的側影,山為背景,孤寺突起,實為奇觀。</h3> <h3> 聽當地人講,拍攝香爐寺最佳位置在城邊一戶人家的后院場上,因為好攝者接踵而至,住戶頗有怨言,就筑了一堵墻擋住來路,可依然無濟于事。所以有人建議說,干脆把墻拆了,搞一個收費的攝影亭,備好桌凳和茶水瓜子,經濟效益多好,可是當地人沒有這樣做,他們不靠黃河美景賺錢,他們只求得一份安靜,但香爐寺太吸引人了,探訪者的腳步就這樣的叩擊著這座石頭城。</h3> <h1> 謝謝您的觀賞 !</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婺源县|
武夷山市|
涞源县|
上犹县|
长乐市|
杭锦后旗|
衡水市|
福安市|
沁水县|
分宜县|
磴口县|
正镶白旗|
大同市|
蓬溪县|
沈丘县|
百色市|
化隆|
措勤县|
抚顺市|
莆田市|
农安县|
宜宾市|
柞水县|
阿巴嘎旗|
英德市|
玛沁县|
杭锦旗|
普宁市|
麻城市|
潮州市|
永靖县|
大石桥市|
博白县|
崇义县|
青神县|
会昌县|
蒙阴县|
确山县|
桦川县|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