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華安徽各地呂氏家族字輩:</h3><h3>中華穎州呂氏:</h3><h3>收集人:呂成偉</h3><h3>微信――17355888897</h3><h3>堂號:余慶堂</h3><h3>楹聯:
</h3><h3>派衍藍田郡,家藏博議書。
</h3><h3>藍田綿世澤,博議振家聲。
</h3><h3>藍田分事業,潁水振家聲。
</h3><h3>藍田分事業,潁水潤書田。
</h3><h3>河東分事業,藍田振家邦。
</h3><h3>從楹聯推理祖源,也是修家譜的慣用方法。從現在留存的楹聯
</h3><h3>可以看出,臨泉、阜南、茨河鋪、潁水這幾支呂氏,應系出河東,
</h3><h3>派衍藍田,又在潁州耕讀傳家,重振家聲。垣曲宗譜,傳承世系就
</h3><h3>是,從唐河東呂延之→后周汲郡呂咸休→北宋呂通,通生兩子,英、
</h3><h3>蕡。蕡公舉家遷藍田,著名“藍田四呂”,是其子也。英公因在汝為官;子孫居郟城。因通公薨后,葬于藍田,故其子孫,稱謂藍田</h3><h3>人。英公子孫逝世后,返葬藍田家族墓地。英公八世孫彥成公,于
</h3><h3>明洪武年遷垣曲。這個和我支楹聯表達的傳承世系符合。</h3><h3><br></h3><h3>1.唐朝呂氏一世祖――延之公格表:</h3><h3>2.穎州呂氏始千祖三才公表格,表示以其為始祖:</h3><h3>明朝萬歷年1573年連續受災民不聊生.</h3><h3>潁州各支呂氏字輩對照表:</h3><h3>呂寨 支:《1》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8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世乃承隆繼本光國克后傳家:</h3><h3>沖東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1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福延朋繼文治光華.</h3><h3>沖西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4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國恩嘉慶人壽年豐.</h3><h3>河南固始洪埠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6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蒙元同志應忠孝義澤平宏. </h3><h3> 阜陽呂營寨北院 支:</h3><h3> 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8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端汲桂家樹國. </h3><h3>呂營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7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德學洪. </h3><h3>寨南院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5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德</h3><h3> 洪河集 支:</h3><h3> 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9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士乃成.</h3><h3> 黃園 支: </h3><h3> 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9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守從玉振朝. </h3><h3>河西呂莊 支:</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1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世登金振朝. </h3><h3>后吳營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9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才洪克褔.</h3><h3>張袁村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9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才化新先.</h3><h3>王堰呂莊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3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豪懷付貴金玉滿堂.</h3><h3>呂菜園 支: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1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海廣自建玉.</h3><h3>呂寨姬莊 支:</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1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世仁中全保.</h3><h3>其他字輩阜陽老地區: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1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金懷國明學秀. </h3><h3>其他字輩阜陽老地區:</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7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煥文家.</h3><h3>其他字輩老阜陽地區: </h3><h3>穎州呂氏世系表―延―36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成蘭.</h3><h3>老阜陽地區臨泉呂莊:</h3><h3>目前五個字輩:</h3><h3>學,治,春,朝,中……</h3><h3>淮南呂氏字輩:全世如成鳳克冠文茂: </h3><h3>呂大圍子支</h3><h3>呂小圍子支</h3><h3>呂大圓子支 穎州呂氏世系表―延―48世字輩</h3><h3>延. 渭. 儉. 寬. 貞. 珣. 休. 鵠. 通. 英. 雅. 鐘. 修. 衡. 恒. 嵩. 彥. 太. 少. 鑫. 追. 安. 智. 選. 周. 邦. 三《1景.2守》《1運.2應》 口《鎮京》《1福2祿3禎4祥》明陽昌大世乃承隆繼本光國克后傳家</h3><h3>(2)定遠縣“三戶呂”,約三百年前從皖南含山縣“三戶呂”鎮遷來定遠城西建村群居,與含山“雍睦堂”呂氏同出一脈,其字輩: </h3><h3>三兆成天保</h3><h3>永宗延壽長</h3><h3>春發有根大</h3><h3>明德志其祥</h3><h3>定遠縣“龍崗呂",約三四百年前從淮南九龍崗遷來定遠城西建村群居,與古壽州淮南“博議堂”呂氏同出一脈,其字輩:</h3><h3>升國純栓(桂)彩(樹)</h3><h3>大長秀延家</h3><h3>祖訓傳仁德</h3><h3>宗承忠厚業</h3><h3>定遠縣“西卅店呂”,系明朝初從古鍪州(浙江金華)遷來定遠建村群居,乃與先祖呂祖謙公一脈相承,定遠一世祖近六百年老祖墳尚在,歷十數代有《呂氏宗旨》老譜珍貴傳承,其先今字輩待有補上~</h3><h3>(《定遠呂氏》修譜聯系人</h3><h3>呂正剛13956295968)</h3><h3>安徽省肥西縣呂樓支:</h3><h3>始遷祖福公于“明"成化年間由現安徽省岳西縣河圖鎮附近遷到肥西縣山南鎮呂樓村,屬“儲賢堂"分支,現堂號為“青雲堂”。 三修、四修族譜共保留下來5套(完整),五修譜也于2013年修好,現有人口三千多人。</h3><h3>福伯文大寶</h3><h3>應守生自芝</h3><h3>士朝傳宗譜</h3><h3>榮華錦秀長</h3><h3>忠良輔國泰</h3><h3>賢孝佐家祥</h3><h3>呂秀全18356968667</h3><h3>安徽省肥西呂家灣</h3><h3>明初永樂年間一公宗緒</h3><h3>定居至今六百余年傳承二十六世字輩:</h3><h3>一元復始</h3><h3>萬象更新</h3><h3>祖德培厚</h3><h3>世代隆興</h3><h3>正秉</h3><h3>金國倫璧永</h3><h3>光前啟后長</h3><h3>敦和祟孝友</h3><h3>立裕本賢良</h3><h3>含山縣三戶呂遷始祖俊公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來含任四尹,卜居清溪鎮,1906年第六次續修宗譜三分議定,自15世及后輩分:</h3><h3>道宗性理,</h3><h3>才達家邦,</h3><h3></h3><h3></h3><h3></h3><h3></h3><h3>安徽六安一支:</h3><h3>吉祥端本道 樹德慶凡昌 </h3><h3>先世貽謨 忠孝銘顯芳 </h3><h3>多智緒典光 詩書后繼永 </h3><h3>興國定安康</h3><h3>安徽靈璧:</h3><h3>興振允常......</h3><h3>阜陽太和縣一支:</h3><h3>萬保金興義北振朝岡....</h3><h3>安徽宿州一支:</h3><h3>振運本希曾明......</h3><h3>廬江 萬山鎮 王洼、夏灣、魏洼:</h3><h3>文(音)章(音)華(音)尚(音)國(音)孝友正明嘉(音)</h3><h3>亳州市華佗鎮一支:</h3><h3>啟 鳳 合 文振 成......</h3><h3>霍邱縣一支:</h3><h3>從善培其本 文章功業盛 </h3><h3>承先保祖德 育才冠群倫</h3><h3>霍邱廟一支:</h3><h3>崇從可行彥 延承仁用仲 </h3><h3>若暉希哲淄 夢文天元永</h3><h3>紹隆鼎巖 忠師大弘</h3><h3>寧國縣一支:</h3><h3>崇從可行彥 承仁用仲若 </h3><h3>暉希振泂夢 文天德永興 </h3><h3>尚韶暲宣忠 師大之士俊</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安徽明光一支:<br></h3><h3>廣(煥)堂錦(志)永榮 文章公(音)益盛</h3><h3>安徽懷遠一支: </h3><h3>懷春家之廣 公寬信敏惠 仁義潤華章</h3><h3>安徽滁州一支:</h3><h3>世守祖德 玉正家聲</h3><h3>安徽滁州一支:</h3><h3>煥堂錦永榮 秉善傳家正 </h3><h3>光培玉如本 文章功業化</h3><h3>滁州明光一支:</h3><h3>煥堂井永榮 炳善傳家政</h3><h3>光培忠玉本 文章工業勝</h3><h3>安徽壽縣一支:</h3><h3>家強關本道 樹德慶凡昌 .....</h3><h3>忠信傳家遠......</h3><h3>壽縣南一支(山東遷至):</h3><h3>吉祥端本道 樹德慶凡昌 </h3><h3>先世貽謨遠 綿延錫福長 </h3><h3>忠孝銘顯芳 多智緒典光 </h3><h3>詩書后繼永 興國定安康</h3><h3>安徽旌德呂氏字輩:</h3><h3>“譜書既成告我宗氏領永寶藏貽雨后嗣綿綿瓜瓞競競無虞若有不才或售族賢能重攻其咎”。</h3><h3>安徽郎溪呂氏字輩:</h3><h3>“時美克紹徐”。</h3><h3>安徽靈璧呂氏字輩:</h3><h3>“興振允常”。</h3><h3><br></h3> <h3>萬三公支系:</h3><h3>承先啟祚 家道其昌 </h3><h3>經傳祖德 克迪前光 </h3><h3>鐘英毓秀 發福流芳 </h3><h3>尊親敬長 懿明昭楊 </h3><h3>時清永泰 繼譜華章</h3><h3>馬鞍山市含山縣清溪鎮三戶呂: </h3><h3>道宗性理 才達家邦 </h3><h3>勝徳大業 萬世榮</h3><h3>立.承.先.志 忠.杰.功.傳</h3><h3>太湖縣一支:</h3><h3>世學大賢 克效時中 </h3><h3>家敦仁厚 族尚和融 </h3><h3>宗綿秀發 德著聲法 </h3><h3>承先有道 一本維同 </h3><h3>文毓秀實 武善英通 </h3><h3>詩書韜博 渭澤怡風</h3><h3><br></h3> <h3>二、我支宗長記錄因河南連年饑荒,故遷至潁州西南八十里處。
</h3><h3>此處有疑問,三才始祖是從河南遷出還是從山西垣曲遷出。仔細研
</h3><h3>究發現,存兩種可能。1.垣曲老譜記錄的族人不應局限垣曲一地。
</h3><h3>垣曲老譜修于萬歷年間。從其記錄的詳略,萬歷年間修譜時,垣曲
</h3><h3>支族人應該已經散居各地。2.從其老譜數十支外遷或無嗣記載來看,
</h3><h3>其族人外遷應不是一次性進行的,是陸續進行的。隨著小冰河時期
</h3><h3>影響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垣曲族人先行向一河之隔的河南遷徙,是
</h3><h3>必然的。然好景不長,河南也連年饑荒。故只得繼續向南遷徙。
</h3><h3>綜上所述,所以采用山西垣曲支呂氏宗支為我支呂氏祖源,是
</h3><h3>科學嚴謹的結論。此結論不是任何人能臆造的,而是歷代宗族宗長
</h3><h3>留存的寶貴文化遺產。另有宗親口傳我支呂氏從山東棗連莊遷來,
</h3><h3>因為缺少書面記載,無法考證故沒采用。
</h3><h3>寫于 2018 年 10 月 18 日上海黃浦</h3> <h3>三才公祖源辨析
</h3><h3>呂乃達
</h3><h3>近期呂雷雷寫了《關于三才公祖源的認定》一文。最后認為山
</h3><h3>西垣曲呂氏譜記載的三才公,與我族始遷祖三才公的情況比較吻合。
</h3><h3>近日我也重點就《中華呂氏通譜》中山西垣曲支族譜進行了閱讀,
</h3><h3>現提出兩點:一是遷徙問題,二是原籍問題。
</h3><h3>一、遷徙情況
</h3><h3>本支族人呂世霖、呂次山、呂世璞等均記錄三才公是明朝萬歷
</h3><h3>年間自河南遷來安徽潁州西南八十里的倒流港,并且有一個弟弟同
</h3><h3>來,其弟終身未婚。這里有一點主要說明了始遷祖三才公在明代萬
</h3><h3>歷年以前非潁州本地人,是由外地遷入。那么山西垣曲譜中的三才
</h3><h3>公是否有外遷呢?《中華呂氏通譜》四卷中“延之公派下英公世系”
</h3><h3>(山西垣曲支)實錄記載了 72 世英公至 90 世共 19 代人的情況,其
</h3><h3>中三才公屬于 89 世,其下實錄記載無嗣。下面簡單了解一下垣曲譜,
</h3><h3>具體情況見下表。
</h3><h3>山西垣曲支族譜無嗣及外遷表
</h3><h3>世代 人數 無嗣 立嗣 有偶無嗣 遷豫 遷外地 備注
</h3><h3>第 79 世 彥成 1266 年始居垣曲
</h3><h3>第 80 世 3 人 1 人未詳
</h3><h3>第 81 世 2 人
</h3><h3>第 82 世 5 人 1 人
</h3><h3>第 83 世 4 人
</h3><h3>第 84 世 5 人
</h3><h3>第 85 世 10 人 1 人 1 人
</h3><h3>第 86 世 25 人 3 人 選公 1516 年舉人</h3><h3>第 87 世 53 人 3 人 5 人; 1 人 本代無嗣共 8 人
</h3><h3>第 88 世 90 人 27 人 10 人 1 人 1 人 本代無嗣共 37 人
</h3><h3>第 89 世 88 人 33 人 6 人 4 人 8 人 三才公 39 人無嗣
</h3><h3>第 90 世 104; 37 人 2 人 3 人 5 人 3 人 本代無嗣共 42 人
</h3><h3>由上表看出:在第 85 世 10 人中,1 人無嗣,占 10%;第 86 世
</h3><h3>25 人中,3 人無嗣,占 12%;第 87 世 53 人中,8 人無嗣,占 15.1%;
</h3><h3>第 88 世 90 人中,37 人無嗣,占 41.1%;第 89 世 88 人中,39 人無
</h3><h3>嗣,占 44.3%;第 90 世 104 人中,42 人無嗣,占 40.4%。
</h3><h3>表中較突出的顯現了在 88、89、90 世三代中無嗣的百分比高達
</h3><h3>40%以上;顯然超出了平常人的無嗣比例。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
</h3><h3>果?
</h3><h3>無嗣,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是指無后人。在這個譜中尤其最后
</h3><h3>三代中無嗣記錄占有五分之二以上,應當是不尋常的。無后人的情
</h3><h3>況:大概有幾種情況:一是未成年人而亡,二是成年未婚而亡,三
</h3><h3>是成年已婚無子而亡;四是成年已婚有獨子,而獨子先過世。通常
</h3><h3>后一種情況多不算無嗣。對于第一種情況大多也不記錄無嗣,而寫
</h3><h3>“早夭(或早逝、早亡等)”
</h3><h3>;第三種情況譜中有記載,如妣某氏,
</h3><h3>無嗣,就是未有兒子。第四種情況,多數可立嗣,一部分是無嗣。
</h3><h3>這樣對于成人未婚而亡及第四種情況的一部分人,確為無嗣,但所
</h3><h3>占比例不會過高,一般在 10—15%。垣曲后三代連續出現無嗣在 40%
</h3><h3>以上,實屬不正常。應該在此期間存在人員外遷的情況。</h3> <h3>二、原籍河南</h3><h3>本支始遷祖三才公由河南遷來潁州,這是以呂次山為代表的呂
</h3><h3>氏族人所明確記錄的。他的說法是有可信性的:一是他生前在阜陽
</h3><h3>臨泉本地最有名望;二是他的父親在民國初年編寫過本支《呂氏宗
</h3><h3>譜》四卷;三是次山公的曾祖呂近陽為本支在清末的首位舉人,曾
</h3><h3>官居湖南永順府知府,有條件明確祖上的原籍。
</h3><h3>山西垣曲支呂氏與河南的關系:一是垣曲支呂氏是藍田英公的
</h3><h3>后裔,英公的父親呂通原籍河南汲郡,史書記載是明確的。二是英
</h3><h3>公、大雅公墓志均有他們后代在河南郟城(郟縣)世代生活居住的
</h3><h3>記載;英公長子大圭知沈丘縣事,還有藍田四呂的大臨公任潁州團
</h3><h3>練推官的記錄。三是垣曲支族譜有明確記錄遷徙河南的族人。四是
</h3><h3>地理位置上山西垣曲與河南比鄰,存在向河南遷徙的便利性。
</h3><h3>總之,在上述的研究中只能是大體上的認定,具體細節因年代
</h3><h3>久遠,無法周全。望有志于關注族譜的族人與我們再接再厲,共同
</h3><h3>努力,以期有更完備的族譜呈現于世。
</h3><h3>2018 年 11 月 16 日于呼和浩特</h3> <h3>漫話呂寨
</h3><h3>呂世霖
</h3><h3>呂寨解放前叫呂大寨。很早的時候叫陶小莊,不過是一個僅有
</h3><h3>十來戶人口的小村子。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呂姓遷入后,開始營
</h3><h3>建房舍、筑土圍子,以防匪患,改名平心圩。寨分內寨、外寨,有
</h3><h3>壕溝三道。內寨東西寬二十四間,南北有房屋七進,總計約二百余
</h3><h3>間。外寨四周約四華里,寨內外遍植秋梓及其他雜樹約千株。因此,
</h3><h3>呂大寨的梓樹遠近聞名。該寨清末舉人,湖南永順府正堂呂曜如曾
</h3><h3>有《平心圩日記》一冊,記載建寨的始末甚詳。惜毀于兵火,已不
</h3><h3>傳。該寨人呂克昌(小四門中的二門,呂朝陽之子)的妻子呂郎氏,
</h3><h3>出自名門,系有才華的女性,工詩詞,著有《繡余集》一卷,其中
</h3><h3>亦有歌詠呂大寨的感事之作,惜該集今已散佚,僅存《絕命詞》十
</h3><h3>首傳世而矣。
</h3><h3>抗日戰爭以來,阜陽、臨泉大軍云集,中央軍校駐魯干部訓練
</h3><h3>班進駐呂大寨,為通訊保密起見,曾一度將呂寨改為雙口鎮,外世
</h3><h3>間的人知者不多。在此期間,國民黨的軍政首要人物,有不少都先
</h3><h3>后到過呂大寨。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山東省主席沈鴻烈,
</h3><h3>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其他如蘇魯豫皖邊區總司
</h3><h3>令湯恩伯,以及何柱國、李仙洲、侯鏡如、沈克等高級將領;蔣介
</h3><h3>石的親侄女蔣秀華、韋永成夫婦等也來過呂寨。</h3> <h3>《潁州西南鄉呂氏宗譜》編寫說明
</h3><h3>《潁州西南鄉呂氏宗譜》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編寫的,主要記
</h3><h3>錄了原潁州西南鄉三才公派下鎮京公四子福公、祿公、禎公、祥公
</h3><h3>后裔的世系及家族文化。
</h3><h3>《潁州西南鄉呂氏宗譜》在內容上分為綜合篇、世系篇、族人
</h3><h3>篇、家訓篇、文獻篇五部分。
</h3><h3>綜合篇,是宗譜綜合性的內容,一是凡例、序言;二是始遷祖
</h3><h3>三才公的遷徙、祖源認定;三是呂姓始祖、本族地望介紹;四郡望
</h3><h3>堂號、世輩對照表及潁州各地字派對照表等。
</h3><h3>世系篇,以始遷祖三才公后裔世系為主線,上聯山西垣曲支呂
</h3><h3>譜,由此貫通至陜西藍田呂氏,唐后三院呂氏至唐延之公第五宗支。
</h3><h3>本次完善了三才公的上下世系,
</h3><h3>族人篇,其中收錄的族人是指對國家、地方有影響、有聲望的
</h3><h3>人士;也收集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文明等中國核心價值
</h3><h3>觀的族眾。
</h3><h3>家訓篇:目前僅收錄太公家訓,有關本族的家風家訓,也有很
</h3><h3>多,有待發掘整理。
</h3><h3>文獻篇,一是地方志、書刊對族人族事的有關記載,二是族人
</h3><h3>寫的有關家族的文章;
</h3><h3>本次修譜是自發、自覺進行的,沒有經費;編委會組成人員依據族人提供家族資料的先后及多少進行署名。</h3><h3>本支自第七世開始使用十六字譜派“明陽昌大,世廼承隆,繼
</h3><h3>本光國,克厚傳家”,自 1949 年后譜字中“廼承隆”,被簡化寫成
</h3><h3>“乃成龍”,在境外,部分族人仍然使用原譜字,值得稱贊,因此
</h3><h3>本譜二者兼收。
</h3><h3>潁州西南鄉,古時對人的稱謂有個習俗:小孩出生后由父母、
</h3><h3>爺奶等長輩先起個小名(乳名),待長大上學的年齡再有老師或有
</h3><h3>文化的長輩親朋起大名(即譜名或學名),在清朝及民國時期,家
</h3><h3>庭條件好的人家在起大名時,或以后起“字”,這樣才構成“名字”。
</h3><h3>通常人只叫字,年紀稍長,人們尊稱“字”的前一個字“某”,為
</h3><h3>老某,例如“字利用”,人稱老利。
</h3><h3>我之族人遷徙地,潁州西南八十里倒流港,這個港字,在本家
</h3><h3>譜通讀[ jiǎng</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金寨县|
广宗县|
平潭县|
社会|
北碚区|
肇庆市|
惠州市|
金川县|
太原市|
密山市|
高要市|
平远县|
措美县|
辽源市|
溧阳市|
广水市|
广安市|
中卫市|
邹平县|
新宁县|
噶尔县|
克拉玛依市|
绩溪县|
吴江市|
临西县|
西乡县|
板桥市|
商洛市|
米林县|
开江县|
邹平县|
东宁县|
瑞安市|
乌兰察布市|
来安县|
鹤岗市|
稷山县|
福海县|
宜君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