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魯山段店窯定瓷之謎

魯陽山人

<h3>  被后人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瓷以胎質潔白細膩、釉面典雅溫潤,裝飾工藝精湛而倍受北宋皇家的青睞和歷代文人騷客所追捧,也被國內外藏家和各大博物館所珍藏。定瓷因燒制于河北定州曲陽,而被稱為定窯。定窯產品以其良好的聲譽自宋以來被南北許多瓷窯競相仿制,形成了以曲陽為中心的定窯系,其它地區燒造的產品被稱為仿定、土定、南定和新定。經調查,定瓷在河南地區也有燒制,已知的有焦作當陽峪窯、禹州扒村窯和魯山段店窯。而魯山段店窯燒制定瓷這種情況過去從未見有人披露,所以知之者甚少,也稱為該窯不為人知的秘密之一(本文把段店窯燒制的定窯系產品仍按習慣稱謂定瓷,實際該提法并不科學)。</h3><h3> 魯山段店窯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著名瓷窯場,其產品豐富、瓷種齊全、工藝上乘,這在多年來發現的器物中都可體現。其燒制的瓷種幾乎涵蓋了全國所有窯場,這種現象實屬罕見,其所產定瓷也是其重要品種之一。</h3><h3> 在中國的陶瓷燒造史中有一論點,即白瓷源于青瓷。魯山段店窯現已發現在戰漢、魏晉時期青瓷燒造已經非常成熟,到唐時已經燒制出很優質的青瓷和白瓷,而到宋代能燒制白釉瓷是輕而易舉的事。近些年在該窯陸續發現大量的各類定瓷的器物殘片(圖1)證明上述推論的正確,而且其造型、釉色、工藝與定州幾無二致,甚至制造水平普遍高于定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帶著疑問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和拜訪了一些研究定瓷的業內人士,終于找出了問題的答案。</h3> <h3>圖1殘片</h3> <h3>  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民族(后稱遼國)在北方一帶逐漸興起,其勢力范圍在最強盛時期一度達到河北南部。北宋取代后周入主中原并在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前后,定州作為定瓷的燒制中心實際是一直在遼國統治之下,并未被宋朝轄制。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在過去的陶瓷史和一些專家的論述里均不見有記載,在敘述定瓷的特征時仍在沿用北宋說和金代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近來也有學者提出定窯應是“遼國官窯”的新提法也是有其一定根據的。而被后人把定窯列入所謂的宋代五大名窯也就名不符實,可以說定窯與宋朝無任何關系。可是宋朝皇帝很喜歡定瓷,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即南宋人葉寘《垣齋筆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就是說朝廷以前很喜歡用定瓷,后來就覺得定瓷有芒口不想再用了,就開始轉用汝瓷。但這里有個疑問,就是說宋朝皇帝用的定瓷是從哪里來的?如是從遼國進口的,那就太損害大宋皇家的面子了,那么歷史上也并沒有這方面的有關記載。只有一條那就是自己燒造的,距都城開封不遠的汝州就是陶瓷燒造基地,而且燒造條件非常優越,也有白瓷的燒制基礎,所以定瓷在汝州(下轄魯山)燒造也就輕而易舉,北宋皇家使用的定瓷應在魯山段店窯燒制,事實已經證明這個推測是正確的。</h3><h3></h3><h3> 魯山段店窯在唐后期已經很熟練的燒制出唐白瓷和唐青花,其胎質潔白,釉面勻凈閃青,底足呈玉璧型,有的底刻“盈”字(圖2),其特征已經很接近早期定瓷。經調查發現段店窯在宋代早期就燒制很成熟的定瓷,有文字記載的器物上還顯示有“太平興國六年”、“祥符三年”字樣的紀年款。</h3> <h3>圖2盈字</h3> <h3>  這些年陸續發現的定瓷器物有瓶、盤、壺、尊、海螺、蓋罐、瓷枕、人物、建筑、玩偶等,釉色有白、黃、綠、藍、粉、紫、醬、黑、紅等,有的器物內外兩色;裝飾工藝有刻、劃、印、貼塑、描金、施彩等,其題材非常豐富。有的在器物上刻劃有花卉、鳥禽、云龍和詩文,底部也有刻字,一般有“官”、“易定”、“尚食局”和“聚秀”、“婉秀”、“奉華”、“五王府”等。印花類器物主要有盤子、碗和粉盒,印花內容是龍、鳳、花卉等。其中描金類器物(圖3、4)占有一定比例,應是定瓷中的高檔品,發現描金的器型有各式瓶類和盤子及個別特殊器型,所描金的器物釉色有白、黑、醬、柿紅,描金繪畫的題材有詩文、人物、動物、花卉,且器底大部都書寫有“官”、“易定”字樣。還有部分器物底部刻有契丹文字,估計是當時對遼國的貿易瓷。還有在器物釉上施彩繪,繪有人物頭像、文字、花卉等。還有一些大型器,如梅瓶、凈瓶、葫蘆瓶、穿帶瓶、佛塔等,有六七十公分高,甚至達一米多。</h3> <h3>圖3官字款</h3> <h3>圖4描金片</h3> <h3>&nbsp;筆者收藏部分魯山段店窯的定瓷器物如下:</h3><h3>&nbsp;&nbsp;1. 白釉龍紋印花粉盒(圖5、6):直徑14.5公分,高6公分,盒蓋上印有一條出水戲珠龍,底部有印文,經辨認為:“華之瓷&nbsp;制為先 藝之佳 定為首”十二字篆文。可見當時人們對定瓷的崇拜,致各窯口競相來燒制,段店窯也不例外,這也是該窯燒制定瓷的例證。</h3> <h3>圖5印龍紋盒蓋</h3> <h3>圖6印盒底篆字款</h3> <h3>2. 黑釉七級佛塔(圖7):高32公分,器身遍施黑釉,塔底空,塔檐和窗欞描金邊,塔身比例協調,制作工藝復雜精美,器物雖小尤顯端莊大氣,這在定瓷的器物中極其罕見。</h3> <h3>圖7佛塔</h3> <h3>&nbsp;3. 里白外醬釉印花鳳盤(圖8、9):口徑21公分,高3公分。白釉面閃青潔白,盤內兩只鳳凰展翅翱翔,盤上部為一圈菠蘿紋,印紋清晰可見。盤邊無釉為覆燒工藝,盤外部滿施醬釉,一器兩釉很罕見。</h3> <h3>圖8印紋盤面</h3> <h3>圖9醬釉盤底</h3> <h3>4. 白釉房屋(圖10):高22公分,邊長21*16.5公分,器身施閃青白釉,該房屋為一間很講究的殿堂,筑在高臺上,房頂四角挑檐,滿布桶瓦,屋脊兩邊有吻獸,屋四角為支柱,左右和后面為井字型格窗,屋前為兩扇門,一扇半開,主人站門口似迎接客人,門口兩邊立有蹲獸,門前還有臺階。該器型及其少見,應是當時寫實性的作品,也是研究宋代建筑風格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h3> <h3>圖10房屋</h3> <h3>&nbsp;5. 醬釉鳳嘴壺(圖11、12、13):高30公分,鳳嘴、花口、捏條柄,圈足無釉墊燒,滿身施醬釉并附描金工藝,一邊描繪有彈琴人物,一邊是唐王維草體詩文:“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種用描金工藝在定瓷上繪畫人物及書寫詩詞的現象,在其燒制史中實屬罕見(經檢測描金用的金屬物質為真金)。底部有“易定”描金二字。關于“易定”,多年來不少學者發表了不少見解,有人認為是指“曲陽定瓷”,有人認為是“可以交易的定瓷”,有人認為是“易州和定州的簡稱”,最后也無統一說法,莫衷一是。根據我的理解為:定瓷以出于定州而聞名遐邇,并受到北宋皇室的喜愛,因上述歷史的原因,只能易地燒制,來滿足宋廷的需求,所以就出現了“易定”。另據《吳越備史》記載,宋太平興國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吳越王錢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獻"金裝定器"兩千件作為朝廷貢品。根據這一文獻資料記述,吳越王錢氏向北宋皇帝進貢的“金裝定器”應為描金定瓷(也有人認為是器物鑲金邊)。吳越國并不產定瓷,這些"金裝定器"從何來?筆者認為不太可能舍近求遠從遼國進口(至今在定州定窯遺址還未發現有描金類器物),應該是在離京師不遠的魯山段店窯定制。</h3> <h3>圖11鳳嘴壺</h3> <h3>圖12鳳嘴壺</h3> <h3>圖13壺底</h3> <h3>6. 白釉鴛鴦型燈臺 (圖14、15) 高15厘米,長15厘米,一臥狀鴛鴦脊部有盤口管形燈臺,底部刻有十幾個契丹文字。該器物在魯山段店窯的發現絕非偶然,該窯曾出現過遼國壽昌、大安等年號的器物,也出現過金國大定年號的器物。可見當時宋與各國交往的頻繁。</h3> <h3>圖14燈臺</h3> <h3>圖15底文字</h3> <h3>7. 白釉三足玄紋尊 (圖16)高11.5厘米,口徑18公分,器身有三組七道玄紋,底部有三只如意腿支撐,器身內外施釉,底中間部分無釉,做工精美、器型大氣,造型與故宮汝瓷玄紋尊類似。用途應為皇家禮器。</h3> <h3>圖16三足弦紋尊</h3> <h3>8. 白釉法螺 (圖17)長18.5、直徑15厘米左右,器體施白釉,螺尾部無釉,器身劃有規則的波浪紋;該器物為仿海螺造型,殼為螺旋狀,中心聳起錐形體,喇叭口,尾端有一小圓孔;該器做工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此同型器物曾在宋定州靜志寺塔出現。該器應為佛教器具。</h3> <h3>圖17法螺</h3> <h3>9. 白釉蟬紋平底刻字碟 (圖18、19)口徑15.8厘米、高2.2厘米,器體施白釉,小葵口,內刻有兩只對頭蟬紋,碟底無釉并有刻字,內容為:“供養舍利 太平興國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吳承訓 錢叁拾足陌”共28字。巧合的是,此碟及刻字內容與1969年定州靜志寺塔地宮出土的定瓷碟非常近似,不但都有對蟬紋且書寫內容完全一致,只是后者是墨書而非刻字;另外這兩只碟尺寸也有差異(后者小些,口徑為12.4厘米);更巧合的是靜志寺塔地宮同時出土的定瓷器物中不少在段店窯都有發現,如法螺、大尺寸凈瓶、鸚鵡燈臺、四抬轎等。可以猜測,段店定瓷與靜志寺塔出土定瓷二者之間絕非一般巧合,肯定有其內在的聯系,靜志寺塔的出土的定瓷及其它瓷很可能不少就是段店窯燒制。事實到底如何?有待考古人員須進一步研究確認。</h3> <h3>圖18碟面</h3> <h3>圖19底刻文字</h3> <h3>10. 白釉點彩觀音坐像(圖20、21) 高24厘米,通身施白釉,發髻部施褐彩,兩臂和裙擺點褐彩斑及梅花斑,背后有褐彩書寫“大定元年四月造”共七字,大定元年為金世宗完顏雍年號,即公元1161年。該坐像體態端莊,面目慈祥,手捧寶瓶,端坐蓮臺,十分雅致,不失為金代定瓷優秀之作。</h3> <h3>圖20觀音坐像</h3> <h3>圖21坐像后背文字</h3> <h3>11. 卷草紋執壺(圖22、23) 高26厘米,口徑8厘米,底足7厘米,壺腹為六棱,長流長頸長把,喇叭口,典型的宋代造型,底足刮釉處刻有手刻“易定”款識;器身施白釉,壺腹部施褐彩卷草紋,手摸有微凹感,似清代軋道工藝,應為先刻劃卷草紋樣再上彩,此工藝在同期極其罕見,此壺因工藝復雜,在定瓷中應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h3> <h3>圖22執壺</h3> <h3>圖23壺底易定款</h3> <h3>12.白釉孩兒枕(圖24、25),長30.5厘米,高12厘米,寬10.6厘米,平底無釉。一個天真可愛的胖娃娃,身著長袍,腰纏束帶,頭帶圓形裝飾頭箍,側臥在橢圓的雕花長榻上。娃娃頭側枕在左臂上,右手輕放榻邊,左腿微蜷,右腿長伸,身上置一如意型枕面。娃娃面部刻劃精細、五官清晰、微閉雙眼、幼稚可愛,把兒童酣睡的姿態表現得活靈活現。瓷枕在定瓷中較常見,娃娃造型是其主要題材,但此種造形較罕見,應屬北宋定器中優秀之作。</h3> <h3>圖24孩兒枕</h3> <h3>圖25枕底</h3> <h3>13.白釉達摩頭部雕像(圖26、27),高22厘米,寬17厘米,縱18厘米。整體施白釉,白里透黃,平底無釉。整體看頭像似在一塊石頭上雕鑿而成,后部似稍作加工的原石。頭像雕鑿細膩,面部表情出神入化,長眉、高鼻、濃須、閉眼、垂肌,猶如一老者在洞中靜心打坐。達摩是古印度人,南朝時期到中國傳法,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為中國的佛教事業做出重要貢獻,也是家喻戶曉的佛教人物。達摩畫像和雕像也是歷代藝術家創作的重要題材。這座定瓷達摩雕像就是宋代以瓷器形態表現的優秀作品,因其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不見有資料記載,且經近千年保存完好,實屬罕見。</h3> <h3>圖26達摩像</h3> <h3>圖27后部</h3> <h3>  魯山段店窯所產定瓷按器物的時代風格來講,其燒制時期基本貫穿整個北宋及金代早、中期。其制作工藝與曲陽定瓷有明顯差異并有其顯著特點,表現為:一是器型品種明顯比曲陽的多;二是燒制溫度和瓷化程度較高,釉面光亮,玻化度高,不少白釉面泛黃;三是胎質潔白細膩、研磨精細;四是器體刻字和描金工藝的大量出現;五是制作工藝復雜,異型器和貼塑工藝較多;六是大器型高檔次的器物多。這些器物明顯是非民用,應是多為官府或皇家燒制。</h3><h3> 綜上所述,魯山段店窯是唐宋金時期中原地區著名的綜合性瓷窯場,也是為各朝皇室制瓷的重要場所,其燒制品種繁多,而定瓷是主要瓷種之一,因相關史料的匱乏,這一重要的史實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近年來由于定瓷在該窯的發現,才使這一史實得以重見天日。千年前遠離定瓷燒制中心的中原地區所燒制的精美定瓷再次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也為研究段店窯與曲陽窯的關系和館藏定瓷與收藏者手中定瓷的窯口辨別問題提供了更寬闊的思路和實物資料。也可以這么認為:段店窯的定瓷被譽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實不為過。(完)</h3><h3>注:本文曾發表于2015.6《理財收藏》 129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4月28日重新編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当阳市| 玉门市| 东兴市| 抚宁县| 那坡县| 堆龙德庆县| 明水县| 湄潭县| 昌平区| 东台市| 万年县| 武城县| 广东省| 天等县| 大渡口区| 息烽县| 湟中县| 岳普湖县| 微博| 宣武区| 扶风县| 隆昌县| 越西县| 荥经县| 岳阳市| 东丰县| 康保县| 洛浦县| 越西县| 台州市| 闻喜县| 阿坝| 察哈| 措勤县| 古丈县| 阿坝县| 九台市| 西盟| 南阳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