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親走后我一直陷在失去母親的傷痛里走不出來,不敢看和母親同齡的人,不敢提和母親相關的事,就連年年吸引我眼球的小花小草、桃紅柳綠,今年也仿佛少了靈氣。以往,我都是和母親共享這些美景的,母親走了,生活中仿佛沒了顏色,沒了滋味。今天是母親節,想著她一定在天堂也惦著我了,就如以往和母親嘮嗑兒一樣,給母親念叨念叨……</h3> <h3> 這幾天好幾個朋友都在朋友圈發“紅岸周末一日游”,在富區生活了二十多年,知道中國一重,北大倉酒廠,暢園農場,版畫院,還真不知富區有篆刻館,也是頭一次聽說富區有庫勒街、滿族大院、海滿抗戰遺址。富拉爾基是早期的工業重地,重型機械被視為國之重器,特殊鋼也為國家建設屢獻功勛。去年習主席還專程來重機廠看望工作在一線的工人兄弟,極大鼓舞了全區人民的士氣。那時就想,富區雖小,但五臟俱全,各行各業都人才濟濟。有田地,有草原,守著嫩江,如果富區的農牧業和旅游業也能興起該多好,家有美景,何須遠足呢!朋友圈發的印象紅岸文化游首秀很火爆,感覺富區這片沃土又有生機了,我是不是也應該振奮精神了呢!</h3> <h3>有緣總會相見吧,無論是與有共同志趣的人,還是與有靈犀的記憶中的那些老物件。庫勒老街滿族大院,喚醒了我兒時的記憶,讓我又一次想起媽媽的味道。</h3> <h3>這是哄嬰兒睡覺用的搖籃,也叫“悠車"。不僅滿族,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睡過悠車。以前幾乎每家都好幾個孩子,大人忙干活時,常常把出生幾個月的孩子放在悠車里,由老人或年齡稍大點的孩子照看著。</h3> <h3>看著蕩悠悠的悠車,仿佛回到小時候,母親就坐在旁邊,輕輕推動著,伴著吱吱吜吜的節奏,哼唱著搖籃曲。</h3> <h3>晾衣服和毛巾的竹竿真精致。</h3> <h3>這些東西眼熟吧?小時候家家都有小炕桌,每到停電時馬蹄燈就派上用場了,我小時候因為常常趴桌子上寫作業,眼睛離書本太近,沒少讓媽操心,直到有一天媽拿著縫針嚇唬我,再離那么近,把本縫腦門上!從那以后,再不趴桌子,小背溜直!</h3> <h3>笸籮里是搓麻繩納鞋底做鞋的工具,看到這些想起年輕時的母親,操持家里家外,每年四季不僅要給孩子們做很多雙鞋子,還要縫制四季穿的衣物。真是辛苦了母親。</h3> <h3>看到棚上吊著的筐了嗎?通常全家最好吃的東西就放在那里,通風、衛生。</h3> <h3>這個是笤籬吧?</h3> <h3>東北人愛吃蘸醬菜,少不了大醬,看到醬杵子了嗎?記得母親說過醬打耙要每天打一百下才好吃。</h3> <h3>那個瓶子好眼熟,小時候家里有類似的豆油瓶。</h3> <h3>這個物件是什么?像搓衣板?</h3> <h3>這個車輪見證了歲月的痕跡吧?</h3> <h3>這種地窨子,有一半建在地下,冬暖夏涼吧</h3> <h3>墻上掛的這些農具,你都認識嗎?</h3> <h3>這個叫耙子吧?和八戒的武器很像。</h3> <h3>看到這些干菜,不禁又想起母親。每年回家,母親都要給我裝些豆角絲,那是她親手曬制的,每一絲都飽含著樸實的母愛。</h3> <h3>看著這些研學游的孩子,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三十年,轉眼之間。</h3> <h3>花棍據說始稱"霸王鞭”,花棍舞,是一種滿族文化傳承舞蹈,是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h3> <h3>這個扇形的兩面有龍鳳圖騰的鼓,叫扇鼓,是一種樂器。</h3> <h3>孩子們饒有興致地和滿族小哥哥學花棍舞。</h3> <h3>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想起自己差不多也這個年齡的時候,學校開運動會組織腰鼓隊,鼓棒不夠分配,需要家長幫忙做鼓棒。那時媽媽不僅忙我們三餐還要做很多農活,每天都有很多雜事,但她從不厭煩,擠時間給我削出很漂亮的鼓棒,讓我開開心心參加運動會。那時候只會感嘆,媽媽的手好巧啊!怎么沒去琢磨媽媽會不會有煩心的事情呢!</h3> <h3>有老師有家長陪伴,是一種幸福。</h3> <h3>今天和幾個哥哥姐姐去江東采柳蒿芽了,想起小時候和媽媽挖野菜、撿麥子的情景。雖然母親走了,但只要心中有母親,冥冥中母親就時刻牽念著你,無論哪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呈贡县|
盖州市|
股票|
长武县|
凤台县|
尼玛县|
辽中县|
建阳市|
长沙市|
蓝田县|
辽阳县|
闵行区|
缙云县|
台东市|
临江市|
隆昌县|
锦屏县|
阜阳市|
盐津县|
阿克苏市|
兴宁市|
石首市|
龙门县|
三门县|
广灵县|
博野县|
嘉善县|
江都市|
阿瓦提县|
紫金县|
大兴区|
水富县|
乐山市|
将乐县|
福海县|
上蔡县|
韶山市|
廊坊市|
裕民县|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