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心中的《進軍新疆紀念碑》---紀念父親逝世37周年</p><p class="ql-block">圖文:馬中澤</p><p class="ql-block">日期:2024.8.25</p> <p class="ql-block"> 進軍新疆紀念碑矗立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中央。每當我站在肅靜、神圣的碑前,心情總是不能平靜。這座豐碑用血肉和汗水向世界宣告了新疆劃時代的輝宏史篇,我的父輩就是為了那個時代奉獻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呈正方形,占地面積九百平方米,總高度為32.6米。碑座四個面,每個面近三十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碑體北面鐫刻著國家副主席、新中國軍墾奠基人、王震將軍的題詞: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碑體南面鐫刻王恩茂將軍的題詞: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開創(chuàng)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的新的歷史時期。</p> <p class="ql-block"> 進軍新疆紀念碑是新疆的閃光名片。</p><p class="ql-block"> 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布局雄宏,《進軍新疆紀念碑》在夏季花草茵茵,綠樹環(huán)抱,瞻仰、休閑、娛樂,人群熙熙攘攘。冬季傲雪肅立,直沖云霄,來此瞻仰和觀光的依然流連不盡。</p> <p class="ql-block"> 進軍新疆的解放大軍中有我的父親,紀念碑鑄刻了父輩將士們精忠報國、浴血奮斗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父親建國前是國民黨整編78師178旅532團1營的一個上士班長。父親說,1949年8月,他所在的國民黨部隊駐守甘肅玉門油礦。解放軍六軍16師進軍新疆路過玉門,來了一個解放軍軍官給他們講話,說你們都是受苦人,被迫當兵,現在跟共產黨、解放軍走,走的是一條光明的路。后來才知道他們隨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將軍起義了,從此走進了革命的隊伍。父親被編到王震的一兵團六軍十六師47團,依然是班長。父親說,在國民黨部隊是什么級別,起義后擔任什么級別。進軍新疆后駐守新疆東大門———哈密。</p><p class="ql-block"> 父親所在的部隊,有著光榮的歷史和傳統,是一支參加過南昌起義、兩萬五千里長征、百團大戰(zhàn)、保衛(wèi)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戰(zhàn)略戰(zhàn)役的部隊。當年在保衛(wèi)延安的戰(zhàn)斗中曾浴血奮戰(zhàn)七天七夜,立下赫赫戰(zhàn)功,毛澤東主席曾授予這支部隊“紅星部隊”的稱號。進軍新疆后,剿匪反霸、屯墾哈密、開發(fā)和建設博州,在屯墾戍邊大業(yè)的歷史進程中,紅星兩個字深深地刻在這支部隊身上,紅星精神代代相傳。 </p> <p class="ql-block"> 父親出生貧寒,祖籍甘肅會寧。舊社會家無一壟土地,劃成份為雇農。18歲起,曾三次替人壯丁,兩次逃丁成功,最后一次未果,大概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當了國民黨兵,隨軍進入新疆,一直在哈密、鄯善、七角井、瑪納斯駐防。</p><p class="ql-block"> 據父親回憶,1949年上半年,他所在的部隊調防甘肅玉門油礦,后來才知道,這是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將軍起義前所布的一步棋,陶峙岳將軍派總部警衛(wèi)團和178旅2個營在我蘭州戰(zhàn)役前后,先后進駐安西和玉門油礦,目的是防范胡宗南集團已進至高臺、酒泉一線的91軍和120軍,保證了新疆的大門和唯一的能源基地。父親所在的國民黨178旅532團1營駐守油礦數月后,1949年8月,解放大軍進軍新疆時,父親隨部隊起義,再次進入新疆。</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駐哈密地區(qū)的六軍16師將47團全部,與46團和48團部分人員組成2000多人的修渠大軍,從發(fā)源于天山的石城子河開鑿一條橫穿戈壁的渠道,灌溉二道湖荒原,并以16師前身教導旅代號“紅星部”命名為紅星渠。 </p><p class="ql-block"> 哈密紅星渠的修建,是16師在哈密屯墾戍邊歷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個功在千秋的偉大工程。開山炸石,47團接到任務后,天山峽谷鐵錘叮當,炮聲隆隆,硝煙飛騰。父親就是當年有名的炸石爆破能手,為此負傷,并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1日,在紅星一渠附近的新莊子舉行開閘放水典禮,萬余名各族群眾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聚集在這里。 </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石城子渠首,禮炮響后,閘門啟開,滾滾雪水涌出閘口,順著紅星一渠直瀉而下。</p><p class="ql-block"> 1952年,遵照毛主席“屯墾戍邊”的命令,六軍16師47團集體轉業(yè),最早組建為農場。(現新疆兵團13師紅星二場)。</p><p class="ql-block"> 1954年六軍16師集體轉業(yè),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父親隨部隊成為第一代軍墾人。</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1960年的2月是一個極端寒露的月份。父親當年是一名排長,舉家坐卡車,風餐露宿,穿戈壁,越雪地,急行軍六天六夜,行程1200 公里,來到西部邊陲博爾塔拉州以東10 公里叫青達拉的戈壁荒灘。小妹剛出生14天,母親懷抱坐在四處寒風凜冽的卡車駕駛室,落下終身風寒的月子病。我才10歲,父親用大衣抱著我坐在卡車上,嚴寒差點要了我的命。 </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宿營在雪灘。全連指戰(zhàn)員圍在當地老鄉(xiāng)的半截土墻羊圈,篷布當頂,男女扎堆露營。第二天,全連指戰(zhàn)員毫不氣餒,精神抖擻用十字鎬、鐵鍬,男女齊上陣,10 天時間就挖好十五六個40 平米的地窩子,才算有了住處。入住地窩子第一天,大家都很高興。 </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座座現代化農場、工廠和城鎮(zhèn)拔地而起,荒原變成了綠洲。我的父親于1987年8月25日奉獻了他的一生,終年73歲。</p> <p class="ql-block"> 父親不識字、大老粗,歷任機槍手,上士班長,排長。進疆后參加過剿匪戰(zhàn)斗,榮立三等功。在屯墾戌邊的建設大業(yè)中多次立功,被評為生產能手和先進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軍墾建設的接力棒傳給了我,人稱我們是軍墾第二代,我也十分榮耀。盡管“文革”期間父親因當國民黨兵而被打入“牛棚”,我成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盡凌辱,但我的骨子里孕育了永不妥協的氣質,靠自我努力,拼搏,走了出來。是兵團的地,兵團的水養(yǎng)育了我。從參加工作開始,到走向干部崗位,至到退休,從未離開兵團。當我退休,有了后代,我才真正的理解了父輩“獻了青春獻子孫,獻了子孫獻終生”這震撼環(huán)宇的兵團情懷。 </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我又一次來到《兵團軍墾博物館》。在展出的解放戰(zhàn)爭老戰(zhàn)士名單中,找到了父親的姓名---楊占榮。我欣慰和自豪,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為屯墾戍邊浴血奮戰(zhàn),奉獻終身的這一代人。我激情寫下了《堅貞不渝兵團情》。 </p><p class="ql-block"> 進軍新疆紀念碑是用血肉、生命鑄造的,向世界宣告了劃時代的輝宏史篇。軍墾精神代代相傳,繼開來的強勁雄風,將永葆祖國邊疆堅固而繁榮昌盛。 </p><p class="ql-block">馬中澤(寫于新疆博樂市2024.8.25)</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独山县|
大兴区|
涿州市|
雷山县|
榆树市|
临颍县|
麦盖提县|
商南县|
白城市|
栖霞市|
商洛市|
太仆寺旗|
高青县|
龙川县|
大荔县|
河东区|
油尖旺区|
徐汇区|
牡丹江市|
潢川县|
湛江市|
平南县|
桂平市|
寿宁县|
昭觉县|
喜德县|
衡南县|
三门峡市|
华容县|
宜春市|
泉州市|
鸡西市|
原平市|
大洼县|
文安县|
应用必备|
葵青区|
奉节县|
廉江市|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