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家鄉——楊舍

tgf

<h3>一、前言</h3><h3>今天的江蘇張家港市楊舍鎮是我的家鄉。我的祖輩——太公太婆、祖父母、父母,都世代生活在這里。</h3><h3>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出生在這里,五、六十年代我就讀于鎮上的梁豐小學和梁豐中學,在這里度過了我的青少年時代,1961年高中畢業考上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同年9月10日我坐船到無錫,赴南京上學,從此離開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家鄉。</h3><h3><br></h3><h3>楊舍鎮原屬江陰縣,所以江陰是我的原籍,1961年我在江陰南箐中學參加高考,多年來我一直懷念這個城市,2018年9月22日,我們專程游覽了江陰城中的“興國公園”、江邊的要塞黃山炮臺。</h3><h3>下圖為當時在興國公園里拍攝的建于北宋時期的“興國塔”。塔頂曾毀于戰火。</h3> <h3>二、我就讀的梁豐高中</h3><h3>梁豐小學、中學(初、高中),原是東門外的東岳廟,后由書院學堂逐漸發展成學校。</h3><h3>下圖為學校的鐘樓,當時為楊舍地標建筑,我高中畢業后不久就拆除了,甚為可惜。</h3> <p class="ql-block">三、、張家港市的來歷</p><p class="ql-block">張家港這個名字和這座城市是經歷了五十多年的變遷和發展才逐漸成名起來的。</p><p class="ql-block">1962年前楊舍是是江陰縣東邊的一個大鎮。1962年國務院把江陰的9個公社和常熟的14個公社劃出,成立沙洲縣(北靠長江邊),縣府設于楊舍鎮,后因長江邊的一個軍港轉為商用港,1986年撤縣建張家港市(縣級市),楊舍鎮即為市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隨港口的發展,城市逐漸興旺發達,乞今市區包括楊舍、乘航、壙墅、泗港四個區,人口已達30多萬。市府所在地的楊舍縝已是交通發達,沿江高速穿城而過,建設中的滬通長江大橋、滬通鐵路即將建成通車,港口碼頭一派繁忙景象。市區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兩旁店鋪相連,并分別在市南市北開鑿了二個湖泊(暨陽湖、沙洲湖),市東建了梁豐生態園。全市除了梁豐中學、沙洲中學、外國語學校等名校外,還有沙洲工學院。當今的張家港市已成為一座蘇南的宜居城市。</p><p class="ql-block">下圖為張家港市(楊舍)步行街——沙洲中路。</p> <p class="ql-block">四、楊舍鎮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楊舍鎮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大鎮。</p><p class="ql-block">8000年前楊舍南部地區就有人類活動。</p><p class="ql-block">商末屬勾吳之地:</p><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p><p class="ql-block">秦代屬會稽郡:</p><p class="ql-block">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毗陵縣暨陽鄉:</p><p class="ql-block">晉代置暨陽縣:</p><p class="ql-block">南朝梁代在暨陽之墟上建梁豐縣:</p><p class="ql-block">弘治(江陰縣志)記載,早在1700年前,古暨陽縣治和梁豐縣治就建在楊舍。</p><p class="ql-block">到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撤消梁豐縣后,楊舍就一直成了江陰東部下屬的一個鎮。</p><p class="ql-block">民間有一傳說:</p><p class="ql-block">楊舍建城時,要把城建成周邊長三十三里,不知是建城人員是聽錯了還是另有其因,結果把城周邊長建成了三里零三步,比原設想縮小了十倍,城周邊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墻是用泥土堆積而成(土城)。因楊舍北面緊鄰江海,明朝時期今天的斜橋曾是一個漁場,當時矮寇常上岸騷擾,這是楊舍筑土城防衛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土城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當地政府令“地、富、反、壞、右”擔土拆除。</p><p class="ql-block">楊舍東街有一幢“顧(固)家樓”,據民間傳說:先有“顧家樓”才有楊舍城。說明楊舍鎮是在”顧(固)家樓“的周邊建起來的。</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清光緒年間的楊舍鎮全圖。</p> <p class="ql-block">楊舍堡城圖</p> <p class="ql-block">五、楊舍鎮概況</p><p class="ql-block">楊舍鎮地處江陰東部,處于江陰與常熟交界處,在江陰縣內算不上大鎮,城中僅東西一條大街,谷瀆港穿鎮而過,河上的青龍橋把楊舍分成東西兩街。</p><p class="ql-block">1.東街</p><p class="ql-block">東街從梁豐小學至青龍橋,其實梁豐中小學、同善堂都在東門外。</p><p class="ql-block">東街上有楊三岐打鐵鋪、阿阿頭燠臘店、張家客棧、柳家的米行、惠家的同康中藥店、豆腐作坊、老典當、戴寶郎大餅店(做油石灰即油條、麻尖角即菱形狀的大餅)、郭家茶館店、丁家的香燭店、義盛莊、成家的粽棚店、沈家滕榻店(街中間還有一口井)、水龍宮(存放救火工具)、裁縫店、絲線店、理發店、糖果店、喬家的銅匠鋪、李家饤秤店、趙家的照相館、戴老四印刷工場(石印書畫字)、丁家祠堂、繆仲明刻字店、湯季根水面店、王家醬園店、郭良錚報刋亭、王順興飯店(名萊紅燒河豚),到青龍橋堍還有許家的中藥店。東橋堍沿河兩側有南弄、北弄。北弄口有大生祥京貨綢布莊、往里沿河有碼頭,碼頭邊有葉家開的葉泰米行,南弄邊有丁龍寶老虎灶、進去有雅南旅館、涌豐糟坊、協大鐵工廠,還有焦家的織布廠等。</p><p class="ql-block">2.西街</p><p class="ql-block">過青龍橋這段叫西街</p><p class="ql-block">橋堍旁有葉同豐文具店、西橋堍南面,有一塊空地,叫三角街,是個露天的魚蝦及菜市場,夏秋午后農民捕捉到的魚、蝦就在這里叫賣,這些魚蝦,活崩鮮跳,真正天然的美味。夏秋兩季瓜果飄香,農民在這里叫賣西瓜、香瓜、桃子、菱角、蘿咀(當地土話即今甜蘿嗦);番麥(當地土話即玉米),收獲時期,農民常常把凌晨燒熟的嫩番麥放在墊有鮮荷葉的竹藍里(荷葉清香、既不污染、又不沾水),裝滿后上面蓋上荷葉,拿到縝上來賣,打開荷葉一股熱氣樸面,清香撲鼻,看到漿汁粘貳,買上一根,一口啃上,滿口都是香糯甜的味道,久留于齒,回味無窮,是老小皆喜歡吃的時令食物。</p><p class="ql-block">沿河向南走即許關街,到底是南門,這里有輪船碼頭,坐船可直達無錫;西橋堍北面,沿河有賣毛竹的吳家竹行、丁益泰米行,旁邊有部分土城,1958年拆除后這塊場地叫山水碗場。</p><p class="ql-block">東街上的人到西街去,常常說到城里去。可見西街的房屋、商鋪、道路等設施要比東街好。兩旁商鋪林立,有典當、有綢布店、文具店、雜貨店、阜康藥店、嚴仁興飯店(春天有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黃魚那時家家都吃,秋天供應肉饅頭,冬天還有火鍋,農歷新年拖爐餅開市)、繆家棧房、糖果店、糕餅店(馬蹄酥也是當地特色糕點)、馮家的照像館、書店、郵局、鐵皮鋪、張永泰瓷器店、大昌蠟燭店、范家及殷家開紙馬店(扎馬或房子燒給逝者用祭品),榮盛熙制煙工場(把煙葉去莖脈加萊油壓縮成大塊,然后刨成煙絲,制成黃煙:潮煙差些,含有粉碎的莖脈,含油也少)。染坊(白布上染上圖案),另有鄉村醫院,還有太平天國時期遺址——鐘鼓樓,這里有南北二條幽深的弄堂,叫鐘鼓弄。</p><p class="ql-block">西街北門還有一塊閱兵場地,叫小校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上可知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楊舍鎮已具商賈云集,商業門類齊全的繁華集鎮。其實楊舍所以成為當時的繁華集鎮還得益于以下二個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楊舍處于南北地理上的小分界處,因楊舍北面原是江海之濱,隨著海陸變遷,江海逐漸向北向東推移,形成了大片沙質土地,移居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在這里開墾良田,種植棉花、大豆等雜糧:而楊舍以南都是粘質土,適合種植水稻、同時還從事蠶桑養殖業。</p><p class="ql-block">二是楊舍周邊沒有大的城鎮(楊舍東邊離常熟46公里,西邊離江陰33公里,離西南無錫45公里),當時交通不便,所以周邊的人們常到楊舍聚集交流。</p><p class="ql-block">楊舍北的農民需大米,而以南的先民所需棉花、豆類,這時楊舍就成了南北互補的交匯點,從而促進了楊舍的商賈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鎮上有一所中學和二所小學。私立的梁豐小學和梁豐中學都在東門外,一所范賢小學靠近北門。緊鄰梁豐小學的西面是同善堂,這是解放前民間創辦的一個慈善機構,免費救濟窮人看病,小孩上學。</p><p class="ql-block">楊舍解放初期,就有電廠供民用,當時叫楊明電燈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沙洲中路(步行街),願有些地段是土城,是1958年拆除后才開拓出的一條路,當時我們還參加了修路(那時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課余常參加勞動)。現在的沙洲影劇院,那時為楊舍公社禮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舍鎮東街俯瞰全貌。</p> <h3>原沙洲縣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楊舍西街</h3> <h3>原沙洲縣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的楊舍全貌</h3> <h3>六、民國時期楊舍鎮鎮長夏一之其人其事</h3><h3>夏一之,女,浙江紹興人,東吳大學畢業,國民黨黨員,信仰基督教,其夫郭調元是楊舍鎮人。夏在1947年6月28日起任江陰縣楊舍鎮自治示范鎮鎮長。解放前夕去臺灣。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二個女兒在美國舊金山,故晚年定居美國,1991年去世,享年九十六歲。</h3><h3>她青少年時就追求進步思想,1907年夏一之就讀于紹興大通學堂女子班,這年元月秋瑾從日本回國,以大通學堂督辦的身份作掩護,和徐錫麟發展同盟會會員,謀劃暴動事宜。夏一之的勤奮好學,肯吃苦,其桀驁不訓的性格深得秋瑾喜歡,這時年輕的夏一之也非常敬仰這位鑒湖女俠,多次為秋瑾送情報。秋瑾就義后還到臥龍山老師墳地祭拜,敢于為一個被清政府處決的“叛逆”上墳,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h3><h3>抗戰時期,宋美齡任命夏一之任戰時兒童保育院直屬七院首任院長,后調任貴州桐梓三院院長。在任其間十分廉潔、公正。在七院就任時獲宋美齡題寫“南州冠冕”四字。</h3><h3>因其夫郭調元年紀大了,有歸鄉之意,所以兩人調到楊舍鎮,按夏在抗戰時期的貢獻和資歷任楊舍鎮長有些低就。</h3><h3>夏任楊舍鎮長時期,當時的楊舍雖是個小地方,但鎮上的上層人物均有錢有勢,有文化,有根基,許多事很難開展。夏一之走南闖北經歷豐富,且在重慶,南京有資深的上層背景,加上她潑辣大膽的性格,所以為地方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h3><h3>她夏天手拿一頂洋傘常下鄉體察民情,張貼布告嚴禁賭博吸毒,違者罰做苦力。提倡文明衛生,對農民的光屁股車水習俗,下令禁止,不改者到抓到自衛團打屁股。族氏家族長輩犯法,也與民同罪同治。</h3><h3>在她任期,楊舍真正成了江陰縣內的一個自治示范鎮。</h3><h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自身的函養、以及閱歷,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h3> <h3>七、楊舍鎮的舊貌</h3><h3>楊舍的街道很狹窄僅3米寬,兩邊的房屋雖不高大(有些房屋有二層),但都是粉墻黛瓦,深宅大院,沿街面分布著參差錯落的店鋪,店鋪后面是天井,一般都有三、四進房屋。街面鋪著石板路面,長年累月,走的人多了,路面上的石板顯得特別光亮,顯示這條老街經歷的滄桑歲月;空氣里不時飄著柴米油鹽的雜味,充滿著人間煙火;街道兩旁斑駁的磚墻、幽長的里弄、古老的院落,仿佛在訴說著這條楊舍老街悠久的歷史。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上世紀八十代楊舍東街的老商店、老里弄、老宅院逝去的風貌。</h3><h3>下圖為東街的街道(所有黑白圖片均來自張家港檔案)。</h3> <h3>(一)、楊舍的商店</h3><h3>這些店已是八十年代的氣息了。當時已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的年代,可其街道、房屋及一些基本的面貌還沒有改變,從中還能窺視出四、五十年代的端倪。</h3><h3>很遺憾的是沒有收集到西街的一些老照片。</h3> <h3>1.典當</h3><h3>楊舍典當最早開設在清乾隆年間,由常州趙翼父子開設的“趙源裕”典當,到道光年間歇業,人走了,但在楊舍留有許多房地產出租,后在太平天國作亂中被毀,其后人來楊重建,建后繼續出租。</h3><h3>后有徽商在趙氐典當歇業后在東街開設“老典當”(下圖),一直到清末。老典當的房屋有五進,解放后這里住多戶居民,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街改造時拆除,今天看來甚為婉惜。</h3><h3>還有浙江紹興張姓老板于民國初在西街廟弄附近開設“兆興典當”,這個地方比較隱蔽,便于經營。這個典當高墻大院,既有高高的更樓,還有兩條狼狗護院,當時的“兆興典當”已成為楊舍數一數二的富商。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8.13上海淞滬抗戰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11月下旬,兆興典當遭土匪掄劫,因典當有地下金庫,所以損失不大,12月1日楊舍淪于日冠的鐵蹄之下,典當業務也就終止。</h3><h3>八年抗戰日本投降,楊舍人郭琦元受國民政府委托接收南京“偽中央醫院”,1946年他回鄉探親,看到家鄉只有中醫沒西醫,萌生在家鄉辦醫院的想法,最后選定在廟弄的“新典當”內設立診所,取名“鄉村醫院”,院長由其弟媳鎮長夏一之兼任。</h3><h3>醫院從南京來了一些退役軍醫,他們吃慣了大城市的自來水,吃不慣井水,嫌水臟。院長夏一之就請來專業能人鉤井,挖井內污泥、用生石灰消毒,解決水質問題。不料挖到井底發現有一塊石板,報告夏院長,夏過去在重慶、南京工作過,是見過世面的人,她知道這里原是典當,說算了,馬上停工,辭去二鉤井人。當晚叫上知心人下井,吊起石板,底下全是腳爐,用繩吊起,存放她的辦公寶,并要知心人保密,后送他們紅棗桂園金戒脂等禮品。腳爐內都是金銀首飾、珠寶玉器。不久,此事還是傳開了,夏院長把物品變現后全用于公益事業,大家無話可說。</h3><h3>后來這事很快傳到了在上海的張老板那里,據老板講:戰事臨近,原想把這些金銀珠寶押送上海,怕路上不安全,所以藏于井底。他聘請了律師和夏鎮長商議這些金很珠寶的歸屬,夏鎮長接待了律師,回答說:抗戰結束了,楊舍人民歡迎他回來恢復典當業,至于井中的東西,我們已變現,充實到鎮上的公益事業。律師回到上海后,向紹興老板匯報情況后就沒有下文。據說老板所以沒有繼續追究:一是老板財大氣粗,這點損失也就無所謂,二是他得知夏一之的人脈背景很廣很深,追究也沒有希望,三是這些錢都已用于鎮上的福利公益事業,真的打官司也可能白搭,還不如就此了結。</h3><h3>應該說,這位紹興的典當老板也是非常明知的。</h3> <h3>2.電話亭</h3><h3>這就是當年街上的公用電話</h3> <h3>3.廣式理發店</h3><h3>廣式理發店,有點時髦了。</h3> <h3>4.體美時裝店</h3><h3>實際上已有點時裝的味道了。</h3> <h3>5.松盛糕團店</h3><h3>用糯米粉做的糕或團子,江南恃色,都是甜點,到陰歷二月初二開賣豆沙豬油方塊糕,這種糕松軟可口,老少皆宜,非常好吃,人們常常排隊購買。</h3> <h3>6.電動工具維修部</h3><h3>專門修理電動工具。</h3> <h3>7.茶館店</h3><h3>茶館店,清晨可來這里吃早茶,午后、晚上還可來聽說書(蘇州評彈),后來改為長春園書場。隨時代發展又有放錄象。</h3><h3>早年的茶館店都是鎮上的一些老者和楊舍近鄉農民喝茶、聊天、聚會的地方。城鄉農民凌晨四、五點鐘就來到店內吃茶(當地把喝茶叫吃茶),也有些農民賣完了蔬菜進店吃茶的。有的三、五個知己坐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有的相互傳遞各種小道消息,也有的人坐在這里抽煙吃茶……,在這里還能聽到一些家常里弄的新鮮事兒。</h3><h3>茶館店用的茶水都是到青龍橋堍的谷瀆港(當地人稱潮河)擔的,挑到茶館店的大缸內用明礬消毒,沉淀后再放在銅壺內燒開,潮河水朝漲晚落俗稱活水,口味甜醇(井水有咸味)。</h3> <h3>8.中草藥醫診所</h3><h3>中醫看病,配的是中草藥。</h3> <h3>9.牙科診所和達士鐘表店</h3><h3>私人開的牙科診所并可鑲牙。</h3> <h3>(二)、楊舍東街的里弄</h3> <h3>1.老典當里</h3><h3>解放后,這里五進房屋居住孴近十戶人家。</h3> <h3>2.石虎弄</h3><h3>幽深的巷子</h3> <h3>3.衛生里</h3><h3>居民居住小區。</h3> <h3>4.綜合里</h3><h3>居民居住處。</h3> <h3>(三)、楊舍東街的老宅院。</h3> <h3>1.楊舍東街巴家樓門面。</h3> <h3>2.楊舍東街老式樓房。</h3> <h3>3.楊舍東街居民住宅區。</h3> <h3>4.1987年楊舍東街、青龍橋、谷瀆港地區的面貌。</h3> <h3>(四)、谷瀆港的故事</h3><h3>谷瀆港原是暨陽古城入江海的港口,是唯一的一條南北縱向穿過楊舍鎮中心的古老大港。據志書記載,北自江海口(今之汊港頭處)引潮過馬橋、斜橋迤邐而來,于滋生橋與松墳橋之間,和自西而來的另一條古老大運河東橫河相會,并越流南下,穿城而過至青龍橋,再南下過塘市至北漍。南北袤延25里,養育著世世代代的楊舍人。</h3><h3>谷瀆港是條古老的大港。</h3><h3>它的水面寬一般達四丈左右。有些河段之水面則寬達六、七丈,如斜橋至東橫河段,明洪武年間(1368- 1398), 就有一次大疏浚。故至清代,谷瀆港尚能保持其大港風貌。有趣的是,歷屆督辦的官紳將東橫河稱為“官河”,把谷瀆港則稱為“私河”。私河者,民河也。故谷瀆港的疏浚任務總是攤派給地方老百姓去承挑了。</h3><h3>昔日,谷瀆港是江海與陸地之間的南北水路要沖,舟楫往來,商賈云集,使斜橋成了周圍聞名的漁市。為此,在斜橋曾筑“冰池”,周七八丈,池外地稍洼,上架草棚,中儲冰萬石,冬藏夏出,以資販鮮者用。可見昔日谷讀港斜橋漁市之繁榮、興旺。清詩人趙翼在《登楊舍城樓望海》</h3><h3>旭日扶桑影,</h3><h3>長風舶棹檣。</h3><h3>朝朝沙戶集,</h3><h3>午市最喧忙。</h3><h3>一詩中就生動地記錄了谷讀港斜橋漁市的繁忙景像。</h3><h3>當海潮呼嘯排來,谷瀆港的潮峰如小山,潮聲似雷鳴,且沿著谷瀆港一路洶涌而來,如萬馬奔騰,涌向青龍橋時,因橋洞處水面狹小,故橋洞兩邊的水位落差較大,且寬闊的水面驟然被狹窄的月牙橋洞收攏,所發出的轟鳴潮聲,更是驚天動地。這種壯觀的“古瀆潮聲”已被明代紳士許莊列為“滄江八景”之一,當時文人的詩和楊舍人的俚語對谷瀆潮聲都有生動、形象的描繪:</h3><h3>海上潮生萬馬來,江東金鼓震樓臺。</h3><h3>——許 鋏</h3><h3>須臾浮涌三千尺,怒吼如喧十萬兵。</h3><h3>——許 锠</h3><h3>谷讀港口潮如牛,青龍橋下聲如雷。</h3><h3>——楊舍人俚語</h3><h3>而楊舍人喜歡坐在青龍橋堍、沿河街邊的茶館店窗口旁,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谷瀆港潮峰之壯景,聆聽“谷瀆、谷瀆”的潮水之聲響,令許多老人談起來冿津樂道。</h3><h3>隨著海陸的變遷,大海東移,斜橋也不再為漁市,谷瀆港潮水的濤聲也早已逝去。</h3><h3>註:楊舍人把谷瀆港稱潮河。</h3> <h3>圖1.行駛在谷瀆港的船舶。</h3><h3>(位置青龍橋北)</h3><h3>(檔案圖片,攝于1987)</h3> <h3>圖2.停泊在谷瀆港里密密麻麻的船舶。</h3><h3>(位置青龍橋北)</h3><h3>(檔案圖片,攝于1987)</h3> <h3>(五)、青龍橋的來歷</h3><h3>有人說,"一座橋,是一個城市的一段歷史"。我覺得雖不全是,但確有它的一定道理。就楊舍鎮的古橋"青龍橋"說,就有著它的歷史根源。據《楊舍堡城志稿》記載,橫垮谷瀆港的青龍橋,宋代名楊舍橋,為木橋; 后易名暨陽橋。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里人郭彥榮出資改建為石橋。后郭姓人氏郭貞(真)考中進士,是為楊舍地區一大喜事,郭彥榮為紀念此事,特將此橋改名為"青龍橋"。這就是青龍橋的來歷。</h3><h3>當年的青龍橋是一座環型石拱橋,橋面很高,行人只能拾級而上。</h3><h3>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青龍橋曾先后兩次拆除重建,經重建后的青龍橋已完全失去了原貌。后為念及青龍橋的歷史,在政府和民眾重視下,青龍橋又先后孕育出了二座橋 : 一是2006年4月28日在梁豐生態園中建造的一座橋命名"青龍橋",二是2012年2月在原青龍橋南首百米遠的河面上又建造起一橋,叫"青龍南橋",該橋還真有點怪。說它怪,因東西兩頭的橋腳有長、短,從橋的東首拾級而上到橋的頂層共23個臺階 ; 從西首而上,到橋的頂層共30個臺階,西首比東首多了7個臺階,實為罕見!這就是古橋——楊舍青龍橋的歷史變遷。</h3><h3><br></h3><h3>其實在我讀中小學時青龍橋上還有很多趣事,讓我值得回憶:每年夏天總有一些膽大頑皮的人從古橋頂上跳入潮河中游泳,有的縱身而跳、有的是頭先落水、不一會就浮出水面,在河里你追我趕地游,如有些機帆船從他身邊駛過,他們就會抓住船尾上的舵,在水中跟船而行,俗稱吊船,據說:遠的能吊船到塘市,最近的是到慕家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癡”福生了,他常蹲在碼頭邊的水里,摸人家落水的物品……。</h3><h3>隨著歲月的逝去,今天古老的青龍橋已經消失,如今重建的新橋雖還稱“青龍橋”,但已失去了歷史的原貌。</h3><h3>註:楊舍人把谷瀆港稱潮河。</h3> <h3>圖1.在原址上重建的今日的青龍橋。</h3> <h3>圖2.青龍南橋的建橋記碑文</h3> <h3>圖3.在原青龍橋南新建的青龍南橋</h3> <h3>圖4.豎立在梁豐生態園內重建的青龍古橋旁的碑文</h3> <h3>圖5.梁豐生態園內的青龍橋</h3> <h3>圖6..梁豐生態園內青龍橋上橋的臺階</h3> <p class="ql-block">八、楊舍的交通</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時楊舍的交通只有一條水路直通無錫,因楊舍的地勢較高,到了冬季遇上枯水期輪船還只能停航。有一條澄陽公路,可能是抗戰時造的沙石路,可到達縣城江陰,但那時汽車也時有時無(因當時油氣緊缺)。農民運輸全靠肩挑或獨輪車,非常艱辛。</p><p class="ql-block">到1958年時澄陽公路大修,當時我父親在陶家橋下伸店工作,我假期里常去幫父親照看商店,商店在公路旁,目睹千萬民工從華墅沙山上開石、取砂,肩挑或用獨輪車運砂石鋪路,場面十分壯觀。接著又建造了楊舍到鹿苑的公路,和常十線(常熟到長江邊上的十一圩)連接,這一段公路是在原海壩的堤岸上建成的,從此楊舍的陸上交通又多了一條可直達常熟的公路。當時我已就讀梁豐高中,學校曾多次組織學生參加這條公路的建造,去找磚石鋪路。今天看來真有點不可思義。</p><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在明朝時代,這條海壩以北是大海,鑒真東渡就是從這里出發的,今天已在鹿苑西鑒真東渡出發地建了一座紀念館。</p><p class="ql-block">為保障楊舍枯水期的水上運輸,政府規劃整修谷瀆港,在冬季枯水期,截斷河道,抽干河水,動員了千萬民工開挖谷瀆港,從楊舍到塘墅七、八公里河道兩岸云集了密密麻麻的男女老少,日夜奮戰,大家都肩挑裝滿泥土的蘿筐,從河底爬上幾十個臺階(因楊舍地勢高),到岸上堆倒泥土,挖深拓寬河道,其勞動強度是今人難以承受的。</p> <h3>九、楊舍的年味</h3><h3>舊時的楊舍,年味還是很濃的,那時小孩總是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年糕,可以吃炒米糖。當時還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小孩盼過年,過年不蒸糕,羅卜吃一飽。這是對窮人的寫照。</h3><h3>從陰歷的十二月開始,人們就要忙著過年,年前還要對房屋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掃,初八吃臘八粥;接著浸泡糯米,蒸糯米飯,飯蒸好后要涼曬干,保證仍是一粒粒米粒子(稱冬米),然后在鍋中用砂炒冬米,炒大青豆,使米粒及青豆松脆,再用麥芽糖把炒米及青豆分別粘結成挙頭大小的炒米糖、糖豆,還有用芝麻做成芝麻片;做甜酒釀;浸泡糯米,然后瀝干,涼曬后在石臼里樁糯米粉,準備大年夜做團子用;臘月二十五要放炮仗送灶老爺上天,到了年初五再接財神(楊舍人稱接路頭);</h3><h3>大年三十年夜飯必須燒一大鍋年夜飯(吃到年初三或初五),而且還要燒出一大張半園型的飯除(鍋巴),吃剩年夜飯盛在淘米蘿內,用飯除蓋上,上面再放上天竺(上面結有很多紅籽果實)和萬年青,寓意對新的一年寄于的美好愿望。</h3><h3>大年三十這一天是非常忙碌的,早上就得準備,年夜飯的菜肴:有紅燒肉、紅燒鏈魚、紅燒油面筋、蛋餃、咸雞、咸肉、菠菜等九、十個菜,下午四點右開始祭祖,方枱上擺好灑菜,給每位先祖一個小酒蠱、一雙筷子,均放在東、西、北枱面上,小酒蠱內倒上黃酒或老白灑,南邊枱面上放上香燭,點亮香燭后祭祖開始,香燭前地上放一個草墊,供全家人向祖宗闔頭祭拜,中途還得給小酒盅內加酒,到香燭快熄滅時,祭祖接近尾聲,在旁邊的盆內燒錢紙、螟幣和紙折的元寶等,讓先祖帶走使用,祭祖歷時一小時左右。</h3><h3>祭祖結束后,重新加熱菜肴,全家人開始吃年夜飯,除了上述菜外,通常還有一砂鍋的雞湯,全家可以盡情享受,但飯桌上的魚是不能吃的(表示年年有魚)。這也是一年中全家老小最高興最豐盛的一頓晚歺。</h3><h3>商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開始清理賬目,發通知要欠賬人到店結賬還錢,到年三十還不還錢者,店鋪的員工要提著燈籠上門討賬,直到晚上十二點才歇。有些欠款人實在還不出的這晚上就外出躲債(大多躲到浴室里去洗澡,俗稱浮混堂),到十二點鐘后再回家,因為新年里是不能討債的。</h3><h3>吃過年夜飯后,晚上還要包餛飩、做團子,以示團園、進財;大年三十晚上有些人會守歲,直到天亮。年三十晚上一般都要忙到半夜,睡覺前還要在大門上貼上對聯,典型的有:新春大發,開門喜慶;橫幅是:春回大地;真是不勝枚舉。忙完一切后,最后還要放砲仗,這叫關門炮仗,寓意年三十已經過好了。</h3><h3>年初一早上全家一起吃團園(或灑釀園子);開大門時家家戶戶都要放炮仗,這叫開門炮仗,一般年初一都不出門,新年里出門遇鄰居或親戚朋友,都要說聲恭喜發財或新年好;年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據說會把財掃出去,也不能往外到水,認為這是財水,否則新的一年中錢財就不進門,這一天還不能動刀、炒菜;新年街上商店全都關門,直到年初五才開市;年初三開爐做拖爐餅,外皮是油酥面,心子是薺菜拌豬板油粒,做成園餅,烘烤而成,一口咬上,油汁外流,香甜軟酥,十分可口,人們只要走過店鋪前,就會聞到一股甜香的餅味,令人饞涎欲滴。一年之中只有新年才有,這是楊舍的特產;街上有挑著擔子賣豆離花。</h3><h3>新年里最大的喜慶是調籠燈,一條龍十多丈長,有多人調擺,一般都在街上調,也有調到大戶人家里,這家來年一定大吉大利,這戶人家就要化費點錢財招待調籠燈的人。</h3><h3>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每家都吃園子,晚飯后到街上去看燈,猜燈迷,當時楊舍的燈會并不太熱鬧。有的年份也有大的游行(也可能是二月十九日廟會時舉行),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禮服,手持扎彩燈,有的扮打漁殺家,有的扮梁祝等坐立在花橋內,有人抬著,前隊都是穿著節日服飾的彪形大漢,手擘上吊著大銅鑼(吊在臂肉上,人稱扎肉香),一旁有敲鑼的人跟著,邊走邊敲,走在最前面開道的人手持彩旗,場面十分壯觀,街道兩旁擠滿了看游行的男女老少。游行隊伍一般都在梁豐中小學的大操場集合出發,到西門結束。</h3><h3>過了正月十五,新年就算過完了。</h3> <h3>十、今日楊舍新貌</h3> <h3>1.沙洲中路步行街。</h3> <h3>2.步行街上雕塑一</h3><h3>賣豆腐花</h3> <h3>3.步行街上的雕塑二</h3><h3>推童車</h3> <h3>4.重建的青龍橋</h3> <h3>5.青龍南橋</h3> <h3>6.暨陽湖一景</h3> <h3>7.梁豐生態園</h3><h3><br></h3> <h3>8.城北的沙洲湖</h3> <h3>9.重建的楊舍老街</h3> <h3>10.當今的梁豐中學</h3><h3>梁豐中學——我的母校,感恩母校,感恩教導我的老師,祝愿母校越辦越好,人才輩出!</h3><h3>今天的梁豐中學(高中部)已遷至城西的新址(重建),已是江蘇省中。原梁豐中(小)學的舊址現為張家港市第一中學(初中)。</h3> <p class="ql-block">十一、建造中的滬通長江大橋及滬通鐵路</p><p class="ql-block">滬通長江大橋南起張家港,北至南通,為什么不稱張通長江大橋,不得而知,可能還是張家港這個縣級市的緣故吧!</p><p class="ql-block">建造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空氣動力學、地質學、材料學等多個學科。首先要對大橋的模型進行風洞試驗,試驗大橋的抗風抗震能力,其次還要對橋基的地質狀態探測分析。一個主橋墩的沉井面積往往有十二個藍球場那么大,沉井一直要深入到地層的巖石層。大橋建成后,在通車前,還要對橋梁進行靜載、動載試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工程的復雜程度和技術難度。</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正在建設中的滬通長江大橋及滬通鐵路。</p><p class="ql-block">(照片攝于2018年9月23日)</p> <h3>十二、結束語</h3><h3>離開家鄉巳經整整五十八年了,快一個甲子(60年)。青少年時期的家鄉已經不存在了,但家鄉的舊貌永遠在我心中!</h3> <h3>主要參考資料:</h3><h3>楊舍歷史研究文集 宋炳良著</h3><h3>(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4.10第一版笫一次印)</h3> <h3>后記</h3><h3>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南起張家港,北至南通市通州區。大橋全長11.072千米,大橋分上下二層,上層為公路橋雙向六車道,下層為鐵路橋四線(四軌道)。大橋于2014年3月1日動工建造,2020年7月1日建成通車。</h3><h3>滬通鐵路,北起南通,南到上海安亭,全長137.5公里。2014年8月開工建設,2020年6月20日竣工。</h3><h3>(圖片來自網絡)</h3><h3><br></h3><h3>圖1.滬通鐵路與滬蘇通長江大橋</h3> <h3>圖2.2018年九月二十三日我們專程去觀看建造中的滬蘇通長江大橋,時隔不到二年,今年七月一日終于建成。</h3><h3>(光宇攝于2020.9.28)</h3> <h3>圖3.2020年七月一日建成的滬通鐵路。</h3><h3>(網絡圖片)</h3> <h3>圖4.滬蘇通長江大橋夜景。</h3><h3>(網絡圖片)</h3> <h3>圖5.張家港火車站。</h3><h3>2020年七月一日滬通鐵路通車,從此張家港開啟了高鐵時代。</h3><h3>圖為張家港火車站。</h3><h3>(光宇攝于2020.9.28)</h3> <h3>2020.7.10增補</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贵定县| 延津县| 沅陵县| 稻城县| 哈尔滨市| 汉沽区| 资源县| 灵武市| 大兴区| 闸北区| 旌德县| 铅山县| 金乡县| 乌审旗| 花莲市| 河西区| 陆良县| 尼玛县| 昌宁县| 峨眉山市| 石泉县| 阜康市| 祥云县| 尼木县| 昌邑市| 寻乌县| 富宁县| 织金县| 中山市| 九江市| 巴林左旗| 开江县| 孝感市| 乐清市| 武强县| 榆中县| 连江县| 平泉县| 牡丹江市| 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