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19日我們從悉尼環(huán)形碼頭乘渡輪前往屈臣氏灣(Watsons Bay)。在悉尼的杰克遜灣出??谟袃蓚€岬角分別以地理方位相稱,坐北的稱做北頭(North Head),坐南的稱做南頭( South Head);兩者都是悉尼海港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在南頭半島徒步可以遠眺太平洋的浩瀚無垠和悉尼港的旖旎風光,近觀澳洲最古老的燈塔和陡峭險峻的懸崖。</h3><h3><br></h3><h3>下圖為相機GPS功能自動記錄的環(huán)形徒步路線(谷歌),全程約10公里,耗時超過4小時。</h3> <h3>屈臣氏灣位于南頭半島,面向悉尼港,曾經是澳大利亞古老的漁村之一,現(xiàn)在卻是悉尼著名的富人區(qū),豪宅遍布,港灣里停泊著許多游艇。<br></h3> <h3>屈臣氏灣碼頭南側羅伯森公園里的參天大樹真是遮天蔽日、亭亭如蓋。</h3> <h3>屈臣氏灣碼頭北側沃森海灘(Watsons Beach)上不知進行著什么活動,岸邊圍著眾多觀看的人群。</h3> <h3>沃森海灘并不大,不長也不寬,與悉尼著名的邦迪海灘、曼利海灘不好相比。這天上午離家較晚,到屈臣氏灣已近12點,此時光線并不利于拍照。</h3> <h3>在沃森海灘邊所拍屈臣氏灣碼頭。</h3> <h3>離開碼頭,沿著沃森海灘向北,步行約10分鐘即到坎普灣海灘(Camp Cove Beach),一個月牙狀的寧靜海灘。海灘長約200米,沙粒金色細膩,海水清澈平靜。這里看來商業(yè)化程度較低,游客也少。</h3> <h3>坎普灣海灘北端有一水上小木屋,有人垂釣,有人觀景,有人溜狗,一幅怡然的畫面。</h3> <h3>海灘邊的這些人家真是占盡地理優(yōu)勢。</h3> <h3>離開坎普灣海灘,沿著步道上行,道邊巨石林立。</h3> <h3>走上高地,頓感視野開闊,將悉尼港灣、市區(qū)輪廓盡收眼底。</h3> <h3>高地上有一門修繕一新的舊式大炮,據(jù)說1890年以前就安置在這里了。不過這門大炮所指方向卻是悉尼市區(qū)。</h3> <h3>在高地上俯瞰坎普灣海灘,色彩豐富多了,感覺也美多了。</h3> <h3>高地上基本沒有大樹,這株突兀的棕櫚樹可謂昂然挺立。</h3> <h3>兩位中國大媽靜靜地坐著,觀賞著眼前的美景。</h3> <h3>回望剛才走過的步道。</h3> <h3>一處靜謐、隱秘的海灣與沙灘,但被鉛絲網圍著,掛著安全施工、禁止入內的警示牌,看不到它的全貌,疑是著名的小姐灣海灘(Lady Bay Beach)。</h3> <h3>轉過彎即可看到海灘的全貌,海灘處于兩個岬角間,長度不到100米,沙灘與巖石界限分明。對照網上照片確認此海灘即是小姐灣海灘,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成為合法的天體(裸體)海灘,是悉尼四處合法天體海灘之一。由于它位處著名的風景區(qū),所以無意中也成了國外旅行團的一個旅游景點,國內的旅游網站也有介紹。</h3> <h3>高地上廢棄的炮臺遺址,已長滿雜草。</h3> <h3>炮塔的邊緣就是數(shù)十米高的峭壁,三位女孩坐在懸崖邊拍照留影。</h3> <h3>這位父親帶著兩個小孩也在靜靜地觀景。</h3> <h3>古樸的房屋,柵欄圍著,據(jù)說是守塔人曾經的住房。</h3> <h3>出海口的對面就是北頭。南北頭間不過3公里的距離吧,象鉗口一樣扼守著悉尼港的門戶。左邊是風平浪靜的悉尼港,右邊是破濤洶涌的太平洋。</h3> <h3>走過小木橋,透過小樹叢,即可看到一座燈塔上端的身影。</h3> <h3>這就是著名的霍恩比燈塔(The Hornby Lighthouse),又被稱為下南頭燈塔,與同在南頭半島,被稱為上南頭燈塔的麥格理燈塔遙相對應。霍恩比燈塔鎮(zhèn)守著悉尼港的入口,為悉尼迎接每天的第一縷陽光。由于所在位置環(huán)境優(yōu)美,已成為悉尼重要的旅游地標之一。</h3> <h3>1857年,南頭經歷了兩次海難事故, 8月20日,鄧巴號(The Dunbar)客輪在大雨中撞到海邊崖壁沉沒,船上122人,只有一名船員詹姆士·約翰遜(James Johnson)幸運逃生。10月凱瑟琳·亞當森號快艇(Catherine Adamson)又發(fā)生翻船事故,21人喪生。所以1858年修建霍恩比燈塔,這是新南威爾士州第三古老的燈塔。那位幸存者約翰遜成了霍恩比燈塔的第一任守塔人。燈塔高9.1米,塔身為圓柱形,涂有獨特的紅白相間垂直條紋,被戲稱為“麥當勞叔叔”;頂部則為360度環(huán)繞的透明玻璃觀察室。燈塔于1933年實現(xiàn)全自動化,目前已無人值守。</h3> <h3>我們在燈塔旁的石階上面向太平洋,靜坐了半個多小時,一邊欣賞著藍天白云碧海,一邊吃著簡易午餐,心情很是放松、恬靜。</h3> <h3>燈塔附近經過千萬年的海浪侵蝕的絕壁懸崖,懸崖上不會缺少青春年少。</h3> <h3>懸崖下洶涌海浪沖擊著礁石,泛起潔白的浪花,有幾位勇敢的垂釣者。</h3> <h3>又一位女性勇敢地坐在懸崖邊角。</h3> <h3>面朝??诘膬商帍U棄炮臺遺址。</h3> <h3>離開霍恩比燈塔,本想沿著東海岸前行,但被一座軍營的圍欄擋住,據(jù)說是皇家海軍的基地。</h3> <h3>不得已順著林間步道返回原路。</h3> <h3>又見遠處的悉尼天際線。</h3> <h3>接近坎普灣海灘后左拐沿著這條馬路前去半島的東海岸。</h3> <h3>經過皇家海軍基地大門。</h3> <h3>羅伯森公園北端。</h3> <h3>公園內的兒童樂園是不會或缺的。</h3> <h3>蓋爾普公園(Gap Park 可稱裂縫公園)入口,該公園也是悉尼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h3> <h3>蓋爾普公園示意圖。</h3> <h3>入口平臺左側就是澳洲最知名的“自殺斷崖”,據(jù)悉尼官方統(tǒng)計每年大約有50人在此跳崖自殺。現(xiàn)在市政當局已采取各種辦法來勸阻那些輕生的人,據(jù)說情況大有好轉。</h3> <h3>入口平臺右側的峭壁巉巖?;蛟S是由于悉尼地區(qū)特殊的砂巖構造,經過億萬年太平洋海浪的侵蝕與海風的洗禮,故而使得悉尼乃至新州整個的海岸線均呈現(xiàn)出了一種奇特的景象:海岸線曲折突兀、懸崖高聳、崖壁陡峭,極具震撼力和沖擊感,而海邊裸露的礁石卻又有如人工雕琢一般非常的平坦。可以說,悉尼的海岸就是上帝的饋贈、自然的杰作、視覺的盛宴。</h3> <h3>平臺上陳列的廢舊鐵錨就是前面提到的1857年傾覆的鄧巴號客輪的鐵錨。</h3> <h3>蓋爾普公園的主體是一條懸崖海岸步道,往南可到麥格理燈塔(Macquarie Lighthouse)。據(jù)說原來往北也可到霍恩比燈塔,現(xiàn)在受海軍基地所阻,只能繞道方可。</h3> <h3>從圖中可以看到懸崖峭壁上的海岸步道,綿延數(shù)公里,海崖落差百余米。</h3> <h3>在步道上迎著大洋海風,遠眺海天一色,近覽驚濤拍岸,讓人情不由己,恍然心醉。</h3> <h3>沿途可以不斷看到峭壁懸崖、嶙峋怪石,盡現(xiàn)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站在步道的多處制高點上往西可以近觀悉尼港灣,遠眺悉尼市區(qū),一派風光如畫。</h3> <h3>步道短時也會進入灌木叢中。</h3> <h3>這位女士佇立在巨石上凝視遠方,甚有颯爽英姿。</h3> <h3>又見兩塊奇異絕壁。</h3> <h3>起初以為是鄧巴號沉船紀念碑,可不是,而是一個參加1900年某次戰(zhàn)役的軍人紀念碑。</h3> <h3>回看走過的步道。</h3> <h3>又一處面朝太平洋的廢棄炮臺遺址。</h3> <h3>炮臺旁有一幢塔式建筑,初以為是麥格理燈塔,但感覺不像?;貋聿殚喪贾鞘且粋€信號站,現(xiàn)在還在使用,歸新南威爾士州航運服務委員會管理。</h3> <h3>懸崖邊的仙人掌生機勃勃。</h3> <h3>終于看到潔白的麥格理燈塔,也是建在斷崖絕壁上。</h3> <h3>沿海的斷崖絕壁可謂連綿不斷。據(jù)資料介紹悉尼有244公里曲折綿長的海岸線。悉尼人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共修建了長達100多公里的人工海岸步道讓人休憩、賞景、觀鯨。我們曾經走過著名的從邦迪(Bondi)到庫吉(Coogee)的海岸步道等。從這里繼續(xù)往南10公里,可以一直走到著名的邦迪海灘。</h3> <h3>圍繞麥格理燈塔已經開辟出一個燈塔公園,可見本地居民在鍛煉、溜狗。</h3> <h3>在麥格理燈塔側后方所拍。麥格理燈塔高26米,面向浩瀚的南太平洋,始建于1818年,是澳大利亞第一座且運營時間最長的導航燈塔,被稱為南面的光芒(South Head Upper Light),是在當時的新南威爾士州州長拉克蘭·麥格理(Lachlan Macquarie)的指導下,由囚犯建筑師弗朗西斯·格林韋(Francis Greenway)設計而成,1883年改建成現(xiàn)在的樣子。</h3> <h3>在麥格理燈塔前方所拍,感覺燈塔更為圣潔、高遠。麥格理燈塔在悉尼乃至整個澳大利亞的移民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仍是進港船舶的一盞指路明燈。</h3> <h3>1976年,麥格理燈塔完全自動化,最后的員工于1989年離開這里。燈塔前面有一座紀念石碑,燈塔廣場每天開放。其實2005年、2017年兩次來屈臣氏,但都未到麥格理燈塔,現(xiàn)在不負己愿了。</h3> <h3>燈塔左側老建筑頗為精致。</h3> <h3>離開麥格理燈塔,向西穿過多條街道,沿途民居頗為典雅。</h3> <h3>橫穿整個半島,來到小巧的吉布森海灘。</h3> <h3>烏云遮住了太陽。</h3> <h3>沿著海邊步道返回屈臣氏灣碼頭。</h3> <h3>大樹下的耄耋老人與少女。</h3> <h3>夕陽下的羅伯森公園。</h3> <h3>碼頭旁的道爾斯餐廳(DOYLES)1885年就開張了,這里的炸魚塊和炸薯條聞名悉尼。</h3> <h3>夕陽下的沃森海灘清凈多了。</h3> <h3>然而沃森海灘旁的餐廳酒吧卻人聲鼎沸。</h3> <h3>寂靜的海灣。</h3> <h3>翻飛的海鷗。</h3> <h3>沒想到在碼頭上等待渡輪的游客排起了長隊,徒步中可沒感覺到有這么多人。</h3> <h3>排隊等待中,見一長者一人一舟劃向遠處,很引人注目。</h3> <h3>海灣里停泊著一艘古式大型帆船,很吸人眼球。</h3> <h3>屈臣氏灣是悉尼觀賞落日晚霞的佳地,上傳兩張2017年來此拍攝的照片。</h3> <h3>有機會來悉尼的朋友應該到屈臣氏灣及南頭半島走一走,會不虛此行。</h3> <h3><b>附:我在澳大利亞看到的燈塔</b></h3><h3></h3><h3>自來澳洲看過十幾個燈塔,就對燈塔情有獨鐘。其實在澳大利亞近六萬公里的海岸線上,佇立著大約350座燈塔或導航站,這些燈塔一般都修建在風高浪急的海角、峭壁上,潔白的燈塔配上絕美的風景,不由人們在心目中追捧它,仰視它。盡管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燈塔的導航作用越來越弱化。</h3><h3><br></h3><h3>下面是我看到并拍攝的其他燈塔,附在這里與朋友們分享。</h3><h3><br></h3><h3>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大洋路斯普利特角燈塔(Split Point Lighthouse),塔高34米,因塔頂紅色,俗稱“小紅帽燈塔”,又因塔身純白,也稱“白皇后燈塔”??蓯劬碌男〖t帽燈塔是大洋路上的主要景點之一,自駕游必停景點。</h3> <h3>維州墨爾本大洋路奧特韋海角燈塔(Cape Otway Lightstation),是澳洲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燈塔。于1848年建成,一直到現(xiàn)在仍在使用,燈塔建在80米高的海邊懸崖上,面向巴斯海峽和南大洋的交匯處。</h3> <h3>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岬東端海港燈塔(WOLLONGONG HEAD LIGHTHOUSE),建于1936年,是澳大利亞海運部在新南威爾士州安裝使用的第一個全自動閃光燈塔,也是澳大利亞第一座電力照明燈塔。這里,到處是飛翔的海鷗,吹拂的海風,環(huán)境優(yōu)美而寧靜。 </h3> <h3>新州臥龍崗岬東端防波堤燈塔。據(jù)說為了炫耀,用巨大的鐵礦石塊,建成了港口的防波堤。防波堤上的燈塔位于海港進口,是在1871年用鍛鐵板制成的,它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h3> <h3>新州基亞馬燈塔(Kiama Lighthouse),建立于1887年,建立之后就一直照亮著South Coast,燈塔旁海巖的噴水洞也是很著名的。</h3> <h3>新州中央海岸羅拉角燈塔(Norah Head ),建于1903年, 高27米, 預制混凝土塊結構, 是新南威爾士州最后一座以古典詹姆斯巴尼特風格建筑的燈塔, 也是新州最后一座有人看管的燈塔, 已經被列為新州的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巨眼每15鐘閃爍一次,你可以很容易在27海里(約50公里)之外發(fā)現(xiàn)宅的光芒。</h3> <h3>悉尼情人港燈塔,可惜未能查到它的名稱和歷史。</h3> <h3>悉尼港海中燈塔。</h3> <h3>昆士蘭州黃金海岸內蘭河口內蘭角燈塔。</h3> <h3>昆州黃金海岸內蘭河口海豚角燈塔。</h3> <h3>拜倫角燈塔位于新州東北拜倫角的最高處,建于1901年,是位于澳大利亞最東端、最高、也是功率最大的燈塔。拜倫角的名字是1770年登陸澳洲的庫克船長取的,為了紀念詩人拜倫爵士的祖父,他是18世紀60年代的著名航海家。</h3><h3>去年1月去昆士蘭州黃金海岸,在飛機上拍了下照,紅圈中的白色即是拜倫角燈塔,之所以確認是飛行時間和對照周邊地形。雖然燈塔模糊不清,但也算看到、拍到,有所安慰了。</h3> <h3>謝謝您看完全篇!</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嫩江县|
喀什市|
武功县|
东城区|
英德市|
德阳市|
南部县|
屏山县|
泾阳县|
成都市|
绵阳市|
许昌市|
新沂市|
巴楚县|
江达县|
扶沟县|
泰兴市|
呈贡县|
乌恰县|
浙江省|
井冈山市|
专栏|
咸阳市|
乾安县|
维西|
潮安县|
行唐县|
澎湖县|
扎兰屯市|
双辽市|
中江县|
米脂县|
车险|
沧州市|
金乡县|
基隆市|
广水市|
兴化市|
漠河县|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