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總有一個地方,讓我們魂牽夢繞

閑庭信步

<h3>作者:羅曉軍</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有人說,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想到,在我這個知天命臨耳順的年紀,居然會有一次合二為一但無關愛情的沖動,只為一個城市叫恩施。&nbsp; &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2017年4月21號是周五,上午十點,一個悅耳純正的恩施話邀請電話,促成了一段奮不顧身說走就走的“童年之約,懷舊之旅”。說走就走,是指一分鐘決定,十分鐘買票提包出門,加入了江漢同學恩施聚會趙龍、吉忠民、賴淑武、葛華、劉曉慧、胡冰等7人先遣考察團;奮不顧身,是指感冒正重咳嗽尚烈,帶藥出發。之所以這個年紀了,還會有年輕人“詩與遠方”的沖動,是因為走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個地方讓我魂牽夢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因為在這里,有我們這些石油子弟童年永不消失的記憶,她有一個特別美麗的名字,叫恩施。清江、舞陽壩、土橋壩三孔橋、五七廠、百步梯和四一學校,這些深藏在心底的標志性記憶符號,45年來,一直在我們的夢中若隱若現,揮之不去,無法忘卻,成為我們無法跨越的永遠情結。既然刻骨銘心,何不再燃激情!趁歲月靜好,趁你我未老。&nbsp; &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們的童年與恩施結緣,是因為五七油田會戰。這是中國石油發展史上繼大慶油田會戰之后的一次重要石油大會戰,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策,石油部組織實施。五七油田會戰隊伍,主要來自全國各石油單位;武漢軍區、國家建委、地質部和湖北各縣,也派出隊伍參加會戰;總人數達到12.89萬人。會戰隊伍采用軍隊建制,下設5個分指揮部,包括22個團、1個獨立營和一批附屬單位。一九六九年八月開始歷時三年的五七油田會戰,不僅在遼闊的江漢平原上建設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嶄新的綜合石油基地,而且揭開了中國中部地區找油找氣的序幕。&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其中,隸屬于四分部從湘鄂西指揮部和四川調來的15團。參加了恩施石油勘探開發會戰。一九七二年五月,江漢石油管理局成立,石油會戰至此結束。15團的機關先在恩施,后搬到建南改名第二勘探開發指揮部(后叫建南氣礦),15團的相當一部分職工參加了南陽油田會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恩施15團的同學,也分別隨父母去了建南氣礦、南陽油田、湛江油田和勝利油田。但曾經在恩施三孔橋(后改名四一學校)小學初中的求學經歷,卻從此鑄就了15團職工子女揮之不去無法割舍的恩施情結。離開恩施多年,不少同學回去尋找過兒時的記憶,我們也專門建了恩施三孔橋小學三年級微信同學群。&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三點抵達恩施,恩施同學已在火車站接站。在華龍城住下時,我們和前來迎接的張茂林、孔小玲、高錫春和張文秀等恩施同學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感受到賓至如歸,如浴春風的美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們貪婪地呼吸著久違的恩施富氧空氣,迫不及待地跟隨盛情接待的恩施同學,游覽了清江上的風雨橋。清江,長江一級支流,古稱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當年城區清江河上只有一座木架橋,那時喊它為清江橋,而現在清江上已經飛架了十余座橋,景觀代表作就是風雨橋。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恩施風雨橋是在恩施境內唯一一座以人行橋的方式跨越清江的橋。“風雨橋”是少數民族一種獨特的交通建筑。橋上建有走廊、涼亭、小商鋪、長椅等,橋既可以行人,又可以供路人避雨、乘涼、休憩,所以稱為“風雨橋”。橋中涼亭、閣樓突起,飛檐翹角,煞是好看。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恩施風雨橋不僅是單純的避風躲雨、休息聊天的場所,如今更是成了土家兒女戀愛的神往之地,曾在那里成功舉辦了多次鄂西有名的“女兒會”。可以說是恩施的“外灘和解放碑”,是個談情說愛和打望的好去處。&nbsp; &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離開風雨橋,沿江南下。在舞陽壩東方大道,恩施同學指著旁邊的建設銀行大樓說,這里原來是舞陽壩東方紅電影院,我們兒時學校經常組織看電影的地方。看的電影的名字記不清了,但我想那一定是童年最快樂最期待的時光。現在在家就可以隨便看各種大片,但再也沒有一大幫同學看電影的童趣和歡樂了。</font></h3> <h3>  在恩施原百貨大樓處還是中心商場,只不過以前買針頭線腦的地方已華麗轉身為現代化商場。東風大道和舞陽大道交叉十字路口的高架人行道前,賴淑武同學驚喜地認出,這是當年自己和姐姐們跳舞演出的地方,也是第一次登上人生舞蹈表演的舞臺。</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沿舞陽大道往老城方向西行。同學們又發現了巨大的驚喜,當年302班三劍客我和賴東升、吉忠民合影留念的東風照像館,居然還碩果僅存地靜靜地為老顧客的記憶守望,只不過僅僅與時俱進地換了一個時髦的名字“東風攝影社”。&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小樣,換個馬甲就不認識你啦?三劍客中的兩位劍客二話不說,直接叫上兩位女同學來了張俠客四人行。遺憾的三劍客中另外一位同學有事來不了,否則三劍客肯定簡單粗暴直接沖進照相館,來個原汁原味的原影再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住在老城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恩施同學高錫春,邀請大家去家里品嘗上午剛制作好的恩施玉露茶。過了清江橋就是老城,迎面有一座紅砂石的懸崖,崖壁平整醒目,上面有些許小洞。高總介紹說,這是清朝科舉考試以后掛榜的地方,名次越高,掛得位置越高,人稱掛榜巖。這是施南(恩施的曾用名)四景之一的“北有懸巖張榜”。</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掛榜巖,不僅是一個地名,還是恩施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標簽符號,更有一段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明朝末年,這里住著一個叫范生讀書人,雖飽讀詩書,每次卻因無錢行賄名落孫山。一日,他上山砍柴,遇一巨蟒纏斗一古松。書生用柴刀幫古松解了圍。當夜,為感念白日解圍之恩,古松化身銀發老叟投夢給范生,許他秋后大考高中。那年會試,后生高中進士。送榜公文還未到施南府,北門外懸巖上現出六個大字:“今科范生高中”,金光閃閃數日不散。從此后,這施南山城人家,但有出息者,其名均會掛榜于那片裸露的丹霞山上,傳世百年,掛榜巖之名便應運而生。<br><br>&nbsp; &nbsp; &nbsp; 高總介紹說,順他家住的后山脊向東順延一百多米,就是碧波峰。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謫夜郎時,常于此把酒問月,寫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著名詩句。后人在此修建問月亭(曾被評為全國十大名亭)。宋朝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兩句,就是從李白的《 把酒問月 》中的前兩句脫化而來的。<br><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天是周六,熱情洋溢的恩施同學張茂林、孔小玲等,犧牲休息時間,陪我們到兒時生活學習過的地方,來了個童年之約懷舊之游。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小時候,我們15團(當時也叫五七廠)住在恩施土橋壩三孔橋附近,現在是湖北民族大學(那時叫恩施師專)、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那時叫恩施財校)為核心的大學城片區。五七廠在那個年代屬城郊,我們家那排房子后面就是農田,現在已是人流如織、商家匯聚的黃金熱土繁華之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原來的15團所在地五七廠,現在大部分是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公教學生活區。站在當年很寬現在好窄的學院路一巷,恍如隔世,百感交集。小時候覺得恩施很大,大到很多地方沒去過;長大后覺得世界很小,小到從來沒有走出過對恩施的思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現在的學院路一巷就是當年15團出入的主干道,一個坡度很大的上坡路,過去用碎石子鋪成。因為經常跑載重卡車,路被壓得坑坑洼洼的,車一開過,塵土飛揚。這條路,我們曾經走過無數次。當年放學后去15團辦公大樓(也稱紅樓)玩,感覺這條路好遠好遠,爬上去很要費一番力氣。有時候累了走不動,心里默喊著口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想著只有克服困難,才能“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身上頓時充滿了力量。這段上坡路,是我兒時的勵志路,甚至工作多年后,每每遇到坎坷和挫折,腦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條勵志加油路。今天,走在這條瀝青路上,依然有能量瞬間爆棚的感覺;不同的是,路卻好像變得好短好短,或許是童年和成年看世界的視角不一樣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路邊右拐,和兩個家住附近的同學賴淑武、劉曉惠,去看了一下當年的家。</font></h3> <h3> 當年通往坡下的那條彎彎的小路已變成了居民區,二位美女在高臺上的家已成為一片郁郁蔥蔥的小樹林,我們家已然蹤影全無高樓平地起了。</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據了解,整個老五七廠,只剩下唯一一排平房,這排房子已成為在恩施讀過書的15團子弟回恩施必看的懷舊景點。因為這樣的老房子,承載了太多人兒時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font>同學們曾希望學院保留這排平房,也算是給大家留個念想。可惜,據恩施電視臺報道,總投資28億元的“鳥巢”落戶恩施,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整體搬遷。估計這排念想,將永遠以相片方式留在記憶里了。</h3> <h3> 下了學院路一巷的大坡,沿學院路南下就是我們快樂的上學路。記得小時候去學校的路上,有一條近路,路上有一條小河溝,那時覺得好寬好寬,水淺的時候,踩著幾塊石頭,好不容易才能過去;一下雨,水漲一點,小河溝就此路不通了,得繞到大路去上學。現在一看,當年的小河溝,即便下雨,也就是一抬腿的事。人生何嘗不是這樣,曾經感覺過不去的坎,過些年一看,自己都覺得小得可憐。只要成長到足夠強大,人,的確沒有過不去的坎。</h3> <h3>  估計走個三四百米(以前覺得要走好久)吧,就是我們當年讀書的地方恩施三孔橋小學(后改名四一學校),大部分同學的一到四年級是在這度過的。有的同學的哥哥姐姐則在四一學校上初中。</h3> <h3> 當年三孔橋小學和恩施師專在一起,所以現在只能在湖北民族大學尋覓我們學校當年的痕跡。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有一定人氣的湖北民族大學,現在非常漂亮大氣。</h3> <h3>  我們當年書聲瑯瑯的教室,已經變成了芳草青青的綠地。</h3> <h3>  當年我們幾個班合影的大操場還在,變成了更現代化的運動場。</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從湖北民族大學出來,我們來到了旁邊的三孔橋。三孔橋,曾經是恩施城的北大門,在沒有修紅江橋之前,它是恩施人赴武漢等外地的唯一陸路出口,也是兒時我們“進城”看電影,以及到舞陽壩新華書店買小人書的必經之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記憶中,三孔橋下的河水特別清澈透亮,水草以青萍、多根紫萍和狐尾藻居多,經常可以見到青蛙和螃蟹。夏日,三孔橋下是我們游泳的好去處,不會游的在岸邊狗刨撲騰;高手則從橋上或岸邊的樹上,炫耀地擺出各種姿勢跳水。偶爾有調皮搞惡作劇的同學,把別人游泳脫下的衣褲藏起來,水里的同學為了面子,只好長時間地將“里子”泡在水里,可憐地“潛伏”待援;據說最悲催的故事是,有一次,惡作劇的同學嗨過了頭,忘了正事,一個同學捱到夜黑人靜,才竄出水面,掛幾片樹葉狂奔回家......如今,三孔橋只留下了兩孔斷橋。就是這兩孔斷橋,卻承載了我們兒時幾多的嬉笑戲水,記錄了童年無憂無慮的美好。對兒時同學來說,共同的記憶才是最好的童年。此時此刻,身臨其境地凝視斷橋碧波,突然想起了作家莫言的一句話:所謂最難忘的,就是從來不曾想起,卻永遠也不會忘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離開三孔橋,沿學院路北上至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內,我們找到了被叫做紅樓的15團團部辦公大樓。大樓的外表依然挺拔雄偉,飽經風霜的內部卻已斑駁陸離。不少同學的父母在辦公樓工作過,很多同學放學后,也在大樓里做過作業。</p><p>&nbsp; &nbsp; &nbsp; &nbsp;&nbsp;</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45年彈指一揮間,恩施和祖國的石油工業早已飛速發展,今昔非比,當年恩施會戰指揮中心的已是物是人非,令人唏噓不已。對一個地方的魂牽夢繞,有時候就象喝了一杯冰鎮的水,然后一滴一滴熱凝成盈眶的淚。這種感覺,只有親臨現場,才能噴涌而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 沿老舊的木樓梯上二樓,靠右邊第一間以前當過圖書館,現在是教室。和同學坐在課桌前照幾張像,仿佛瞬間穿越到了兒時書聲瑯瑯的課堂。</h3><h3>&nbsp; &nbsp; &nbsp; &nbsp;</h3></font></h3> <h3> 從辦公紅樓北上左拐,是兒時去清江的百步梯。</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在恩施老城勝利街后碧波峰腰,有州城唯一的尼姑庵堂白衣庵,嘉慶年間曾被題名為"林壑尤美"。白衣庵的石牌樓門,到白衣庵剛好有100步石梯,所以叫百步梯,預示修經念佛的艱難和功德圓滿。燒香拜佛走百步,林壑優美白衣庵,現在已基本不復存在了。</p><p>&nbsp; &nbsp; &nbsp; &nbsp;新城舞陽壩是解放后建的,在財經學校后面的坡上,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現在恩施城里用高德地圖搜到唯一的百步梯?是白衣庵百步梯的新城異地復建版還是另有故事,不得而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反正小時候學校組織去百步梯下的清江游泳,都走這條小路,這也從黃家卯到當年紅江橋的最便捷通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百步梯于我們,不是一條彎彎的小路,而是一段滿滿的童話記憶:心底涌出的稚氣笑聲,蹦蹦跳跳的追逐玩耍,路邊的濕漉青苔,垂涎欲滴的蛇果和清澈甘甜的山泉,經常在夢中歷歷在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幾十年后,飽經滄桑的老同學都曾經經歷了不少坎坷的磨礪,走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彎路 ,但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人生真的有捷徑,它就是有趣歡樂的百步梯。因為,我們真的幸福快樂地走過,而且不止一次。</font></h3> <h3>  下午,恩施同學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感受舊貌換新顏的大美恩施。驅車帶我們先后去了望城坡和五峰山。在恩施城外西郊,有這樣一處類似重慶一棵樹的打望高地,海拔1100米到1500米,可以鳥瞰全城,叫望城坡。</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從市中心驅車10公里左右,大概20分鐘車程,我們就來到海撥1200米的望城坡觀景臺,從這往下看,坐落在清江盆地的恩施城一覽無余,從龍鳳鎮到舞陽壩,山城像一艘穿行在青山綠水中的船。觀景臺上,看藍天白云,拂愜意山風,恩施美景盡收眼底,真是一種情懷的享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里我們突然對恩施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觀景臺下來往里走,卻是另外一番洞天,幾棟洋房別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繁花似錦鳥語花香,大片的近乎原始森林的綠,令人仿佛突然來到了世外桃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這里,看得見城市,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使望城坡不愧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作為和恩施有緣的石油人,我們發自內心地為美輪美奐的今日恩施點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從望城坡下來,我們穿城而過,來到了和望城坡隔城相望的五峰山。五峰山位于市區東側三公里處,清江東岸,海拔約1420米,是恩施城區海拔最高的山峰;因龍首峰,大埡口、小埡口、寶塔槽、紅巖獅五座山峰貫如連珠,又稱連珠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五峰山不僅有因為連珠塔的存在而聞名整個鄂西地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其峰頂建有恩施市的烈士陵園,我們有的同學的父輩就在此長眠,我們那時紅小兵活動也組織去烈士陵園掃過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們來到第一峰龍首山連珠塔,塔前的一句話引起了我們的共鳴。這句話是:在世間什么是富,什么是貧呢?慈母在堂名之為富,慈母不在名之為貧。我們同學的父輩不少已不在了,但我想我們應該把石油人“頭戴鋁盔走天涯”的精神不斷傳承下去,成為石油人永遠的精神財富。這樣才能,家風傳承即為富,丟失傳統方為貧。</font></h3> <h3> 一個猝不及防的轉身,45年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童年之約的回眸,未來的歲月將期盼成風景。在恩施期間,我們感受到了恩施同學如火的熱情和真誠貼心的接待。大家都感覺到,雖然我們曾經分開幾十年,但彼此從未走遠。同學們約定:從今天起,每一個有我們同學在的城市,都是同學溫馨小聚的驛站,他們將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恩施。</h3> <h3>  上蒼賜我們在恩施同窗數年,命運注定你我今生有緣,繞不過去錐心刺骨的思念,造就一次次夢回恩施的經典。昨天,只是群里彼此親熱的問候,今天,已成為靈魂相互溫暖的流連。明天,讓我們停下腳步再聚恩施不再走散。</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2017年九月,一別45年的老同學們,在恩施舉行“尋夢童真,相聚施州”大聚會。同學們故地重游,熱情相擁,聯歡游玩,重回童年。將相思與快樂,濃縮在了每一個終身難忘的瞬間,也重新開啟了同學情深永遠的互聯。</font></h3> <h3>(文中相片由劉曉慧,賴淑武,胡冰等同學提供;歷史相片由劉克達同學提供;部分相片來自網絡;在此一并致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雅江县| 昆山市| 海南省| 普兰县| 濉溪县| 绵阳市| 乌鲁木齐市| 香格里拉县| 横峰县| 呼伦贝尔市| 平原县| 绿春县| 辰溪县| 南平市| 资中县| 清涧县| 商南县| 科技| 安徽省| 秭归县| 四会市| 会东县| 米易县| 纳雍县| 雷波县| 南召县| 保康县| 平阳县| 洞头县| 镇沅| 平凉市| 桑日县| 罗定市| 镇平县| 乐陵市| 长丰县| 达尔| 昌都县| 襄樊市|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