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海長云暗雪山,</h3><h3>孤城遙望玉門關”</h3><h3>—唐?王昌齡</h3><h3><br></h3><h3>三月下旬,春分過后。在江南,應當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來了,而在西北,最低氣溫仍徘徊在零度以下。</h3><h3><br></h3><h3>我們就在這樣的季節,沿著甘肅與青海地區,做了一次3000公里的環線自駕旅游。穿越在氣勢磅礴的祁連山脈與深遠寥廓的河西走廊,沿著絲綢之路逐一覽過古長城、古驛站、古關口、古烽燧、古佛窟、古寺廟;丹霞與雅丹的奇特地貌,河谷與湖泊的美妙景色,戈壁與沙漠的恢弘氣象。悠久的漢唐文化與古樸的大漠風光交織在一起,完全不同于內陸的人文與風情。</h3><h3><br></h3><h3>三四月交替的時節,雖然少了林木的蔥郁,但多了大地的蒼茫。對古代文人的詩詞情懷,反而感受更深了。</h3><h3><br></h3><h3><b>卓爾山</b></h3><h3><br></h3><h3>卓爾山坐落在祁連山脈,海拔3100米。</h3><h3><br></h3><h3>祁連山脈跨越青海甘肅兩省,山脈長約850公里,七條平行山脊線寬200~400公里。2016年6月經國家批準成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園內設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可見祁連山脈在中國山川生態景觀的地位。祁連山的風光,有巍峨,有壯美,有奇特,有秀麗,現在被旅游愛好者譽為“天境祁連,東方瑞士”。卓爾山則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內壯美秀麗風光的經典。</h3> <h3>卓爾山有丹霞地貌特征,背靠祁連山脈的雪山,對面是有情侶山之稱的牛心山。登山遠眺,山巒河谷景色純美,360度風光盡收眼底。如果是夏天,山野為綠色植被覆蓋,確有“東方瑞士”的風貌。不過這樣的聯想,反而缺少了自身文化的內涵。其實古代文人大都將祁連山視為疆場,并借此抒發悲壯的情懷。</h3> <h3>“大漠橫萬里,蕭條絕人煙。孤城當瀚海,落日照祁連”--唐?陶翰</h3> <h3>“烽火照祁連,三軍復駐邊。寒笳悲漢月,塞草接胡煙”--明?李時行</h3> <h3>就連大詩人陸游年老時也念此豪情不已,“壯心自笑何時豁,夢遶祁連古戰場”。<br></h3> <h3>山巒原野兩蒼茫的情景,更能讓你體驗一下當年詩人的心境與文采。</h3> <h3>山頂的西夏烽燧即烽火臺是在原遺址新修建的。</h3><h3><br></h3><h3>按照景區的說明,相傳西夏的都城中興府(現銀川)為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所圍攻,末代皇帝李??借假死之計,逃難到此處的祁連山腹地避難,在各山頭建立了遙相呼應的烽火臺。</h3><h3><br></h3><h3>據漢文史料,公元1227年,李??堅守都城半年遭受地震,只好獻城投降。一個月后成吉思汗去世,蒙古軍恐李??投降后又反悔,按照成吉思汗遺囑將其殺死。不過據藏文史料,祁連縣附近山上有一座多杰華(藏語:金剛的處所)城堡,相傳是當年西夏皇帝避難到此所建。現在城堡早已坍塌了。</h3><h3><br></h3><h3>看來當年西夏的王族避難到此,似有一定依據。</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張掖丹霞</b></h3><h3> </h3><h3>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位于祁連山北麓,山巖地質奇特,由2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和侵蝕,形成了現在的丹霞地貌。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將張掖丹霞評選為“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h3><h3> </h3><h3>丹霞地貌的景色往往取決于天氣和光照效果。景區對一些經典景觀的命名確有神似,但也會因不同的視角和個人欣賞的喜好而不盡相同。有時過于具像反而約束了人們的想象力。</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七彩霞</h3> <h3>古長城</h3> <h3>小布達拉宮</h3> <h3>大扇貝</h3> <h3>刀山火海</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絲綢之路</b></h3><p style="text-align: left;">--穿越兩千年歷史,聯接東西方文明</h3><h3> </h3><h3>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橫跨歐亞大陸,它不僅打開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通道,也開拓了東西方各國在政治科技和宗教文化諸方面交流與傳播的渠道。所以,無論怎樣評價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都不會過分。絲綢之路沿線也是我們最關注的一段旅程。</h3> <h3></h3><h3>除了張騫通使西域及玄奘西行求法這樣著名的歷史事件外,還了解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中國佛教文化早期交流的情況。</h3><h3><br></h3><h3>以前知道,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是東漢初期的蔡愔受漢明帝之命,遠征西域,在大月氏邀請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漢地傳播佛教。公元67年,兩人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經絲綢之路來到洛陽。漢明帝專門為之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這一說法早前在佛教界比較廣泛。</h3><h3><br></h3><h3>這次又知道,佛教首次傳入中國的時間應當更早一些。公元前2年即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經絲綢之路來朝,在帝都長安向漢朝的博士(學者的官名)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這一歷史標志稱為“伊存授經”。有關這一佛教初傳的時間,學術界討論了較長時間。后來經中國佛教協會認定,中國在1998年舉行了各種形式的“中國佛教兩千年紀念活動”。</h3> <h3>以前知道,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公元399年,65歲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絲綢之路至天竺尋求戒律,歷時14年,游歷30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后經海上回國。</h3><h3> </h3><h3>這次又知道,較早時間的三國時代高僧朱士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公元260年,57歲的朱士行經絲綢之路來到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用12年的時間抄寫了60多萬字的《大品經》梵本。他沒有到過天竺,一直留在于闐國到去世。</h3><h3><br></h3><h3>有意思的是,他的法號“八戒”,被用在了小說《西游記》中。</h3> <h3>當年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的商隊,早已逝去,但是思想文化上的交流成果,卻深深印在了歐亞文明的大地上。</h3> <h3>陽關,漢武帝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四郡是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兩關即是陽關和玉門關,分別是絲綢之路的南道和北道的關隘。</h3><h3><br></h3><h3>陽關遺址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建有陽關景區博物館和大片仿古城關建筑。陽關附近有十幾座烽燧,其中景區內的墩墩山烽燧是最高的一座,也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h3> <h3>站在墩墩山舉目四望,萬里戈壁氣勢雄渾,塞外風光一覽無遺。唐代王維膾炙人口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你不禁神交古人,遐思無限。</h3> <h3>“西出陽關萬里行,彎弓走馬自忘生”—宋?蘇轍</h3> <h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h3> <h3>“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南北朝?庾信</h3> <h3>玉門關,又名小方盤城,位于敦煌西北100公里,是漢代長城最西端的關隘。遺址保存完整,殘垣高9.7米,面積633平方米。它與陽關同為漢代的軍事重地和絲路交通的必經之道。</h3> <h3>古代詩人描述西北時多會提到玉門關,摘錄幾句比較著名的唐詩在這里,可以感受一下玉門關的古風采。</h3><h3> </h3><h3>“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h3><h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h3><h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h3><h3>“百戰沙場汗流血,夢魂猶在玉門關” —唐彥謙</h3><h3> </h3><h3>東漢杰出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31年,收復西域50余國回歸漢朝,因功績卓著而官封定遠侯。他年老思鄉,曾上書要求“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可見玉門關的地理位置有多獨特。</h3><h3><br></h3><h3>不過,唐朝的田園詩人戴叔倫一直在南方做官,從未到過西北,但也寫詩說,“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字面顯得豪壯,其實不夠厚道。</h3> <h3>距玉門關東北11公里的河倉城,又名大方盤城,是漢至魏晉時期的軍需倉庫,倉城南100米處有一烽燧,名為“河倉燧”。</h3> <h3>距玉門關西11.5公里的漢代古長城遺址,名為馬圈灣烽燧,保存最好的一段殘垣長約400米。該地出土了大量漢代書簡和文物。當年漢武帝為抗御匈奴,聯絡西域各國,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筑了障塞烽燧。</h3> <h3>從古代詩人的詩句中也可以感受到當年蒼涼的境界和悲壯的情懷。</h3><h3> </h3><h3>“秋草朔風驚,飲馬出長城”—南北朝?張正見</h3><h3>“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唐?王昌齡</h3><h3>“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唐?盧汝弼</h3><h3> </h3> <h3>懸泉置遺址距敦煌東64公里,是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上一處大型驛站遺址,曾接待過于闐王,康居國王、烏孫國公主等達官貴人。當年于闐王的隨從達1060人,僅用壞的杯子就有300多個。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這樣規模的接待量對驛站是很大的挑戰。</h3><h3><br></h3><h3>驛站先后出土各種文物7萬件,其中漢簡3.5萬枚,有文字的2.3萬枚,紙張460多片,考古價值極高。依照簡牘記載,長安到敦煌沿線有80個驛置,而發掘出的只有這一處,可見其珍貴。</h3><h3><br></h3><h3>2014年,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等遺址一并列入聯合國《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h3> <h3>懸泉置遺址出土的460余件麻類古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其中大多數是西漢時期的。這一發現將以前認為東漢蔡倫發明造紙的時間(公元105年)至少推前了一個多世紀。</h3> <h3>古驛站也是古代詩人常常引以懷舊的場所,宋代大詩人陸游的詩最有韻味:</h3><h3> </h3><h3>“亂山古驛經三折,小市孤城宿兩當”。</h3><h3>“斷云零落江郊路,壽木輪囷古驛亭”。</h3><h3>“古驛蕭蕭獨倚闌,角聲催晚雨催寒”。</h3>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干佛靈巖”莫高窟</b></h3></h3><h3><br></h3><h3>莫高窟位于敦煌西南的鳴沙山東麓,始建于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興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h3><h3><br></h3><h3>因為莫高窟地處戈壁沙漠腹地,空氣乾燥,雨量稀少,溫度變化劇烈,洞窟內的巖土鹽分和空氣氧化作用也都加大了文物保護的難度,所以現在只對外輪流開放幾十個洞窟。</h3> <h3>莫高窟第96窟,是最高的一座洞窟,開鑿于初唐時期。附巖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與崖頂等高,窟內有高35.6米的彌勒佛坐像。佛像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也叫“北大像”,是國內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h3> <h3>莫高窟第130窟,開鑿于盛唐年間,窟內有高26米的倚坐彌勒佛像,是僅次于“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所以也稱為“南大像”。</h3> <h3>我們正處在旅游淡季,景地清靜,游覽時間也寬松。</h3> <h3>莫高窟洞內不允許拍照。放上一張在敦煌市博物館拍下的仿制佛窟,稍補缺憾。</h3> <h3>在敦煌西南35公里處還有一座西千佛洞,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是莫高窟的姊妹窟。西千佛洞現存洞窟16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因為正值淡季,景區內幾乎沒有游人,非常寧靜。</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怡性鳴沙山,洗心月牙泉</b></h3><h3> </h3><h3>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最高處有1715米。因為風吹震動和沙子滑落時會形成嗡鳴的響聲,所以稱為“沙嶺晴鳴”。</h3><h3><br></h3><h3>游覽鳴沙山最好安排早晚時間,可以避開天熱時段,陽光照射不強,景色也柔美一些。</h3> <h3>“月泉曉徹” 和“沙嶺晴鳴”自漢朝起就是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和鳴沙山相映成輝,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說法。</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敦煌雅丹魔鬼城</b></h3><h3> </h3><h3>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位于玉門關西北方向,距離敦煌市168公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h3><h3><br></h3><h3>雅丹地貌泛指極端干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主要景觀是規模宏大的壟崗狀、墻狀和塔柱狀等雅丹土丘。每到夜晚,厲風發出巨大聲響,令人驚悚,所以又稱魔鬼城。</h3> <h3>金獅迎賓</h3> <h3>孔雀玉立</h3> <h3>獅身人面像</h3> <h3>西海艦隊</h3> <h3><b>大柴旦翡翠湖</b></h3><h3> </h3><h3>大柴旦地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北側。鄰近的翡翠湖水面不大,但是皚皚雪山倒映在綠色的湖水中,相得益彰,意境極佳。</h3> <h3><b>穿行羌中古道</b></h3><h3> </h3><h3>從青海湖駕車到敦煌要經行柴達木盆地附近的德令哈和大柴旦,還要穿過阿爾金山脈與祁連山脈交界的當金山口,其間有數百公里的無人區。區域覆蓋了部分古漢代的羌中道。羌中古道是當年張騫從西域返回長安的回程路線,后也成為絲綢之路的輔道。穿行其間,可以盡情享受難得的空曠與蒼涼之美。</h3> <h3><b>塔爾寺</b></h3><h3> </h3><h3>塔爾寺位于西寧市西南25公里的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因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爾寺。</h3><h3><br></h3><h3>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者。他創建了一整套佛學體系,強調修行次第,“提倡苦行”,僧人不結婚,戒殺生,禁飲酒,斷絕世俗交往等等。藏民認為宗喀巴大師是僅次于釋迦牟尼佛祖的大宗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h3><h3>宗喀巴的兩位大弟子,一位是根敦珠巴,后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傳系觀世音菩薩化身;另一位是克珠杰,后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傳系無量光佛化身。</h3><h3><br></h3><h3>塔爾寺是格魯派六大著名寺院之一,其它有四座在西藏,一座在甘南。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當地僧眾資助,在宗喀巴誕生處修了一座“蓮聚塔”,即今塔爾寺大金瓦殿內的大靈塔。塔爾寺也被譽為“第二藍毗尼園”(位于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園是釋迦摩尼的誕生地),多年來一直是藏民信眾的朝拜圣地。</h3> <h3>如來八塔,建于1776年。這八座塔的名稱分別是,蓮聚塔,菩提塔,四諦塔,神變塔,降凡塔,息諍塔,勝利塔和涅槃塔,是贊頌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h3> <h3>左側是小金瓦殿,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于1631年。殿內供奉有三世達賴喇嘛從拉薩乘騎來此的白馬神像。</h3> <h3>大經堂正門。大經堂初建于1606年,是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能容納3600名僧眾同時修行。</h3> <h3>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殿內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是宗喀巴大師誕生的地方,也是信眾每日朝拜的地點。殿內上方懸掛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梵教法幢”。</h3> <h3>彌勒佛殿后的轉經筒</h3> <h3>隨著藏民一起繞著大金瓦殿轉塔。</h3> <h3>大金瓦殿的金頂</h3> <h3>大金瓦殿后院的石雕壁刻</h3> <h3>建于1604年的釋迦佛殿和1594年的依怙殿(側)</h3> <h3>釋迦佛殿的壁畫描述了佛祖從出生到涅槃一生中的重大事跡。</h3> <h3>遍知殿,也稱三世達賴靈塔殿。建于1509年,主供三世達賴喇嘛的舍利塔。</h3> <h3>文殊菩薩殿,建于1592年。殿前的大院是舉辦露天佛事活動和辨經的場所。</h3> <h3>酥油花陳列館。酥油花就是用酥油調上各色顏料制成的油塑藝術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燈節時,藝僧們將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h3> <h3>藏經樓,原是三世達賴喇嘛寢宮遺址。</h3><h3><br></h3><h3>2002年,李嘉誠基金會向塔爾寺捐款五百萬元、寺院自籌一千萬元經過五年時間新建塔爾寺藏經樓。殿內珍藏了《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以及印度、西藏兩地高僧大德論著集。</h3> <h3>一覽西北邊陲風光,汲取絲路文化精華,大美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歷史交相輝映,這是在其它地方難以同時體驗到的。一路走來,收獲頗豐。</h3> <p>謝謝欣賞! 有興趣請觀注我的其他美篇。<a href="http://www.xsjgww.com/2tn2xdq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帕勞,花園般的海底世界</a><a href="http://www.xsjgww.com/zonwlw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震撼心靈的虔誠——走近西藏六大佛教圣地</a><a href="http://www.xsjgww.com/1kmwtdhq?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花式月餅做起來!</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1cid68en?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秋意蔚然的墨爾本</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商河县|
徐闻县|
兰溪市|
那坡县|
鄱阳县|
清水河县|
哈巴河县|
新疆|
余干县|
双柏县|
莱州市|
武清区|
靖宇县|
利津县|
哈尔滨市|
渑池县|
綦江县|
拉萨市|
星子县|
忻城县|
德庆县|
铅山县|
鄂托克前旗|
房山区|
司法|
台南县|
赞皇县|
景洪市|
安陆市|
永安市|
桐乡市|
怀集县|
泗洪县|
确山县|
宁海县|
垦利县|
页游|
阿鲁科尔沁旗|
十堰市|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