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冰雪俄羅斯之旅(八)冬宮珍藏的藝術瑰寶

李期華

<h3>  葉卡捷琳娜二世酷愛收藏,她在位的34年里,想盡辦法收購她渴望的各類藝術品。藏書三萬八千冊,繪畫約1.5萬幅,雕塑約1.2萬件,版畫和素描約62萬幅。這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寶。這位武則天式的女君主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br></h3> <h3>馬不停蹄,跟著導游一路小跑,穿過擁擠的人流來到油畫廳 ,尋找世界藝術瑰寶。</h3> <h3>這么多世界珍品,令人驚嘆!</h3> <h3>鎮館之寶(一):達芬奇在世界上存世畫作僅有十幅,冬宮就有兩幅,堪稱鎮館之寶,《持花圣母》畫于1478年,圣母瑪麗亞懷抱圣嬰,面帶微笑,白胖可愛的耶穌坐在她的膝上,但根據畫像人物大小比例,可以看出當時達芬奇的畫技還稍顯稚嫩。</h3> <h3>鎮館之寶(二):這幅《圣母與圣子》是達.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490年),是冬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畫中的圣母正在為耶穌哺乳。端莊秀美的圣母懷抱圣嬰,圣嬰專注地在吸奶,而圣母則安詳地凝視著正在吸吮乳汁的圣嬰,臉上的微笑溫馨、寧靜,不失端莊。有人說,這個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母親的笑顏。這里達.芬奇更多表現的是母愛與人性。圣母形象豐滿,神態恬靜,洋溢一種年輕母親的溫柔的愛子之心。背景以兩個窗戶透出遠山的景色,是達芬奇特有的表現空間的手法,這幅畫最神奇之處,就在于無論你從哪個角度觀看,圣母懷中的小耶酥都是望著你的,達芬奇確實有很多名畫家難以企及的鬼才之處。</h3><h3>而另一種注釋是說圣母溫柔、慈愛的看著圣子耶穌,露出悲憫的神情。她知道圣子將要獻出去,以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替世人贖罪,心情非常矛盾。這種心情在她的兩只手上表現了出來。她的右手微微蜷曲,緊緊摟住兒子,表現舍不得離開,但左手略微向外伸展,則是表現要獻出兒子。而圣子,流露出和年齡極不相稱的眼神,像個成人一樣,看著需要被他拯救的蕓蕓眾生。</h3><h3>實際上,這幅畫最著名之處在于,同達·芬奇此前創作的多幅圣母圣子題材的油畫相比,這幅畫中的圣母形象,沒有了頭頂神秘的光環,而更像是一個凡間的女子。當時的很多宗教畫家,想把畫中的神和圣人畫得超凡脫俗,不同于人間的凡夫俗子,結果卻讓畫中的形象虛假而生硬。而達·芬奇卻把圣母畫成生活中普通的民女,這正是這幅作品的過人之處。</h3> <h3>鎮館之寶(三):拉斐爾·圣齊奧,本名拉斐爾·桑西,常簡稱拉斐爾,意大利畫家、建筑師,與列奧那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杰"。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為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拉斐爾逝世年僅37歲,羅馬人為他舉行了最隆重的葬禮,把他葬在萬神殿。由于他勤勉的創作,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也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h3><h3>這幅《科涅斯塔比勒圣母》作于1502年,可能是拉斐爾從從翁布里亞到佛羅倫薩時期最后的一副油畫作品。該作品1871年由俄羅斯沙皇亞力山大二世獲得,并送給他的瑪麗亞王后。這幅畫僅有17.5厘米×18厘米大小,圣母抱著圣子在看圣經,母子都專注于書本,而背景有遠山的白雪、湖水、小樹等田園風光,烘托了寧靜、淡雅的情趣,體現了生動的繪畫美。</h3><h3>圣母雙目低垂,神情溫和;圣嬰的臉部與圣母臉部的傾斜度相吻合,他專注地盯著圣經描繪耶穌受難的那一章。</h3><h3>拉斐爾的圣母像是美麗的,這種美,是集中所有美女的特質,絕不可能在任何一個美女身上找到如此完美的形式。因此,拉斐爾又透過圣母,表達他的信念:他相信有一種理想美、這世間是有著絕對美的觀念的。這正體現了他的新柏拉圖主義。</h3><h3>  </h3> <h3>  鎮館之寶(四):荷蘭畫家倫勃朗全名: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06年7月15日~1669年5月2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冬宮收藏了倫勃朗的油畫25幅。</h3><h3>  倫勃朗的畫作優雅而凝重,無聲的演繹,暗藏著魔力,不由得心醉著迷。</h3><h3>這幅《花神》也是冬宮鎮館之寶之一,據說畫的是他的妻子。</h3> <h3>  鎮館之寶(五):勃朗晚年幾近眼盲畫的《浪子回頭》,描繪的是老人的小兒子,放浪形骸遠走他鄉,最終迷途知返回到家中,父子相見的一刻。》</h3><h3>倫勃朗的這幅《浪子回家》是一個圣經題材故事,以一個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他伸出雙手接受失而復得的兒子,那雙顫動的手在兒子的背上撫摸著,生命的源流在那兒奔涌著。衣衫襤褸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記:他揮霍盡了向父親索要的資材,時逢歉年,受雇為人放豬,食不果腹,飼料充饑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無盡的好處,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說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從今以后,我不配稱作你的兒子。”源遠流長的微波細水匯入生命的活體,一脈相承的最初時日又回到身邊。</h3><h3> 倫勃朗以驚人放逸的油畫筆法來描繪這一傳統題材,人物形象的塑造顯出很大的概括性。光線從左側射來,人物之間的關系比較凝練,包孕著巨大的感情力量。其時他的油畫技巧已爐火純青,善于從色層的渲染中處理光線與空間的關系。這幕戲劇性情景是這樣的:浪子跪倒在父親面前,痛悔前非,父親現出一張慈祥的臉,用雙手撫慰兒子,周圍幾個懷有同情心的人物,都被處理在陰影與半陰影之中,人物間顯現一定深度的空間,這個空間是被光線的氛圍包裹著的。</h3> <h3>  鎮館之寶(六):倫勃朗的這幅《達娜厄》也是冬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取材于希臘神話:阿古斯王聽信了一位預言家的告誡,他將被自己的女兒達娜厄所生的兒子殺死;阿古斯王十分恐懼,便把女兒達娜厄囚禁在一座高高的銅塔之中,不讓女兒與世人接觸;但是,宙斯愛上了達娜厄。宙斯化作一陣金雨,透過塔頂進入達娜厄的臥室,與她結為情侶。這副畫描繪的是宙斯化作金雨與達娜厄幽會的情景;達娜厄被描繪成一個成熟的女人,躺臥在床上;右手不由自主向前伸出,臉上流露出驚奇與喜悅;光線全部聚集在她身上,周圍則是暗部;女人肌膚的肉感,帷幕的厚重,器物金燦燦的質感,細膩逼真...倫勃朗光被充分運用于畫中。</h3><h3>達娜厄腿上明顯的"傷殘"或許更能說明這幅畫的價值。對于那場慘劇的發生,俄羅斯人是這么說的:一個酷愛倫勃朗的畫家一直在模仿他的作品,自己的畫風、手法、水平也在多年的模仿中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倫勃朗的技藝這位畫家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就是這幅畫中所運用的螢火蟲式的畫法,那種能把屋內光線中的顆粒、灰塵、朦朧表現出來的技藝,讓這個瘋狂的臨摹者徹底瘋狂了!十年以后這個已經瘋狂的家伙徹底絕望,這種畫法今生是徹底與他無緣了。精神的毀滅讓他的理智被推到了懸崖之下粉身碎骨,已經瘋狂的他用一小瓶裝滿硫酸進入冬宮,直接大步向著這副名畫走去。當時就在我所在的這個展廳,甚至就在我站的原地,他打開瓶蓋把硫酸潑向了這副讓他痛不欲生的名畫。我呆呆地站在這副殘品前,看著達娜厄"受傷"的腿部,雖然經過了全世界頂級專家的會診和修補,達娜厄的小腿部還是能一眼看出它的傷殘。</h3><h3><br></h3> <h3>鎮館之寶(七):埃及木乃伊。</h3> <h3>鎮館之寶(八丿:烏東大理石雕塑 《伏爾泰坐像》。《伏爾泰坐像》中,伏爾泰被表現為身穿古代寬敞的長袍,身軀前傾,面帶嘲諷微笑的形象。寬松的長袍幾乎遮蓋了年逾八旬的伏爾泰的孱弱身軀,其流暢概括的衣紋又顯示出穩重的造型感,使人物產生一種莊嚴高尚的氣質,儼然是一位古代先哲。這位思想家雖年歲已高,但顏容仍然煥發著銳氣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別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現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內心的無窮奧秘。伏爾泰的面龐瘦削,但是他敏銳的大眼睛傳遞出內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著一種嘲諷的微笑。在這件雕塑面前,人們似乎可以感到伏爾泰臉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在變化和活動著,在他的臉上煥發著永遠清新的智慧。</h3><h3>為了塑造伏爾泰的形象,烏東先后為他作了很多件頭像、胸像。這件坐像開始創作于伏爾泰去世前一年,真實地記錄了這位八十歲高齡的哲學家的生前形象,同時對他的性格特征進行了深刻、細膩的表現。被譽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刻。</h3> <h3>鎮館之寶(九)冬宮最有名,且在雕塑中具有鎮館意義的是這個米開朗琪羅的《縮著身子的男孩》的雕塑,創作于1530年 仔細看,它不同于一般雕像的光潤圓滑,而且還顯得有些粗糙無光。從前面看男孩低垂著頭,表情不清,似有難以言表的煩憂。有人說他是右腳受了傷,蹲下來雙手緊悟著傷處。米開朗琪羅創作《卷曲的男孩》未完成就去世了,腳和手還沒有仔細刻畫,身體的肌肉和體態在重壓下表現的張力已經呼之欲出了。</h3> <h3>但從背后看,這個男孩肌肉強健,但高度緊張,似乎正在醞釀精力,蓄勢待發。沒有人知道米開朗琪羅真正的用意和思想,但顯然隱含他對世界的矛盾,有些悲觀;也展示出了男孩心里有痛苦,正在矛盾和糾結中的心境。</h3> <h3>鎮館之寶(十):安東尼奧·卡諾瓦的作品《三美神》最富盛名,屬于新古典主義大理石雕塑。格雷斯三姐妹為三位愛神,是宙斯的三位女兒。從左到右,分別是:歡樂神歐佛洛緒涅(Euphrosyne),最年輕貌美的燦爛女神阿格萊亞(Aglaea)和喜慶女神神塔利亞(Thalia)。</h3><h3>卡諾瓦的大理石三女神存世只有兩件:一件在冬宮,另一件在英國。這是作者應約瑟芬皇后之約精心制做的原件,絕對保真,所以十分珍貴。三位女神仿佛正從泉水中沐浴而出,相互低頭擁抱,呈現出一種交織式的美感,她們堅實的肉體與柔和的曲線無不體現出雕塑家卡諾瓦無懈可擊的精湛雕塑技藝。</h3> <h3>拉斐爾的《圣家族》畫于1506年,約翰看向耶穌的眼神十分逼真,據說約翰的臉是參照拉斐爾的父親畫的。</h3> <h3>拉斐爾作品《圣母圣子圖》</h3> <h3>拉斐爾的《圣母子》</h3> <h3>在冬宮,這副作品標示作者是達·芬奇,但似乎還沒有得到世界公認,因此作品的地位不如《圣母麗達》和《持花圣母》那么顯赫。據說全世界被稱為達·芬奇作品的有20副,但得到世界公認的只有10副。<br></h3> <h3>這幅畫描述的是亞伯拉罕拿兒子向上帝獻祭的故事,這個時候倫勃朗已經表示出對上帝的懷疑。亞伯拉罕拿兒子向上帝祭獻</h3><h3>取材于圣經《舊約》中的故事。圣經中上帝耶和華要求亞伯拉罕將愛子艾撒克作為犧牲獻給耶和華。篤信上帝的亞伯拉罕甘愿忍受這一殘酷的天命,帶著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亞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問父親祭祀為何不帶祭品。父子倆到了山上,亞伯拉罕作好一切準備,正欲將兒子放上祭壇動刀砍殺時,突然霹靂一聲巨響,天使飛來,拉住亞伯拉罕的手,不準他殺子,告訴他這是上帝試探他是否虔誠。作品描繪的是亞拉伯罕舉刀準備殺他的兒子被天使攔下的場景。</h3> <h3>這是倫勃朗的代表作之一《老人》。這位老人的手背,青筋糾結,非常寫實。</h3> <h3> 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友誼》,他的作品完全顛覆了之前所看的油畫風格,古老的傳統寫實,在這里蛻變成了怪誕淋漓,但你不能否認他是位偉大的畫家。 </h3> <h3>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創作的《牽狗的少年》,畫這幅油畫的時候,正是他在巴黎處于貧困潦倒的時期。但是,因和費爾南代相愛,畫家畢加索創作上從[藍色時期]一變而為[玫瑰紅時期]。這幅作品和藍色時期的色調相比,藍色更為明快。這是以雜技團藝人為主題的一系列油畫作品中的一幅。<br></h3> <h3> 提香·韋切利奧的《偷窺》,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據說這幅畫最早叫《羅密歐與朱麗葉》,但因爭議很大,后來,作者加上一個偷看的老太婆和一只狗,改名《偷窺》。這幅畫另外爭議的地方是男子的左腿似乎有問題,看起來不像是這個男子的腿,似乎床上還有第三個人。<br></h3> <h3>提香的《圣塞巴斯蒂安》描繪了殉道者塞巴斯蒂安不滅的至上精神。</h3> <h3>梵高,荷蘭后印象派畫家,《阿爾勒的女人》,畫面中的人物是梵高的母親和妹妹,身后有一個女仆。</h3> <h3>莫奈,法國印象派畫家,《花園里的女人》,創作于1866年。</h3> <h3>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偷偷的一吻》</h3><h3>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弗拉戈納爾經歷了洛可可藝術的鼎盛到沒落,成為最后一位粉飾洛可可時代的畫家。</h3><h3>畫面中,門背后,三個成年人正圍著桌子打牌,一個年輕男子偷偷溜進房間,匆忙地偷吻女孩一下,她那驚恐的眼神迅速浮現,而兩人卻都沉浸在那一瞬間的幸福中。這一幕被畫家及時的捕捉,并定格在畫布上。</h3><h3>特別要留心畫家對各部位的處理。絲綢服裝泛著光澤,輕柔的紗巾通透。小桌子也透著光亮,地毯也有毛茸茸的質感,這些精確的繪畫都是從荷蘭畫派的傳統繪畫中獲得的靈感。</h3> <h3>讓·萊昂·熱羅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的著名畫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義的繼承者,實際上他是浪漫主義的熱衷者。雖然熱羅姆并不有意識地在作品中揉進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義嚴謹的構圖、色彩之中所表現的強烈的東方情調,異國氣氛,又不得不讓人感到他的浪漫主義傾向。熱羅姆于1856年曾遠赴埃及和近東旅行,對東方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并因此畫了許多描繪埃及和近東風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龍展出后,轟動一時。</h3><h3>《拍賣奴隸》</h3><h3>近東地區司空見慣的奴隸拍賣,引起了畫家的注意。被剝去衣衫的女奴,裸體站在臺上被拍賣,臺下是爭相競價的商人,他們伸出手指,暗喻買奴隸的價格,女奴們茫然地望著這一切,聽憑命運的擺布。</h3> <h3>讓·巴蒂斯特·格勒茲《寵壞的孩子》</h3><h3>讓·巴蒂斯特·格勒茲(Jean - Baptiste Greuze1752-1805 ) 法國畫家,擅長作風俗畫和肖像畫。</h3><h3>畫面情節簡單,畫家選擇這一生活現象,意在告誡父母不要嬌慣孩子,但在畫中精心描繪一位身著農婦衣裳的美麗少婦以欣賞的目光看著自己蠻橫的兒子。</h3><h3>畫家運用古典主義手法,重單純的素描色調,畫中環境雜物很有生活氣息,唯人物,尤其小孩的形象不太自然,小狗倒畫得挺生動。</h3> <h3>讓·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于巴黎的一個細木匠的家庭,曾師從于學院派畫家卡茲,并在美術學院所屬學校學習過。29歲時因其靜物畫出色而被選為美術學院院士。</h3><h3>夏爾丹的靜物畫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以偉大的靜物畫家飲譽世界畫壇。夏爾丹的靜物是以普通市民日常用品為題材,與人們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親切,畫家以無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繪那些平凡而無聲的朋友,夏爾丹將它們隨意安放在畫面上,給人一種自然、生動和活潑的親切感覺,畫家以嫻熟的繪畫技巧和多樣的表現方法統一的色調,運用豐富的、光暗變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構成的微妙變化,充分表現了物象的形態整體感。他的靜物畫能引起熱愛生活的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h3><h3>夏爾丹的畫總是那么樸素、真誠,體現了畫家的民主思想,他認為平凡的人與物不僅外貌美,內心也美,比起貴族和他們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h3><h3>《有藝術象征的靜物》</h3><h3>這幅油畫是凱薩琳二世為圣彼得堡美術學院中最重要的沙龍所訂購,但這位女沙皇對這幅畫作十分鐘愛,以至于最終把這幅油畫放在冬宮的私人房間內。夏爾丹以圖解的方式,闡明他對偉大藝術的看法,也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夏爾丹在皇家美術學院中所承擔的藝術角色。</h3><h3>畫面中的雕像是由讓-巴蒂斯皮嘉爾所完成,而且被其它藝術象征物包圍:畫作、調色板、畫筆、顏料、架構等繪畫工具。此外,還有用來紀念建筑物奠基或者竣工的鑄造勛章。</h3> <h3>杰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杰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術教育家,他在拿破侖時代曾教育出一批優秀的美術家,在他死后成為法國繪畫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國取代意大利成為歐洲美術運動的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安格爾、格羅、席拉爾等。達維特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歷史畫家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畫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畫了大批肖像畫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畫更具有勇敢、樸實、力量、真實和生氣勃勃等特色。他能夠深刻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社會地位。他的肖像畫始終是結構嚴謹、找不到任何不確定的復雜和矛盾的東西,這些特點與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關于人的品質的新觀念是互相適應的。</h3><h3>《薩福與法翁》</h3><h3>大衛并沒有給畫面中的戀人刻意暗示,而是讓情感自然流露,旁邊有一簇火焰似乎燃燒得正烈,而人物的動作又像是被冰凍住而處于靜止狀態,薩福的表情陶醉,衣衫不整,正要倒在椅子上;而法翁依靠在一旁,正好讓薩福靠在他臂間,這樣的場景表現出壓抑在內心的激情。表現形式的純粹與完美,線條精準而富有韻律、色調平衡、各種元素和諧統一,使整個畫面展現出無窮的魅力。</h3> <h3>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h3><h3>《波呂斐摩斯風景》</h3><h3>希臘神話中,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兒子。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自作多情,愛上了海仙女伽拉忒亞,每天,這個長得有點像雨果筆下的加西莫多模樣的丑八怪,總愛悄悄密密躲在林子里窺視那位"皮膚像奶一樣白"的美麗姑娘。可是巨人的夢中情人并不買賬,她卻偏偏喜歡一名少不更事的西西里牧羊人阿喀斯。失望之下,波呂斐摩斯嚎啕著一人跑到荒蕪的伊薩卡島,面對茫茫大海和無盡蒼穹大吞"失戀"的苦果,獨眼巨人于是在高山之巔與世隔絕,將愁苦傾訴于幽怨的蘆笛聲中。他的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林澤女神離開波濤,薩蒂爾神跑出樹林,一并有死的凡人和大自然本身都在入神地聽著他的音樂。兩個森林之神狡猾地潛伏在灌木叢和巖石中,窺視仙女們。通過這個場景巧妙地將情色的元素引入畫面,同時也暗示大自然的繁衍能力與神秘色彩。</h3> <h3>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h3><h3>《博韋附近的風景》</h3><h3>這是18世紀法國的鄉村風光。布歇在這里以飽滿的情感,賦予古老的小鎮以寧靜、幽雅的田園詩意。教堂尖頂、屋舍、叢林、河流及泊岸的小舟與滿載歸來的農人,織成了一幅18世紀法國秀麗的農村風光,讓人領略到遙遠歲月的生活情景。畫作主要采用的色調是灰色和藍色,柔光里透著歡樂,其中有一位男子和兩位端莊的洗衣女,猶如一出田園喜劇。</h3> <h3>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Aeltere)出生在法拉克的庫羅那哈,他是與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并駕齊驅的第三位大師。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版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曾創作近5000幅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大量木刻、銅版畫作品,他與丟勒并列為16世紀早期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共同為馬克西米里雅安一世完成《啟示錄》一書。他畫肖像畫及宗教與神話題材畫。除了大量的祭壇畫和諷喻畫創作,克拉納赫最重要的作品是為歷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菲利普·梅蘭希通等人繪制的肖像。</h3><h3>《維納斯與丘比特》</h3><h3>畫中描繪的美神維納斯向人們展現了理想中的女性之美。畫作中,美神維納斯仿佛是一尊有鮮活色彩的塑像,這也讓人聯想起希臘神話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所創作的雕塑作品,美神的裸體繪畫手法自然、體態勻稱,這樣的繪畫內容與形式,在當時的宮廷極為流行。</h3><h3>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優美神話人物主題,在許多意大利藝術大師的筆下,總會明顯地加入情色元素,而采用道德說教式的繪畫表現,就會與其他意大利藝術大師的表現手法產生碰撞。美神裸露的軀體一覽無余,在她雙肩的后方書寫著一串拉丁文,這些文字在告誡著愛神丘比特倘若不想被美神折磨,就得退后。</h3><h3>維納斯深處手臂,正要阻止丘比特射出他的箭。愛神丘比特脖子上佩戴的紅色珍珠項鏈是整個畫面唯一的亮點,替土色和黃色主導的畫面增添了亮點。</h3> <h3>提香·韋切利奧,又譯提齊安諾·維伽略(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約 1488/1490-1576),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瓦尼·貝利尼的畫室學畫,與畫家喬爾喬內是同學。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他主要的作品是一些宗教和古羅馬神話的題材,充滿戲劇性的氣氛和動感的人體線條。提香的肖像畫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中年畫風細致,穩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則筆勢豪放,色調單純而富于變化。在油畫技法和繪畫風格上對后期歐洲油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冬宮中共收藏著10幅他的精品。</h3><h3>《懺悔的抹大拉》</h3><h3>抹大拉是圣經新約中的人物,她原是一個棄邪歸正的妓女。因此被教會看作是一位通過仟悔而得"超升"的典型。畫家提香著意表現了瑪格達林那一頭秀美如云的濃發,急促地嬌喘著的胸部,一對熱情的、對幸福抱有幻想的眼圈發紅並充盈著淚水的眼睛。欣賞者可以感到一種渴望,並深深地被她急居起伏的胸膛和綢緞般柔滑地覆滿全身的金發所吸引,美麗蠱惑著。提香的用色特點是豐富飽滿,對比度強,背景的光線明暗加重,整體上充滿著一種戲劇沖突。少女被撕裂的上衣,披散在胸前的卷發以及作為擱板用的圣經后面的骷髏頭骨,骷髏:暗示一切世俗東西必將死滅的神秘象征,無不反映出畫家對少女美的贊頌和對死亡的憎惡。</h3><h3>在抹大拉的背後,展現的是一幕雷電交作、烏云蔽日的天空,大自然沉浸在暗淡的陰影中,日暮時分的朦朧光線,又加重了人物悲劇色彩。提香所創造的抹大拉之所以獲得成功,並不是因為大師屈從于基督教宣傳的旨意,恰恰相反,而是由于他在抹大拉的形象里注入了人文主義精神。</h3> <h3>油畫《萊比斯人和半人馬戰斗》是17世紀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之一盧卡·焦爾達諾(Luca Giordano,1634年- 1705年)的作品。這個故事是個希臘版的引狼入室。Peiritous是萊比斯(lapiths 也有譯成拉庇泰)人的國王,他邀請了幾個半人馬參加婚禮,結果醉酒后半人馬試圖強奸萊比斯的婦女,引發了雙方的激戰,最終以萊比斯人的勝利而告終。這是一個文明戰勝野蠻的主題,寓意希臘人在希波戰爭中的勝利。<br></h3> <h3>油畫《克麗奧佩特拉的死亡》</h3><h3>作者是馬西奧斯坦齊奧涅(1630——1640年)。克麗奧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卷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系密切,并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好萊塢電影《埃及艷后》就是講述她的故事。該油畫描述了成為羅馬帝王奧克塔維安俘虜的埃及女皇,死于按她命令帶來的蛇咬。</h3> <h3>《圣母與圣嬰》</h3><h3> 羅伯特.康賓1430年</h3> <h3>里多爾夫·基爾蘭達約作品《朝拜圣子》</h3><h3>里多爾夫·基爾蘭達約Ridolfo Ghirlandaio(或Ghirlandajo)(佛羅倫薩1483年2月14日至1561年6月6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主要在佛羅倫薩活動。 Ridolfo Ghirlandaio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的兒子。</h3><h3>這幅作品大約在1510年完成,是里多爾夫為佛羅倫薩附近的修道院所作。畫家在美地奇的宮殿里任過職。畫面描繪的圣母瑪利亞俯身面向新生兒念禱文的形象,這個場景是按照傳統塑造圣母和圣徒的手法表現的,前景中心部分,耶穌躺在一塊布上,圣母瑪利亞、拄著拐杖的圣約瑟夫穿著僧侶長袍的圣弗朗西斯、圣杰羅姆一起俯身看著耶</h3><h3>穌。圣弗朗西斯身后開著的蘭花表示祝賀耶穌誕生,圣杰羅姆旁邊地上的紅帽子和書象征著耶穌的智慧,作為教堂的一名教父,生杰羅姆以傳教文明,他還把圣經譯成拉丁</h3><h3>文,畫面突出了由人體組成的立體半圓形。后景的風景線也按半圓形鋪陳,畫面的風景采用了文藝復興的傳統表現手法,描繪了耶穌誕生的廢墟,旁邊吃草的牛和驢,騎馬的人和隨從,牧羊人,羊群和天空上載歌載舞的天使。</h3> <h3>《貴婦人的肖像》</h3><h3>這是柯勒喬最出色的一幅作品。在這幅肖像畫中,所描繪的貴婦人名叫維羅妮卡·甘巴拉,是吉貝爾托的妻子,是當時最著名的女詩人。畫中的貴婦人端莊高貴,坐在月桂樹的樹蔭下,身穿褐色衣服,還穿了一件方濟各第三會修女的無袖修女服,可以看到托盤正放在她的雙膝上。常春藤沿著樹干往上爬象征著永恒,畫面中托盤的邊緣刻寫著'可以消愁、忘憂的藥',這也就是說盤中的酒水可以讓人忘記痛苦。在樹干的左側寫著'AotonLaet',這是柯勒喬采用古典文學語言的簽名。</h3> <h3>讓·弗朗索瓦·德·特魯瓦 Jean-Francois de Troy (1679-1752年)羅可可時代的重要繪畫代表,一位著名的裝飾畫家、 肖像畫家和風俗畫家。他出生于一個畫家的家庭,自小跟隨他的父親學習繪畫,14歲時移居意大利,后因在藝事上功成名就,被法國任命為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他一生主要從事宮廷裝飾畫,曾為法國哥白蘭掛毯廠設計過兩大組裝飾圖案,引起了宮廷的關注。除此以外,他的拿手畫技是他最擅長于描繪貴族的享樂生活題材。這一類題材,幾乎所有的洛可可畫家都畫過.由于他一貫樂意表現貴族宴樂生活場面,所以人們送他一個"游樂圖畫家"的雅號。</h3><h3>《畫家妻子讓娜》簡縱103厘米,橫78.5厘米;作于1704年;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3><h3>他最擅長于描繪貴族的享樂生活題材,特別是表現貴族宴樂生活場面。這件作品是他的一件肖像畫,作品具有濃厚的意大利風格,畫中人物隨意的姿態,面帶微笑之意而內藏幸福之感。造型以半身坐像,有意聚光于人物面部與胸部以及描繪富有光感和質感的身體和絲織內衣,耀眼的光澤體現了色彩與筆觸融合的高度技巧,明暗強烈對比突出了人物情態。</h3> <h3>費朗西斯科作品《圣母圣子圣勞倫斯和圣杰羅姆》</h3><h3>文藝復興時期,博洛尼亞畫家弗朗西斯科的佳作之一,完成于1500年。該畫為博洛尼亞圣洛倫索教堂祭壇所作,畫面莊嚴,構圖遵循嚴格的對稱法,天空的背景下,清楚的描繪出坐在寶座上的圣母的深色身影,耶穌光著身子坐在圣母的膝蓋上,手里拿著的球象征著世界,他們兩旁站著胸前抱著書的圣徒。按照傳統,穿著輔助祭祀的衣服的年輕人名叫勞倫斯,他手持拷問的刑具鐵柵欄;杰羅姆腳下躺著一頭獅子,據說杰羅姆救過這只獅子的命,獅子成了杰羅姆流浪時的守護者,圣徒們若有所思,歪著頭聆聽坐在寶座下兩個天使彈詩琴,六弦琴,圣徒們頭頂的樹枝跟圣徒的頭一樣的傾斜,同半圓形的拱門構成了封閉式的構圖。自古以來認為,音樂能最好的表現上蒼的和諧,在弗朗西斯科的筆下,不僅在人物的表情和心態中,而且在周圍環境里都能夠找到這種和諧和激情。</h3> <h3>雕塑館陳列著許多世界級珍品。</h3> <h3>  這是冬宮里的最大雕塑,塑的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三代眾神之王宙斯。雕塑是參照希臘奧林匹亞宙斯神殿里的宙斯像用整塊大理石雕成,有五米高。宙斯右手捧著勝利女神尼卡雕像,左手執權杖。身旁的鷹是宙斯的標志。</h3> <h3>彼特羅·斯塔基(1754-1814)作品《皮格瑪利翁與嘉心泰》。</h3><h3>皮格瑪利翁—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王,善雕刻,因熱愛自己雕刻的少女石像而感動愛神,使石像復活,兩人結為夫妻。</h3> <h3>《拯救普賽克的厄洛斯》,此作品又有人稱之為《天使之吻》、《丘比特吻醒普賽克》等,是意大利人安東尼奧.卡諾瓦(1757—1822 )創作于1787—1793年的佳作。這尊塑像取材于希臘神話安東尼奧卡諾瓦作品《阿穆爾之吻》</h3><h3>《阿穆爾之吻》是安東尼奧卡諾瓦最著名的雕塑作品。1790年在其創作的黃金時期,卡諾瓦對羅馬作家忽利亞創作的《阿穆爾與普賽克的傳說》產生了興趣,愛嫉妒的女神維納斯不喜歡普賽克的美貌,派她到陰間去取神圣器皿,普賽克拿到器皿后,想知道里面裝著什么,她打開器皿就摔倒在地,被死亡之神拖走,阿穆爾從天而降,用親吻救活了她。卡諾瓦的大理石雕塑表現了普賽克用纖細的手,婀娜多姿的擁抱阿穆爾下俯的頭,阿穆爾和普賽克優美的手勢交織的一起。阿穆爾身后的翅膀平緩向上,人體優美柔和的曲線,完美的形體比例,這一切都表明了卡諾</h3><h3>瓦創作成熟期的一切特點。</h3> <h3>《沉睡的阿里阿德涅》是俄國雕塑家保羅安德烈特里斯科爾尼另一作品。在古希臘神話里,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克里特島(Crete)的國王米諾斯(Minos)的公主,她給意中人帕休斯一個線團,帕休斯進入迷宮殺死牛頭怪之后,用這個線團走出迷宮。但是帕休斯拋棄了阿里阿德涅。所以,阿里阿德涅只能借酒消愁。<br></h3> <h3>雕塑《阿多尼斯之死》的作者是朱塞佩·馬祖利,該雕塑創作于1709年。源于希臘故事:美神維納斯愛上了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復生的非常俊美的神阿多尼斯,她的情人戰神馬耳斯嫉火中燒,變成一頭野豬咬死了阿多尼斯。而這位專司愛情的美神,自己卻沒有力量獲得阿多尼斯的愛。馬耳斯和維納斯相愛生下一個帶雙翼的盲童丘比特,寓含世上的愛情總是不完美的。</h3> <h3>法國雕塑家法爾科爾《丘比特愛神》1575。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藝術家法爾科內堪稱天才,把法蘭西雕刻優雅柔美的風格推動了頂點。法爾科內雕刻的這尊丘比特聰明、頑皮、可愛,具有古典高雅之美,有很高的審美愉悅感。青銅騎士像也是法爾科內的作品,她是法國蓬皮杜夫人非常喜愛的雕刻家。介紹歐洲著名雕塑的畫冊中,都會有此件作品的介紹,可見其知名度。雕塑家法爾科內曾接受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請,到過冬宮。</h3> <h3>雕塑《海豚與孩子》是米開朗基羅學生的作品,體現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感人故事:小男孩在大海里受了傷,海豚將他托舉上岸。<br></h3> <h3>這個大理石雕塑《拉奧孔之死》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好像和特洛伊戰爭有關。特洛伊城祭司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被一條巨蛇纏住,三個人因痛苦而掙扎、扭曲的身體和恐懼的面部表情,讓人感受到一種極度緊張的悲壯氣氛。</h3> <h3>以下是邊走邊拍的一些雕塑,沒有聽到講解,所以不知其出處,僅供大家分享,有誰知道出處的,請不吝指教。</h3> <h3>參觀的時間到了,在嚴厲的俄國大媽的催促下,依依不舍離開這座藝術寶庫。</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繁峙县| 福贡县| 陇川县| 玉田县| 张家川| 庆城县| 洪雅县| 高清| 金坛市| 腾冲县| 静宁县| 徐州市| 辛集市| 涞水县| 诸城市| 望城县| 栖霞市| 金塔县| 红桥区| 永春县| 宝应县| 阳泉市| 盖州市| 墨脱县| 嘉定区| 宜丰县| 东乌| 武功县| 锦州市| 东港市| 崇明县| 宣化县| 尼玛县| 临湘市| 昔阳县| 西城区| 儋州市| 会昌县| 张北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