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金華市有兩條梅溪,其一源自金華南山大陽尖由南而北經(jīng)箬陽安地入武義江;其二為蘭溪的梅溪源出金華北山之雷公尖、鵝毛尖,為蘭江最大支流,從東西行百里匯合白沙溪、龍門溪、水閣溪、驥溪,途經(jīng)橫溪、梅江、柏社,至香溪注入蘭江。沿途風(fēng)光秀麗,名人輩出,有 元代著名文學(xué)家、教育家柳貫,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xué)者、記者曹聚仁。橫跨在梅溪上的許多座古橋,因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有的被洪水沖垮,有的因拆建面目全非,也有的橋因路線的改變而廢棄,至今留存下來的寥寥無幾,實在讓人心酸。今趁假期未過,匆匆一瞥,與眾同賞。時值初夏,沿途的空氣中彌漫著楝樹花和金銀花香。</h3> <h3><h3>出金華城沿江而下,風(fēng)和日麗。</h3></h3> <h3>香溪鎮(zhèn)上的老橋,無橋額,問了當?shù)厝睦险咭膊恢0Γ牍湃嘶拶Y修橋鋪路,然今人不說記人名,連天天在踩的橋名也無人記得了。</h3> <h3>香溪鎮(zhèn)石井橋。屬石梁橋,以其橋下亂石上有一穴似井而得名。</h3> <h3>香山禪寺,在香溪寶塔下。</h3> <h3>恰逢香溪寶塔在維修。塔位于小山上,宋代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磚石樓閣式,七層六面中空,通高約為32米,底層石板上刻“大明萬歷丁巳(1617)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寶塔”等題記。各層尚嵌雕有“影摩云漢”、“擎天捧月”、“宛在天際”、“光射斗牛”、“文筆生輝”的石額。</h3> <h3>梅溪與蘭江交匯處。</h3> <h3>橋頭方村的富春橋。石梁橋,七墩八孔,各孔間距不等,北側(cè)部分已成旱孔,南側(cè)兩孔間距最大,原物已毀,改為水泥撐架和橋面,橋頭有三棵古樟郁然。</h3> <h3>建德到金華的高速路跨越梅溪上。</h3> <h3>金華山北看金華山,北山變南山。</h3> <h3>塔山通州橋。說過多次,這次不說了,上幾個圖。</h3> <p>一座翻修得也新也舊的橋。</p> <p class="ql-block">溪灘村附近的濟眾橋。三墩四孔,古橋完整,橋墩立在河灘巖石上,仍舊完好使用中,難得。</p> <h3>墩頭中學(xué)門口的四棵古樟。</h3> <p>宋宅村宋氏家廟,宋濂廟在此。</p> <h3>宋宅鎮(zhèn)陵橋。橋一般,托宋濂福列市保,橋欄和部分臺階新修。</h3> <h3>橫溪國慶村的石拱橋。兩墩三孔不知名。</h3> <h3>施宅大洪橋。有新橋從邊上過,已淪為景觀橋梁,橋南有洪溪古廟。四塊橋扁下游側(cè)兩塊字跡模糊。上游分水尖上方有:古豫夏涼,新亭春熙,下游側(cè):臥秋虹橋,垂冬雪欄。</h3> <p class="ql-block">山灣村的關(guān)帝廟,邊上就是善濟橋和古樟,原本是個很漂亮的一個地方。可惜河道堆了許多垃圾,五水共治沒有澤及到這。我是先看到這座橋的圖片,搜查了許多資料,花了不少時間才確定這座橋的位置。有的橋整修的不倫不類自然不好看,但好好的橋,村上不管不顧,垃圾為伴尢為難看。</p> <h3>城頭水庫下的河道,一灣綠水,號稱山峽。</h3> <p class="ql-block">莊來村的無名橋。此行中最漂亮的一座小橋。在田野里與周圍環(huán)境很協(xié)調(diào)自然,渾然天成,不易發(fā)現(xiàn),差點錯過。</p> <h3>歸途義蘭道上。</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上虞市|
张家川|
疏附县|
密山市|
美姑县|
昌图县|
穆棱市|
黑山县|
武陟县|
阳春市|
白水县|
时尚|
澎湖县|
左权县|
松阳县|
德惠市|
山西省|
东城区|
舟山市|
周宁县|
京山县|
衡阳县|
阳春市|
兴国县|
成安县|
秦安县|
措勤县|
韶关市|
金山区|
铜山县|
青海省|
永仁县|
长垣县|
绩溪县|
鹤岗市|
河北区|
东安县|
襄城县|
高台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