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圖文原創:瀘江晚秋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若網取則說明</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體裁:旅行筆記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配樂:Snd Angel</i></b></p> <h1><font color="#b04fbb">. <b> 前 言</b></font></h1><h1><br></h1><h1>年前,本人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b>“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b>查百度,知其出于猶太名著《塔木德》。甚為驚奇,于是決定親往旅行感受;于是,2019.4.19.至4.29.經過努力與準備,晚秋來到以色列,這個陌生的國度。</h1> <h1>耶路撒冷,對部分中國人如我而言,是個神秘并恐怖之地。神秘,因為這里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合一的圣地。各教及至多國都強調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四千年來,激烈的紛爭不斷。據統計,這座城市,曾37次被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征服,18次被夷為平地,血腥殘暴,統治者亦不斷變換,并且至今常有流血事件,故覺“恐怖”。</h1><h3></h3><h3><br></h3><h1>1948年,聯合國宣布猶太人復國,首都定于特拉維夫;然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用武力征服耶路撒冷后,1980年宣布它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這里為該國首都。2017.12.6.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承認為以色列首都,曾掀起軒然大波。</h1><h3><br></h3><h1>目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控制。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其為世界遺產。</h1> <h1>其實耶路撒冷市并不大,人口80萬,面積為126平方公里,有老城新城之分。而各國各教派紛爭的老城,面積僅為一平方公里。然而就是這一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擁有1204個猶太會堂,158個教堂,73個清真寺,令人瞠目結舌。</h1><h1><br></h1><h1>下圖即是耶路撒冷老城全景,在清晨陽光的朗照下,它確實很美麗。</h1> <h1>這個老城,被一條高14米寬2.5米的石頭城墻環圍,有12個各有來歷的城門。其中西南側的錫安門,便是1967年,以色列攻打,巴勒斯坦堅守,激戰了六天六夜的地方,被稱為“六日戰爭”,最后以色列軍隊取得了勝利。</h1><h1><br></h1><h1>請看下圖(網取),如今的錫安門,仍然彈痕累累,是永遠的歷史見證。</h1> <h1>上文曾言耶路撒冷老城為三教合一之地:三教均承認自己是亞拉伯罕后裔,都奉耶和華為至高無上的神,而細節則有許多不同。</h1><h1><br></h1><h1>猶太教,創建于公元前15世紀,信仰上帝“耶和華”,奉經書《舊約》,只收納猶太人為信徒。重要的節日為逾越節,住棚節等。</h1><p class="ql-block"><br></p><h1>基督教,創建于公元一世紀,信仰上帝耶和華,并信耶穌是上帝之子,即“圣子”,信耶穌是彌賽亞(救世主),奉經書《舊約》、《新約》合之為《圣經》,接收各國篤信者為教徒,故信徒至今達23億,為世界最大教派。重要的節日為復活節、圣誕節等。</h1><p class="ql-block"><br></p><h1>伊斯蘭教,創建于公元7世紀,信上帝安拉(有人說即是耶和華,因譯音不同),默罕默德為其先知,奉經書《古蘭經》。重要節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等。</h1><h1><br></h1><h1>三教歷史上為爭奪耶路撒冷紛爭不斷,然目前尚能和平相處。請看下圖,老城現分為四個居住區:阿拉伯區(最大)、基督區、猶太區、亞美尼亞區(亦信基督),各自尚安然。到此旅游,一般還是安全的。</h1><p class="ql-block">(題外:佛教創立最早,公元前七世紀,由釋伽牟尼創于古印度,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p> <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次進圣地:拜謁基督教“苦路”</span></h1><h1>“苦路”,即基督教圣子耶穌被抓蒙難,身負沉重的十字架,被羅馬士兵押送,最后至刑場的沿途道路,有14個停留處,稱14站。基督徒至此朝圣,稱為“拜苦路”。</h1><h1>2019.4.21.當我們到達這里時,天氣突然雨與晴幾分鐘內不斷交替,地中海狂風勁吹,十分寒冷。</h1> <h1>沿著狹窄的石砌街道,導游帶我們來至<b>苦路第一站</b>。這里當年是羅馬總督府,現為一所小學校。</h1><h3><br></h3><h1>《新約》說童貞女馬利亞感圣靈而懷孕,生子名耶穌,故稱圣子,其母稱圣母馬利亞。耶穌30歲后開始傳教,他帶著12門徒,于傳教過程中使死亡的少女復活,使顛閑、駝背、盲目等各種病人得到治愈,曾用兩條魚、五張餅解決了五千人的饑餓,并隨時傳播道義。比如眾所周知的:“愛自己也愛敵人”、“人家打你的臉,你將臉另一面也給他”……因此,信徒愈來愈多。</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一站,便是耶穌被判有罪的地方。</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請看下圖,凡有圓形處,均為苦路順序標志。</span></p> <h1>耶穌帶著他的門徒,來到他生活多年的耶路撒冷城傳教,因觸犯了猶太教上層人物權威,他們用30舍克勒,收買叛徒猶大,以“煽動”之名抓捕了耶穌,并慫恿當時的統治者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耶穌有罪。</h1><h1>但殺人如麻的彼拉多,開始覺耶穌無罪,準備鞭打釋放,最后迫于猶太教領袖的堅持,宣布耶穌有罪,并判處釘十字架死刑。</h1> <h1>第一站對面,<b>為苦路第二站</b>,耶穌在這里受到羅馬士兵鞭打與嘲笑。“猶太王”應戴橄欖枝冠的,士兵們卻讓耶穌戴上了帶刺的荊棘樹枝冠戲弄他,耶穌被扎得滿面帶血。</h1><h3><br></h3><h1>在耶穌停留的一至九站,墻上均有標示數字的圓形銅牌,站附近,常建有教堂。此處被鞭打圖,便拍于小教堂。</h1><h3><br></h3><h3>說明:為節約版面,本人將二者作拼圖展示,之前其后亦是。</h3><h3></h3> <h1>沿路店鋪琳瑯滿目,覺與苦路悲涼的氣氛極不協調。后方知,苦路主要位于如今的穆斯林住宅區,也就不足為奇了。</h1> <h1>見一處房門開著,悄然窺視,原來是一位阿拉伯人的家,似乎是客人來訪,與主人擁抱的情景。</h1> <h1>向前拐彎處,<b>為苦路第三站</b>:耶穌在這里第一次摔倒。木制的十字架,因應當能承載人體,很大很沉重,所以累得耶穌跌倒。</h1><h3><br></h3><h1>下方為一小教堂,不少信徒在此伏地參拜。</h1> <h1>在第三站隔壁,<b>便是苦路第四站</b>:耶穌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母親。圣母瑪利亞與耶穌緊緊相擁,心如刀絞。</h1><h3><br></h3><h1>這兒有個較為寬敞的小庭院,院內建有教堂。</h1> <h1>繼續向前,我們到達了<b>第五站</b>:耶穌至此,疲憊之極,用一只手扶墻,留下手印。一位路人西蒙要求為耶穌背十字架,但兇狠的士兵不允許(有說允許)。許多人排隊,等候親撫圣跡。</h1> <h1>穿行幾十米,至<b>苦路第六站</b>:一個名叫維羅妮卡的女人為耶穌擦拭帶血的面頰。那塊擦臉的布后成為圣物,據說保存在意大利都靈。</h1><h3><br></h3><h1>旁邊即是維羅妮卡的家,現成為修道院。</h1> <h1>向前為<b>苦路第七站</b>:耶穌在這里第二次跌倒,再一次被鞭打。這里當年曾張貼耶穌獲罪的告示。</h1> <h1>至<b>第八站</b>: 耶穌在此看到許多婦女為他失聲痛哭,便安慰他們,不要為他哭泣,要為你們自己和自己的女兒哭泣,因末日將到了。</h1><h3></h3> <h1>這是<b>苦路第九站</b>:耶穌第三次跌倒。前方即屬于基督區,可以看到圣墓大教堂的圓頂。</h1> <h1>苦路一站至九站,為耶穌身負沉重的十字架,于地面街道,一步步走向刑場的受難之路,大概一公里左右。<b>后面十至十四站,則在圣墓大教堂發生。</b></h1> <h1>正值中午12點,教堂傳來清亮雄渾的鐘聲。</h1> <h1>圣墓教堂,又稱“復活大教堂”,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東耶路撒冷舊城。圣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h1><h3><br></h3><h1>其原先,這里本為一片空地,至高處為他各各山。耶穌在此遇難后,公元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那太后巡游至此,下令在此為耶穌建造教堂,曾被毀后又重建。</h1> <h1>路遇許多朝拜者,手中持棕櫚枝,到圣墓大教堂參拜。據記載,耶穌進耶路撒冷城時,人們用棕櫚枝鋪地,歡迎圣子的光臨。</h1><h3><br></h3><h1>下圖為一基督教長老,手持棕櫚枝去參拜的情景。</h1> <h1>今天恰值復活節,即耶穌被釘死,三天后復活的日子,午飯后我們趕到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天空晴雨依然交替,有人說真是耶穌蒙難,人們亦遭罪啊。</h1><h3><br></h3><h1>廣場右側臺階,<b>為苦路第十站</b>:因耶穌衣服質地良好,士兵們在此剝其衣,并紛紛爭奪。</h1> <h1>在此排隊達一小時之久,因教堂內正舉行復活節儀式。不時有信徒從入口處出來,至儀式完畢,神職人員出現,我只能通過擁擠的人群,看到幾位黑衣人的頭頂。??</h1> <h1>忽然,我被人群簇擁前進,終于進了圣墓大教堂。它很寬大、精美、金光閃閃,有兩層樓,并且四周有許多小教堂。</h1><h3><br></h3><h1>教堂的每一個釘子,每一塊石頭,均為財產記錄在案。基督教有七個教派,許多年來,各派為爭地盤、財產互不相讓,乃至1920年兩位教士被殺。現規定各派所屬維持原狀,但不知何故,教堂的鑰匙由一位阿拉伯望族管理,每天早晨,由其開門。</h1> <h1>苦路十一、二站,即是兩幅壁畫。<b><font color="#010101">十一</font><font color="#010101">站</font></b>,耶穌被釘十字架,下面有十字架插孔,人們撫摸哭泣。實際情況是釘于他各各山至高處,耶穌與兩個強盜一起受刑。</h1> <h1>苦路十二站:耶穌氣斷身亡。圣子上午被釘于十字架,當劊子手釘畢將十字架直立時,耶穌血流如注,至下午三時,方斷氣。</h1> <h1><b>苦路十三站</b>:耶穌被信徒從十字架上取下,放于一塊長石板上,右側他的母親伏拜哭泣。</h1><h3><br></h3><h1>殷紅的石板(圖取于網),沾滿了圣子的鮮血,人們紛紛在此膜拜,并用手撫摸。</h1> <h1><b>苦路十四站</b>:耶穌墓,也是耶穌三天后復活的地方。墓不大,兩米寬。據傳,這里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基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h1> <h1>墓,就在上圖這兩個神職人員的下方。那天人們層層排隊等候下去參觀,誰知輪到我和同伴司馬時,一位壯碩無比的神職人員,把司馬一手抓住,棄置一旁,我則被推入人群。</h1><h3></h3><h3><br></h3><h1>此時,人群層層把我倆圍在其中,渾身不得動彈。而我旁邊,一位當地中年婦女,每隔一兩分鐘,便大聲嚎叫,聲音極為恐怖。我擔心出事,便使勁全力,一點點往外擠。終于出教堂,我長長地舒了口氣。此情此景,終身難忘。</h1><h3><br></h3><h3>此耶穌墓圖為網取。</h3> <h1>真是一條苦路,出得雅法門,一樹紫荊花怒放璀璨,略微釋放了我沉重的心。覺無論如何,生活是美麗的。這便是本人到達以色列的第一天。</h1> <h1><b><font color="#167efb">第二次進圣城:拜謁哭墻、清真寺</font></b></h1><h3><br></h3><h1>本人這次出行為約旦、以色列之旅,在三日約旦之行后,4.25.跟隨團隊,第二次又走進耶路撒冷老城。 </h1> <h1>. (1)猶太人哭墻</h1><h3><br></h3><h1>從獅子門,進入哭墻一一猶太人的精神家園,較為方便。獅子門,因門兩側各雕刻有兩只石獅而得名。</h1> <h1>步入哭墻,我立即被眼前熱烈而虔誠的景象所吸引。苦墻位于猶太區,又稱西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h1><h3><br></h3><h1>猶太教(Judaism)把該墻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該墻必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復,基督教徒也至此哭拜,所以稱“哭墻”。</h1> <h1>哭墻現用一墻隔為兩半,左側進男性,右側進女性。</h1> <h1>這是一段慘痛的歷史。公元前十世紀,所羅門在此一一耶路撒冷錫安山,建起猶太教第一座圣殿,宏偉華麗。但后被巴比倫人付之一炬。其次公元前五世紀,猶太人又建造了第二圣殿,可是公元70年,又被羅馬人焚毀。整座殿唯剩下一段,即今日之哭墻。</h1><h3><br></h3><h1>兩千年來,猶太人流離失所,散居世界各地。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納粹分子屠殺600萬猶太人民,引起世界人民強烈痛斥。</h1> <h1>每逢節假日、安息日,猶太人民來到哭墻,懷想歷史恥辱與苦難,紛紛痛哭,令旁觀者也心碎哀傷。</h1> <h1>男士要求頭戴白帽,即便旅游者,也發一白紙帽戴上稱“基帕”。因為猶太人覺得這里的天上,就是耶和華居住的地方。以頭對天,為大不敬。</h1><h3><br></h3><h1>有許多信徒,因難以擠近,而靜讀《圣經》。</h1> <h1>人們至此,一邊痛哭,一邊將事先寫好心愿的紙條,塞進哭墻石縫之中。據說因紙條太多,每天工作人員進行清理,取下掩埋土中。</h1> <h1>猶太教分為三個派系,其中經典猶太教,稱作“哈瑞迪猶太人”(Haredi),最為傳統保守,他們信仰摩西,在服裝上亦嚴格遵守舊俗。<br></h1> <h1>一般的猶太教徒,衣著上不過分強調。然經典派猶太教,看,他們的著裝與眾不同:白襯衣黑西裝,頭戴值千元美金的黑皮帽,頭發胡子不能剃掉,而使兩側鬢發長成螺旋形飄逸的彈簧狀,十分引人注目。</h1> <h1>猶太民族十分講求潔凈,進哭墻前,必凈手。據導游說他們進口的任何食物,必須經過驗證,這一點,中國難做到。</h1> <h1>經典猶太教人士,目不斜視,旁若無人,不茍言笑,行色匆匆,但若問路,也會暫停告之。</h1> <h1>據說1600萬猶太人中,哈瑞迪有70萬。他們不吃豬肉等多種食物,不工作,不納稅,亦不服兵役,不看電視,但用電器,如手機,并且不限制生育,每天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念經文禱告。生活由以色列政府補給,是政府不小的負擔。</h1><h3><br></h3><h1>也有不穿黑衣,著米色服裝的哈瑞迪。女性須著長衣,不露小腿等。</h1> <h1>我正嚴肅站立,不妨身邊兩位哈瑞迪經過,被同伴抓拍。有趣,經典猶太教人士,是不與世俗同框的。</h1> <h1>因曾有一位猶太先祖與埃及黑人通婚,故猶太人中也有黑皮膚教徒。</h1> <h1>人多雖雜亂,現場保衛人員也不少,因之秩序井然。</h1> <h1>. (2)伊斯蘭教清真寺</h1><h3><br></h3><h1>那天,本人無意間拍圖一張,今日細看,原來下面是猶太人哭墻;而上方即是伊斯蘭教圣地:圣殿山,著名的金頂清真寺,就座落在這里。<br></h1><h3><br></h3><h1>難怪,雙方紛爭若此!</h1> <h1>圣殿山之金頂清真寺,又稱圓頂清真寺,呈八角形圓頂,據說寺內有一巨石,就是先知穆罕默德,一夜間乘天馬自圣地麥加至此,“夜凌登霄”,與真主對話之處,故為圣地。約旦國王候賽因賣掉一處房產,在寺圓頂上覆蓋24公斤黃金箔片,金光燦爛,為耶路撒冷老城最引人注目之處。</h1> <h1>何為“夜凌登宵”?傳說一天先知默罕默德夢受真主之命,連夜騎行至耶路撒冷,踩一塊巨石升天,與安拉對話之后,在此建圣殿。由此,使得這里成為穆斯林除麥加、麥地之外的第三圣地。</h1> <h1>圓頂清真寺,非伊斯蘭教徒禁入。門口有檢查的守衛,須會背《古蘭經》某段,方允許通過。</h1> <h1>阿克薩清真寺,又稱藍頂清真寺,是伊斯蘭第三大圣寺,平日禮拜在此。建在原猶太圣殿教堂殘存基墻上。猶太人認為此處正是第一和第二圣殿原址,故紛爭不斷。本人遙見,下圖網取。</h1> <h1>我在城外拍的下面這幅,不知是否。</h1> <h1><b><font color="#167efb">第三次進圣地:自由行橄欖山等</font></b></h1><h3></h3><h3><br></h3><h1>我們這個團隊,住宿主要安排在巴勒斯坦伯利恒市。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只是一墻之隔,由伯利恒至耶路撒冷,可乘公交車,30多公里的感覺,兩美元車費。</h1> <h1>四月二十七日,團隊安排自由行,一行五人,決定三進耶路撒冷。上得231路公交車,恰遇一位神職長者。同伴司馬與其用英語問詢,長者很耐心,在近40分鐘的車程中,回答了我們許多問題。直至下車,還特別指路叮囑,謝謝!????</h1> <h1>. (1)橄欖山</h1><h3><br></h3><h1>上得因遍植橄欖而得名的橄欖山,耶路撒冷老城全景奇美地呈現在眼前:蔚藍的天幕下,一幢幢米色的房屋密集排列,中間圓頂清真寺金光閃亮,古老城墻之外,一條公路兩側綠樹成蔭。而位于我們眼簾之下的,則是許許多多的長方型墳墓。</h1> <h1>這些墳墓,價格昂貴。均為猶太教墓區。這是為什么呢?</h1> <h1>原來,猶太教、基督教等,皆宣傳末世觀。即世界有未日,地球會毀滅。當世界末日到來,彌賽亞(救世主)便從天上下到凡界,來拯救信徒。下圖中即為著名的金門,它一直關閉。當世界末世到來,金門大開,彌賽亞就會由此,帶人們(包括死者)飛升天堂。難怪這里有那么多的墳墓:方便。</h1><h3></h3> <h1>聽導游介紹到這里,我不禁思起2012.12.19.所謂世界末日之說。那天,有朋友專門打電話與我告別,據說這天耶路撒冷金門外到處是帳棚。人們在惶恐地等待升天,可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h1> <h1>橄欖山有不少教堂,上圖為天主教堂,基督教派之一。因金頂似洋蔥形狀,俗謂“洋蔥頭教堂。”</h1> <h1>萬國教堂,為多國捐助而建。</h1> <h1>??主哭耶京堂。傳說耶穌在此預感其后的不幸而哭泣,此教堂造型似一滴眼淚,耶穌的眼淚。</h1> <h1>下圖為圣母安息堂,圣母瑪利亞離世后,在此安息。</h1> <h1>下圖即是耶穌與門徒最后舉行晚餐之地,不似達芬奇那幅名畫《最后的晚餐》有桌椅,中間擺一樹枝示意。</h1><h3><br></h3><h1>也就是在這里,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了30舍克勒(導游語,有說金幣),以吻耶穌為暗號,出賣了耶穌。</h1> <h1>卡西馬尼園這8棵三千年的橄欖樹,見證了歷史,據說耶穌受難前,來過這兒。</h1> <h1>下得橄欖山,多見以色列女民警。鏗鏘玫瑰,耶路撒冷一道美麗的風景。</h1> <h1>. (2)以色列博物館</h1><h1>從橄欖山下到公路,我們打車至以色列國家博物館,20公里的樣子,的費120謝克爾,合240人民幣呢,其實不需的。在耶路撒冷新城,沿路街道寬闊,房屋整齊,可惜車速極快,圖片難拍。<br></h1> <h1>以色列國家博物館,世界著名,里面很大,藏品豐富。但由于時間緊,又無導游講解,大概急急的轉了一圈,拍幾幅圖作罷。</h1><h3></h3> <h1>感覺古代的中東女性,很會裝扮自己。</h1> <h1>這些織物造型美觀,質地優良。</h1> <h1>下圖為死海古卷博物館外型,沿石階而下,古卷展于館內,不允許拍照。</h1> <h1>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死海古卷》。遠在第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百年的時候就被藏在死海西北的山洞中,此地離耶路撒冷大約只有十五、六里的路,1947年春天,被一個牧羊人在死海附近的山洞里發現,即最古老的猶太文獻手稿,現今被稱作《死海古卷》。這次偶然發現,成為本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死海古卷不僅有重要的文化科研價值,并且也部分地解決了《圣經》有關爭議。</h1><h3></h3> <h1>. (3)耶路撒冷老城游</h1><h1><br></h1><h1>時間已至下午,在大馬世革門,幾人商議,決定再進老城,逛一逛集市,重新回顧耶路撒冷。</h1><h3><br></h3><h1>大馬世革門,為耶路撒冷最繁華的門,因通向大馬世革方向,故命名。</h1> <h1>這天是猶太教逾越節最后一天,街道上人群非常擁擠,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沖入其中。</h1><h3><br></h3><h1>“逾越節”,見《舊約》書云,公元前十五世紀時,耶和華見猶太人在埃及受盡折磨,于是讓猶太先祖亞伯拉罕告訴人們,在房門涂羊血作標志。夜間耶和華在埃及上空<b>穿越</b>,凡不涂羊血的埃及人家長子,便被屠殺。逾越節是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相當中國的春節。</h1> <h1>老城集市非常熱鬧,許多商店商品吸人很球。沿路亦有許多咖啡館,覺布置都像山洞中一般,充滿神秘的氣息。</h1> <h1>夕陽西下,游人依然擁擠不堪。我們聽從一位猶太籍導游指引,由城內側面小街,回到大馬士革門乘公交車回伯利恒。</h1> <h1>由于我一人先行坐公交,下車至酒店概有兩三百米路。伯利恒阿拉伯人一家,見我方向迷惑,便不厭其煩,送我一直到達酒店。十分感動,友情銘記永遠。祝好!????</h1> <h1>而當我進入酒店,豐富的晚餐已經開始。出游以色列、約旦、伯利恒多天以來,食物皆品種多多。肉類、奶類、糕點類、蔬菜類、水果類,自助餐任選。有些吃不慣,不過沙拉類,至今懷念。</h1> <h1>下圖夕陽下的耶路撒冷老城全景,為美友游云拍攝,籍此回味無窮。世界“九分美在耶路撒冷”嗎?此話自是猶太人愛家鄉的夸張。然今日一行,覺這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老城建筑古典風情,人文故事魅力無盡,當地百姓生活富足,還是美的。只是幾千年歷史,血雨腥風,令人沉痛,也算是凄美吧。</h1><h3><br></h3><h1>耶路撒冷,幾日相遇,你,會是我永遠的牽掛!</h1><h3></h3> <h1>. <b><font color="#ed2308"> 結 語</font></b></h1><h1><br></h1><h1>耶路撒冷老城,就在我三次匆匆一瞥中,完滿地劃上句號。匆匆一瞥,自是走馬觀花,但總算對之前空白,有點點兒填充,也就不虛此行。</h1><h3><br></h3><h1>有關這一地區,知識浩如煙海;小城故事,多如牛毛,遺憾,只有待日后逐漸豐富了。</h1><h3><br></h3> <h1>希伯來文“耶路撒冷”,本意是“和平之城”,可是,三千年來,這里的殺戮、戰爭從未止歇過。我們今天到此一游,感受到的是宗教思想紛繁下的和平氣息,但人們都知道,這和平之中,潛藏著殺機。</h1><h3></h3> <h1>中東地區的人民,渴望和平。1992年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拉賓,曾是六日戰爭的指揮。但他看到一幅阿拉伯男孩仇恨眼晴的圖片后,幡然悔悟,由此倡導和平。<span style="font-size: 17px;">1993年9月,根據“以土地換和平”原則,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領導人</span>阿拉法特簽定了有關和平的協議,世界人民稱頌。</h1><h3></h3><h3><br></h3><h1>可是,拉賓總理的這一作法,遭到了猶太極右翼分子的強烈仇恨,一位25歲的猶太青年阿米爾,于1995年11月4日的夜晚,在特拉維夫的和平廣場,總理拉賓進行了他人生和平演講結束時,從很近的地方沖入,開搶殺死了這位和平衛士,舉世震驚!</h1> <h1>2019.4.26.我們來到了簡潔的特拉維夫拉賓廣場,深切悼念這位世界和平獎獲得者,熱淚盈眶。請看下圖3個點:最下為殺手位置,最左為拉賓總理位置,右為保標位星。之間只有一步之遙!</h1><h3><br></h3><h1>導游說,因以色列沒有死刑,殺手阿米爾被判終身監禁,至今關在牢中。當時一位猶太女人瘋狂地愛上了他,當局只有批準二人結婚,后竟然生一男孩,真是咄咄怪事!</h1> <h1>受盡苦難,命運多舛的猶太民族,阿拉伯民族啊,晚秋,一介普通的中國公民,通過此行見聞,唯祝巴以沖突和解,中東地區安寧!????????</h1><h3><br></h3><h3>約6500字,冗長之作,謝謝收看!??</h3> <p class="ql-block"><b>瀘江晚秋 2019.5.3. 初稿于昆明</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荣成市|
民权县|
伊宁县|
吴川市|
开阳县|
同仁县|
天柱县|
凌源市|
龙井市|
慈溪市|
喜德县|
黄骅市|
莒南县|
无棣县|
古交市|
瑞金市|
娄底市|
金昌市|
凉山|
阿拉善盟|
徐水县|
四平市|
北安市|
玉山县|
湘乡市|
石门县|
汕头市|
卫辉市|
莱阳市|
如东县|
绥棱县|
镇原县|
永登县|
平乐县|
淮南市|
内丘县|
贵定县|
邓州市|
东丽区|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