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這個世界上,讓我最敬佩和最值得我去尊重的人、就是父親。</h3><h3><br></h3><h3>父親雖然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除了勤勤懇懇的,任勞任怨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自家的田地上耕耘莊稼之外,為了貼補家庭開支,他還摸索、自學了一套做磚瓦、燒制磚瓦的手藝。</h3><h3><br></h3><h3>因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可以說、我的童年時光,除了去學校讀書的時間之外,在剩余的所有時間里、幾乎都是與父親在一起度過的,和父親一起去山上砍柴、和父親一起去野外割牛草、和父親一起去學種收莊稼、和父親一起去學做磚瓦等等,這些日子雖然是很艱難與辛酸,但父親卻教會了我堅強和勇敢、讓我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好習慣,讓我更早的懂得了社會與生活的不容易、以至讓我過早的成長、成熟和懂事,更多的是讓我明白了勞動最光榮、勞動帶來的收獲,好處及許許多多人生的道理。</h3><h3><br></h3><h3><br></h3> <h3>說起父親,父親的一生、已是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的,三歲喪父(我的爺爺),他是我奶奶一手撫養長大的,有兩個姐姐,(即我的兩個姑姑)沒有哥哥、也沒有弟弟,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卻得由父親一個人去面對、去承擔。</h3><h3><br></h3><h3>“環境造成人和改變人”俗話說得一點都沒錯,貧寒的家境讓父親過早的成熟、懂事、能干和心靈手巧……其次,我最佩服父親的一點、那就是父親的記憶力超強,凡是他聽過的話或故事,幾乎都是能一字不漏的講出來,他所經歷的事情、也總是記得清清楚楚,但凡是父親見過的手藝、只要他去認真的查看一遍之后,就能模仿出以假亂真的東西,比如木工中的怎么要墨、怎么穿斗的起房坐屋、打桌椅板橙、裝木樓等等,又比如編織各式各樣的竹器、編織各種毛衣(聽別人說,父親還幫別人織過毛衣去娶過媳婦呢),又比如學做磚瓦等等,幾乎樣樣都是能自學成師、雖然手藝不是很精湛,但能做出來、也像模像樣的,只可惜、年輕的我太貪玩耍、沒遺傳上他身上的手藝,很是遺憾,要想學、也有些力不從心了。</h3> <h3>父親、中等身材,頭發有些自然卷曲、發際很高,國字形臉、目清目秀的性情中人,說話的聲音很干脆、很洪亮、也很直接,心中有什么話、有什么事,從不掖著、藏著,直來直去的說出來,總不會去拐彎抹角,這點、我的性格倒有點和他相似。</h3><h3><br></h3><h3>父親是四四年出生的,經歷了土改、大躍進、過糧食關、集體化搶工分,做副業等年代的變遷,鋪過路、殺過豬、做過泥水工、做過石匠、做過木工、做過牙舟陶瓷生意、做過百貨買賣、在生產隊里打過米(脫稻谷)等等,也曾是寨上生產隊的幾任隊長,為著集體的利益起早貪黑、含辛磨苦,付出了很多。</h3><h3><br></h3><h3>父親平易近人,很隨和、也很謙虛,為集體的事想得很多,為自己的事卻想得很少。說到這點、我不得不說,父親還略懂些民間草的偏方,治病救人也是他的拿手絕活,但他給人治病、從未收取任何費用或一分一厘,并且隨叫隨到,不管是天晴、刮風、下雨,還是活忙,或是半夜三更,他都要去,且不拖延一分鐘,直至將病人治好為此,有時候、人家帶病過來就診,不收任何費用不說,還招待別人生活,住宿,父親的菩薩心腸,也是我學習的楷模,父親常對我這么說:“人是三節草、不知那節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個人、都會有困難或落難的時候,有條件、幫扶別人一把、幫人若幫己,說不定那一天我們也會有困難的時候、也才會有人問我們一聲、扶我們一把……即便是別人忘本了,不記得了,也不要去責怪別人,做好事、本來就不需要回報的,當著是積德納福、修陰功;但別人對我們的幫助與恩惠,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人家的恩情、要懂得感恩和回報,做一個有情有義、有良心的人……”</h3><h3><br></h3><h3><br></h3> <h3>父親還有個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做菜和飲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每天都要炒上幾個小菜、喝上貳兩酒,說是養身體、促進身體里血液循環,但他喝的酒、都是自己一手釀制的天鍋烤米酒及包谷燒,喜歡喝酒、卻從來不會醉酒的人,因為父親喜歡喝酒,我們也常常有口福吃到各種美味。</h3> <h3>但在這些所有的記憶中,和父親在一起學做磚瓦的時光、也是我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時光。</h3><h3><br></h3><h3>在八十年做磚瓦,全是手工操作、且交通相當的不方便,從家門口到公路邊、要有兩三里的路程,做什么事、都得肩挑擔抬、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和超強度的勞動,至今回想、都讓我后怕和膽怯。</h3><h3><br></h3><h3>盡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艱苦,父親決定做磚瓦的事情最終還是做了下來。</h3> <h3>做磚瓦,要經過選址、挖泥、踩泥、做磚瓦、曬磚瓦、收磚瓦,備毛磚、挖窯坑、徹磚瓦窯、挑抬煤炭(燃料)、裝磚瓦、燒磚瓦、放窯堤水、出磚瓦等一系列的操作工序,看似簡單、好玩,但真正做起來、卻是千辛萬苦。</h3><h3><br></h3><h3>選址、挖泥,這是做磚瓦的首要工序,要想做磚瓦、泥質好壞很重要也很關鍵,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選不帶泥沙的黃粘泥土地段或不帶砂石的白線泥地段,正好家鄉名叫黃泥壩的地方、我家有份七分寬、十九丘的小灣田正是這種泥質,做磚瓦管他賺不賺錢,就當著是開田吧。</h3><h3><br></h3><h3>于是,父親就忙活了起來,找到實用的位置、劃上一個大圓圈、除去三只深的肥土泥、見老底泥后、就開始挖泥了,而這個挖泥、根本不像我們種莊稼翻土那樣的簡單,需一小鋤的、一小鋤的,慢慢地挖著,當碰到砂石、木料或其它雜質時,還得撿開,待第一遍挖好之后,撒上些適量的水分,接著挖第二遍、第三遍……直至將泥土挖精細、挖成茸狀,然后再撥上些適量的水分,讓其浸透水分、靜置一個晚上的時間至軟糯。</h3><h3><br></h3><h3>待到第二天清晨,天剛剛放亮、父親用青草或米糠調稀釋喂飽家養的大水牯牛后,就會把我也喚醒、同他一起出發前往黃泥壩。</h3><h3><br></h3><h3>當來到挖好的泥塘中,父親用布把牛的雙眼遮蓋住、然后一手牽著牛繩子、一手捏著牛刷條(即用來吆喝牛時用的竹杈枝)吆喝著牛圍著泥塘子轉動著,待轉動踩出一定的牛腳印后,還得用泥弓弦割上冒高出來的泥塊封上牛腳印,接著繼續轉動,反反復復的、前前后后的踩動四五個小時、直至將泥塘里的泥踩成細膩的糍粑狀才大功告成,這時、已是中午十一二點的時候了,日頭高照、人又饑又渴又餓,水牯牛也累得噓噓噓的直喘粗氣。</h3><h3><br></h3><h3>此時,放牛到田埂邊吃草,我和父親還得將踩好的泥割起來、堆放好、用腳踩動至相生、一層層的堆放、一層層的踩動、直到將所有踩茸的泥堆成一大堆、蓋上薄膜油紙、這樣才可以牽著牛回家去吃午飯。</h3> <h3>吃午飯回來之后,就可以割上適量的泥塊(割泥塊也有講究哦,揭開薄膜油紙、朝著順手的位置,從上面一層一層的往下割、估計兩塊磚的份量、不能多、也不能太少)接著就可以進行雙磚箱的手工磚操作了。</h3><h3><br></h3><h3>操作方法也是極其好玩的,先在泥塘挖出一個站臺、放臺口面放上一塊平整光滑的厚石板,撒上些草木灰,放上父親自己制作好的木制雙磚箱,將切好的泥塊放到磚箱旁邊的另一塊大石板上、整形成倒梯形的樣子、雙手托舉起,對準磚箱,用力猛灌注進去,一陣風吹過的瞬間,泥裝滿了磚箱,然后用切泥的木制鋼絲弓弦割平磚箱底部,用事先備好的磚板、撒上些草木灰、墊到磚箱的底部、放平磚箱,再用弓弦鋼絲割開磚箱中部、把粘連在一起的兩塊磚分開,接著、將磚箱上面多出來的泥塊割出來去,打開磚箱,這樣、兩塊連在一起的磚塊就做出來了,將其放置在面前一塊堅著平放的木板上、用小木條慢慢的推動著往前放著,以此類推、待做好幾排磚后,停下來、就是曬磚的時候了,說到曬磚、也是有技巧的,在磚口上面也放上塊小木塊、雙手用力、將平放的磚塊轉動倒立過來、夾緊,輕輕的放置于平整的曬壩上,一排排的、橫豎均均勻勻的、整整齊齊的放著、曬著……</h3><h3><br></h3><h3>一天下來,手腳麻利、動作快的,一天可以做上一仟來塊磚,動作慢一點的、就像我、一天也能做出六七百塊磚來(我在這里所說的塊,父親卻習慣稱之為匹,說多少匹多匹磚,而不是多少塊磚)待天黑了,用薄膜油紙蓋上,這才拖著一副疲憊不堪的身子、歪歪斜斜的走回家里去。</h3> <h3>要是曬壩上的磚曬了兩三天陽光后,還得連夜將這些磚塊搬到磚埂子上、整齊的堆起來,直至磚塊完完全全的干透水分時,又得將其搬到磚瓦棚里去堆放起來,這么一堆、直到裝窯時、才動它去了,要是遇上狂風暴雨的時候、收磚、蓋磚、搬磚等,更是繁忙與緊張,累得直趴下。</h3> <h3>要是做瓦片,工序還要更加的麻煩,父親還得做瓦桶(瓦桶的材料都是用杉木樹的枝椏一小塊一小塊你合起來后、用竹釘連接而成,手工十分的難做)、做瓦衣布(要根據瓦桶的尺寸用白紗布鎖邊、包疊、一針一線的縫起來,大小剛剛能撐開瓦桶即行,這個做法、要細心的人也才可做成,若縫大了,瓦衣松弛很、瓦桶不容易成型、若太小了,又裝不上瓦桶)做當板、做切割刮板、做瓦桶轉盤、做鋼絲割泥線等,待有了操作工具,但在踩泥上、比做磚的還要茸一些、糍一些、粘一些,并需要用根碗口粗的杉木棒子豎著、平行放置在轉盤旁的地上,還要用六至八塊厚木板(做瓦術語稱為墻板)橫著、隔著一定的小距(即是板與板之間要留一定的縫隙、以便在切割墻板泥時方便)鋪開、鋪平,接著將踩好的泥、一層一層的放上(先從四角放起)、踩平,踩平、放上,踩至相生,一層一層的堆高,前前后后堆放好五六成泥后,切割去邊角料成正方形,并用鋼絲切割工具、按一定的寬度、切割出一板一板的泥來,慢慢的移動、慢慢的移動,放平、并用撐爬撐住,備一盆干凈水于轉盤邊,瓦桶裝上瓦衣布、放置于轉盤上,接下來、用手濺起適量的清水撒于墻板泥上,用控制牛皮子厚薄的刮刀刮平、拉切出牛皮子、雙手攤起、將其圍起轉臺上的瓦桶一圈,拿來當板、拍好接頭處,用當板按轉盤一圈、將牛皮衣圍緊瓦桶、之后就是拍拍打打一圈至光滑成形,用了刀貼著拍好的瓦桶外轉一圈、固定好高度,切去多余的泥塊,撥出瓦桶、瓦桶底部粘上木宵,輕輕的放置于曬壩上,手動收縮瓦桶,套上另一個瓦衣布,又可做第二個瓦桶了、待第二個瓦桶做成、擺于曬壩時,又可以抽取出頭一個放置于曬壩上的瓦衣布了,如此循環著、繼續做著瓦桶。</h3> <h3>待曬在曬壩上的瓦桶有些硬度的時候,停下手中的活,得一個瓦桶一個瓦桶的圓小口(讓其定形成瓦片的形狀和樣子,如果超時了、曬過頭了,瓦桶定形了而沒有圓小口,這樣瓦片就不規則、也不好看),圓好小口后、讓其曬至小口起白時,這樣、得趕緊擠瓦片了,對著棱角、雙手輕輕一拍,一個瓦桶四片瓦即成形出來,將其疊起來,反過底面,用手扣住、再將其扳正成規則的瓦片形狀,待擠好、整形好瓦片,抱到瓦埂上堆放起來、在堆的時候,力求整齊端正,這樣才不會倒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h3> <h3>吹風不吹果果園,</h3><h3>吹到江邊好渡船,</h3><h3>白日天晴好做瓦,</h3><h3>夜間下雨好打田。</h3><h3><br></h3><h3>天氣晴朗的時候,是做磚瓦的好時節,我和父親就趁著好天氣好好的做著,就這樣日復一日、季復一季的,只要天不雨、我們也越做越有勁頭,我和父親一面做著活、還一面聽著他擺當地的龍門陣、故事、傳說等,我聽得津津有味,從中、也明白了許多智慧、經驗及道理。</h3><h3><br></h3><h3>有時候,由于天氣太過于炎熱了,就干脆脫去上衣或半心袿子,赤著身子干活,有風吹來的時候、人涼快舒服多了,但涼快歸涼快、舒服歸舒服,一旦連曬上個一兩天,人就不舒服,這時,背上就開始發癢、開始脫皮,白色的肉皮一層一層的脫落下來,想抓又不敢抓、想忍又忍不住、又辣又痛又癢、很是難受,但過了幾天之,等脫落的白皮完全脫落干凈后,新長出來的肉皮就會被曬得紅紅潤潤的,已不再疼痛和癢了……要是堅持不住、如果再穿上衣服,過兩天脫下衣服享受陽光的時候、又要脫皮了……一個夏季下來,身上至少也要脫換三四成皮,那些日子、至今想起、是痛苦、是煎熬、是磨煉、是成長、是修行,也是成熟。</h3><h3><br></h3><h3>但一切都過去了,坦然一想、脫皮的滋味嘛!不也就是這么回事,鍛煉了一個人的意志力,也增加一個人的勇敢與堅強。</h3> <h3>等到了秋天霜風天氣的時候,對于做磚瓦的人來說,也是一場考驗與考核。</h3><h3><br></h3><h3>在這個時候做磚瓦,雖然天氣好、損失也大,明明做得好好的磚瓦、如果沒干透,一夜之后、就會變成了霜花、碎散成一塌糊涂的泥巴,如果遭遇這樣的損失,也不必大驚小怪、或者哭爹罵娘,把散落一地的泥巴收拾干凈、放到泥塘里、挖細,撒水等重新來過,如此反反復復的操練著。</h3><h3><br></h3><h3>正因為是霜風天氣,有時候、手腳也會吃不消,會裂開小口子、冒出一片血跡斑斑來,辣乎辣乎的滋味也很是享受,等收活路回家,才用些豬油擦抹、或用些甜酒釀陳泡的年豬下水浮油兌成的汁水抹上,或用些蛇油、貝殼油擦上之后,伸手到火上烤時,一種鉆心的痛疼無法言喻……想想、都已經成為了過去。</h3> <h3>到了冬天,就是挖窯坑、沖毛磚、徹窯子、裝燒磚瓦的時候了,此時、也是一家子人最繁忙的時候了,說到挖徹磚瓦窯、全是父親一個人的設計、施工,什么馬蹄窯呀、什么甑子窯呀、什么扇子窯呀,我根本什么都不懂(直至后來、我才知道這些是磚瓦窯的造形)也不知道什么是什么,父親叫我和泥、我就和泥,父親叫我搬磚、我就搬磚……父親憑借自己的記憶力、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將一層毛磚一層毛磚的、按一定的尺寸伸展、收縮,以不斷磊土的方式向上伸高、不斷收口,配置三個煙囪構造的辦法,準確無誤的將一個大空洞的窯坑徹成了一個精致的磚瓦窯。</h3> <h3>待磚瓦窯做好之后,父親聯系好煤炭、找車運到公路邊,然后是一家人肩挑擔抬的抬回家,可想而知,燒一窯磚瓦要用四噸多燃料啊,一噸要挑二十多擔、四噸多要來來回回挑一百多擔、走四五里的路程啊,那些辛苦、是現在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父親卻帶領我們做到了。從中、我也收獲了很多的經歷和經驗。</h3> <h3>等燃燒備好之后,得著手裝窯了,一般來說,一口窯子得分三壁裝放,后壁裝磚、中壁裝瓦片、前壁(即火壁)裝磚,在裝底部的時候、還得對準三個煙鹵,留出直線的火路、再上一層,就是裝花磚法、一層磚瓦一層煤炭的裝法,不平整的地方、還得用撿來的熟瓦片支墊著,力求控制好空間、多裝下些生胚磚瓦……</h3><h3><br></h3><h3>在裝火壁時,還得考慮磚的縫隙、收縮與安全,裝緊是很必要,其次、在空隙與空隙之間、除了裝上些適量的煤炭之外,還得加入些燒不爛燒不化的鵝卵石加尖至緊。</h3><h3>一口兩三萬磚瓦的容量窯子,一家五六口人、得好好的配合裝個三五天,那些勞作、又有多少人能夠去想像、去體驗、去親身的體驗過呢?那一輩的老人們、生活得實在是太苦了。</h3> <h3>待磚瓦裝好之后,裝置好爐橋和窯門、就可以開火了,就這樣白天夜晚不停的添加燃料、兩三個人輪流值班、在燒至四五天的時候,還得在窯挖開泥、踩漿,做成窯堤、注上水、以便將窯內的火力下壓……連續熬上個六天六夜之后,透過火門、當看到窯門的磚路完全燒亮壁、待煙囪口亮紅至口面上時,說明窯內的磚瓦已燒得差不多了,于是打謝火、讓煤炭的濃煙躥通窯內的每匹磚每片瓦之間,然后封窯門、取出爐橋、讓其燜上兩三小時之后就可以放水了(放水、主要讓流下窯幫的水分產生汽體、促使窯內高溫的磚瓦上色,一般來說、先放火塘水、接著放煙囪水、之后放窯纖(即窯幫水)有經驗的人只要聞到這氣體、就能斷定窯內的磚瓦是什么顏色,有的人從窯內流出的水汁、也能辯認出其窯里磚瓦的顏色。</h3><h3><br></h3><h3>一連放四五天水后、再讓其冷晾四五天后即可開窯出磚瓦了。</h3> <h3>等打開窯門的那一刻,也是一家人期盼已久的希望和收獲,當看到窯里的磚瓦是青色時或鴿子毛色時,一家人高興得跳了起來、這樣的顏色有賣相、能賣個好價錢,在那個時候、一匹磚就能賣個四五分錢,一千塊瓦片只能賣個五六十圓。</h3> <h3>假若窯內的磚瓦呈豬肝色或紅色時,一家人就會白忙乎了一年,價格很低、也不容易賣出去,但不管結果如何、父親總是淡定、不悲也不喜、不慌也不忙的,他還安慰我和家人說、不管是什么顏色都好,只要燒透火了,就能耐用,并用毛主席的的一段語錄對我說:“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勢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夢想。”</h3> <h3>同時,還開導我說:要奮斗、就會有辛苦;要想成熟一番事業、就要去付出,只有付出了,我們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如何,如果什么都不敢去嘗試與挑戰,那么我們來人間、只是白活了一回,想到的事情、只要我們用心做了、就不要怕失敗,從中吸起經驗、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和成功。父親這些引用來的話、聽起來雖然是簡簡單單,卻充滿了智慧、經驗和哲理。</h3> <h3>也是從我和父親做磚瓦的那年起,寨上的木房在逐漸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頂房、磚廂房、小洋樓,我們所做的磚瓦也被搶購一空,我們的日子也在漸漸的好了起來,公路也修通了,出門務工的人也多了起來,在父親的支持下,我是我們寨上第一個出去打工的人,幾經輾轉之后,陰差陽錯的、我才把廚藝當成了我的職業、以至飄泊至今。</h3> <h3>和父親做磚瓦的事、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我一直記著,記著那段難忘的流金歲月、那段人生的經歷、以至銘記著父親對我的孜孜不倦的教誨、啟迪和鼓勵。</h3><h3><br></h3><h3>如今,我已長大、是做了父親的人,但我的父親卻已是滿頭白發了,但他的身體很好,這些都是與勞動分開的,勤勞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父親的美德,勞動最光菜、勞動會帶來收獲、希望和生活的精彩。</h3><h3><br></h3> <h3>今天,五一勞動節又到了,我深深的向父親躹上一躬,道一聲:父親、您一輩的勞碌、辛苦了!同時也祝福像父親一樣的、生活五湖四海的老父親們:祝他們節日快樂、家庭幸福!!祝他們健康、長壽!!!</h3><h3><br></h3><h3>(趙梓均:2019年5月1日凌晨匆筆于福建泰寧)</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广饶县|
叶城县|
永昌县|
文化|
丹棱县|
蒲城县|
栾川县|
江达县|
阜阳市|
弋阳县|
阿拉善盟|
深水埗区|
上饶县|
泰州市|
昭平县|
碌曲县|
胶南市|
通江县|
绵阳市|
柞水县|
泰兴市|
平塘县|
夹江县|
唐山市|
资溪县|
松潘县|
神木县|
寻甸|
鹿泉市|
辽中县|
全椒县|
克东县|
平陆县|
阿坝|
沧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浦城县|
柘城县|
澄城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