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北部南嶺山脈中段,地跨韶關、清遠兩市的乳源、陽山、連州三縣(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由乳陽、大頂山、大東山、秤架、龍潭角等五個管理處分片管理,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0′~113°04′,北緯24°37′~24°57′。總面積達5.84萬公頃,是廣東省最大面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h3><h3>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是眾多瀕危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這里也是南來北往候鳥們的棲息、補給的驛站及原住民(鳥兒及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h3><h3><br></h3> 谷雨時節中的4月,雨水充沛萬物蔥蘢勃勃生機,候鳥們已陸續踏上回家的路,為了與麗羽相遇在4月,我不辭勞累赴韶關乳源?南嶺。錄得環頸雉、棕背田雞、笛鷹鵑等麗羽的倩影……<h3><br></h3> <h3>環頸雉(雄)</h3><h3>環頸雉(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雞、野雞,共有31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棲息于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由于外形似雞,故俗稱“野雞”。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我國各地多有分布,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處尚未發現。</h3> <h3>繁殖期的環頸雉雄鳥頭上會有一對討喜的小角丫,當向雌鳥求愛時會豎起來。</h3> <h3>環頸雉(雌)</h3> <p class="ql-block">早晨上山途中偶遇笛鷹鵑(個人新種)站在電線上,是出來找早餐吃呢,還是晨運完在此歇歇腳?不得而知。</p> <h3>笛鷹鵑</h3><h3>笛鷹鵑(學名:Hierococcyx nisicolor):形外觀與鷹鵑相似,但體型要小很多。體長28-30厘米,體重69·2-93克。羽色與雀鷹略似,但嘴尖端無利鉤,腳細弱而無銳爪。頭灰;背褐;尾具寬闊橫斑;喉及上胸具縱紋,下胸和腹密布橫斑;兩性相似。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腳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后,趾不相并。雌雄外形大體相似,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h3><h3>有巢寄生的習性,自己不營巢,寄生于喜鵲等鳥類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雛鳥將寄主雛鳥殺死,被寄主喂養至成熟。一般棲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帶以及限于樹上活動。分布于中國和東南亞。</h3><h3>注:笛鷹鵑曾經歸屬于杜鵑屬(Cuculus),2014年由IUCN重新分類,歸屬鷹鵑屬(Hierococcyx)。英文名稱“Hodgson's Hawk-cuckoo”是紀念東方學者和生物學家布萊恩·霍頓·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h3> <h3>雨中的棕背田雞</h3><h3>棕背田雞是一種中等體型并具明顯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雞。雄雌同色。頭頸和下體深煙灰色,頂和枕部顏色較暗,頭側顏色較淡。上體自額部至尾部,包括兩翼的表面、內側飛羽均為橄欖色。尾上覆羽綴有白斑,飛羽為黑褐色。頦部和喉部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并具有暗橄欖褐色的橫斑。虹膜紅色;嘴偏綠,嘴基有紅色斑,到繁殖期時這個紅斑更為鮮艷;腳和趾為暗紅色或磚紅色。通常棲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溪流、灌叢、濕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帶。躲躲閃閃,常黃昏活動。主要以各種水生昆蟲為食。幼鳥在出雛后不久即能步行并隨親鳥離巢覓食,此后不再回巢。繁殖期為5-8月。分布于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北部、尼泊爾、老撾和中國。</h3> <h3>雨中的綠翅短腳鵯</h3><h3>綠翅短腳鵯(學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共有9個亞種。中型鳥類,體長20-26cm。頭頂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軸紋,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上體灰褐綴橄欖綠色,兩翅和尾亮橄欖綠色。耳和頸側紅棕色,頦、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縱紋,尾下覆羽淺黃色。</h3><h3>棲息在海拔1000-3000m 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林緣疏林、竹林、稀樹灌叢和灌叢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動。多在喬木樹冠層或林下灌木上跳躍、飛翔。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部分昆蟲,食性較雜。</h3><h3>分布于東喜馬拉雅山區至印度東北部、中國、緬甸、越南、老撾、泰國、馬來半島等地。</h3> <h3>白頰噪鹛</h3><h3>白頰噪鹛(學名:Pterorhinus sannio):中型鳥類,體長21-25cm。雌雄羽色相似。前額至枕深栗褐色,眉紋白色或棕白色、細長,往后延伸至頸側。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體包括兩翅表面棕褐或橄欖褐色,尾栗褐或紅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沾棕。頰、喉和上胸淡栗褐色或棕褐色,下胸和腹多呈淡棕黃色或淡棕色,兩脅暗棕色。特征明顯,野外容易識別。 相似種畫眉眼周白色,頰不為白色,明顯可與之區別。</h3><h3>隱匿于次生灌叢、竹叢及林緣空地 。分布于印度、緬甸、老撾、越南以及中國的甘肅、陜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東的華南大陸、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區以及活動于山丘、山腳及田野灌叢和矮樹叢間。</h3> <h3>黑喉山鷦鶯</h3><h3>黑喉山鷦鶯(學名:Prinia atrogularis):體長16厘米,是一種長尾的褐色鷦鶯。具明顯的白色眉紋及形長的尾。特征為胸具黑色縱紋。上體褐色,兩脅黃褐,腹部皮黃;臉頰灰,具明顯的白色眉紋及形長的尾。無下髭紋,下體少黑色。虹膜淺褐色,上嘴暗色,下嘴淺色,腳偏粉色。</h3><h3>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低山丘陵及開闊河谷、平原地帶的林緣、灌木草叢之中。常見于海拔600-2500米的丘陵山地。留鳥。常見單個或成對活動,秋未冬初3-5只結成家族群活動。活動時在枝葉叢中跳躍,有時也見在地面上奔跑。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白蟻、甲蟲及其它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不丹、中國、印度和尼泊爾。</h3> <h3>山里的孩子黃腹鷦鶯與白頭鵯——</h3><h3>好山好水出美女,好山好水出靚鳥</h3><h3><br></h3> <h3>黃腹山鷦鶯</h3> <h3>白頭鵯</h3> <h3>矛紋草鹛</h3><h3>矛紋草鹛(Babax lanceolatus)為鹟科草鹛屬的鳥類。中型鳥類,體長25-29cm。頭頂和上體暗栗褐色具灰色或棕白色羽緣,形成栗褐色或灰色縱紋。下體棕白色或淡黃色,胸和兩脅具暗色縱紋,髭紋黑色。尾褐色具黑色橫斑。相似種大草鹛個體較大,體色較灰,上下體幾全為灰色具黑褐色縱紋;棕草鹛上下體羽幾全為棕色具細的不甚明顯的暗色縱紋。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的高海拔草原、亞熱帶或熱帶的高海拔疏灌叢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h3> <h3>綠野游蹤</h3><h3>林海深處聞鳥語,常恨不能生云間,此山過后還復來,相約麗羽尋夢人。</h3> <h3>拍 攝:唯卉</h3><h3>編 輯:唯卉</h3><h3>感謝賞析</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山市|
宣恩县|
贡嘎县|
和林格尔县|
兴城市|
雅江县|
新宾|
化州市|
枣阳市|
永定县|
长汀县|
西藏|
莫力|
福海县|
渝北区|
望谟县|
金乡县|
连城县|
佛坪县|
正安县|
辽阳市|
遵义县|
台北县|
章丘市|
荥经县|
潜山县|
武安市|
龙门县|
基隆市|
安徽省|
永善县|
运城市|
金门县|
五华县|
巴东县|
阳春市|
青川县|
清镇市|
深水埗区|
辽宁省|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