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家住火車站。郴州火車站:位于城區北部,京廣線k1897+000米處,分為客站和北運轉場,為全區客貨運輸中轉的摳紐,屬二等站,是郴州至韶關電氣化區段的始發站。</h1><h3><br></h3><h1> 該站始建于民國25年(1936),初建時為郴縣車站,有8股道。2座旅客站臺,一座貨物站臺及1幢361平方米的站房。1956年,更名為郴州站,隸屬廣州鐵路局衡陽分局。</h1><h3><br></h3><h1> 1986年11月車站改屬長沙鐵路分局。根據鐵路復線建設需要,拆除3股道,恢復第二站臺,并在官莊坪新建北運轉場,房屋建筑面積31448平方米。</h1><h1><br></h1><h1> 1987年4月,客站舊站房全部拆除新建。1989年10月,新站房落成營業,建筑面積5575平方米,有職工713人。</h1><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鐵路上朋友習慣稱郴州鐵路地區(簡稱"郴鐵地區),當然,這不是地方所指的某某行政地區。郴鐵地區泛指沿京廣鐵路,北至耒陽的周家坳車站,南至白石渡的新巖下車站。正如俗話所言“鐵路警察,各管一段“。</h3><h3><br></h3><h3> 原郴鐵地區有多家相對獨立核算經濟單位:車站、機務段、車務段、電務段、衡陽生活段郴鐵地區食堂、衡陽建筑段郴州建筑領工區、行車公寓、郴鐵地區單身宿舍、郴鐵地區辦事處(隸屬廣州鐵路局衡陽分局、鐵路醫院、鐵中、鐵小、幼兒園等單位。早期還有負責保衛鐵路和橋涵安全的部隊。屬鐵道部條塊管理,基本不與地方搭界的相對獨立區域。</h3><h3><br></h3><h3> 機務段的貨運任務是:北線是郴州至衡陽,南線是送坡至白石渡、廣州鐵路分局的坪石站。</h3> <h3> 郴鐵地區的背街小巷,習慣稱之:自建里(又分上自建里和下自建里)、解放里等。其實,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印記,也許鐵路員工大都從外地遷來,郴州也是火車拖來的城市。同郴州人習慣稱之為“九街十八巷“,表達意思一樣。</h3><h3><br></h3><h3> "里"意為古時居民聚居的地方。據毛傳乃舉《周禮》為例,古代另有五十戶、一百戶等說。今稱在城市者為"里弄",在鄉村者為"鄉里",也特指故鄉。(好像上海話,則稱之為“弄堂”,都是一個意思)</h3> <h3> 照片中左1為蔣利欽(鐵路子弟),左2為楊春林老師(原鐵小老師)。從小在郴鐵地區長大,對此處一磚一瓦非常熟悉。在他們倆陪同下,基本上將郴鐵地區徒步走到,對該地區的過去大致了解。為寫《我家住在火車站》,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此,由衷表示謝意!真的,有幸結識原郴鐵地區的員工和子弟,為創作《我家住在火車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h3> <h3> 我們一行三人,信步來到郴鐵地區食堂。該食堂由原郴州地區工程公司承建,1979年開工,1981年竣工正式投入營業,為郴鐵地區職工服務。</h3><h3><br></h3><h3> 1993年鐵路總公司大變動,撤消了該職工食堂。鐵路好友陳志強曾經在該食堂工作數年,食堂盡管撤消了,但永遠定格在他的記憶中……</h3><h3><br></h3><h3> 多年后,鐵路的發小也時常相聚,陳大廚親自下廚,做幾碗家常萊,大家喝點小酒,聊聊過去,健康快樂就好。詩在遠方……就讓他去遠方吧!</h3> <h3> 原駐守在郴鐵地區的“八連"駐地,如今為幼兒園。新中國建立初期,新的紅色政權剛剛建立。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不容樂觀,被推翻的蔣家王朝不甘心失敗。因此,就有了八連駐守郴鐵地區。</h3><h3>‘</h3><h3> 按郴鐵地區管轄范圍,北至耒陽(耒陽在1983年以前屬郴州地區),南至白石渡,約一百多公里鐵路沿線,一個連的兵力也不為之過多。主要負責轄區范圍的橋涵安全守衛。</h3> <h3> 守衛鐵路的八連部隊,大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撤離郴鐵地區。由衷感謝人民子弟兵保家衛國,守護著鐵路沿線、橋梁、隧道,保衛京廣鐵路的安全,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您!</h3><h3><br></h3><h3> 由于年代久遠,很難找到當時的老照片。在網上找到當年鐵道兵戰士的照片,以之紀念當年守護鐵路的戰士們……是的,沒有戰士們站崗放哨;沒有戰士們奉獻的青春與生命;就不會有今天如此的和平環境,向過去和現在仍在守疆衛國的戰士們,致以崇高的敬禮!</h3> <h3>歷史知識。 郴州火車站為解放郴州城立下汗馬功勞。1949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破后,華中"剿總“白崇禧的第九十三軍竄至郴城,勾結湖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謝聲堂。忘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在火車站月臺貨房囤積大批軍火。</h3><h3><br></h3><h3> 為粉碎其陰謀和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中共郴州地下黨支部遵照中共湖南省委指示,于1949年4月14日炸毀了這批軍火。配合人民解放軍迅速南下。于1949年10月,熱烈慶賀郴州城解放。隨之,郴縣人民辦事處在郴州城成立。</h3> <h3> 摘自《郴州志》人防設施工程建設。郴州鐵路工務段青工歐咸榮,堅持6年挖防空洞,負傷不下火線,多次被評為人防建設先進工作者,光榮出席全國第三次人防工作會議。</h3><h3><br></h3><h3> 當時的歷史背景,1969年,根據毛澤東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當時的郴州鎮革命委員會組織全市市民挖防空洞。各個企事業單位在自家單位開挖防空洞。</h3> <h3> 原郴州機務段蒸汽機機車調頭轉盤舊址,在原機務段舊廠房內。多虧好友蔣利欽帶路,在一處廢棄的廠房附近找到“轉盤",只見一個直徑約20米的大園盤。不過,實地一看類似一個大魚塘,下雨的水匯集于此。</h3><h3><br></h3><h3> 鐵路子弟左才潘回憶,兒時看到機車(火車頭),在轉盤上原地調頭,感到不可思議,那么大個的“鐵家伙”,就這樣輕巧的"轉身"也。有一次,那個轉盤沒有鎖定好,機車開進轉盤,不料機車不慎掉入園坑內。后來派救援列車,才把機車頭吊上來。</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原"鐵路三角線",是在蒸汽機車調頭轉盤需要日常維修時,專為機車調頭備用的鐵路線,其位置在今菜市場處(如照片)。過去老式的機車(俗稱火車頭),都是單駕室,在機車中部。前部為燃煤鍋爐,后部為盛煤的貨箱。不過,現在運行的機車不需調頭了,前后都可以駛向前方。</h3><h3><br></h3><h3> 住在鐵路邊長大的發小,都愛用一顆鐵釘放在鋼軌上面,待機車在"三角線"調頭時,來回碾壓兩次,就自能形成鉛筆刀。當然,機車調頭時速度很慢,也無人生危險,小孩也是俏皮之舉。</h3> <h3> 原機車調頭轉盤早已廢棄,現場還保存諸多遺跡,如照片中的安全護欄,還有當年操作調頭轉盤的工作室等等。筆者建議,將"調頭轉盤"為中心題材,建一個類似郴鐵地區"博物館",以現場原址稍加恢復,像一個小游園。(現場去看過,目前近似廢墟)</h3> <h3> 從原市三中大門口左拐,只見"自建里"一塊道路標牌立于路旁。進入巷內,右側為原三中的圍墻(今市六中北校區),左側為郴鐵地區的幾家單位和一些自建私房。</h3><h3><br></h3><h3> 再往前行,右拐有一條不寬的道路。一條道路可謂涇渭分明,道路上方的居住區為"上自建里",道路下方的居住區則為"下自建里"。</h3><h3><br></h3><h3> 道路兩側的居位區,現在統稱為"自建里“。整個郴鐵地區在鼎盛時期,職工、家屬和子弟一起人數,保守估計達一萬余眾。住的都是鐵路統一建的宿舍樓,外墻是全國統一的傳統淺黃顏色,老遠都知道到鐵路轄區了。幾十年過去了,朝夕相處,也許大家不講都認識,至少面熟,親如一家。</h3> <h3> 原郴州鐵路中學(今文武學校),移交地方管理。郴鐵地區同時將社會事務性單位,如鐵路醫院、鐵路小學等單位陸續移交地方管理。</h3><h3><br></h3><h3> 不久前,在原鐵中學生蔣利欽和陳志強的引見下,專程拜訪原鐵中袁樹生老師。袁老師家住蘇仙嶺山下新建小區安享晚年。值得大家尊敬的袁老師年近八十,盡管滿頭銀發,但身體狀況很好。師母也是人民教師,一直從事教育事業,真可謂桃李滿天下……</h3> <h3> 袁老師主要從教數學,但興趣廣泛。鋼琴、手風琴、二胡等樂器都是自學成材,大合唱指揮。體育項目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騎行等,一點不亞于年青人。</h3><h3><br></h3><h3> 在無線電方面有所建樹,曾經撰文發表《無線電雜志》。帶領學生參加航模比賽時,人家誤以為他是物理老師。帶領學生參加體育比賽時,人家誤以為他是體育老師。帶領學生參加文藝比賽,人家又誤以為他是音樂老師。退休后,還擔任郴鐵地區老年氣排球的教練,真是多才多藝。</h3> <h3> 這張照片由楊春林老師提供,攝于1971年3月。是原郴州鐵中八排的畢業照,當年的少男少女,轉眼又步入退休之列。楊春林后來到鐵小當老師,一代傳一代從事人民教育事業。</h3><h3><br></h3><h3> 合影的背景是原鐵中的教室,有著當年濃厚的政治印記。毛主席的光輝形象掛在正中,同學們胸前佩戴毛主席紀念章。同學們中學畢業后各奔東西,為建設偉大的祖國奉獻青春!還值得一提是,該高中畢業班,還是鐵中建校以來的首屆高中畢業生。</h3> <h3> 原郴州鐵路小學,地處自建里入口處,右側為原市三中,左側為原鐵小。移交地方管理后,開始稱十完小,今為湘南學院附屬小學(北校區)。南校區為原郴師二附小。</h3><h3><br></h3><h3> 原郴鐵地區的鐵中、鐵小,為鐵路子弟學校。移交地方管理后,鐵中已不復存在。鐵小的生源來之原郴鐵地區和地方,按居住區劃片就近入學。</h3> <h3> 原"鐵小"移交地方管理后,將學校大門和教室大以改觀,教學環境喚然一新。</h3> <h3> 這張合影,是原鐵小師生在學校大門口拍照,攝于1993年10月1日,原鐵小68年六年級五班和鐵中70年初中八排的同學師生聚會留影。由楊春林老師提供照片,幾經周折在學校找到此照片。郴鐵地區兒時的發小,大都是在郴州土生土長的,從幼兒園、鐵小、鐵中一路走來,又基本到鐵路工作,也有少部分到地方工作,但對鐵路有著難舍的情結……</h3><h3><br></h3><h3> 左才潘老師回憶認識一個同學,小名為潘冬子。哈哈,多年不見的兒時發小,畢業后各奔東西,但郴鐵地區永遠是我們追夢的起點……</h3> <h3> 這是1985年以前的鐵路道口,那時還沒有行人天橋和飛虹橋。京廣線兩側的行人都要通過道口去上下班和上街辦事。每當火車進出站,立即關閉鐵路道口,確保火車和行人安全。一旦道閘打開放行,人流和自行車蜂涌而過。</h3><h3><br></h3><h3> 說到鐵路道口,不得不說"道口狗肉",在郴州城遠近聞名,那狗肉漂香至今難以忘懷。其實,道口的狗肉館,環境比較簡單,利用原鐵路平房老宿舍。再說道口處面積太小,不方便停車,生意大不如從前。</h3> <h3> 郴鐵地區原工人俱樂部,一般稱鐵路俱樂部。主要為鐵路職工家屬服務,目前為危房待拆。其實,現在的鐵路俱樂部,還是拆除重建的。最初的鐵路俱樂部大門,是面朝鐵路方向開門,重建的大門面對解放路。</h3><h3><br></h3><h3>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鐵路俱樂部在職工心中向往之處,看一場電影僅5分錢,吃一根冰棒3分錢。每逢夏季還經常在籃球場免費放電影,至今回想,還充滿兒時幸福的回憶。</h3><h3><br></h3><h3> 在俱樂部還有露天燈光球場,鐵路職工業余籃球隊赫赫有名,記得籃球中峰外號稱“鄉巴老",還經常代表原郴州地區業余籃球隊參加比賽。</h3> <h3>郴鐵地區老年活動中心,設在小巷內。旁邊還有一座室內的老年門球場,退休的大哥、大姐們,閑著沒事去門球場打打門球,或者去棋牌室娛樂娛樂,也是老年人的一件開心之事。</h3><h3><br></h3> <h3> 新結識的鐵路好友蔣利欽,他是鐵路子弟,但他在地方的市木材公司上班。照片中的老妹是他愛妻,喜愛跳廣場舞。在蘇仙嶺大門處的蘇仙福地廣場,組織一班小姐妹跳舞,且分文不收。在整個廣場跳廣場舞唯一不收費的隊伍,難得可貴。完全是為了鍛煉身體,值得點贊!</h3><h3><br></h3><h3> 郴鐵地區還有下屬的制衣廠,主要承擔鐵路職工的工作服、手套之類勞動保護用品。同時也解決一大批女職工就業。目前,該制衣廠早已改制。</h3> <h3> 進入眼簾的照片,是廣鐵集團郴州自閉電力工區。進工區大門的道路上,有一塊很有歷史陳舊感的管道井蓋。井蓋上有"衡鐵 水電段“幾個大字。這是當年衡陽鐵路下屬水電段管轄范圍。</h3><h3><br></h3><h3> 歷經多年的歷史滄桑,這種特制的衡鐵成品蓋,依然如此毫無銹蝕,可見當年的工程質量值得信任。也許,郴鐵地區原職工家屬,透過這難以忘懷的幾個大字,回想起當年鐵路工人的創業艱辛……</h3><h3><br></h3><h3><br></h3> <h3> 步入小巷深處,只見圍墻內有二座水塔,先后建于不同年代。郴鐵地區剛建立時,一直時采用自建的供水系統。水源就地取材,在郴江河畔取水,通過管道輸送至水塔,然后再送到千家萬戶。</h3><h3><br></h3><h3> 隨著時間推移,原來從郴州河取水難已達標,都采用市供水公司提供的東江之水。并將“一戶一表“的供水系統改造到戶,也是便民好事一樁。</h3> <h3> 原郴鐵地區,猶如"小社會"。有附屬的建筑段,并保留至今。主要擔負鐵路沿線的工程建設和生活區宿舍樓建設,應該還擔負日常維修。</h3> <h3> 照片中的"軌道車“,如今停放在自建里的路旁,也可以說是"廢物利用",搖身一變成了小買鋪。軌道車用于運輸鐵路日常維護,運送枕木等鐵路物資。其動力是汽、柴油之類,用汽車改裝后,可以在鐵軌上行駛。</h3><h3><br></h3><h3> 到現在,軌道車早就提質改造,很現代化了,像客運列車了,用于鐵路日常維修和搶修。當然,機務段還停放專用的救援列車。</h3> <h3> 這是目前新型的鐵路軌道車。外型與電力機車一樣,車廂內條件更舒適,還是同樣擔負其鐵路的日常維護,大大改善了鐵路工人的工作條件。</h3><h3><br></h3><h3> 其實,擺在自建里的老式鐵路軌道車,很有歷史滄桑感,應該保護起來。也許,再過了若干年后,還是"歷史文物"呢!就像原停放在“三角線"的蒸汽火車頭,假如能保留一臺至今,真的是"古董"了。</h3> <h3> 這棟紅色的二層樓宿舍樓,是當年郴鐵地區的職工宿舍,主要用于鐵路員工倒班的臨時休息場所。多少年過去,二層樓的樓房已為危房待拆,早就無人居住。但樓房在鐵路員工心中,有永遠抹不去的記憶……</h3> <h3> 我們又來到原郴鐵地區機務段,只見一層的機車維修車間保存蠻好。當年的蒸汽機車沿著鐵路緩緩駛入車間,待機車維修好,再從車間另一端駛出,走向熟悉的工作崗位。</h3><h3><br></h3><h3> 由于原進出車間的鐵路早已拆除,兩端供機車出入的大門也紅磚封閉。原打算進車間里瞧一瞧,無奈不知門在何方?也許車間內的鐵路早已拆除。其實,這棟維修車間得已保存,也是一件美事。</h3> <h3> 又往前行,來到一棟一層樓處。經介紹這是原鐵路員工澡堂,那時三班倒,澡堂24小時提供熱水。回想起過去,家里都沒有熱水器之類,能享受下職工澡堂,估計一般單位還沒有此條件。</h3><h3><br></h3><h3> 澡堂附近,有一臺經過改造的蒸汽火車頭,專用于給職工澡堂提供熱水。其實,改造過的蒸汽機車鍋爐,還有一項職能,就是“拉位子“,即每天上下鳴笛通知上下班了。就像兵營的軍號催人奮進!那長長的鳴笛聲,至今不時還在耳畔回蕩。</h3> <h3> 步入火車站站臺內,只見一處圍墻大門緊閉。但大門柱有一塊門牌,書寫"郴州機務段"幾個大字,由于鐵路集團公司內部體制改革,郴州機務段撤銷,並入株州機務段。</h3> <h3> 這張照片的建筑物是鐵路宿舍樓,具體是那個單位的就不清楚了。應該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建設,由原郴州鎮建筑公司承建,本人那時剛參加工作時任架子工,那時全部由在職工人操作,還沒有民工之說法。</h3><h3><br></h3><h3><br></h3><h3> 該建筑物采用爐渣磚,施工砌筑為空斗墻,不過現在早已禁止砌筑空斗墻,抗震要求達不到。還有屋面上的預制砼大瓦,現在也難以見到。</h3><h3><br></h3><h3> 其實,為什么要細說其呢?因為宿舍樓的西側就是溝東街。溝東街在上世紀八十年火車站廣場改造時,溝東街就在今道路下(今稱北干渠),位置在郴鐵大酒店西側。</h3> <h3> </h3><h3> 從小在火車站長大的發小,一定還記得溝東街,與火車站平行的排水明溝,兩"岸"低矮的木制板房,伴隨我們慢慢長大。受當時經濟限制,很難找到當時的照片。感謝喜歡繪畫的陳建德同學,當時在附近的五一商場做美工,畫了一幅寫生油畫,真實的反映了溝東街的實況,從火車站廣場下臺階才能到溝東街……</h3><h3><br></h3><h3> 溝東街在未改造火車站廣場的北側,在廣場一段為封閉式。其實溝東街是北湖的"北干渠"沿解放路自然的排水明溝,到火車站基本為下游了,再往前行穿過火車站老貨站后排入郴江。</h3><h3><br></h3><h3> ‘溝東街",顧名思義,也就是所謂的"街“在東邊。住在老街上的街坊們俗稱"溝“,按書面語言稱為"北干渠"。"溝東街"也許長年住在此地,約定俗稱為此名,在郴州“官方“的地名志可能難于找到。</h3><h3><br></h3><h3> 雖然"溝東街"隨著火車站廣場的改造,早已名存實亡,但對火車站的發小們,一定難以忘卻……</h3><h3>溝東街的“民俗民風",大約一是語言區別,由于鐵路職工來源于四面八方,以普通話和湖北話為主。二是溝東街的居民,大都是鐵路職工和家屬,要不是鐵路“轉彎摸角“的親戚。那低矮的木板房;那昏暗的燈光;那小溝潺潺流水,給當年的鐵路人留下不盡的思戀,也許,鄉愁就近在咫尺……</h3> <h3> 說了這么多郴鐵地區的陳年趣事,一定要細說下郴州至白石渡的“免費火車"。該火車原為方便鐵路沿線職工上下班的</h3><h3><br></h3><h3> 懷著好奇心,五一小長假期間,親自去體會下綠皮火車。從郴州上車,途中經過郴州南(槐樹下站)、坳上站、太平里站和白石渡站(終點站)。在車上晃悠一個小時到達。</h3><h3><br></h3><h3> 整列火車僅兩節車廂256個座位,一個內燃機車頭,被人稱為是京廣線的"袖珍列車。火車中午12點零5分準時出發,在白石渡休息1個小時,3點鐘火車原路返回。</h3> <h3> 從車站上下站大都是挑擔賣菜的鐵路沿線村民,也就是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的確大大的方便了村民。要不還有帶小孩免費乘坐的城里人。當然,還有上下班的鐵路員工。這趟列車被當地百姓稱為"菜農專列“,是京廣線上最"暖心"的一趟列車。</h3><h3><br></h3><h3> 其實,眼前的白石渡火車站,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修京廣復線后修建的。由于往返的客運列車都不停車,火車站候車大廳成了小汽車停放點。時間尚早,站臺附近有個鐵路員工食堂,對外營業點了個十塊錢的盒飯。哈哈,火車是免費的,但吃盒飯還是要付費的。</h3><h3><br></h3><h3> 其實,白石渡還有一段故事。應該是五十年前來過,父母親那時從原郴州地區農副產品公司,派往公司駐白石渡調撥站工作。還是白石渡老火車站(今貨站),車站附近有一大片倉庫。這次吋間倉促,沒時間去了。朋友推薦,坐摩的去老火車站,舊地重游后,再乘汽車去宜章縣城,轉道回郴。</h3> <h3> 筆者對鐵路如此鐘情,早期寫了美篇巜記憶中的三都鐵路》,對幾十公里的三都鐵路沿線每個車站走訪,拙文發表后,引起沿線甚多讀者的回憶和好評,并寄希望看到更多反映鐵路題材的文章。</h3><h3><br></h3><h3> 是的,從1910年起,鐵路被外國人引入中國,已有百余年歷史。從最早的蒸汽火車,到今天的高鐵時代,有著幾代人的夢想。</h3><h3><br></h3><h3> 人民共和國走過七十年的歷程,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盡管我能力有限,但我有一顆赤誠之心,用一份責任與熱愛,懂得怎樣飽含熱情去表達對鐵路工人和所有建設者的敬仰,去謳歌他們!也許,我們只能通過懷念記起過往;也許,從每一張老照片都在告訴我們生活不易,幸福不易。</h3> <h3> 火車站廣場歷經多少年風雨,從民國時期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最初命名“郴縣火車站"到今天的"郴州火車站",它見證了郴州城市發展的進程。雖然,現在進入高鐵時代,但火車站在我們心中永遠有著滿滿的回憶……</h3><h3><br></h3><h3> 也許這篇文章,能喚起鐵路兒時的發小當年美好的回憶。原來,郴州鐵路地區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可愛。又如此的遙遠……</h3><h3> 不負韶華,傳承記憶,期待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更美好!</h3><h3><br></h3><h3> 感謝《郴州志》、《百度知道》提供相關資料。</h3><h3> 感謝原鐵中袁樹生老師、原鐵小楊春林老師提供相關資料。</h3><h3> 感謝左才潘、蔣利欽、陳志強、陳建德、周建生提供相關資料。</h3><h3> 感謝您的閱讀,對筆者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持!</h3><h3> 編輯、制作、攝影:姚 寧</h3><h3> 校核:左才潘、文慕逵</h3><h3> 2019年5月21日隨筆</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永平县|
莱西市|
山东省|
大姚县|
巨野县|
翼城县|
玉田县|
青阳县|
乐都县|
遂平县|
阿勒泰市|
莱州市|
得荣县|
青铜峡市|
永新县|
旺苍县|
潞城市|
浮梁县|
自治县|
隆尧县|
望奎县|
彩票|
慈溪市|
卫辉市|
綦江县|
永昌县|
苗栗县|
静乐县|
沈阳市|
太湖县|
古田县|
浮山县|
巴马|
桓仁|
正定县|
天津市|
静宁县|
乌兰县|
崇文区|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