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五月的北京,春紅落盡,夏木成蔭。經過認真籌劃和準備,5月11日下午,京字701部隊(北京軍區北線支隊)1969年春季參軍入伍(俗稱老69)的戰友們,按照群里通知要求,陸續集合于老部隊營區附近的北京大興區楠海酒店,開始我們的紀念參軍入伍五十周年聚會。68年入伍的戰友杜云華以家屬身份參加了聚會 。老戰友王炳銀、董鳳樹夫婦等亦曾前來探班。</b></h1><h1><b> 受大家的委托,我用美篇的形式把這次活動記錄下來,謹供戰友們瀏覽、留存之。本人因事請假,未能參加第二天部隊營區和老林校的探訪,加之眼花手拙,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請諸位戰友指正。????</b></h1><h3><b><br></b></h3> <h1><b>杜云華和戰友們</b></h1> <h1><b>曾江秋的夫人、曾經也是軍人的王榮華和大家合影</b></h1> <h1><b>臧喜斌</b></h1><h1>戰友情情深似海,</h1><h1>戰友情親如兄弟, </h1><h1>戰友情情比山高,</h1><h1>戰友情終生榮光。</h1>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曹維新</span></p><p><b style="font-size: 22px;">戰友情</b></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戰友情誼似老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笑談總是話從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青春雖去情依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卻喜人生晚照留。</span></p> <h1><b>劉榮臣:</b></h1><h1>初識至今五十年,往事歷歷在眼前,</h1><h1>今日重逢在楠海,訴說經歷苦與甜,</h1><h1>半個世紀重聚首,六十多歲只為緣,</h1><h1>天涯何處不芳草,戰友真情留心間。</h1> <h1><b>曹維新</b></h1><h1> 《釵頭鳳 》· 同歡樂</h1><p> --- 為入伍五十周年戰友聚會而作</p><p> ( 2019、5、18)</p><h1>手握手,敬美酒,</h1><h1>滿座春色皆戰友。 </h1><h1>兄弟情,同歡樂。</h1><h1>杯杯助興,</h1><h1>往事求索。</h1><h1>說,說,說!</h1><p><br></p><h1>憶往昔,論家國,</h1><h1>戎裝芳華已成昨。 </h1><h1>看今朝,人成各。</h1><h1>歌聲響起,</h1><h1>舞歩輕挪。</h1><h1>樂,樂,樂!</h1><p><br></p> <h1><b>曾江秋:</b></h1><h1><b></b> 離開701部隊49年,一直沒有和戰友取得聯系,那段經歷逐漸淡忘。直到前段時間看電視,“解密”,說的是701破解敵特密碼,讓我又回憶起在701的那段日子,更巧的是建忠老弟突然出現,讓我和失去聯系50年的戰友重逢,心情無比激動,祝老戰友們身體健康,期盼再次相聚。</h1> <h1><b>周建忠:</b></h1><h1><b></b> 慶祝入伍五十周年的黃村聚會圓滿結束!謝謝劉榮臣的兒子劉威,田廣德的兒子田豐。為了父母的戰友情,他們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和父母一起來參加我們的戰友聚會。我們同批兵僅五十人,其中十二人已經去世。現在大多數戰友年齡都已過七十周歲,如果沒有子女幫助我們,這次聚會的參加人員會更少。田豐,劉威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為自己的父母奉獻的愛心!再次向他們表示感謝!</h1><h1> 謝謝曾江秋夫人王榮華為我們拍照留念,為我們這次聚會留下了永久的回憶! </h1><h1> 感謝聚會倡議人臧喜斌,他幫助我們聯系了聚會場地,引導我們參觀了新區,找到老戰友邸貴勝給我們做原林校部分校區的導游。<br></h1> <h1><b> 50個春秋復盛,50個冬夏輪回,戰友們當年光彩照人的臉龐,如今寫滿了歲月滄桑。半個世紀已經過去,每個人離開部隊的時間有早有晚,閱歷各有不同,目前也大多到了70古稀的“杖圍”之年,但軍旅情懷依舊,總也忘不了一起參軍入伍的戰友,忘不了那熱血沸騰的1969,忘不了一生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b></h1><h1><b> 感謝周建忠、臧喜斌兩位戰友的辛勤付出,使得 這次聚會,安排緊湊、內容豐富、服務周到,獲得</b><b>圓滿成功。</b></h1><h1><b> 當年一同入伍的50人中,有12名戰友已經去世。一想起他們,就令人唏噓不已,就沒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幸福生活。</b></h1><h1><b> 相聚匆匆,分別依依。親愛的戰友,讓我們在人生的下半場,不忘初心,與時俱進,加強聯系,互道珍重,來日方長,相約再見!</b></h1> <h1><b>劉榮臣.:</b></h1><h1> 戰友入伍五十年聚會紀念心得:</h1><h3></h3><h1> 1、發起、組織者熱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讓我們能重相逢。</h1><h1> 2、我們入伍后盡管在一起時間短暫,但那段時光是印象最深刻的,而且延續終身。</h1><h1> 3、喚起了我們對過去生活、工作環境的記憶。</h1><h1> 4、新兵連結束后我們各自奔赴不同崗位,在漫長的歲月里為黨和國家作出不同貢獻。</h1><h1> 5、盡管我們每個人境遇不同,但都努力工作實現了自己的價值。</h1><h1> 6、進一步加深了戰友們的感情,形成共識今后多聯系,使我們的余生更精彩。</h1><h1> 此外特別感謝建忠、喜斌、維新為聚會作出的努力。</h1><h1> 祝戰友們身體健康,闔家幸福美滿!</h1> <h1><h1><b>楊蕊卿</b></h1><h1> 很好!難得你們組織了這次紀念活動!五十年不易!有機會聚聚挺好的!抱歉!那天本想晚上去酒店看望你們的,因白天參加一活動回來太晚了,就沒去成。以后有機會再見。祝喜樂安康!多保重!</h1></h1> <h1><b>賈玲:</b></h1><h1> 不知道你和周建中、任戀亭是戰友,我們是一個科的。你們聚會時我不在京,否則我會去探班的。我們女兵連第一次聚會也是在楠海。祝賀你們的戰友聚會圓滿成功!</h1> <h1></h1><h1> 看著這些老照片,每一個熟悉的面容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一起當過兵,有過一樣的青春芳華。</h1><h1> </h1> <h1>前排左起:趙富、王祖林;后排:闞銀海、王仁、周德發。</h1> <h1></h1><h1> 后排左起:侯昭廣、趙富、陳繼才;中排左起:荊玉昆、于和江、徐雪青;前排左起:王仁、照那斯圖、黃景祥。</h1><h3> </h3> <h1>后排左:荊玉昆、王祖林、黃景祥;前排左起:邢有祥、王仁。</h1><h3><br></h3> <h1><b>附:</b></h1><h1><b>京字701部隊(北京軍區北線支隊)1969年春季在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征兵共50人。</b></h1><h1><b>名單如下:</b></h1><h1><b> 石家莊地區30人:曾江秋、谷民春、馮愛青、周建忠、曹維新、劉華北、康其業、陸印虎、左建中、李京華、陳新年、高樹海、王勝利、劉樹剛、李振海、張勤、楊栓柱、(張新中、張根來、高志建)、任戀亭、劉全喜、王援柱、王文栓,李二元,李老瓢(現名李志強),張小波、(付二喜、班曉偉、王彥廷)。</b></h1><h1><b> 內蒙古地區20人:王祖林、王仁、周德發、徐振生、(闞銀海、于合江、邢有祥、靳玉昆、候昭廣、劉寶仁、)劉榮臣、臧喜斌、田廣德、嚴春福、黃景祥、董占邦、李景海、劉中福、趙富、寧成聯 。</b></h1><h1><b> 50人中年齡最大是王勝利,23歲。年齡最小的是劉榮臣,15歲。</b></h1><h1><b> 注:括號中戰友已去世,共12人,非戰斗減員為百分之二十三。</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怀远县|
伊吾县|
九江县|
阳高县|
苗栗县|
宝丰县|
达尔|
桑植县|
辽源市|
澄江县|
崇阳县|
宁阳县|
连平县|
莱州市|
安泽县|
工布江达县|
东平县|
灵台县|
桐乡市|
巴彦淖尔市|
濮阳县|
福建省|
平遥县|
佛山市|
富裕县|
石嘴山市|
莲花县|
荣昌县|
贺兰县|
揭阳市|
柘城县|
博湖县|
富蕴县|
石楼县|
来宾市|
香河县|
和静县|
土默特右旗|
剑阁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