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3> <h3></h3><h3>參加“后代重踏父輩路”的活動,要去濮陽市清豐縣冀魯豫軍區抗日紀念館和臺前縣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館,一查地圖,距離太行山大峽谷不遠啊!因為小時候常聽老爸說在太行山林縣附近打游擊的故事,記得最清楚的是馬搭子里面常備食物是柿餅,行軍打仗時候,餓了就抓一個柿餅吃,當時把我饞的,要知道,文革時期柿餅也是緊俏商品啊!不過那柿餅非當今熟知的柿餅。豫北四害:旱,水,蝗,湯(國民黨軍湯恩伯),解放戰爭新三害:旱,蝗,孫麻子(孫殿英〉。老百姓沒糧食吃,山上盛產柿子,這樣就以柿子為主要救命食材。實踐摸索加工,以柿子煮爛捏餅,或曬干打粉加雜食做成干糧…。老爸說天天頓頓當飯吃,吃后肚脹,吐酸水,拉不出大便苦不堪言…。后來上大學的時候,打包行李就是當年老爸用過的馬搭子。想一想太行山大峽谷里面還有著名的掛壁公路,干脆提前出發,2019年6月17日從北京開車經林州紅旗渠/太行山大峽谷/長治市平順縣穽底村,來看看大峽谷,走走掛壁公路,體會一下當年老爸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從紅旗渠進山直到石板巖的道路修的非常好,再往里路就比較差了,屬于年久失修。不過再破它還是有路,想想幾十年前的父輩們在這樣的大山中打游擊,艱苦程度絕非一般!</h3> <h3>18號從太行山大峽谷中隸屬山西長治平順縣穽底村的石玉線到河南濮陽市清豐縣,距離200公里,導航標稱駕車時間為4個小時!因為其中40公里的山路要用2個小時!下午在清豐縣單拐參觀了冀魯豫軍區抗日紀念館(應該是115師的地盤),開啟了“冀魯豫子弟重走父輩紅色路”第一站,開展了緬懷先烈、參觀調研、座談會和贈物等一系列活動。清豐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地處中原腹地,位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毗連,西北與河北省隔衛河相望。清豐縣春秋屬衛,古稱頓丘,東漢末年曹操曾任頓丘令。隋朝出大孝子張清豐,為了紀念張清豐,唐大歷七年,欽定更名為清豐縣,至今被稱為“孝道之鄉”。從1914年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臺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為頻繁。清豐也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曾設在雙廟鄉單拐村,鄧小平、宋任窮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抗日,單拐革命舊址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原紅都”。當年115師在山東山西等敵后開辟根據地打游擊戰,發展的非常好,這里就是115師開辟的根據地!而129師是在華北地區直面日軍,所以打的仗更多更慘烈。在整場抗戰中115師殲滅日偽軍數量是18.2萬人,而129師殲滅的日偽軍數量42萬人。從抗戰危險程度在華北平原和日軍周旋的129師無疑是最兇險的,犧牲的戰士數量也最多,跟老爸同期參軍的好像就活了他一人。在抗戰期間,八路軍犧牲的團級以上指揮官就達114人,加上新四軍中犧牲的41名,東北抗聯犧牲的42名,累計犧牲團級以上197人。由此可見其殘酷性!</h3><h3> 這次我們總共約50名后代子弟來參加活動,其中十幾位是二野(晉冀魯豫軍區)的子弟,有人說是否名不正言不順?其實從根上論,我們還真是根紅苗正!1944年6月4日,中共中央決定任命宋任窮為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黃敬為政委。而1937年時候,宋任窮就是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到1945年8月20日時候,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下轄太行、太岳、冀西、冀魯豫四大軍區。所以說:晉冀魯豫跟冀魯豫本身就是一家人!</h3> <h3>19號下午從清豐縣到臺前縣。一個是富裕縣一個是貧困縣,一到臺前縣立見差異!20號上午去“將軍渡”的“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參觀。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位于豫魯兩省交界黃河北岸孫口鄉境---劉鄧大軍強渡黃河中心渡口處,占地315平方米,共分9個展廳。出口處墻上是當年二野一些指戰員的照片及簡介。</h3> <h3>1947年6月23日,劉鄧大軍主力12萬人由安陽西北部的蔣村出發,6月30日進駐黃河北岸各渡口附近隱蔽。當天傍晚,部隊在東起東阿西至濮縣長達150公里的沿黃各個渡口整裝待發。夜12時整,渡河開始命令下達后,在孫口渡口的先遣戰士乘坐的12只小船像離弦的箭,急速地向南岸沖去,不到一刻鐘就抵達對岸。敵人發覺后,猛烈阻擊。此刻,北岸解放軍炮兵陣地開炮,一顆顆炮彈飛向南岸,一船船戰士迅速過河,先頭部隊即刻攻破了敵人控制的大堤,其他守敵抱頭鼠竄。就這樣,國民黨部隊自詡可以抵擋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一夜間灰飛煙滅。7月1日,劉鄧大軍12萬余人在150公里的地段上,一舉突破了蔣介石苦心經營、被司徒雷登稱為可抵40萬大軍的“東方馬其頓防線”黃河天險,接著又不失時機地取得了魯西南戰役的勝利,1個月殲滅敵人6萬多,揭開了偉大的戰略反攻的序幕。這里是野司渡河處,所以后人稱之“將軍渡”,老爸6縱是在濮縣一帶過黃河。如今在孫口鎮的黃河岸邊,不僅有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還有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每年都有很多人從各地趕來參觀,接受革命英雄主義、群眾路線教育。</h3> <h3>在紀念墻前跟老爸等先烈照片前合影留念感慨萬千。我的父母都對榮譽和名利都看的很淡,幾乎從不對外宣揚他們的經歷跟榮譽。記得我小時候可以隨便拿父母的軍功章紀念章玩,曾有人想要某個胸章當貴金屬做東西(文革時候),我隨手就送人;母親有一張跟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合影,過去在我家從不掛出來,文革時期被我翻出來,不停的涂抹被打倒的領導,從劉少奇一直涂到林彪,最后只剩下毛朱周三人。后來被我當校長的舅舅訓說:不張揚榮譽但也不能這樣對待榮譽……!才沒有繼續“糟蹋”這張極具歷史意義的照片(這張照片是老媽離開12軍到鐵道兵的所以這里就不曬了)。這次參加濮陽的紀念活動,是我第一次作為12軍后代參加的一次紀念活動,更巧合的是,我們12軍6家子弟聚在一桌吃飯,聊起后竟然發現,有五家的母親都是在12軍解放重慶后,在重慶當的兵!</h3> <p class="ql-block">自從接到參加這次“重踏紅色父輩路”活動的邀請后,就特地查閱了一些資料,并千方百計的搞了一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征戰史》。看了看十二軍征戰史,還真有點熱血沸騰!不過它缺失了12軍前身129師769團(王近山跟李德生都當過769團團長)和二野6縱的征戰史。老爸不僅親歷過12軍“建軍”后的全部戰役,同時還經歷了它前身兩條線(抗戰時期769團與解放戰爭前期的六縱)的絕大部分重大戰斗。回想起老父在世時候,經常會跟我們說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事,但是極少會說抗日戰爭的事情。我見到和知道的老爸戰友們,也都是1945年以后的,沒有聽說過一個抗戰時期的戰友。老爸生前非常喜歡看戰爭影視劇,但是當年看《亮劍》時候,老爸是邊看邊大哭,不是流淚,而是滔滔大哭!當時不知道為什么,還以為是人老了的表現。最近幫助老媽整理回憶錄時,了解了一些769團的戰史,才有點想明白了!因為老爸抗戰時期主要在769團成長,經歷過769團的很多大戰惡戰,而作為一線上的衛生兵,經歷的死亡之事太多了!他抗戰時期的戰友幾乎全部犧牲,若不是抗戰勝利前組織就送他到軍校學習,老爸也是生死難料。可以說,老爸認為他也是死過的人,所以一直都是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更不為錢。黨讓干啥就干啥,黨指向哪里就沖鋒到哪!當年從朝鮮回國,國家需要他帶隊去支援內蒙古,盡管跟12軍有著萬分難以割舍的感情,老爸還是二話不說堅決服從命令!由于跟12軍感情太深,老爸生前認為他的軍旅生涯結束于離開12軍。</p> <h3>這次活動讓我們再次回憶起快要忘卻的歷史。響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指示,跟老媽整理出老爸在129師769團跟二野6縱16旅的經歷,重點為《十二軍征戰史》補充點老爸在769團和二野6縱的幾個著名戰斗,就當是為《十二軍征戰史》添磚加瓦再增加點風采。很多內容是老爸生前斷斷續續了解的,有些是參考了眾多前人的回憶和歷史資料。這些僅僅是我作為后人對前輩的一個追憶,若有不當之處見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將紅軍團769團</b></h3> <p class="ql-block"> 老爸1937年9月參軍,先在115師(師長林彪)344旅(旅長徐海東)688團(團長陳錦繡1938年犧牲),后又到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769團(團長陳錫聯,后來鄭國仲,王近山/李德生都當過769團團長)。在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步兵方隊第四方隊就是八路軍129師769英雄紅軍團“夜襲陽明堡日寇機場”方隊,是抗戰中以英勇頑強聞名的四大名團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9日的夜襲陽明堡之戰。這一戰就是769團抗日第一戰。陳錫聯指揮,當時以曾獲得過“以一勝百”榮譽的三營為主攻,一營跟二營擔任阻擊(當時李德生為通信排排長,后來是連營團長)。1937年10月19日晚7點,第3營2個連悄悄涉過滹沱河。晚11點左右,秘密接近機場,戰斗開始,10連跟守機場的鬼子廝殺,趙崇德營長帶領11連勇士帶著手榴彈炸藥包撲向鬼子飛機,一時間火光沖天爆炸頻頻,鬼子24架飛機全部報銷!這次戰斗是八路軍129師奔赴抗日前線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也是八路軍第一次炸毀日軍飛機的重大勝利,創下了中國陸軍一次炸掉24架飛機的光輝戰例。但是這一戰年僅23歲的三營長趙崇德光榮犧牲。陳錫聯更是萬分嘆息:“打了這一仗,犧牲了我這么好的一個營長,真可惜”。</p> <p class="ql-block">129師385旅769團是一支英雄的紅軍團隊,創建于1926年著名的黃麻起義,從鄂、豫、皖根據地出發轉戰川陜根據地,隨四方面軍(紅四軍十師)三過草地,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奔赴抗日前線太行山,1937年編入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自首戰陽明堡大捷之后,陳錫聯帶領769團在前線一面痛快殺鬼子,一面迅猛生長。到1938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這支隊伍已經發展到了8000多人。想當年,129師總共才13000多人。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129師以769團為主力,加上其他部隊,組建了新的385旅。旅長就是陳錫聯,副旅長是謝富治,769團團長鄭國仲。由于769團太能打,擴張太快,后面不斷分兵,編號幾經改變,1943年太行3分區769團,1945年10月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7旅19團,1949年11軍31師91團,1951年入朝參戰改為12軍31師91團,回國后為12軍36師106團。不管怎樣,這支英雄團隊從抗戰769團到以后沿革為91團,再到106團(12軍36師),始終保持紅軍團隊完整的建制。它被許世友司令員稱為“老祖宗”部隊。徐向前、王樹聲親自創建和指揮過這支紅軍團隊。陳再道、王宏坤、張才千等四方面軍許多將領都和這個團一起戰斗過。陳錫聯、鄭國仲、王近山、李德生等著名戰將和以后的120多位將軍都從這里走出,使該團被譽為真正的“百將團”。769團經受了殘酷的血與火的考驗,參加過無數次大小戰斗,創造過如“以一勝百”、“夜襲陽明堡”、“響堂鋪伏擊”、“百團大戰”等許多威震中外、載入史冊的著名戰例,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769團后來發展出太行、冀南兩大根據地,實際上日后二野中的頭牌能打的3縱、6縱都是在769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p><p class="ql-block"> 在《亮劍》中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無疑是一場重頭戲,而歷史上這一戰的原型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戰--韓略村伏擊戰,王近山就是《亮劍》中李云龍的原型。1943年,他在率領部隊返回延安組建新編第四旅的途中,在山西洪洞縣韓略村伏擊了日軍戰地觀摩團,一戰將1名日軍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以及100多名中隊長組成的隊伍,全部被伏擊圍殲。而此戰的參戰部隊是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16團,這支部隊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769團1連、5連、10連、2營機槍連和騎兵連組成的129師東進縱隊,5月擴編為東進縱隊第1、2、3團,7月東進縱隊整編,1團和3團合編為新1團調歸386旅,這個新1團就是后來的16團。看看,從根上論,還是脫離不了769團!</p> <p class="ql-block"> 769團在后來幾年的抗戰經歷了幾十上百場不同的戰斗,其中最著名最酷的兩場戰斗是:百團大戰期間的1940年8月20日的獅腦山激戰以及1940年10月28日的關家垴血戰。</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20日的獅腦山激戰,老爸所部769團(團長鄭國仲)和十四團在獅腦山戰斗中, 與日軍浴血奮戰了七個晝夜。順利地完成扼守獅腦山的任務,為百團大戰的勝利打下堅實基礎,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面勝利立了首功。此戰中769團一營長就是后來的6縱17旅旅長李德生。當時,八路軍總部曾連續4天發布《捷報》,向全國介紹獅腦山戰況。總部首長和129師首長對獅腦山戰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彭德懷副總懷念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總結中,表揚“守衛獅腦山的部隊英勇頑強。”</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28日的關家垴血戰。《亮劍》中有一場李云龍獨立團圍殲日軍岡崎大隊的李家坡之戰,其歷史原型就是關家垴血戰最后769團打上關家垴的部分情節。關家垴血戰,激戰兩晝夜,岡崎大隊大部分被殲滅,共斃日軍400余人,僅有60余人逃走,大隊長岡崎歉被打死。但這次戰斗八路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據陳賡回憶,八路軍129師傷亡2000余人(其中陣亡1000多人),許多連隊打得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紅軍時期的連排戰斗骨干也損失過半。日軍陣地遺尸280余具,另外還有三大堆骨灰。此戰之后日軍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創擊,小股部隊再也不敢輕易出動進入解放區內部。這張彭德懷手握望遠鏡凝神觀察的照片就出自這場戰役。后來在《彭德懷自述》中,他將關家垴戰斗視為自己戎馬生涯中的四大敗仗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鐵血六縱</b></h3> <h3>1945年3月組織調老爸去北方大學醫學院(院長錢信忠)軍醫科學習,1947年元月,老爸從北方大學提前畢業,回到老部隊晉冀魯豫野戰軍。原以為還回769團,但他被派到二野第6縱隊16旅任正連職軍醫。(注:1945年11月,老爸所在的太行軍區部隊整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1948年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縱隊司令是王近山,人稱王瘋子。他手下有三只猛虎,16旅旅長尤太忠、17旅旅長李德生、18旅旅長肖永銀,人稱“三劍客”。)</h3> <p class="ql-block">在人民解放軍中,第二野戰軍6縱同樣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強悍鐵血之師,戰斗中體現出來的亮劍精神令人無比欽佩。這支英雄的隊伍,上至司令員王近山下至普通戰士甚至燒火做飯的炊事員個個都是拼命三郎,口頭禪都是“燒鋪草”,槍一響全體上刺刀,打起仗來嗷嗷叫的瘋勁十足,戰場上這種瘋勁絕對是敵人最畏懼的,以至于連南京國防部都承認6縱為“匪之主力縱隊”。二野很多惡仗、硬仗、關鍵戰役都是6縱打的。如1947年7月13日24時陳錫聯3縱(當時769團還在3縱)發起的羊山集血戰,在幾天攻擊未成的戰況下。7月18日,劉鄧首長決定調增6縱16旅(尤太忠旅)由羊山以北的李莊攻擊羊山集的羊山“羊身”。(原負責打狙擊的16旅調來擔任主攻,這一點跟大楊湖血戰情況類似,那時老爸還沒回16旅);一直戰至28日中午才基本結束戰斗。這一仗全殲整編第66師師部及2個旅,但是我方也是傷亡慘重,16旅有的連打的只剩下幾個人,6縱有好幾個全軍戰斗英雄都在此戰犧牲。</p> <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強渡黃河后,又發起魯西南戰役,連續28天的戰斗消滅敵軍約5.6萬。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是一次路途諸多險阻的進軍,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勝的進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自斷后路,向敵人的心臟地區千里躍進,確是一步險棋。鄧小平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陜北和山東兩個戰場。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陜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 從黃河岸邊一躍而飲馬長江,從晉冀魯豫解放區打到到蔣介石南京的“臥室”門口,這是解放戰爭從中共的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一個轉折。根據戰略部署,劉鄧大軍兵分3路進行躍進。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隨中原局和野戰軍指揮部由中路挺進。在整個躍進行動中六縱擔負掩護野戰軍指揮部和中原局領導機關任務。</p><p class="ql-block"> 當8月17日,先頭部隊順利渡過沙河時候,蔣介石這才如夢初醒,發覺劉鄧大軍南下的企圖不是“北渡不成而南竄”,而是意欲直插大別山這一敏感而薄弱的地區,急令正在雞公山避暑的武漢行轅副主任張軫,到漯河組建行轅前進指揮所,負責堵截南下大軍。我中路大軍渡過沙河后,又分為兩路向汝河前進。中原局、劉鄧總指揮部均在六縱的警衛和掩護下進軍。其時,六縱17旅旅長李德生率全旅為左路,掩護縱隊炮兵和輜重部隊由岳城過汝河;18旅為右路軍先鋒,16旅旅長尤太忠率全旅為右路軍后衛,隨劉鄧首長及中原局由汝南埠過汝河。1947年8月23日下午,當我右路軍趕到汝河北岸時,敵軍3個旅已先于我軍占領了汝河南岸的渡口和村莊等有利地形。汝河并不很寬,但是兩岸陡峭,中間水深三四米,水流湍急,不能徒涉,而渡口船只又早已被當地反動民團破壞和掠走。下午三點多鐘,六縱兩個工兵連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終于架通一座簡易浮橋。但浮橋剛架好,就被敵人的飛機炸斷了。這時尾追我軍的國民黨十幾個師的先頭部隊已同我后衛掩護部隊6縱16旅46團接火,情況萬分危急。前有阻軍,后有追兵,中間橫著一條不能徒涉的汝河,形勢正如劉伯承司令員所說,是“千鈞一發、險惡萬分”。這時離天明只有四五個小時,敵人不斷集中火力轟擊北岸,炮聲隆隆,火光沖天,汝河沿岸從油房店到汝南埠一帶,連綿15公里,村村被放了大火,房子、草垛在燃燒……中原局、劉鄧野司直屬隊和六縱2個旅的3萬人,孤懸在汝河北岸,一場激戰,一觸即發,情況萬分緊急不能有絲毫的耽誤。劉鄧首長親自來到6縱18旅指揮部,劉伯承司令員說:“情況就是這樣,確實很嚴重!如果讓后面的敵人趕上,把我們夾在中間,不但影響整個行動計劃,而且會使我軍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因此,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采取進攻的手段,從這里(手指地圖)殺出一條血路!不管敵人有多少飛機大炮,也不論白天黑夜,我們一定要前進,一定要實現毛主席的戰略計劃!”鄧小平政委接著說:“現在沒有別的出路,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怕任何犧牲,堅決打過去!”當時具體的戰斗部署是:18旅先插到敵人中間去強行通過,16旅接替18旅大小雷崗陣地,掩護全軍渡河。命令:“各團以一至九連的序列,排成四路縱隊,一律槍上刺刀,手榴彈揭開蓋,遇到敵人堅決消滅掉,所過之處不許留下一個據點、一個敵人,打開一條進軍大道!” 劉伯承一改往日儒雅風格,高聲說:“自古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要從敵人的陣地上打開一條血路沖過去!”鄧小平接著說:“千鈞一發啊!現在除了堅決打過去以外,沒有別的出路。橋斷了,再修!敵人不讓路,就打!過不去或轉回去,就完不成黨中央和毛主席賦予的戰略任務!所以,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和犧牲,堅決打過去!” 在劉、鄧親臨指揮的鼓舞下,18旅旅長蕭永銀帥旅團營長們帶頭沖鋒拼刺刀,遇佛殺佛遇鬼殺鬼,經過激烈的浴血奮戰,終于在8月24日清晨,東方泛起了微微的亮色時,打開了一條長5公里、寬4公里的通道,搶占了汝河南岸的橋頭堡大雷崗,血路殺出來了!緊接著用門板和木頭等重新架起了一座浮橋,大部隊立即輕裝,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和隨軍南下開辟新區工作的地方干部分3個梯隊抓緊時間強渡。尤太忠旅長親率47、48團奔過浮橋到南岸,以不到7個營的兵力,固守大、小雷崗和橋頭堡,抗擊著敵人三面火力夾擊,掩護大軍安全渡河。他指揮部隊一邊抗擊敵人,一邊加固工事,準備迎接天亮以后敵人更大規模的進攻。當時16旅除以46團擔任后衛阻擊追兵外,還要接替汝河南岸渡口兩側陣地,抗擊敵人,保護浮橋和通道,掩護全軍過河。縱隊首長命令:46團要在全軍過河后才能撤退,如果來不及脫身,就留在當地打游擊,以后再歸建。領受任務后,16旅尤太忠旅長立即趕到46團,傳達作戰任務,決定由已在46團指揮作戰的旅參謀長賴光勛帶電臺繼續指揮46團以機動防御阻擊追敵,保證大部隊安全過河,堅持到最后勝利。并且要自己想辦法歸隊!</p> <p class="ql-block">汝河血戰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近大別山的最慘烈最重要的一戰,可是被提及的并不多,都知道“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名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就出自汝河血戰中!歷史經常會有一些巧合之事,6縱16旅19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2軍34師。而紅軍期間也有一個著名的紅34師,他在1934年的長征期間,作為紅軍的后衛部隊,擔任著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的后衛任務,相信《絕命后衛師》的故事令多少人震撼和感動。1947年的6縱16旅在正確路線的指引下,劉鄧首長親自指揮下,以絕命之心打勝了一場影響整個解放戰爭的鐵血后衛之戰。汝河血戰是老爸生前談到最多的一次戰斗,一說起這次戰斗就是熱淚盈眶。</p> <h3> 次日拂曉,敵人以飛機、大炮向我汝河渡口兩側陣地狂轟濫炸,接著便分兵幾路同時向我陣地猛撲。敵人幾次沖鋒始終未能突破我軍陣地。在敵人強烈炮火下,浮橋曾被打斷,尤太忠旅長立即命令工兵連干部帶頭搶修,來不及搶修的時刻,一排排的指戰員跳入水中用肩膀扛起門板,用自己的身軀保證機關和部隊過河。激戰到下午,陣地仍牢牢掌握在16旅手中,敵軍未能前進一步。炮火中開始強渡過河,當時鄧小平一直站在汝河邊指揮部隊盡快過河,天上飛機不斷轟炸,6縱隊首長一再催促他先過河,可他還是堅持等大部隊都過后他才離開。過河時,警衛員由于慌張,不慎把鄧小平的行李掉進水中,撈上來時,粗布被子已經被染得一塌糊涂。鄧小平則安慰警衛員說:正好,以后可以當花被子蓋了。當中原局和野戰軍機關、縱隊直屬隊、南下工作團幾千人于24日16時全部安全地渡過汝河,最后才是護衛部隊過河。后衛部隊16旅過河時候,由于傷員太多,前方戰情還緊張,主力部隊必須寸步不離劉鄧首長和機關。所以縱隊機關、后勤、衛生隊再為后衛16旅主力斷后!老爸永遠忘不掉那一刻,是他的好戰友司號員小鬼(以前說過名字,時間長沒記住),不幸中彈犧牲。他將戰友癱軟仍有體溫的尸體抱在懷里,久久不忍撒手,因為來不及也根本沒時間掩埋,只能放在北岸邊。這場喋血鏖戰的汝河血戰,作為絕命后衛的16旅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在前有阻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部隊還要打仗強行軍趕上大部隊護衛劉鄧首長,當下只能帶走一部分輕傷員,有些重傷員不得不留棄在汝河岸邊。老爸含淚說:傷員們真慘啊!在這里,沒有百姓的幫助和后備支援,只能給傷員簡單地包扎一下,負責斷后的衛生隊同志強忍悲痛,盡量給戰友多留點藥品和糧食,旅會計也給了他們一些錢,對他們說:“部隊要走了,還要急行軍打惡仗,帶不上你們,只能靠你們自己了,能走的就走,能爬的就爬,找個地方先隱蔽起來,將來再找部隊。”有些傷員哭泣的懇求:首長帶我們走吧,我們能打仗,別丟下我們!在場的人,包括尤太忠旅長都忍不住的落淚,但是沒有辦法啊!這就是戰爭必然的殘酷選擇。看著這些絕望的傷員,幾乎每個人悲痛欲絕,更有忍不住的痛哭者!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會扔下傷員不管的,據此也可以想象這場發生在汝河兩岸戰斗的殘酷性。鐵血后衛16旅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最后老爸帶衛生隊攜輕傷員們過河后,尤太忠旅長隨即命令46團偵察分隊炸毀浮橋,將國民黨尾追的十幾個師全部擋在汝河北岸,然后率全旅官兵邊打邊撤退,趕上大部隊繼續南進。</h3> <h3>汝河血戰,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緊要、最嚴峻、最關鍵的一次戰斗,也是一場最激烈的戰斗,它不僅關系到整個縱隊的安危,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中原局和野戰軍首長、統帥機關和南下干部的安危,關系到我軍能否完成中央突破的戰略任務。若沒有劉伯承司令員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精神,沒有鄧小平政委的鎮定指揮,沒有6縱全體官兵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絕命之心的鐵血護衛,真不敢想象會有什么結果,不知道歷史會寫成怎么樣的了!其實在戰略價值上,淮河比汝河重要的多,但是淮河的大渡口如正陽的陡溝,息縣的龐家灣和縣城南關,都沒有堵擊部隊。看來是一向自命不凡的蔣介石,根本就不相信劉鄧大軍能渡過汝河,所以才敢在淮河天險唱“空城計”。以至于讓劉伯承僅憑一根竹竿就帥軍輕松渡過!</h3><h3> 汝河之戰突顯了英雄的第六縱隊全體官兵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以血肉之軀為鋪路石為屏障保護了全軍的安全過河,保證了戰略躍進任務的勝利完成。</h3> <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26日的高山鋪戰役是我軍進入大別山后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對大別山根據地的創立具有重要意義。10月29日,毛澤東親自擬稿,以中央名義致電劉鄧,慶祝在高山鋪地區殲滅敵40師及82旅之大勝利。1948年7月,在兵力不占優勢且裝備落后于對手的條件下,6縱隊出奇兵進攻敵極為重要的戰略支點襄樊,以反常規的大膽戰法“刀劈三關”一舉攻下了鐵打的襄陽古城,擊敗川軍名將郭勛祺,生擒大特務頭子康澤,取得襄樊戰役的大捷。此役獲勝,在軍事上極大的調動了敵軍,為我軍以后的作戰提供了有利條件。戰后,6縱第17旅49團被授予“襄陽特功團”的光榮稱號。在淮海戰役中,6縱英勇血戰雙堆集,在只有40戶人家的狹小村莊大王莊,國共雙方投入7個團的兵力殘酷廝殺24個小時,頑強的頂住了敵十八軍和十軍的輪番攻擊;并在戰場成功策動了敵八十五軍第一一零師起義,為摧毀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立下頭功。1949年2月,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參加南下渡江戰役,進軍西南的作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記</b></h3> <h3>1949年10月27日重慶解放后老爸被調到12軍衛生部,住扎北溫泉。離開了幾年來朝夕相處的直接領導34師師長尤太忠和衛生部長詹少聯。兩年后在朝鮮戰場的五次戰役后期,老爸戰場上再次偶遇尤太忠師長,也是在尤師長的幫助下,解救了上千傷員跟野戰醫院。這都想說一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宣傳都是15軍的戰績,其實應該是老爸的12軍最后打贏的!兩個軍的兵團司令還是王近山。具體說來話長,在此就不多提了。</h3><h3> 最后想多說一句:在當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是否也應該在戰術中加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精神!</h3><h3> 后面加兩張老爸在朝鮮戰場的生活照。</h3> <h3>老爸用自己的津貼從朝鮮老鄉那里買的母雞,用雞蛋給傷員補充營養</h3> <h3>停戰以后,野戰醫院繼續留守朝鮮,老爸老媽在戰士們給搭建的茅草房結婚。</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长岭县|
准格尔旗|
绍兴市|
五常市|
府谷县|
新闻|
胶州市|
基隆市|
永定县|
台江县|
伊宁县|
白河县|
邹城市|
嵩明县|
板桥市|
文山县|
顺义区|
奉新县|
新丰县|
习水县|
防城港市|
巫山县|
山阴县|
巴青县|
香格里拉县|
德兴市|
拜泉县|
怀来县|
修水县|
时尚|
甘德县|
南雄市|
高安市|
遵化市|
仁布县|
南雄市|
新兴县|
兴化市|
离岛区|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