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天津的五大道地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乃至百年以上)建成的不同建筑風格小洋樓2000多所,占地面積60多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h1><h1>當時的英租界將此片地區定義為高檔別墅區,以高價出售土地,并對建筑形制做出嚴格規定,以符合“花園式洋房”標準。如房屋所占面積不能高于土地面積的60%,其余土地用于院落或綠地;房屋成本不能低于3000兩白銀;要有2000英尺左右的客廳;房屋建筑不得超過三層,總體高度不得超過12米;建筑主體不能影響鄰居房屋的通風與采光;不能采用相同的房屋設計圖紙等等。這些硬性的規定使此地區逐漸成為富人居住區。</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該區域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風貌建筑中,英式建筑,意式建筑,法式建筑,德式建筑,西班牙建筑,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筑、古典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公認為是“萬國建筑博覽會”。它們各具特色、各領風騷,成為天津五大道區域靚麗的風景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美篇將分別介紹五大道上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內的英式建筑共有八十九所,是數量最多的一類。</h1><h1>英式建筑空間靈活適用、流動自然,藍、灰、綠富有藝術的配色處理賦予建筑動態的韻律與美感。其特點是:</h1><h1>1.以紅磚在外,斜頂在上,屋頂為深灰色。也有墻面涂成白色的,是那種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磚、木和鋼材等材料構成的建筑。</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英式主要建筑結構墻體為混凝土砌塊,具有簡潔的建筑線條,凝重的建筑色彩和獨特的風格,坡屋頂、老虎窗、女兒墻、陽光室等建筑語言和符號的運用,充分詮釋著英式建筑所特有的莊重、古樸。雙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構架、磚砌底腳等為英式建筑的主要特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新華南路的徐世昌舊居。</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徐氏在津置有多處房產,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購得空地一塊15.3市畝,修建了九所樓房共計181間,建筑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座樓房雖然建在一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世昌自住一所,其余為眷屬分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徐世昌自住的這所占地6.35市畝,共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筑面積1085平方米,是英式三層洋房,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級臺階、出平臺,紅缸磚砌面,一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11號的這座建筑,位于睦南道與香港路交口,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四姨太許夫人名義購置的舊居。該建筑始建于1926年,采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民居建筑形式,并帶有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特點,是一座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式的高級住宅樓。</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東、南抵馬場道,西臨香港路,北沿睦南道,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師沈理源設計,為三層磚木結構英格蘭庭院式樓房,外立面為清水紅磚墻,外檐采用外露式人字屋架,大坡度斜坡瓦頂,錯落有致,拱形門廊。建筑內部設有書房、客廳、餐廳、臥室等,裝修豪華。</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這是許氏舊居的陽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睦南道126號的徐世章(徐世昌十弟)舊居,建于1922年,為英庭院式兩層(局部三層)磚木結構樓房,摩登式建筑,看起來很有現代感。現為他曾任董事長的天和醫院使用。建筑面積1295平方米。樓內設有書房、舞廳、客廳、餐廳等。樓房四周原有一庭院式花園,設有假山小亭,四周為透景式花墻,是一處環境幽雅的高級私人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昆明路117號吳頌平舊居。該建筑建于1934年,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奧地利建筑師蓋苓設計,典型的英國庭院式建筑風格。該建筑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局部三層),平面呈八字形,紅瓦坡頂,外檐為混水墻面,局部硫缸磚清水墻。立面構圖簡潔樸素,形體特點鮮明,高聳的雙坡頂錯落有致,建筑整體大方、端莊。</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52號建筑建于20世紀20年代,為英籍醫生開辦的私人診所。該建筑群共兩座樓房,為英式庭院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外檐為細卵石抹灰墻面,多坡屋頂,筒瓦屋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三座建筑格局相仿的小洋樓,東面那座獨立、西面兩座相連,原為徐世昌送給其女兒的嫁妝,后幾易其主。該建筑屬于英國鄉村別墅式建筑,單座樓房建筑面積408平方米,磚木結構,白色水泥墻體,棕色門窗,人字形紅色坡瓦頂,上開老虎窗及三角頂天窗,入口為高石臺階,方門廳。建筑造型小巧別致,風格鮮明。</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位于馬場道的這棟建筑是原英國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的主教學樓,屬于典型的英國校園建筑風格。現在與潘馥舊居一起屬于天津二十中學所有。</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天津英國文法學校前身為安立甘教會學校,于1905年由英僑捐款創辦。這座主樓始建於1926年,落成於1928年。由永固工程司庫克和安德森設計,建筑面積約3800平方米,為二層(局部三層、設有半地下室)。</h1><h1>該建筑坐北朝南,其正面和背立面均為對稱式,外檐高級裝飾,首層窗戶為拱券形,二層以上的窗戶為矩形。底部為基座,採用仿青石的斬假石,顯得穩重、堅實。基座之上外檐是仿花崗石的水刷石大塊分格,石頭門廳上層的閱覽室設有大開間、大型的拱券窗,閱覽室正面還裝飾有大型的柱券、山花。建筑首層沿丁字形內長廊設置,兩翼設有柱式山花的小門廳。二層中間為門廳和大廳,大廳內為高臺階,水磨石地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位于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0號的建筑為孫殿英舊居,為英國古典式建筑風格。該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該建筑物的外型高低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在私人別墅里是比較考究的。它共有四層樓,二樓的平臺有八棵白色的立柱直頂到三樓,顯得古樸典雅,三樓的中間四個房間朝南處有四個門通向平臺,四樓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平臺。該故居現為長蘆鹽務局所使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這組英式公寓位于馬場道。建于上世紀20年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建筑外沿為水泥細石飾面,出口處外突,方形門廳,上筑陽臺。正立面首層兩側各前凸一弧形圓窗,頂部為緩坡瓦頂,開天窗,出挑檐,是具有英國別墅風格的現代公寓群。</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常德道上的獨立小洋樓,為佟兆元舊居。該舊居為英式建筑,頂層前面呈坡形,二樓上附閣樓。首層向前突出弧形,二樓設陽臺,前面為院子。樓內裝飾講究,壁櫥與地板均為菲律賓木,衛生間鋪設比利時高級地磚。建筑整體線條簡潔、明快。</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大道上像串串珍珠一樣有很多的英式聯排別墅。他們風格各異:或聯排、或組團、或里弄,精彩紛呈。這是位于河北路上的先農大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先農大院坐落在河北路與洛陽道交口處,建于1925年,由先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英國人雷德設計。占地4188平方米,建筑面積5355平方米。因該址多為先農公司職員居住,故取名為先農大院,整個大院為里弄式,外為連排式。樓房采用周邊式布置,由單元組成,一層設有會客室廚房。二樓有臥室、衛生間儲藏室等。現該樓保持仍然完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澳門路六座連體建筑其中的一座。該建筑共三層,其中包括客廳、臥室、地下室、衛生間。另外獨立空間還包括陽臺、樓梯跟室外院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洛陽道與新華路交口的洛華里(原積善里),是由六幢毗連英式別墅組成的里弄式別墅群。該建筑群建于1921年,占地面積約5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9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師沈理源設計。該建筑群初名紅房子,后改為積善里,現叫"洛華里"。</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建筑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每個獨立單元前后均設小院。外檐為硫缸磚清水墻面,首層設凸出平面的陽光房,二樓為露臺。大筒瓦坡屋面,室內房間布置合理,裝飾簡潔。</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重慶道上的山益里。原叫“三益里”,為英式組團里弄住宅,由七棟公寓組成,建于1937年,外檐立面為琉缸磚清水墻,局部為“甩疙瘩”混水抹灰裝飾。</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還有六所法式風格的建筑。法式建筑主要特征是:具有孟莎式的雙坡屋頂,屋面坡度有變化,大都屋頂上部比較平緩而面積較少,屋頂下部比較陡峭,面積較大,也有采用四坡頂的法式建筑。在陡峭的坡度上開設裝有檐口的窗戶,即“老虎窗”。法國式的建筑注重裝飾,具有對稱莊重的形式,外立面大多用石材貼面,或用仿石材,有些用碎石粉刷。部分建筑有鐘表作為實用性裝飾。 </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馬場道117號的天津外國語大學,該址前身為工商學院,籌建于1920年,1921年由耶穌會創辦,同年選定英租界馬廠道(今馬場道)為校址。</h1><h1>這座建筑為法國天主教會獻縣教區耶穌會在天津創辦的中國第二所天主教大學-天津工商學院的主樓,19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h1><h1>大樓坐南朝北,正面面對馬場道,建筑平面為對稱形式,中間高,四周低,似“工”字形,外立面為古典構圖原則模式,清水磚墻并以大塊蘑菇石修飾,</h1><h1>大樓的一層為弧窗,二三層為矩形窗。室內裝修講究,門廳、大廳、內廊均采用馬賽克美術圖案,地面、教室、辦公室為“人”字地板。建筑主門廳居于正中,正廳內懸有利瑪竇、南懷仁畫像,墻壁正中懸掛著南懷仁繪制的巨幅《坤輿萬國全圖》。</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其主樓一層至三層主要為教室、備課室和辦公室。主樓西翼內部建有小教堂,并設有單獨入口,為法國羅曼式建筑風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頂部為曼塞爾式紅瓦坡頂,屋頂內部為法國孟莎結構穹頂。屋頂前后的墻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圓鐘,圓鐘兩側和上方分別采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斷山花加以防護和裝飾。</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馬場道26號-40號為原法國教會公寓。建于1921年。該建筑的建筑面積為3477平方米,磚混結構,法式連體公寓,由七棟同樣形狀的連體洋樓組成。</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為磚混結構,主體二層,局部三層,首層入口處有高石階,長方形門洞,二層有條形護欄陽臺,三層平臺筑四個托體封閉陽臺,風格獨特,一、二層原有小型升降機。</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重慶道4號是張作相舊居。張作相是張作霖的把兄弟,曾任吉林省邊防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建筑是法國建筑師1913年設計建造的。是一座法國風格、典雅別致的花園住宅,樓房三層帶半地下室,建筑面積1620平方米。建筑為磚木結構,紅筒瓦,坡屋頂。</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此樓墻面凹凸多變,鑲有西式雕花,立面呈白色,樓兩側設有青石條階進入正廳。底層六間,中央南側為大客廳,內有雕飾精致的護墻板,廳前有大平臺,其它房間作書房、接待室用。二層七間,為臥室、衛生間。閣樓為貯藏室。地下室作鍋爐房及傭人住用。樓前原有花園。</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大理道3號的蔡成勛舊居。該舊居是一座法國羅曼公館式建筑。院落寬敞,圍墻高闊,朱褐色大門有一種豪華和森嚴的氣派。</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院內的主樓為三層磚木結構的羅曼風格建筑。樓房外檐為青磚墻體,以白色窗楣為飾,樓房三層配有凸出檐的平臺。主樓內裝修中西特色兼具。樓內是大開間型,各居室功能不同,均為硬木地板、護墻板,樓梯也是硬木質地。其中一樓的隔斷墻有紅木落地透雕隔扇,月亮門造型,屬精雕細刻的罕見精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大理道的訾玉甫舊居。為二層帶閣樓法國羅曼式公館建筑。該建筑紅磚清水墻,紅色多坡瓦頂,磚木結構。白色門窗,襯以白色水泥鑲邊,色調明快,正面入口處有石頭臺階,四根白色方柱支撐一白色帶裝飾護欄的半圓形陽臺,形成半封閉式門廳過廊。現為天津市衛生局幼兒園。</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樓房正面頂層配以造型曲線優美的角樓式閣樓天窗。這是典型的法式“老虎窗”。</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有意式風格建筑41所,僅次于英式建筑。意式建筑因采用卷、拱等式樣而聞名于世。主要特征為厚實的墻壁、半圓形的拱頂、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等。古典風格的意大利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的外露部分有漂亮的石雕,圖案細膩柔媚,如弧線,S線,卷草舒花,纏綿盤曲,與建筑渾然一體,賞心悅目。</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馬場道上具意大利建筑風格的聯排別墅安樂邨。安樂邨原名為"新武官胡同",是位于馬場道與桂林路交口的一處三幢聯排式公寓住宅。由意大利建筑設計師鮑乃弟于1933年建造。</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安樂邨共有三幢聯排式公寓住宅,呈"品"字形分布,這種形式在建筑傳統上被稱為"橫八所"。建筑占地總面積約為7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9300平方米,其中,平行于馬場道一側的馬場道98號至112號的聯排式公寓住宅為南北向三層,并設有8個門,另外垂直于睦南道的安樂邨1號至19號和安樂邨2號至20號兩幢聯排對稱式公寓住宅為東西向二層,共設有10個門。</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棟建筑為由分戶單元聯排組成的磚木混合結構。樓房帶地下室,安樂邨住宅每戶的前后設有獨門的小院。建筑外立面為清水磚墻,正立面部分為混水抹灰。頂部為坡屋頂,瓦屋面。建筑每戶的主入口的門和建筑二層的窗均為以半圓拱花飾裝飾的拱券式設計。其中,窗間裝飾有具有支撐作用的絞繩柱。建筑外部出挑下以雕花狀牛腿支撐的陽臺。建筑內部房間的設置齊全,暖衛設施較為完備,此外,建筑內部還設有至今保持著良好的使用功能的木樓梯、木地板和木門窗。安樂邨三幢建筑工整且流暢,總體上是一處具有意大利古典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特征的聯排式公寓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睦南道24-26號的原國務總理顏惠慶舊居。1943年后曾成為偽滿洲國領事館。</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顏惠慶舊居是一座三層磚木混合結構的高級意式古羅馬風格住宅樓,建筑面積2553平方米。該建筑紅瓦坡頂,琉缸磚清水墻面,并采用疙瘩磚突出效果。局部挑出并劈鑿成“疙瘩墻"。建筑外立面為對稱三段式古典主義構圖。立面中部半圓形聯拱券中突出四聯拱形外廊。方窗和拱形外廊形成鮮明的形體對比。正面立有五棵方柱。建筑外檐造型多變,凹凸結合,細節部分設有舊裝飾式樣。入口處設有高大的轉折樓梯。建筑內部設有客廳、舞廳、餐廳和佛堂等。地板及門窗均為菲律賓木材,設有壁爐。圍墻墻頭設有方形日式玻璃燈,正門為鑄鐵大門。唐山大地震時該建筑未受影響。</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帶有羅馬廊柱的意式公館坐落在睦南道28號,是李善人家族中李贊臣的舊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李贊臣舊居磚木結構,混水墻面,一樓正立面設有三個拱形大門,二樓設有大型露臺,有四棵六角形立柱,柱頭為科林新式雕花。整座樓風格簡潔、古樸。樓內客廳、書房、臥室、餐廳等一應俱全,裝修講究。大樓四周有高墻相圍,自成院落,是一座具有意式古典風格的高級住宅樓。 </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主入口處的三聯拱券。木門上有精美的木雕,拱券之間有石雕。</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坐落在河北路上的疙瘩樓,設計者為意大利建筑設計家保羅·鮑乃弟。</h1><h1>該建筑為三層半磚木結構八門聯排住宅。其中,一層在半地下,二層為圓拱形正門所在,由高臺階通達,三層設陽臺, 四層設百葉窗,百葉窗上部設有綠色的遮陽棚。</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住宅整體為磚木結構,紅瓦坡頂,琉缸磚清水墻面。立面處理簡潔大方,且不乏細部設計。室內裝修講究,木地板、木樓梯、菲律賓木材制作的門窗等裝置保存完好。由單元聯成并組合,布置較為緊湊,房間朝向和采光通風條件良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疙瘩樓建筑外立面上鋪有琉璃磚并鑲嵌著疙瘩磚,構成建筑主體的粗糙質感外觀,圓形的門楣之上設有圓拱半凹懸挑的曲尺形陽臺并設有珍珠串式欄桿、窗邊設有水紋花飾。是一座具有濃郁意大利風格的西洋公寓式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有德式風格建筑4所。德式建筑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建筑平面布置不對稱,而是凸凹有致,體形自由。建筑一般沒有內院,底層采用磚石,樓層采用木構架,構件外露,安排疏密得當,裝飾效果明顯。屋頂比較陡峭,里面有閣樓,開老虎窗。以棕紅、褚石為主的墻體配以白色相間的線條,構成方格立面,色彩亮麗。</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74號建筑可以說具有德國建筑風格,四所一樣,由李勉之出資于1937年建成,為其兄妹四人居住。</h1><h1><b> </b></h1> <h1><br></h1><h1>該建筑院落寬敞,圍墻通透。四幢總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每幢建筑面積984平方米,外檐為花崗石砌基,卵石混水墻,大坡度尖屋頂,設有屋頂曬臺。室內護墻板、地板全為高級硬木制做,客廳為六角形,內有造型精致的壁爐,是具有德國風格的庭院式別墅住宅。建筑現狀良好。</h1><h1>這是六角形的大客廳及庭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主樓的內裝修中西特色兼具。樓內是大開間型,各居室功能不同,均為硬木地板、護墻板,樓梯也是硬木質地。其中一樓的隔斷墻有紅木落地透雕隔扇,月亮門造型,屬精雕細刻的罕見精品。</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里再介紹兩座比鄰五大道的德式建筑。一座是位于新華路上的那桐舊居。</span></p><h1>那桐舊居原為一大一小兩座樓房,均為德式別墅,院里建有花壇水池。大樓已于1981年拆除,小樓東臨新華路,南抵南京路,西臨河北路,北臨煙臺道,為二層歐式洋樓。建筑面積700平方米,自成院落。那桐退隱后主要在此居住。建筑現狀良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另一座王郅隆舊宅位于河西區浦口道22號。該建筑建于1900年,占地面積約5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二層、局部三層樓房,設有地下室。紅瓦坡頂,淺色混水墻面,主入口處用兩組雙柱支撐折角門廊,氣勢雄偉,體形錯落有致。整幢建筑體現了德國民居和西洋古典建筑的混合風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還有三座西班牙式建筑。西班牙建筑風格的最大特點是融入了陽光和活力,采取更為質樸溫暖的色彩,使建筑外立面明快,既醒目又不過分張揚,且采用柔和的特殊涂料,不生反射光,不會晃眼,給人以踏實的感覺。西班牙建筑無論在建筑格局方面還是鐵藝、門窗及外墻工藝方面,都能體現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常德道71號是劉茀祺舊居,為磚混結構二層樓房,紅瓦坡頂,外檐為淡黃色水泥抹灰飾面。很溫馨小巧。</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正立面左右兩側外凸,中部有三個拱券形入口,共用一個木制雨廈,門上開小窗。左側建露臺,設木柵欄。右側院墻頂部呈波浪形,漆成紅色。整座建筑造型精美,呈現出典型的西班牙風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在馬場道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達文士樓,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該建筑據說是五大道上建設最早的住宅,東臨法國羅曼風格的原天津工商學院主樓(現天津外國語大學)建筑群,是一座具有典型西班牙民居風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樓系磚木結構,外墻為淺黃色水泥砂漿疙瘩墻面,瓦棱鐵房頂,一、二樓之間有水泥雨檐腰線,長方窗為主,部分圓窗作為點綴,方、圓對比,嚴謹活潑精巧。內裝修為橢圓拱券甬道結構,天花板有燈光灰線。</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此樓一樓有大客廳、飯廳、備餐室、廚房和衛生間。二樓有臥室、書房和衛生間;菲律賓人字細木地板、雙槽窗。</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大理道66號為孫震方舊居。這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鄉村別墅式風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占地面積3431平方米,建筑面積1917平方米。主樓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局部為三層,整個住宅內部院宇寬闊,房屋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內栽種有白楊樹和院府海棠,甬道頂部設有藤蘿花架。此外,院內還設有小型游泳池,游泳池位于舊居的西側,設計精巧,鑲有黑白瓷磚,出水口為獸頭。在院落的西南角設有一個高臺作為休息望遠之地。外墻面采用水泥抹灰拉毛處理,配以大面積門窗,具有濃郁的南歐風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通向花園的樓梯。</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折衷主義建筑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折衷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而五大道上因歷史形成的原因,出現了不少此類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坐落在大理道48號的陳光遠舊居就是折衷主義建筑的代表作。</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這座建筑建于1924年,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平面布局不規則,立面高低錯落,頗具現代建筑風格。屋頂處為露臺,置中式八角涼亭,鏤空輕靈,使整個建筑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大理道60號為兩湖巡閱使王占元三位兒子的舊居。</h1><h1>這三棟樓房格局一致,為折衷主義設計。該建筑局部三層,平頂。每棟樓平面布局為非對稱式,首層的前方突出部位為半圓形玻璃花廳,其二層的前部樓頂為陽臺,三層屋頂上則探出混凝土制大涼棚,陽臺后半部為局部三層居室。</h1><h1>這座宅子很大,院子也寬敞,里里外外好幾棟樓,院子里還有一個小池塘。該故居現為天津市職工醫院、第一工人療養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馬場道60-62號曾為雍劍秋舊居,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h1><h1>該建筑東沿新華路,南抵馬場道,西臨河北路,北臨睦南道。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728平方米,三層,磚木結構。外檐通體水泥飾面,筒瓦坡頂,挑檐。首層入口為長方形洞門,二層腰線兩側各有一陽臺,水泥花飾護欄。側山左右各突出一方形角樓,下開旁門。一、二層體量較大,正立面布局對稱,三層中部內收,層次感強。屬于折衷主義風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上的這座舊居為折衷主義建筑,局部三層。磚木結構,清水磚墻,四坡瓦頂,大屋檐。室內設施完善,菲律賓木地板和樓梯,有歐式壁爐,天花板有燈光灰線,三槽窗,房屋規整,現代簡約,環境幽靜。</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新華路上的慶云里,建于1933-1934年,由兩幢相對的聯排式住宅組成。建筑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設有地下室。每戶獨門,前后均設小院,房間寬敞,布置合理,設施齊全,是當時較為高檔的公寓式住宅。外檐首層以水泥斷塊抹灰為主,二層以清水硫缸磚墻面為主,女兒墻用“甩疙瘩”抹灰裝飾,與清水墻面交界處用花紋裝飾線條分隔。陽臺由內嵌式和出挑式搭配設置,屋頂為筒瓦坡屋頂,屋面設雕花裝飾的老虎窗。具有折衷主義建筑特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有一些很地道的英國庭院式建筑。這些建筑注重花園設計,內有寬敞的規劃整齊的樹叢、草坪、花卉,有的還包括噴泉、雕塑等,屬于五大道中的精品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金融實業家王錫彤之子王仲劉在天津的舊居,建于1941年,位于馬場道54號。</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所宅院非常寬敞,三層磚混結構的樓房,為英式高級別墅住宅,現代摩登風格。外檐墻水泥飾面,局部清水墻,首層兩側是半圓轉角造型,帶鐵欄桿和水泥清水墻面的圓陽臺,整所建筑逐層內收。樓下有客廳、餐廳和花廳,樓上有書房和臥室。</h1><h1>當年少帥張學良曾在這里小住。原來這里的景色十分優美,有假山、涼亭、小水池,樹木蔥郁,花草芬芳。</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常德道2號是一座非常講究的花園洋房。關于這個庭院的主人,一說是張福運。而據林鴻賚之子林放介紹,林鴻賚與張福運同為清華同窗,兩家經常往來。張福運的夫人李國秦據稱是李鴻章的孫女,這塊土地據稱實為李國秦出資。</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為兩層英式樓房,混合結構。紅磚清水墻面,占地4337平方米,建筑面積1238平方米。</h1><h1>建筑正門門廳鋪彩色大理石地面,兩側有穿衣鏡和衣帽龕,門廳入口有兩根水刷石飾面的圓柱承托著梳形拱券井字格式筒頂,線條流暢,做工精美。南立面兩側為明廊,中間是露臺。明廊上是鐵欄桿裝飾的陽臺,屋頂是由挑梁支托的大挑檐筒瓦多坡頂,臺基為水泥砂漿斷塊飾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一樓過道及各房間為人字地板,三槽窗,鑲板木門,有筒子板。有的房間頂棚梁和小肋用菲律賓木板包鑲,房間各有不同式樣的花飾,設有不同風格的壁爐。一樓客廳墻身由四組成雙的附墻西洋古典柱式組成,雙柱、雙梁,周邊鑲嵌花飾。二樓臥室帶陽臺和衛生間,條形木地板,頂棚飾以線條和周邊花飾。有的房間為小井字梁頂棚。二樓走廊附墻壁柱為羅馬塔司干式。</h1><h1>該建筑門廳、走廊和各房間尺度合宜,比例勻稱,雕刻精致。建筑周圍是綠樹成蔭的花園,具有英國庭院式住宅建筑的風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睦南道50號的張學銘舊居,建于1925年。張學銘是張學良的弟弟,解放前曾任天津市市長。</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張學銘舊居屬于英國庭院式建筑風格。前面一幢是主樓,主人的飲食起居都在這里,后面的一幢是傭人住房及家庭教室等。大門坐北朝南,主樓是一幢二層帶頂子間的英式洋樓。外墻采用紫紅色機磚砌筑,多坡筒瓦屋頂,建筑立面穩重、和諧。</h1><h1>主樓前有花園。主樓首層設有帶暖廊和花室的大廳,并與餐廳、備餐廳、臥房、廚房、衛生間、樓梯間相連。大廳采用彩色玻璃提拉通天窗采光。門窗與地板用上等木料;頂棚與柱子有裝飾灰線。餐廳內木制護墻板,局部有木雕花飾,以暖色調為主。二層設有臥室、會議室和兩個衛生間。木結構頂層大閣樓為貯藏室。</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睦南道70號的前開灤礦務局董事部主席兼經理納森的舊居。</h1><h1>該樓建于1928年,由英國建筑師設計,英國庭院式建筑風格。建筑為磚木結構,主體三層,兩側2層,面積1433平方米。琉缸磚清水墻,雙槽鋼窗,大筒瓦四坡頂,門廳設筒瓦雨廈,大露臺。一樓大廳寬敞明亮,大理石地面,有客廳、餐廳、備餐室。二樓有書房、臥房和衛生間。院落寬敞,為英式花園。</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小納森的叔叔都司納森則住在這座花園洋房里。這座建筑始建年代不晚于1917年。坐落于天津英租界的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今和平區泰安道與浙江路交口轉角處的浙江路1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該建筑為磚木結構,人字木屋架,大簡瓦坡頂,設有天窗。外觀層次感強,具有英國庭院式的建筑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r></h1><h1>成都道60號是張自忠舊居。</h1><h1>張自忠將軍在任天津市長期間,于1936年8月以慶安堂名義購得英租界倫敦道厚德堂川記空地一塊,計4.356市畝,建成樓房一所(成都道60 號)。</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舊居主樓三層,后樓二層,共16間,院內另有平房14間,建筑總面積1400余平方米。這座建筑左右對稱,不失莊重協調。整體建筑看似平實簡約,實則低調奢華,彰顯大氣莊重,細節中含有中國元素。</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該建筑主樓一樓有會議室,二樓設兩座平臺。三樓有屋頂平臺,后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書房。進大門右側平房也設有會議室,左側平房為傭人住房及門房。</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位于馬場道2號的建筑是曾任北洋政府第32任總理潘馥(1883-1936)的舊居。已經落架重建。</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潘馥舊居占地十余畝,于1919年由法國建筑師設計并承包建造。主樓為三層磚木結構,水泥抹面,門窗地板一律用菲律賓木料,樓內設五面形陽臺。主樓的東樓下為招待賓客的客廳,西樓下為接待親友的客廳。整座住宅有117間房間,建筑面積3828平方米。院子用鐵柵圍墻,里面為草坪綠地,院子中間有甬道直通主樓正門,是一座典型的英國風格花園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是位于馬場道河北路口的張紹曾舊居。是屬于巴洛克風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座小洋樓外觀規整華麗,線條流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位于成都道上的巴洛克風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座建筑一樓大廳的外墻角使用了六根絞繩式愛奧尼亞風格石柱。</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是位于睦南道79號的卞穎新舊居。巴洛克風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疙瘩樓巴洛克風格的陽臺。</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巴洛克風格的樓門。這是顧維鈞舊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這棟孫殿英舊居二樓的露臺具巴洛克風格,八根絞繩式立柱左右各一根,中間三組每組兩根,柱頭有科林斯式花飾,顯得古樸典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顏惠慶舊居中的巴洛克風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而這座舊居則使用了四根高大的六角形立柱,柱頭為科林斯式雕花。</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同樣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建筑揉進了中國建筑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慶王府。</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重慶道55號是慶王府。這是一幢以中式風格為主、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高高的圍墻里面,院落極為開闊,一、二兩層大廳周圍有列柱式回廊,四周為居室。后院有一個大花園,假山、石橋、涼亭一應俱全。</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樓是二層圍合式建筑,墻體由青磚砌筑,外立面用愛奧尼克柱造型圍成柱廊。踏上霸氣十足的臺階進入主樓,迎面是金碧輝煌的中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r></h1><h1>這座宅子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筑面積5922平方米。整體建筑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更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樓之中西風東漸的典型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庭二樓回廊的欄桿,由藍、綠、黃三色,196根六菱形琉璃柱合圍而成,藍、綠、黃三色皆為皇家御用。而這些琉璃柱更是當初小德張從皇宮中運載出來的,可謂根根琉璃柱都保留著皇家血統。兩盞據說來自德國的葡萄造型吊燈從樓頂垂下,依然流光溢彩、魅力十足,點亮時葡萄珠晶瑩透澤,鮮艷欲滴。這些精美的建筑元素在整修后得以完好保護。</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從九個方面以建筑實例闡述了五大道中不同風格的建筑。這些建筑組成了中國最大的歐式建筑群,并體現了風格的多元化。作此美篇與大家分享。</span></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日照市|
龙州县|
东明县|
育儿|
包头市|
德保县|
宾川县|
克拉玛依市|
白水县|
镇沅|
蛟河市|
寿阳县|
江阴市|
玉环县|
连江县|
永安市|
清水河县|
北安市|
扎兰屯市|
贵南县|
阿图什市|
石阡县|
罗甸县|
丰都县|
广州市|
龙口市|
哈尔滨市|
龙井市|
怀来县|
蒲城县|
漯河市|
宝山区|
桑日县|
桂平市|
宜黄县|
轮台县|
邛崃市|
通化市|
武宣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