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九華山風光~錦繡河山(34)

蒼狼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 華 山 專 輯</b></h3></font></h3> <h3>  2019年4月6日8:25時我乘坐大客班車離開杭州客運中心,因繞城高速上堵車,所以遲至14:55時才到達九華山游客中心(換乘站)。待我轉乘景交車到達景區大門口的時候,已是15:40時。</h3> <h3>  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2019年4月6日~8日游覽)。</h3> <h3>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北距青陽縣城30公里、池州市區50公里。傳說因李白的《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h3><h3> 九華山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巖石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h3><h3> 九華山區域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亙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h3><h3>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臺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跡眾多,尚存化城寺、祇園寺、百歲宮、月身寶殿、天臺寺等古剎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萬歷皇帝頒賜的圣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h3> <h3>  景區大門口的景交車站上人潮洶涌,回程的香客游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300多米長,至少1200人),焦急地等待著。</h3><h3> 我用身份證進入景區后(安徽的主要景點,65周歲及以上均免門票,60~65周歲半票),走過衹園寺,走過百歲宮纜車下站、走過化城寺,在老街的邊緣上找了家賓館入住。休息了10多分鐘后,便走出賓館,開始了佛國勝景的游覽。當天傍晚前我先后游覽了化城寺、祗園寺、旃檀禪寺等九華街上的著名廟宇。</h3> <h3>  1、九華街</h3><h3> 九華街是一處平均海拔約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聳翠,環山如城。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九華山的核心景區,為香客游人集散地。</h3><h3> 九華山老街店鋪、寺廟林立,僧俗共處,農禪并重,是一處人文景觀薈萃之地。九華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東晉隆安年間(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嶺下創建茅庵,開創了九華山佛教活動之先河。</h3> <h3>  化城寺</h3><h3> 位于九華街盆地中心,四周環山如城,是九華山的開山主寺,現為全國重點寺院。是歷史最悠久的地藏菩薩道場,所以又名地藏寺。是九華的“總叢林”。</h3><h3>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為庵。唐至德初年(756年)當地鄉坤請新羅僧人金喬覺入居。</h3> <h3>  化城寺</h3><h3> 化城寺位于九華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方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個月牙形的蓮池,名月牙池,傳說為當年地藏放生池。</h3> <h3>  九華街風光</h3> <h3>  祗園寺</h3><h3> 座落在東崖西麓,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h3><h3> 祗園寺始建于明代,稱“祗樹庵”。</h3> <h3>  袛園寺</h3><h3> 寺院建筑在山坡上,共有四層臺基,高低不同,錯落有致。</h3> <h3>  祗園寺</h3><h3> 進入九華山景區大門后,見到的第一座寺廟就是祗園寺。</h3> <h3>  太白銀杏</h3><h3> 這兩株銀杏樹據說是李白親手栽植,已有1400年的歷史。</h3><h3> 清明后的第一天,嫩綠的新葉正在春風中舒展綻放。</h3> <h3>  旃檀禪寺</h3><h3> 又名旃檀林,全國重點寺院,位于九華街西南。</h3> <h3>  旃檀禪寺~大悲寶殿</h3> <h3>  旃檀禪寺</h3><h3> 是十九世紀末期興建的規模宏大的寺廟。寺內斗拱、窗欞上遍刻唐僧取經和佛經神話故事,精美而生動。</h3> <h3>  旃檀禪寺~大願寶殿</h3> <h3>  我是在4月7日的午前從天臺寺下來后,從天臺索道的下站景交車上車點鳳凰松站,乘景交車返回九華街的途中,在月身寶殿站下車游覽的地藏禪寺。從月身寶殿站下車后進入禪寺,直接就來到了地藏禪寺的最里邊~月身寶殿。我在這里已按從九華街進入地藏禪寺的次序,對圖片的順序進行了調整。</h3> <h3>  地藏禪寺</h3> <h3>  地藏禪寺</h3><h3> 九華地藏寺始建于南宋隆興年間,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h3> <h3>  地藏禪寺~彌陀殿</h3> <h3>  地藏禪寺</h3><h3>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地藏禪寺所在地)、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h3> <h3>  地藏禪寺</h3><h3>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喬覺時年24歲,出家剃發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后,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唐(華)。后來又來到了九華山。</h3> <h3>  地藏禪寺~護國月身寶塔</h3><h3> 地藏于開元十六年(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99歲。</h3><h3> 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于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聲名遠播,逐漸形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并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h3><h3> 明萬歷年間朝庭賜銀重建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后多次被毀、重建,解放后還在1955年和1981年進行了兩次重修。</h3> <h3>  4月7日6:35時我離開賓館前往景交車乘車點,準備攀爬天臺景區。因為是三天小長假中的最后一天,游客特別多,乘車點上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景交車。這時,有一些私家車的司機在隊伍中攬客,由于至少還要等待半小時,我也另外花錢(因為50元的景交車通票,可去每個景區往返乘坐一次)乘坐了私家車前往鳳凰松索道站。</h3><h3> 由于來一批走一批,索道站上沒有擁堵現象,很快,我就乘坐纜車來到了索道上站。</h3> <h3>  2、天臺景區</h3><h3> 天臺景區是九華山高山游覽區,南到“道僧洞”,西至閔園景區,北與花臺景區相連,峰巒疊嶂,怪石嶙峋,面積約8平方公里。</h3><h3> 主要景點有吊橋、小獅子峰、觀音石、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蠟燭峰、天臺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余處,可謂移步換景,異彩紛呈。許多景點的命名又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從九華街至天臺景區,有石板道直通,蹬石級觀風景,拾級攀登,步步皆景;也可沿九(華街)閔(園)公路乘坐至索道停車場,換乘索道纜車上山,車移景動,飄飄欲仙。</h3> <h3>  天臺景區</h3><h3> 走出索道站,翻過一個小山坡,遠遠地就看到了古拜經臺和大鵬聽經石。</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h3><h3> 拜經臺,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這是臺,位于天臺峰西側,是崇山峻嶺中一塊難得的平臺;又是寺,這座建于清代的寺廟,又名大愿庵,俗稱古拜經臺。</h3> <h3>  天臺景區~靈山勝境</h3><h3> 從古拜經臺到天臺寺是800個臺級的石級道,4月7日的這一時刻一個團隊的香客(來自河北邢臺,有100多人)正跪拜著前往天臺寺。</h3> <h3>  天臺景區</h3><h3> “高哉九華與天接,我來目爽心胸擴”。隸書,每字長78厘米,寬57厘米。鐫刻于天臺青龍背石壁上,署款“孫元良”,其子就是臺灣著名影星秦漢。</h3> <h3>  天臺景區,仰望天臺寺</h3><h3> 天臺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臺正頂上(九華山第三高峰),全國重點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禪林。相傳金地藏曾居天臺,留有“金仙洞”遺跡。寺院始建于宋,后廢,明洪武時重建,遂為叢林。</h3><h3> 天臺寺的最后修繕是在20世紀的90年代中期。</h3> <h3>  天臺景區~十王峰</h3><h3> 在鐫刻著隸書大字的青龍背巖壁下有一條小路,那是通向十王峰的崎嶇山道。我先去了十王峰。</h3> <h3>  天臺景區~十王峰</h3><h3> 十王峰、天臺峰。</h3> <h3>  天臺景區~十王峰</h3><h3> 十王峰,海拔1344.4米,為九華山第一高峰。</h3> <h3>  天臺景區~天臺寺</h3><h3> 天臺寺東南(右側)的山脊,由裸露的花崗巖構成,呈黛色,如一條巨龍,故名“青龍背”。</h3> <h3>  天臺景區~天臺寺</h3> <h3>  天臺景區~天臺寺</h3><h3> “中天世界”楷書,每字長32厘米,寬24厘米。</h3><h3> “非人間”楷書,每字長73厘米,寬37厘米。</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h3> 從天臺寺遙望十王峰。</h3> <h3>  天臺景區</h3><h3> 從天臺寺遙望十王峰。</h3> <h3>  天臺景區~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h3><h3> 拜經臺南一塊高30余米的巨石,形似大鵬,喙啄,攏翅,似伏石聆聽,人稱“大鵬聽經石”,俗稱“老鷹扒壁石”。</h3><h3> 這是從天臺寺往下走的時候拍攝到的古拜經臺與大鵬聽經石。</h3> <h3>  天臺景區</h3><h3> 回到古拜經臺后,有兩條路。左手是去索道上站的路(也就是剛才下纜車后走過的路,圖片中看到的便是),走過拜經臺右轉,就是下山的路。</h3> <h3>  天臺景區~觀音石</h3><h3> 相傳金地藏當年站在拜經臺一塊石板上誦經49天,這期間,觀世音也前來聽經,她聽經的地方長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觀音石。</h3><h3> 觀音石位于觀音峰上院。</h3> <h3>  天臺景區</h3><h3> 石級道。沒有纜車前,完全靠這條道路,現在到天臺寺,也應該走一走這條路,因為,好的風光都在這條古道上。</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天橋寺</h3> <h3>  天臺景區</h3><h3> “江南第一山”石刻。這個地方位于吊橋庵(又名翠云庵),庵內建有一石橋,由大條石壘成,長15米,寬2.5米,上掛巖壁,下臨深淵。橋面即為吊橋庵長廊。</h3><h3> 到了吊橋庵,下山的路就走了將近一半了。</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h3> <h3>  天臺景區~吉祥寺</h3> <h3>  天臺景區~慧居寺</h3> <h3>  天臺景區~慧居寺</h3> <h3>  天臺景區</h3><h3> 在慧居寺的道旁,立著一塊“溫馨提示”牌,上面寫著“山高坡陡路遠,慧居寺至拜經臺5515級臺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年老體弱和身體狀況欠佳者游覽需量力而行”。</h3> <h3>  回望天臺寺、古拜經臺</h3> <h3>  鳳凰松</h3><h3> 鳳凰古松,史載于南北期,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古松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故名。主干扁平翹首,如同鳳冠,兩股枝干一高一低,狀似鳳尾。</h3><h3> 鳳凰古松位于閔園景區旁,離索道下站(也是景交車的始發站或終點站)10分鐘步行路程。</h3> <h3>  天臺景區</h3> <h3>  游覽天臺景區、鳳凰松景點、地藏禪寺(月身寶殿)后,我于12點前回到了賓館,稍事休息后,12:30時我又出發了,這回的目的地是百歲宮景區。</h3><h3> 鑒于從九華街到百歲宮景區的路途中沒有景點,我就決定乘坐纜車上下山。</h3> <h3>  3、百歲宮景區</h3><h3> 百歲宮,坐落于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巔,原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始建于明代,為全國重點寺院。百歲宮與祗園寺、東崖禪寺、甘露寺并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1982年九華山管理處重修廟宇,建筑面積2987平方米。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h3><h3> 明萬歷年間,五臺山僧人海玉,字無瑕,云游至九華山,“初住東巖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余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瑕圓寂于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后,恰逢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起而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將肉身涂金保護,在庵內供奉,并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并題額“為善為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慧廣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眾,易庵為寺。</h3> <h3>  百歲宮景區所在的插霄峰海拔并不高,而且就在九華街的邊上。</h3><h3> 到百歲宮景區,除了游覽百歲宮以外,還可以遙望天臺景區(右側)和花臺景區(左側)。</h3> <h3>  百歲宮景區</h3><h3> 遙望天臺景區、花臺景區。</h3> <h3>  百歲宮景區</h3><h3> 遙望花臺景區。</h3> <h3>  百歲宮景區</h3><h3> 俯瞰九華街。</h3> <h3>  百歲宮景區</h3><h3> 遙望天臺景區、花臺景區。</h3><h3> 臥佛,這些連綿起伏的山峰,象是一座臥佛嗎?應該說,有點兒神似!</h3> <h3>  百歲宮景區</h3> <h3>  百歲宮</h3> <h3>  百歲宮</h3> <h3>  4月8日6:45時我離開賓館,告別九華街,乘坐景交車前往游客中心(換乘站)。到游客中心后,寄存了拉桿箱,于7:40時又乘坐景交車前往花臺景區。</h3><h3> 游覽花臺景區,上山、下山都是乘坐的索道纜車。游覽完花臺景區,再回到游客中心的時候是11:15時。</h3><h3> 由于小長假已過,游客少了很多,從九華街到游客中心的時候,景交車上只有3位游客。</h3> <h3>  4、花臺景區</h3><h3> 花臺景區也是高山景區,既是九華山的核心景區之一,更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的核心地段,位于九華山中部,面積10平方公里。</h3><h3> 花臺峰高獨秀,山花繁盛,嘉木蔥蘢,靈石乖巧,像人擬物,惟妙惟肖。九華山素有“靈山九華,美在花臺”的說法。</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h3> 游覽花臺景區的線路是一個環線。下了纜車后往右是先走高空棧道,走到小花臺后左轉、爬山,到達花臺正頂后下坡,就回到了索道上站。下了纜車后如果是往左走,則是先爬山,到達花臺正頂后再慢慢下坡,到達小花臺后右轉,經高空棧道回到索道上站。</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h3> 高空棧道全長1399米,平均海拔1141米。</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h3> 對面就是百歲宮景區、東崖禪寺。</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仙人曬靴</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高空棧道</h3> <h3>  花臺景區</h3><h3> 到達小花臺后左轉上山。</h3><h3> 小花臺是個三岔路口,一邊是高空棧道,可走回到索道上站;左轉上山,可去花臺正頂,然后下坡走回到索道上站;右轉,可前往天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h3> 到了山上后可以看到剛才走過的棧道以及棧道上看到過的風光,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看風光,會有不同的感受。</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h3> 遙望花臺正頂。</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h3> 上坡、下坡,下坡、上坡……。再爬山這個山坡,就是花臺的主峰了。</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景區</h3> <h3>  花臺主峰(花臺正頂),海拔1299米。</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h3> 這是剛才來時走過的地方。</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花臺景區~吉祥松</h3> <h3>  花臺景區</h3><h3> 坡下是索道上站。</h3> <h3>  在花臺主峰上</h3> <h3>  交通提示:</h3><h3> 九華山歸屬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青陽縣城在九華山北偏點兒東的方向,距離約30公里;池州市在九華山的西北方向,距離約50公里。九華山游客中心(換乘站)在15公里外的青陽、池州市到九華山的半路上。</h3><h3> 青陽縣城到九華山游客中心15公里,各個地方到九華山的車特多,凡是路過青陽縣城的,都可以上車。</h3><h3> 池州市有高鐵,出了火車站其左側(東邊)就是汽車站,到九華山游客中心35公里,班車間隔大約20分鐘。</h3><h3> 游客中心到九華街15公里。九華街上到處都是酒店、賓館、民宿。九華街到天臺景區需先乘9公里的景交車到鳳凰松站,然后再乘纜車上山。索道上站到天臺寺還有約1000級臺階。下車后也可以步行上山,先走15分鐘的平路經鳳凰松到慧居寺,然后爬山,5515級臺階到拜經臺,再800級臺階到天臺寺。</h3><h3> 花臺景區與九華街不是一個方向。乘景交車4公里后,繼續往前是九華街,左轉是花臺方向,左轉后4公里即到花臺景區的索道下站。</h3> <h3> 2019年6月2日于海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永州市| 延津县| 丽江市| 淄博市| 六安市| 定日县| 庆安县| 会东县| 如东县| 灵寿县| 涿鹿县| 东至县| 云霄县| 东兰县| 金塔县| 平阴县| 仙桃市| 白朗县| 房产| 乌拉特中旗| 凭祥市| 桂林市| 香格里拉县| 武安市| 化德县| 资溪县| 安福县| 梁山县| 上杭县| 开鲁县| 清河县| 安平县| 离岛区| 江孜县| 江北区| 洛阳市| 长汀县| 裕民县| 长武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