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巍巍八百里太行,自北而南貫穿于中國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銜秦嶺,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國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括地志》云:“太行數千里,始于懷而終于幽,為天下之脊。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上古傳說均發生于太行山。毋庸置疑,太行山是一座神奇而又偉大的山脈。自2017年南太行之行后,便被南太行的美驚艷到了,一直念念不忘。一次驢友聚會上,老鄭提議再走南太行山,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我通過翻閱資料,最后確定五一期間出行,路線為二十八潭-北扒絕梯-秘境西倉-七星潭-抱犢村-錫崖溝。之所以我們選擇這條線路,理由有三:</h3><h3> 一是,南太行的南北扒絕梯還是很有名的,自古以來這就是山上山下來往的重要通道,盡管現在已經廢棄,但是還是有不少山民和驢友就此上下。這次我們選擇登北扒絕梯,更高、更險、更刺激,號稱南太行最險的梯。</h3><h3> 二是,扒絕梯、二十八潭與抱犢村、西倉、錫崖溝、、雙底村,這幾個村寨和峽谷均屬于南太行的精華部分,北方多缺水,而這條線山水相依,能夠串連成線,一次連穿,而且與2017年我們的線路基本不復合,無論如何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h3><h3> 三是,南太行很美,美在絕壁峽谷,雄拔千仞,橫亙百里;美在飛瀑幽潭,凌虛飛掛,清澈潺流;美在山秀石奇,步移景異,千姿百態,正值春夏之交,百花競放,我等好攝之徒,怎么錯過如此尋芳獵艷之機會。“呂梁七帥”再次集結,迫不急待,直指南太行。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h3><h3>我怕來不及</h3><h3>我要看著你</h3><h3>只有看到你的俊逸</h3><h3>直到不能呼吸</h3><h3>為了你</h3><h3>我愿意</h3><h3><br></h3> <h3>5月2日中午,經六個小時的路程,順利到達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午飯過后不作停歇直奔小后灣村二十八潭。午后陽光更毒,河床干涸,滾落河床的山石更顯突兀猙獰。和鰲太線上的石海還有幾分相似,于是提醒大家要踩死石頭,不要踩活石頭。我加注解,死石頭就是不會說話的石頭,活石頭是會唱歌的石頭。心下極歡喜這些石頭。受大洪水沖刷,石頭比飯桌都干凈,不擇石塊可隨意坐臥。他們低頭照顧腳下時,我擇一石板而坐,仰頭看山,看樹,低頭看樹枝上垂下的藤,看石縫中長出的草,看一切可看之物。</h3> <h3>也許是今年天氣太過干旱了,以致于以秀美著稱的南太行峽谷都那么的干澀,以至于懷疑今天去的莫非是二十八"坑",被人坑了吧?在烈日暴曬下行進一小時,終于聽到有流水聲,轉過一個彎,一股清新之氣迎面撲來。含礦物質的水長年累月的沖刷,在石壁上鈣化呈現出黃色。一架樹枝搭建的簡易木梯人走在上面,感覺到整個木梯都在顫抖著。而且橫粱還少了幾根。更要命的是最后一段,一塊巨石橫出,石上流水濕滑,無梯可登,只能借助繩子上去,歐買疙瘩!去年曾有驢友在此墜崖。老薛自告奮勇,象個猴子一樣第一個就串上去了</h3> <h3>同行的王老師,今年已經65歲了,厲害了word哥!</h3> <h3>有人說我是戶外大神,其實我是“戶外大繩”,還套脖子上,唉!人艱不拆。</h3> <h3>總是愛賣萌!這習慣改不了,如果揮個絲巾,一定分外妖嬈!</h3> <h3>個子最高的老呂形象則正面的多了</h3> <h3>爬過梯子,困難才剛剛開始,上崖的側面,緊接著又是一個更加濕滑的斷崖,因為處在一個終年不見陽光的陰暗面,石上青苔腳下水,稍有不慎便滑墜,因此去二十八潭穿越必備繩索,</h3><h3>以前覺得十八缸已經很驚險了,但和二十八潭比起來驚險程度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十八缸大部分是鐵索繩梯,二十八潭除了第一潭的木樓梯后面基本是一根繩的打天下,而且潭內上下路線都很濕滑,恐高體力差胳膊沒力身體運動不協調的朋友謹慎前往,</h3> <h3>眉目含淚,一汪情深</h3><h3><br></h3> <h3>一路上我數潭,總覺得數不夠28個潭,問老鄭,老鄭說,數不夠是沒數好。干的,半干的,有一片存水就是一個坑兒,一個坑兒一個潭。如此數數,肯定夠!</h3> <h3>莫非你是穿過幽暗的隧道而來的嗎?。</h3> <h3>一塊巨石堵在中間,別無他路,腳蹬石頭。背蹭石壁費勁周折爬了上去,結果上面一潭清水,后面便是三十米高的石壁,無路可走了,行到水窮處,再無又一村。</h3> <h3>往下走真不容易,老薛在下面叫道:”放心往下溜就行了“,我來一招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結果變成了屁股著地四腳朝天式,一股淡淡的憂傷!老薛,摸摸你的胸口,你的良知不會痛嗎?</h3> <h3>在夕陽的余暉下,我們沿原路返回,走過二十八潭,真切體會到了太行山的雄偉。奇峰、怪石、幽徑、懸崖、天梯、溪潭、瀑布,可謂山中有水,水中有瀑,瀑下有潭。</h3> <h3>晚宿雙底村,一夜無話,第二天早六點半,車行至榆樹灣村,開始今天的第一個目標--北扒絕梯。“絕”,有兩種含義:① 意指,它的難度和危險度可以直逼甚至超過一般人的正常攀爬能力;② 南太行山民把懸崖絕壁稱之為“絕”,攀爬之,即為“扒絕”。這一點,在在馬圪當大峽谷東側的榆樹灣北扒絕梯和地八洞河南扒絕梯的天梯名字上表現的很是形象。</h3> <h3>峻峭的北扒絕主峰。送走了,太行行路難,難于上青天的古老歲月,也迎來了,近些年無數背包客的身影。此圖即為北扒絕梯全貌。主梯在右邊</h3> <h3>路遇來自江蘇的一隊人馬,讓本不寬裕的的小路變得擁擠不堪。只能走走停停,</h3> <h3>數百米高的落差,象天梯斜掛下來</h3> <h3>坐在半山腰向下看,蜿蜒曲折,通往河南,這也曾是太行八陘之白陘的一部分,太行山中多峽谷,峽谷中多有驚世駭俗的風景。但地質造物的安排另有深意。陡峭的太行山猶如一道屏障,橫陳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這兩大文明發源地之間,隔絕了文化往來,也阻斷了物質交流。而山脈隆起時產生的眾多斷裂帶,實則打破了屏障,形成一個個聯接東西的通道。</h3> <h3>這一尊眺望遠方的石像,讓我們無法追憶當時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才有了今天的巧奪天工。</h3> <h3>走過第一段主梯后,便是沿山崖下的迂回。之后便再次拔高,</h3> <h3>同行的老呂給我拍下了這么一張背影。我以一個行者的姿態行走在這絕梯上。我想每個人都有一個環游世界的夢想,但生活不只需要詩和遠方,還有親人、愛人、摯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環游世界才算完美,一個幸福的家庭也能給你一個全世界。</h3> <h3>相看兩不厭,唯有南太行</h3> <h3>水在山下扭曲成一個大回彎,山下村落就是榆樹村。水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尋找自己道路的過程,可能會經歷陡峭的山谷,曲折的彎道,但什么也阻擋不了它前進的步伐。</h3> <h3>路遇一清代石碑。有禁止下行的標識。</h3> <h3>終于走完了!站在高崗上向下望,有氣吞山河之勢。北扒絕海拔近一千米,總落差達500多米,相當于150層樓的高度。</h3> <h3>走過了扒絕梯,遠處呈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匆匆而過的行人和這沒有葉子的枝丫、剛謝的花朵搭在一塊,總覺著禪意濃了幾分,踩在軟綿的土路上看著這幅風景,心底的琴弦卻不自覺像是被誰撥弄了一下。都說旅游其實是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卻不敢去否認。每當自己被瑣事壓得無法喘息的時候,真的是會想著逃走,在不同的時間去看不一樣的世界。</h3> <h3>任家臺,一個已經廢棄的山村。石墻石瓦,石磨石屋,在破敗和滄桑的背后,我卻感覺到了古樸自然、祥和安寧</h3> <h3>雖然這里條件艱苦,但依然有人堅守著。不離不離不棄,或許這就是農民對土地的眷戀,他們植根于斯生長于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候著這一片土地。</h3> <h3>在通往西倉的路上,與太原戶外38人大隊伍相遇,巧的是偶遇曾在三座崖一起驢行的太原驢友悠悠,還遇到了呂梁精英戶外群主雪峰帶的數位同鄉。于是合影留念。11人中,就有三個絕頂聰明之人!本想到村民家里化點齋飯,結果人家一臉無感,已經預訂恕不接待。唉!誰讓咱人丑嘴不甜,長得磕磣還沒錢。</h3> <h3>從西倉出發到抱犢村,基本在峽谷中穿行,我們與太原驢友同行,這是傳說中的回音壁。</h3> <h3>情人溪,自上而下一路流淌而來,不知何時已修煉得清凈澄澈,透明透亮,流水紋痕,雕刻一般!水晶質地,瑪瑙色澤,以物喻物,這法兒笨拙得很,可我說啥好呢。</h3> <h3>手尖觸觸,沁涼細滑,上好的絲織物也不能給我這樣的手感。水地綠藻,一縷,一縷,筆墨柔軟地寫在水底。</h3> <h3>太原戶外驢頭享爾,以往多有網上交流,今日終得一見。</h3> <h3>與其說是瀑布,但像雨像霧更像煙</h3> <h3><br></h3> <h3>七星潭,相傳為七仙女沐浴之地,也稱七仙i潭。</h3> <h3>老鄭在對鏡梳妝</h3> <h3>三疊飛瀑</h3> <h3><br></h3> <h3>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驢子是我同伴。接近抱犢村,路也走來越好走起來。</h3> <h3>到達抱犢村時,天色尚早,何不去老龍口走走,遠方的山,是不是有點天安門的感覺?</h3> <h3>這就是老龍口,劇烈的造山運動,千百萬年的冰雪侵蝕,加上容易成片剝落的砂巖山體,使得這里形成了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和深不可測的陡峭峽谷。而富含鐵離子的紅色砂巖又為這壯觀的景象增添了一份攝人心魄的視覺效果。</h3> <h3>巍巍太行,山水厚德,承載萬物棲息與繁衍。小小的我每次踏入這崇山峻嶺都有新鮮的感動。感嘆人類的渺小,先輩的勤勉,諸如此類的感覺率先沖擊到我。</h3> <h3>山里的鄉人呢,生存的艱難使生命不由得生出憂和懼,村口小廟,何嘗不是用自己創造的神反過來來護佑自身的,</h3> <h3>這就是傳說中的紅豆杉,一種生于南方幾乎滅絕的植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山西師范大學一位教授偶然發現于南太行大峽谷中。</h3> <h3><br></h3><h3>抱犢村,地處太行腹地之峽谷深處,自古以來道路艱險人跡罕至,先民擇居于此后,牲畜無法入內,鄉民只得懷抱幼犢帶入村內,等幼犢長大后繁衍后代,村中始有牲畜,抱犢之名由此而來。現在仍然不通公路,所有供給需要從八里溝使用卷揚機吊上來。正是由于如此獨特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驢友眼中的圣地。全村共有六七戶人家,基本都在開著農家樂。</h3><h3>晚上炒幾個簡單的菜,來一瓶二鍋頭,喝個盡興。觥籌交錯間,不勝酒力的我,迷糊了,心底竟然涌起一首北島的詩</h3><h3>那時我們有夢 </h3><h3>關于文學,關于愛情</h3><h3> 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h3><h3>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h3><h3>杯子碰到一起</h3><h3>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h3> <h3>從半夜開始下起了雨,一直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吃過飯,不懼風雨。計劃轉向錫崖溝,路過村委拍照一張。一樣的人物,一樣的排列,改變的只是歲月,不變的則是心態。</h3> <h3>由于春夜喜雨,山上開始慢慢起霧,我是真心被這景給迷住了,總覺得像是有仙女騰云駕霧的來著,收走我要許下的心愿。這幅畫卷讓我聯想起一句宋詞:“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 </h3> <h3>沿著崖邊的山路一直向前,與昨天相比,簡直就象上了高速公路一般,回望遠處,梯田層疊,果木成林,風景秀麗,民風純樸,與世隔絕,它就是抱犢村。戲稱“獨占一座山,獨霸一條溝”</h3> <h3>由于天氣干旱的原因,這里沒有了往年龍口飛瀑的壯麗景象,但通過巨大的落差仍然能想像出昔日的氣勢磅礴。</h3> <h3>拍了幾次都曝光不準,直到調到手動曝光模式才拍下,原來有一顆亮晶晶的腦袋啊!本來老薛頭上并非不毛之地,前段時間,老薛讓中醫看脫發,醫生說。沒事,過段時間就不脫了,老薛問得多長時間,回答到:等脫完就不脫了。老薛斥責其為庸醫,一氣之下剃了個光頭。</h3> <h3>雨后的空氣是那么的濕潤,要說我走在路上的感覺,那就是:盤旋過后空氣里彌漫著青草和云朵的味道。輕輕閉上眼深呼吸,一切都那么的正好。</h3><h3><br></h3> <h3>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不懂禪,不是信徒,但我向善。</h3> <h3>直到西蓮時,進入了河南景區,馬路寬了起來,路邊商鋪林立,人流熙熙攘攘。一路上醞釀的美好感覺頓時消失了,如何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則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h3> <h3>行至后靜宮時,便不能再隨公路前行了,有一條驢道,一直向上,坡度異常的陡峭。爬到隧道口時,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穿洞過去,山的那頭就是錫崖溝了,打起精神繼續前進。</h3> <h3>錫崖溝便座落在這崖上,古時有愚公移山。現代則有錫崖溝人民鑿山開路,這也許就是太行精神的體現吧。</h3> <h3>旅程結束之際,面對此情此景,不如用蘇軾的一首詩做為結尾:</h3><h3>“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h3><h3>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羨慕這樣超然的境界,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別再回望,不能總是背負在肩上越走越沉,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刻。</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昆山市|
大足县|
福安市|
陈巴尔虎旗|
大名县|
白河县|
客服|
来安县|
郁南县|
正定县|
门源|
宝山区|
五常市|
界首市|
天峻县|
同心县|
金秀|
富民县|
灵山县|
漳平市|
乌兰县|
宿松县|
大城县|
仪陇县|
镇江市|
伊金霍洛旗|
宜兰县|
金门县|
凭祥市|
朝阳区|
柳林县|
吉首市|
中西区|
桂东县|
灵寿县|
石家庄市|
巴里|
龙泉市|
平塘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