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德拉才讓小傳</p><p class="ql-block">拍攝后期:天馬</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寫:天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走進藏族獨立音樂人德拉才讓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聽天籟之音,感受田園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獨立音樂人德拉才讓,一個帥氣的藏族漢子。英俊瀟灑之中,內含著幾分的文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成都市龍泉驛區桃花故里,桃源村四組——噶拉邦嘎音樂藝術空間 ,這就是德拉才讓一家的幸福田園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音樂人一家,離開喧囂的都市,在這田園過著一種隱居生活,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p> <p class="ql-block"> 女主人央金蕾正在自家花園里,采摘自己種植的鮮花。</p> <p class="ql-block"> 她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碩士畢業,和丈夫德拉才讓,在北京都有自己打拼多年積累的人脈和工作,有著不薄的收入。是自然的呼喚,還是神的差使,這一家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遷徙。</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只是茍且,應該有詩和遠方。</p><p class="ql-block"> 毅然放棄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發展,從北京奔向這桃花源的遠方。這應當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種決擇。</p> <p class="ql-block"> 我愿逆流而上,奔向詩與遠方。</p><p class="ql-block"> 他們心中的這首詩是什么,這詩有這么神奇的力量,能讓他們一家從常人夢寐以求的北上廣,反其道而行之,來到這桃花故里,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詩歌。</p> <p class="ql-block"> 用自己親手播種的花卉,裝點自己的家園,這也許是女主人的一種享受,一種天倫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田園生活,是需要辛勤和勞作,夫妻兩默默地各自忙碌著打理家中,從我們九點過一進他家門,看見他夫妻倆人就沒有停歇一下。好像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屋前屋后忙乎不停。直到中午12點午飯時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音樂不只是歌唱,而有更多的是發自內心對音樂的探索和追求,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們來到德拉的音樂室,這是一間很別致的房間。里邊擺滿了我們叫不出名的各種樂器,有一些是德拉自己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一張矮條桌,四周矮墊坐位,這是藏族的習慣。我們圍著德拉才讓席地而坐。</p> <p class="ql-block"> 德拉親自為我們一行人,沏上一壺好茶,在與我們漫談與交流中,他敞開自己的心扉,與我們講述了他的尋夢,他的詩和遠方。</p> <p class="ql-block"> 德拉才讓出生在安多藏區一個普通藏族家庭。他的家鄉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屬于高山狹谷地帶。安多幅員廣大,地形復雜,草原遼闊,河湖眾多,冰川縱橫,氣候獨特,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全國最大的自然資源處女地。</p> <h3> </h3> <p class="ql-block"> 安多藏區是宗日文化和卡約文化的故鄉,也是漢文史籍中諸羌文化的中心。這里名人輩出,曾經涌現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禪大師等學術大師和高僧大德。</p> <p class="ql-block"> 一首“萬河之源”(德拉最新原創的藏語歌曲),拉開了我們的音樂旅程的序幕。隨著德拉清純的歌聲,我們思緒跟著飛翔到那神奇的雪山草原,冰清玉潔的江河之源,甘露一般的透明而清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閉上雙眼,深深地呼吸,讓這涓涓細流,從青藏高原緩緩流入我們心田。</p><p class="ql-block"> 天籟之音在桃花故里山谷回響,我們感覺這就是德拉的藏族故鄉。</p> <p class="ql-block"> 歌詞大意如下:仰望夜空明月皎皎,仿佛雪山圣潔光芒、橫披蒼穹的星河啊,那是獻給雪域的哈達。雪域河水甘甜,流向遙遠世界,清澈無暇的江河,洗盡眾生的疲倦。花草吐露芬芳,清風播撒四方,雪域這萬河之源,滋養萬物眾生</p> <p class="ql-block"> 靜靜地聆聽吧,讓自己的心緒隨著這悠揚的琴聲在高山雪谷飄蕩。用這“萬河之源“的甘露,洗滌一下我們自己一身的塵埃和疲憊,</p> <h3> </h3> <p class="ql-block"> 德拉彈撥著扎木念琴,這是西藏最傳統的樂器,國家級非遺樂器。</p> <p class="ql-block"> 一曲歌罷,余音繞梁,我們還沉浸在那悠遠的琴聲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一種深沉卻飄然出世的感覺占據我們的心頭,仿佛一切塵囂都已遠去,只有這天籟之音,讓人陶醉在優美的音樂旋律里而"沉醉不知歸路"。</p> <p class="ql-block"> 也許是天資聰穎,也許是音樂的天賦,幼年的他,對音樂有著特殊的敏慧和濃厚的興趣。德拉藏族故鄉,有一位精通古藏歌曲和樂器的老藝人。在他牧羊,或在鍋莊時候唱著藏族民歌,年幼的德拉跟在老人身邊,居然聽一次以后,可以原聲地再次唱出來。</p> <h3> </h3> <p class="ql-block"> 老人很喜歡這個小孩,這以后年幼的德拉,就跟著這位老人,幾年時間,學完了老人掌握所有的藏族民間音樂和歌曲。在以后,年僅有十多歲的德拉,不滿足老人傳授的所有,又開始了他在整個藏區的尋訪學藝。</p> <p class="ql-block"> 在以后,一個藏族獨立音樂人,帶著他特有音樂天賦和音樂才能走進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草原雄鷹的鷹骨笛之聲,一個古老的傳說</span></p><p class="ql-block"> 在德拉的故鄉有個古老的傳說,禿鷲在要自己將要死亡的時候,一直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飛去,直至筋疲力盡,讓人們找不到它的尸骨。用這雄鷹骨頭制作的骨笛有種很特殊的音色。</p> <p class="ql-block"> 自小就喜歡各種琢磨各種能發聲的東西的德拉,到了他嘴里、手里都能發出各種美妙的聲音,一心想要得到一只鷹骨笛。</p> <p class="ql-block"> 當他每年進藏采風的時候,有幾個月時間,和藏族老藝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德拉說,只有這樣在原始的狀態下,老藝人才能演繹出本真的天然原聲。而不是你用攝像機、錄音筆能記錄到的。所以,他采風全靠自己的記憶。憑著腦海的記憶,去收集藏族民間音樂。作為他音樂的創作源泉和素材。</p> <p class="ql-block"> 采風之余,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尋找一根鷹骨制作骨笛。幾年時間,進出藏區,四處打聽消息。終于有一天,他的朋友從香格里拉給他帶了一根禿鷲的骨來。</p> <p class="ql-block"> 上天既然賜予他珍貴,德拉才讓愛如珍寶,小心翼翼地包存著。為了把它制成可以吹鳴的骨笛。他四處找尋制笛高手,都不敢接這貨。善于自己動手的德拉。用了幾天時間,總終于把它制成。</p> <p class="ql-block"> 骨笛是由禿鷲的翼骨加工而成,在上面打有六個指孔,可以吹奏出復雜的樂曲。據考古學家認為,原始人認為音樂可以維持較大的人群之間的關系,并有助于不同部落之間的交流和溝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自己制作的骨笛的音色很不錯,吹出了笛子特有的悲愴凄涼,如歌如泣感覺,藝術表現力很強。</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北窗聽完以后,兩眼含著晶瑩的淚珠,北窗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歡離合的鷹笛傳說:鷹笛的傳說是男主人翁瓦帕與女主人公古麗米熱的悲涼愛情故事,最后女主人公化身為鷹,用自己的翼骨為笛,去呼喚天邊的戀人的悲壯傳說故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妙的音樂不是簡單的吹奏,而是一種發自心靈的語音</span>。</p><p class="ql-block"> 可與天地同氣,與日月同輝,與鳥語共鳴,與花香共舞。</p> <p class="ql-block"> 當你仰望著這位音樂人在吹笛時候的表情,可以看到他是在用心聲,召喚神龍出海,召喚雷霆電鳴,召喚百鳥朝鳳,召喚百花爭艷。</p> <p class="ql-block"> 我們終于明白,德拉為何從繁華的都市移居到這田園山野,他知道,都市的喧嘩和浮躁,已經嚴重影響他的創作。音樂不是靠樂器來單純地演奏,他要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白云,一份自己的空間,來完成他對藝術的不懈地追求,完成他的自我發展。</p> <p class="ql-block"> 墻壁上、木架上、桌子放滿了各種藏族樂器,德拉給我們演奏了幾種。各種看似微不起眼的樂器,到了他手里,都可以奏出成了一種美妙的旋律,醉人迷人,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我們依依不舍作別德拉才讓一家。</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天的拜訪,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德拉才讓,在這成都的田園里,聆聽倒最本真的藏族天籟之音。</p><p class="ql-block"> 安多藏區悠久的文化傳統,曾經撫育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禪大師等學術大師和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 今天,再撫育出一個民族音樂大家,是我們的期待。</p> <h3> </h3><h3> </h3><h3><br></h3> <p class="ql-block">我們一行與德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德拉才讓一家,為我們精心制作了一頓玫瑰花香的火鍋。</p> <p class="ql-block"> 為音樂舉杯,為德拉舉杯,為田園生活舉杯,為詩與遠方舉杯。</p> <p class="ql-block"> 純真的微笑,只能發自心田。這也許就是同行者老四期盼的詩與遠方,也是我們的詩與遠方。</p> <p class="ql-block"> 來張合影吧,留下美好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感謝央金蕾提供德拉才讓的原創新作品《萬河之源》的中文歌詞翻譯。此歌碟尚未公開出版。涉及版權所有,如有轉用,請務必注明出處。</p> <p class="ql-block">后記:出于對音樂的愛好以及對德拉才讓的欽佩。我們幾位影友相約來到德拉才讓家中。在這里受到他一家的熱情接待,近距離地享受天籟之音,品嘗到美味。這份體會難以言表,只能以最樸素方式,記錄下我們的田園之行的這份感動。</p> <h3><font color="#39b54a">請欣賞藏族獨立音樂人德拉才讓在家中原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請欣賞獨立音樂人德拉才讓談藏族音樂</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德拉才讓的音樂引起我們同行者的共鳴</font></h3> <h3>謝謝欣賞</h3> <h3>德拉才讓簡介:</h3><h3>獨立音樂人,尼瑪樂隊創始成員,創立噶拉邦嘎樂隊。熟練演奏扎木念琴、曼陀鈴。</h3><h3>2011年,錄制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尼瑪樂隊專場。</h3><h3>2012年,參加張北大草原音樂節演出。</h3><h3>2013年,參加沽源濕地音樂節、上海健力士木+線音樂節;內蒙古音樂薈音樂節演出。</h3><h3>2013年,青海藏語頻道春晚獨唱《阿若呀》。</h3><h3>2014年,參加北京影響城市之聲音樂節演出。</h3><h3>2016年,攜噶拉邦嘎樂隊參加第一屆紅原大草原雅克音樂季音樂節演出;參加西藏國際博覽會拉薩音樂節世界音樂專場演出。與常靜、張笛演出《仙渡琴緣》金沙劇場專場音樂會。</h3><h3>2017年,噶拉邦嘎樂隊西南民族大學專場音樂會;成都正火藝術中心噶拉邦嘎專場音樂會。</h3><h3>代表作品</h3><h3>《啊若呀》《布達拉》,收錄在廣州星外星發行的發燒碟《倉央嘉措之歌》專輯中。</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奉化市|
明溪县|
思南县|
策勒县|
浙江省|
司法|
尖扎县|
安溪县|
乐昌市|
农安县|
鹤庆县|
井陉县|
宿松县|
恩施市|
晴隆县|
云林县|
那坡县|
威信县|
诏安县|
泰顺县|
利津县|
泸州市|
左贡县|
达拉特旗|
田阳县|
茶陵县|
晴隆县|
怀化市|
金堂县|
兴义市|
津市市|
封丘县|
通海县|
册亨县|
安乡县|
宜丰县|
界首市|
安徽省|
建平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