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今天是4月最后一天,也是一個特殊節日——<b>國際不打小孩日</b>,最早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發起。這個節日,在當下看來,極具意義。</h3><br><h3>因為今年才過去三分之一,卻有太多悲傷而驚心的新聞:17歲少年跳橋自殺、童模妞妞被家暴......這些悲劇,無一不在警示著每一個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h3><br><h3></h3></h3> <h3><br><h3>前段日子結束的綜藝節目《女兒們的男朋友》,香港老牌演員秦沛與女兒姜麗文,是層出不窮的明星真人秀里,最令人嫉妒的一對父女。<br><br></h3><br><h3>因為他們很生動地詮釋了,<b>一個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是什么樣的狀態</b>。<br><br></h3><br><h3></h3></h3> <h3><br><h3>姜麗文最讓人喜歡的一點,是她的陽光治愈。</h3><br><h3>她非常非常非常愛笑,仿佛生活里每一件事都值得開心,有簡單小確幸的知足感。</h3><br><h3></h3></h3> <h3><br><h3>她第一次出場,就是去打泰拳慶祝自己33歲生日。<br><br></h3><br><h3></h3></h3> <h3><br><h3>大部分女生都會介意自己的年紀,她卻不懼怕年齡,越活越自信堅強、獨立上進,她說:“我很為自己的33歲感到驕傲。”</h3><br><h3></h3></h3> <h3><br><h3>和小4歲的男朋友柏豪相戀,元氣滿滿陽光girl與不善言辭理工男的cp太好嗑!</h3><br><h3>進門親、吃飯親、走路親......在一起2年了還像偶像劇一樣甜。<br><br></h3><br><h3></h3></h3> <h3><br><h3>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們不會去過多控制和約束對方,享受在戀愛中一起成長的快樂。</h3><br><h3>做飯做著做著就跳起舞來。<br><br></h3><br><h3></h3></h3> <h3><br><h3>每天都會贊美彼此,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對方的在意與愛。<br><br></h3><br><h3></h3></h3> <h3><br><h3>她最打動我的一段話,是和男朋友說的:“只有先愛自己,我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那一刻,這個女孩精神富足的樣子真的太美。</h3><br><h3></h3></h3> <h3><br><h3>姜麗文愛自己愛生活的狀態,感染了所有人,王子文就說出了心聲:“換做是我,也想寵這個女孩。”</h3><br><h3></h3></h3> <h3><br><h3>很難想象,姜麗文來自單親家庭。</h3><br><h3>秦沛和前妻離婚后,又當爸又當媽。拍戲再忙再苦,也會尋得沒戲的縫隙,飛回家照顧陪伴兒女。</h3><br><h3>因為他知道,愛不是一句口號。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小獸,他們能深深感受到,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h3><br><h3></h3></h3> <h3><br><h3>就算長大了,秦沛依舊是一個粘人的父親。一天打6次電話給孩子,他覺得不正常,因為要打十幾次才夠啊!</h3><br><h3>孩子們也會在節目里用這個取笑他,秦沛一臉不動聲色,實際上偷著樂。<br><br></h3><br><h3></h3></h3> <h3><br><h3>但調侃背后,是一個家庭最美好的模樣——在孩子記憶中,爸爸從來不會缺席他們哪一段人生。</h3><br><h3>搶答環節里,秦沛比男朋友更快回答出女兒的生活小習慣:她吃點心時最愛加茄汁,她最好的朋友是誰。</h3><br><h3></h3></h3> <h3><br><h3>家里擺滿了一家三口到處玩的照片。</h3><br><h3>許多家庭合照時總會顯露疏離與尷尬,他們卻完全不會:肢體貼得很近,笑容洋溢,是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br><br></h3><br><h3></h3></h3> <h3><br><h3>但秦沛的陪伴,絕沒有控制欲與權力感。</h3><br><h3>他非常開明,對待兒女是一種成人式的平等與關愛:我的感受不重要,我女兒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br><br></h3><br><h3>所以,男朋友在女兒生日時做炸雞給她吃,當作生日禮物。其他人都不能接受:“這不是送禮。”<br><br></h3><br><h3>只有他說:“我女兒喜歡就行啊。”<br><br></h3><br><h3></h3></h3> <h3><br><h3>姜麗文不介意等到40歲才結婚,在場的嘉賓爸爸聽到都炸了,只有他表示支持:</h3><br><h3>“千萬不要為了要生孩子而結婚,你們就找到一個能夠陪伴你,以后路上一直陪著你、支持你、愛你、疼你,這是最重要的。”</h3><br><h3></h3></h3> <h3><br><h3>姜麗文不是沒有遇到過挫折,社會大環境淬煉重重,在這個欲望無盡的都市叢林中,她也曾扛不下去,患過抑郁癥。</h3><br><h3></h3></h3> <h3><br><h3>而原生家庭對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那句話:“有的人靠童年治愈自己,有的人靠一生治愈童年。”</h3><br><h3>遇到困難時,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一想到家里,不會有更多挫敗感,而是很安全地獲悉,家永遠都會是力量的源泉,光之所處。</h3><br><h3>姜麗文也正因如此,才更能勇猛去打敗抑郁癥,自內新生。她明白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她不會孤獨、她值得被愛。</h3><br><h3></h3></h3> <h3><br><h3>所以,姜麗文才長成了如今的自信向上。她想做的事都能得到支持,容易滿足的幸福感寫在臉上。<br><br></h3><br><h3>這個在愛中長大的女孩,活出了很多人羨慕的樣子。</h3><br><h3></h3></h3> <h3><br><h3>但太多的人,沒有姜麗文那么幸運。在網上,說到原生家庭對你最大的影響時,有網友留言:“自卑,看見身邊的人家庭幸福,會嫉妒到偷偷掉淚。”</h3><br><h3></h3></h3> <h3><br><h3>娛樂圈這面人性與故事的放大鏡,便不缺被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br><br></h3><br><h3>葉璇,一個備受爭議的女星。她在網上吐槽男朋友前女友,被王思聰稱為“下降頭”。其實許多行為,都是小時候缺愛的投射。</h3><br><h3>父親早早離開,母親在18歲生下她后,甚至不允許葉璇叫自己“媽媽”。酒喝多了,就開始亂發脾氣,打罵葉璇,又抱著她哭。</h3><br><h3></h3></h3> <h3><br><h3>她對著鏡頭想起以前的生活,甚至能笑起來:“那時候媽媽有很多男朋友,都是帥哥。”</h3><br><h3>這種笑容,某種程度是葉璇自我逼迫下的解離。笑代表我不痛,因為沒有情緒,便傷不到自己。<br><br></h3><br><h3>但怎么可能不傷到呢?只要碰到給她一點點愛的人,她便飛蛾撲火般陷進去。</h3><br><h3>孩童時沒有得到的愛,成為她終生匱乏與渴求的幻夢。</h3><br><h3></h3></h3> <h3><br><h3>“央視一姐”董卿在外界的印象中,永遠得體優雅,完美無缺。</h3><br><h3>她的完美,是父母的嚴厲與挑剔馴化而來的。爸爸是報社總編,媽媽是大學物理系教授,出身高知家庭的她,從小就被要求一切都要做到最好。</h3><br><h3></h3></h3> <h3><br><h3>天亮前得去操場跑1000米,不許她多照鏡子,壓抑女孩愛美的天性,把一切時間都用于學習。</h3><br><h3>每次吃飯,就會開始挑董卿的刺:“你這個做得不好,你那個還能更好...”</h3><br><h3>這種壓迫式成長,一方面讓董卿成才,另一方面也使她一輩子都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就算做得再好,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她依舊無法認可自己,活在對自我的審判中,終日惶惶不安。</h3><br><h3></h3></h3> <h3><br><h3>黃秋生的爸爸是前港英政府官員,在黃秋生4歲時離開香港,再也沒回來過。他很久以來都過不了這個坎兒,長成一個性格暴躁,有嚴重情緒問題的人。</h3><br><h3>姜文形容“黃秋生的內心很孤獨,孤獨到破碎”。</h3><br><h3>直到黃秋生56歲時醉酒后,網上發文尋父,才意外找到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他形容這種有家的感覺,是:“好像某些感情、感受給喚醒了一樣,我發覺原來也有我值得開心的事情。“</h3><br><h3></h3></h3> <h3><br><h3>看遍人間冷暖,歷經人世浮沉的他,那一刻竟有了小孩子的語氣:</h3><br><h3>“爸爸曾經在信里面說,只要我是好孩子,他就會幫我搞定一切事情。大概他現在覺得我是好孩子了,才派兩個哥哥回來。”</h3><br><h3>他的內心,是不是沒有停止在想,因為我不是好孩子,爸爸才離開了家?</h3><br><h3></h3></h3> <h3><br><h3>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如影隨形、刻骨銘心。就像網友說的那樣:</h3><br><h3><b>“小時候沒被父母夸獎過,那你以后不管做的多好,都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b></h3><br><h3><b>渴望被認同又永遠覺得自己不配被稱贊。就算你明白你已經很努力了,</b></h3><br><h3><b>而且做的比大多數人好,你知道自己得到的都是該得的,</b></h3><br><h3><b>心里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依然無法甩掉。”</b></h3><br><h3></h3></h3> <h3><br><h3>17歲跳橋少年事件中,很多人都在譴責孩子的抗壓性太差。</h3><br><h3>卻沒想過,在諸多恐嚇式和苛刻嚴厲的缺愛教育中,多少青少年都萌生過自殺的念頭。</h3><br><h3></h3></h3> <h3><br><h3>孩子們就算長大,也可能在黑暗中煎熬。外表雖然正常,午夜夢回卻仍舊會憤怒、會恐懼,在待人處事中不自覺流露出曾經的傷痛。</h3><br><h3></h3></h3> <h3><br><h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h3><br><h3>我們很難去接受,父母本身便是有問題的。但這個世上,有太多父母匱乏愛的能力,用或逃避缺席,或控制支配的方式,去傷害自己的子女。</h3><br><h3>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讓這樣的悲劇,一遍遍重演在下一代身上。</h3><br><h3></h3></h3> <h3><br><h3>最后,送給大家一個日本足球青訓學校列下的訓誡,也許每個人都能讀出自己:<br><br></h3><br><h3>1.飽受批評的孩子學會責難</h3><br><h3>2.被暴力體罰長大的孩子學會仰仗武力</h3><br><h3>3.被取笑的孩子學會沉默不語</h3><br><h3>4.被譏諷的孩子將成為冷漠的人</h3><br><h3>5.受到激勵的孩子學會自信</h3><br><h3>6.被寬容的孩子學會忍耐</h3><br><h3>7.受到贊賞的孩子學會評價</h3><br><h3>8.體會過公平競賽的孩子學會公正</h3><br><h3>9.知曉友情的孩子學會親切</h3><br><h3>10.體會過安心的孩子學會信賴</h3><br><h3>11.被疼愛和緊緊擁抱的孩子學會體察世間的情感</h3><br><h3></h3></h3> <h3><br><h3>- end -</h3><br><h3></h3></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57134742&ver=1590&signature=BcdJ2VeslsR8JY9bBJzTiPdv5Xb3PnWQHw-jQxw64Fc5Vpm74AE1P*15-PLMyGUbKM6EffjXOJxbb1DVmVTrSSaoDJro-sq0VfU1dafujsT3Bu5b75YH-ckoC7kaINGV&new=1">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骅市|
义乌市|
南江县|
大同县|
阿巴嘎旗|
北安市|
厦门市|
双辽市|
肃宁县|
马山县|
铁岭县|
寿光市|
历史|
普安县|
寿宁县|
中宁县|
惠水县|
阿巴嘎旗|
巴南区|
喀喇|
株洲县|
乌鲁木齐市|
清原|
乐平市|
增城市|
鄂温|
台安县|
庆城县|
铁岭县|
肇源县|
启东市|
蓝山县|
云南省|
尼木县|
绥芬河市|
崇左市|
武威市|
清徐县|
滦平县|
和平区|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