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幾天,高鐵上,坐我后座的熊小孩一直用狂大聲放動畫,整個車廂都為之側目。</h3></br><h3>我忍無可忍,強壓著怒火,默默拿出耳機,很好語氣的跟他說:“耳機借你用好不好?”</h3></br><h3>他媽卻一把把我推開:“小孩戴耳機傷耳朵你不曉得!”</h3></br><h3>生活中這樣吵到他人的事情也并不少見。</h3></br><h3>看電影時旁邊的人大聲地討論劇情,坐地鐵或公交時有人開著公放在補追《都挺好》,還有人走在路上刷抖音,一邊刷還一邊大笑。</h3></br><h3>不僅顯得自己沒素質,還非常討人厭。</h3></br><h3><strong>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strong></h3></br><h3>的確如此,每個人在公眾場合都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大聲說話影響別人,有的人壓低聲音小聲說話。</h3></br><h3><strong>小事方能見真章,不要小看你的音量,不知不覺間它已經暴露了你的層次。</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音量可以看清一個人的樣子</strong><br></br></h3></br><h3>未見其人,先聞其聲。</h3></br><h3>當我們在公眾場合留意到一個陌生人時,總會先聽到他的聲音。</h3></br><h3>低聲說話的人,顯得溫和有禮;而大聲說話的人,吵吵鬧鬧,影響到別人卻不自知。</h3></br><h3>美劇《破產姐妹》里面,Max和Caroline就是這樣截然不同的兩個人。</h3></br><h3>Max是生活在威廉斯堡的女侍應,而Caroline本來是一位千金大小姐,陰差陽錯成為了Max的室友兼好友。</h3></br><h3>某一集里面她們兩個結伴去電影院。看電影時Max一直大聲吐槽劇情,引起其他觀眾不滿,讓坐在旁邊的Caroline非常尷尬。</h3></br><h3>是啊,電影院應是安靜觀影的地方,大聲說話總會影響到他人,其他人討厭也很正常。</h3></br><h3> </h3></br><h3>平時遇到一個陌生人,我們可能會先靠對方的衣著打扮來作為第一印象。</h3></br><h3>但其實,有些人穿得衣冠整齊,一開口的音量卻暴露了自己:不顧他人大聲嚷嚷,顯得粗魯不堪;而有意識地溫柔軟聲,會讓人感到禮貌。</h3></br><h3>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私人空間效應”。</h3></br><h3>我們的身體周圍有一定的空間,對待越陌生的人這樣的空間就越大,當他們越過空間的邊緣時,我們會感覺自己被冒犯。</h3></br><h3>其實,不止身體有私人空間,聲音也會有私人空間。那些電影院里的討論,走在路上的突然大叫,還有坐地鐵時公放音樂,其實就是入侵了我們的私人空間,本來輕松地走在街頭,卻聽到這樣的聲響,渾身不自在。</h3></br><h3><strong>一個有禮貌的人,是不會入侵別人的私人空間的,不管是身體,還是聲音。</strong></h3></br><h3>所以有時候,單單聽到音量就足以讓你判斷一個人的樣子。</h3></br><h3> </h3></br><h3><strong>音量代表了你的自我控制</strong><br></br></h3></br><h3>之前看《聲臨其境》這個綜藝時,看著各位嘉賓用自己的聲音給經典電影重新配音,感覺很有趣。</h3></br><h3>其中周一圍非常圈粉。上一秒配的是《董存瑞》,大聲吼叫為了新中國。下一秒配的卻是《梅蘭芳》,吊著嗓子小聲說話,剛張開口,就非常驚艷。</h3></br><h3>嗓門大小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聲音洪亮,也有的人溫聲細氣,這個改變不了,但音量的大小我們卻可以控制。</h3></br><h3> </h3></br><h3>我見過平時小聲說話的女生大聲呼喝送錯餐的外賣員,也見過大大咧咧說話大聲的漢子低聲向行人問路。我一直覺得,能降低音量說話的人,都是嚴于律己的人。</h3></br><h3>很認同蔡康永的一句話:</h3></br>講話時最好自覺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h3>的確是啊,連自己音量都控制不了的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h3></br><h3>電影《窈窕淑女》里面,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賣花女口音低俗,聲音粗魯。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只會窮困一生,付錢給語言學教授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h3></br><h3>最后她在舞會上言笑得體,成功扭轉了自己的人生。</h3></br><h3> </h3></br><h3><strong>壓低聲音,從現在開始</strong><br></br></h3></br><h3>梁文道曾經在《常識》一書中問道:“是什么讓香港人在十年后,自己在餐桌前將說話的音量降低了下來?”</h3></br><h3>答案是文明,隨著香港的教育發展,越來越多人變得更文明,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從而不影響他人。</h3></br><h3>根據我的觀察,有幾種情況人們特別喜歡抬高音量。</h3></br><h3><strong>靠實力獲得認同,而不是音量</strong></h3></br><h3>當一個人心虛的時候,他總會抬高音量來虛張聲勢。</h3></br><h3>中國有句老話,實墨無聲空墨響,滿瓶不動半瓶搖。</h3></br><h3>意思是裝滿了墨水的瓶子不會發出聲音,只有空空的瓶子才會發出搖晃的響聲。</h3></br><h3>生活中正是這樣,只有外強中干的人,才會靠大聲說話來裝腔作勢。</h3></br><h3>其實,真正有實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抬高音量來獲得認同,我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實力,靠自己的道理來讓別人信服。</h3></br><h3> </h3></br><h3><strong>與其大聲責罵,不如溫和待人</strong></h3></br><h3>憤怒的時候,有些人會破口大罵。</h3></br><h3>之前網上有一句話很火:“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h3></br><h3>很多人評論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行,經不起責罵。但其實換位思考,誰都有自尊,不會愿意被人大呼大喝。</h3></br><h3>若是對方真的做錯,在開口責罵之前,不如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溫和的語氣來告訴對方是哪里做錯了。</h3></br><h3><strong>在公共場合,應該禮貌地小聲說話</strong></h3></br><h3>很多人在公共場合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音量過大,給人一種不禮貌的印象。</h3></br><h3>松浦彌太郎寫過:“成年人應該注意保持安靜,如大聲說話,在餐廳和飯館會顯得很粗魯,在自助咖啡廳會顯得沒禮貌。”</h3></br><h3>平常說話時,我們應該多留意周圍的環境,如果有人表現出不滿的神色,那你就要注意自己的音量了。</h3></br><h3>電影《乘風破浪》里面,鄧超對彭于晏說:“你不需要那么聲勢浩大,控制自己的聲音才是最強大的氣場。”</h3></br><h3><strong>大聲嚷嚷總是簡單,但能壓低音量不影響他人,這才是最高級的層次,最基本的修養。</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i2k4baa2bosMI2b0SUmR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坝县|
潢川县|
嘉义市|
延川县|
涡阳县|
民勤县|
从化市|
邢台市|
石棉县|
蕲春县|
林西县|
兴业县|
孟连|
万州区|
上杭县|
衢州市|
黎平县|
佛山市|
安岳县|
织金县|
南丰县|
汝城县|
册亨县|
习水县|
巴楚县|
莆田市|
革吉县|
康保县|
扶余县|
开江县|
太仆寺旗|
莱芜市|
商河县|
淮安市|
南靖县|
沈阳市|
修水县|
连城县|
汾阳市|
泊头市|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