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彎彎的小河<br>青青的山岡<br>依偎著小村莊<br>藍藍的天空<br>陣陣的花香<br>怎不叫人為你向往<br>啊 問故鄉<br>問故鄉別來是否無恙<br>……<br>鄧麗君這首“小村之戀”,令人產生強烈共鳴,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 ,故鄉是溫暖的地方和永恒的懷念!<br>我自小寄居外婆家,鶴山市古勞鎮上升村,一個叫牛角氹的小村莊,在那里度過了簡單快樂的童年。隨著外婆家的親人搬離及移居后,再沒有回鄉,想來我已廿多年未曾回去,這次回鄉祭祖,真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br>為做這個美篇,特意網扒資料,借此了解家鄉的前世今生。古勞是廣東省江門市轄下鶴山市(縣級市)的一個鎮,位于鶴山市的西北部。“古勞水鄉”習慣上指升平、雙橋、新星、坡山等“圍墩”區,又稱圍墩水鄉,史載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古勞地處西江河畔,明洪武二十七年,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便從灘涂澤國逐步變成美麗的嶺南“圍墩”,圍墩是根據地理特點命名,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這里圍內有塘,塘邊有地,地上有樹,樹間有村,村中有橋,橋下有河,河中有船,是典型的最具珠三角地理特點的南國水鄉,到處呈現小橋流水人家景觀。有人說,古勞水鄉是中國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嶺南水鄉,生態原始,水網交織、河道縱橫,小村落沿河涌自然分布。在古勞里見到水比陸地還多,是全國唯一一個以上千座魚塘有機組合而成的水鄉,可以說是桑基魚塘的“活化石”。</h1><div><h3><br></h3></div> <h1><b>門前屋后的水埗頭和古榕樹是水鄉人家的標志</b></h1> <h1>古勞水鄉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石板橋,這條位于上升村二隊,從二渡橋路口進去的水龍橋是水鄉現存最長的石板橋。</h1> <h1><b>歲月無聲,石橋不語</b></h1> <h1><b>重拾兒時歡樂</b></h1> <h1><b>孩童般的笑臉</b></h1> <h1><b>小表妹仍象小時候活潑。<br></b><b>記得小表妹3、4歲時,我們去動物園玩,走著走著沒看到小表妹,回頭找,原來她被前面的大笨象嚇得連連后退,話都說不出來。</b></h1> <h1>上午滂沱大雨,下午雨過天晴,此刻陽光剌眼。</h1><h3><br></h3> <h1>昔日的田基小路已變成車輛可通過的水泥路,只有古榕歷經風霜依然枝繁葉茂。</h1> <h1>舅母,廣東話叫妗,大妗和三妗,美人遲暮,年過八旬,美麗如昔!</h1> <h1><b>表妹也是廿幾年未曾回鄉,這次回來懷緬一番。她犀利的眼神停留在墻上懸掛的這幅牌匾上,百年好合應該是成婚的祝詞,那兩個大字“浩明”還是“明浩”又是誰?還是大妗給我們解疑,傳統上家中男子結婚,要請和尚按輩份為新郎取字號,大舅那輩叫成(承)汝,表弟這輩叫”明浩”,從左到右。明白了!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不讀五世其昌/百年好合。我們笑作一團,七嘴八舌為表弟這個長子謫孫更新名號:姓黃,名澤榮,字明浩。正確!平時我們都是叫阿嫂的英文名,即時冠以尊稱“明浩太”,哈哈!</b></h1> <h1>“明浩”君的發現,撩起了我們“考古”的興趣,又進入到外婆的祖屋,有不少老照片,可惜沒有得以妥善保存,已斑駁不清。意外尋到外婆二女兒,即我姨媽年青時的一張舊照片,雖然是黑白照且已泛黃,但照片中的姨媽氣質溫婉,嫻靜秀美,正是人如其名:婉嫻。在那個沒有特技沒有P圖的年代,姨媽足夠美!我姐說,當時肯定是牛角氹一枝花!即時現場發送照片給姨媽,年過八旬的老人竟認得出自己的倩影!</h1> <h1>外婆家的祖屋,兩層青磚屋,窗沿裝飾附浮雕,內室設有天井,利于采光透風。二層分為前后兩部份,后半部分由磚瓦搭蓋成屋,呈龍船脊形狀;前半部分是天臺。</h1><p><br></p> <h1>大門進去就是天井,通過天井再到后面的廳房,天井左邊是廚房,右邊是雜物房。</h1><h1>以前,每逢下雨就上二樓搬鋅鐵板遮蓋住天井口。后來,換成了圖中的玻璃板。</h1> <h1> 曾聽父親說過,因為有兩個兒子,外公建造房屋時,已考慮到將來或會出現的分分合合,極具前瞻性地設計成兩幢并列相連,規格相等的房屋,兩屋之間用一堵墻作為分界,合就一家親,分則兩家人。</h1><h1>我們從小生活在這所大屋,左邊那套大妗住,右邊的外婆住。人少屋大,二樓無需住人,用來放雜物,我膽小,甚至不敢上外婆那邊的二樓。門前屋外的路都是以石板鋪設連接,家門口還有一塊大石板,夏天在上面或坐或躺格外涼快。門口上方搭了南瓜棚,既可遮陽又可栽種,除了冬天和雨天,基本上我們都在門口吃飯玩耍甚至睡覺。</h1><h1> 外婆的祖屋,留下了太多太多回憶,或深或淺,溫暖而美好。</h1><h1> 忘不了,晚上就著煤油燈夾取蠶結的繭,手指被細小的網格夾得生痛;</h1><h1> 忘不了,調皮的表弟知道我和我姐特怕蠕動的蟲,故意把蠶蟲粘在姐的衣服上,我姐不知就里,睡覺時壓扁了身后的蠶,水紅色的新衣服留下了一團草綠色的污跡,表弟則一臉得意;</h1><h1> 忘不了,縱橫密布的河涌和魚塘,走在彎彎曲曲的小路上,稍不留神就掉水里,幸好表弟和我姐及時把我拉上來;</h1><h1> 忘不了,我們姐妹特別怕狗和那些僅一人勉強通過的獨木橋,表弟老捉弄、嚇唬我們;</h1><h1> 忘不了,祖屋后有一棵龍眼樹,龍眼成熟時,我們爬上去摘龍眼,為防止被人偷龍眼,外婆安排輪值,坐在二樓的窗口守夜;</h1><h1> 忘不了,我生病時外婆的操心,鄉間缺醫少藥,最常用的就是田間地頭的草藥。手足無措時,外婆只能求助神明庇佑,用祈求后的香灰沖水給我喝,或用白花油沖水口服。</h1><h1> 忘不了,外婆對我的言傳身教,是我人生的啟蒙老師。積極勤懇、為人老實、忠厚善良、心胸寬廣等立身處世的優良品格令我終身受用;從小培養我們自覺為大人分擔的責任感和能力,令我獨立自強;教會我許多生活技能,動腦動手能力的鍛煉和提高,令我受益終身;</h1><h1> 忘不了,外婆大妗的勤勞能干。雖然外公及兩個舅舅都在香港謀生,家境不俗,但外婆和大妗沒有坐等外援,仍然辛勤勞動,勤儉持家,紡線織布裁衣,種瓜種菜種龍眼拿去買,換取分毫收入。至今我還記得織布的情景和那些色線織造的粗布衣服。</h1><h1> 忘不了,外婆大妗的堅強不屈。男人外出謀生,她們在家和男人一樣出工。我和表弟還小,不放心獨自留在家中,一大早出遠門割草、撈煤渣只能帶上我倆。她們不顧危險,和別人拼搶出閘,不甘人后,只為快人一步,擔心撈不著漂浮于河岸邊的煤渣。至今回想起來我仍然后怕,倆女人帶著倆孩子,閘口打開之際,擠在閘口的艇被一下子涌進來的水沖得橫沖直撞,險象橫生;為多撈些煤渣,小艇載滿負重而行,艇邊沿差不多與水面持平,為減輕載重,倆大人下河推著艇走。我和年幼的表弟同樣努力幫大人忙,當時我正出痳疹發燒,她們不斷喊,叫我不要濕水,將來會生痘皮。可憐那個年代的人,為了微不足道的有限收入,真是拚命!她們有沒有危險意識,表弟還是外婆家唯一的男孫!</h1><h1> 忘不了,相比當時農村家庭孩子多,負擔重,外婆家的經濟條件算是不錯,不時對鄉鄰伸出援手;沙坪的大姨媽早逝,外婆與前女婿的續弦情同母女,并無生分。小時候不懂,奇怪這個名叫玲香、我媽稱之為大姊的人,跟我姨媽和我媽的名字不一樣,樣貌也差太遠,后來才知道她不是外婆的親生女兒。有幸在這個飲愛而生的家庭長大,得到外婆大妗的照拂,從小耳濡目染,長幼有序、尊老愛幼、感恩善良、幫扶弱小、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已植根我的心田,滋潤豐富了我的情感世界。</h1><h1> 忘不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善良的外婆大妗省吃儉用給予我們豐衣足食。地里摘瓜菜、掰玉米、做節殺雞殺鵝、端午五月粽、清明角,生產隊“刮魚”時,提前煲好粥,等待活魚從魚塘到案板,泛著熒光的魚片切成雙飛,以姜蔥豉油熟油調味,放入煮沸的粥里,那鮮美的味道非筆墨能形容;冬天做炒米餅,炒香的米粉和糖漿花生芝麻香菜,揉成粉團再搓成條狀,外婆總會切下一碌碌給我們吃,我們把這個又軟又甜又香的粉團稱為“豬仔團”,覺得比烤好的炒米餅還好吃!柴火鐵鍋煮飯后有一層飯焦(鍋巴),用姜擦一遍飯焦,再放入油鹽加水煮開,就是又香又滑的飯焦粥!每次到廣州,外婆恨不能把家里的東西都帶給我們,要知道,那時交通不便,舟車勞頓還帶著幾個孩子上上落落,多不容易!</h1><h1>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 一半令人流淚!</h1><h1>祭祖那天,大妗在外婆墳前說,你阿婆幾辛苦帶大你們!頓時淚目,外婆,我們想您了!</h1><h1>這次回鄉祭祖,適逢連日大雨,但當我們到家后不久,天清地明,雨過天晴,想必是祖先有靈,歡迎遠道回來的子孫后人。我姐在外公外婆墳前模仿外婆念念有詞喊“燒炮仗”,相信外婆一定聽到,她的孫、瑟(重孫)回來了!</h1><p><br></p> <h1>祖屋后面原來龍眼樹的位置,大妗七十年代末倚水而建的新屋,今已留下歲月的痕跡。</h1><p><br></p> <h1><b>祖屋對岸昔日的菜地,曾經在這里灑下勞動的汗水,挑糞施肥、揮鋤翻土、揚水淋菜(用一根長竹竿綁住水勺,從河里舀一勺水,從下向上潑向高處的菜地),也曾被五顏六色的芝麻蟲嚇到……</b></h1><p><br></p> <h1>表妹從一頭濃密短發的小美女長成了長發披肩的大美女!</h1><p><br></p> <h1>整個村常居的也就2~3戶人,且都是難舍故土的老人。四處靜悄悄,繁花落盡,人去樓空,昔日安榮何處尋?</h1> <h1><b>借這片竹林留個影,緬懷兒時玩耍的水埗頭現已消失的那片標志性竹林</b></h1><p><br></p> <h1><b>祭祖的標配:手提炮仗,肩挑盒龕,鋤頭配水鞋,喱個Look,型!</b></h1> <h1><b>誰能想到貌不驚人的南瓜竟有這般美麗的花朵</b></h1> <h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鄉人總不缺美食的滋潤。</h1> <h1><b>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白水角(又叫清明角,祭祖必備),用大米盅成粉,餡料或蝦米豬肉蘿卜絲、或冬菇豬肉蘿卜干。</b></h1> <h1>花生遇上雞矢藤——“糕”(高)興!</h1> <h1>粗料精制的魚蓉粥,很費功夫。以前的做法是,用油鹽拌米,水開后入鍋,加陳皮、花生一起熬粥;大頭魚收拾干凈后用姜起鍋,整條煎過,攢水,再放入粥里煮,讓魚的鮮味完全融入粥里面。然后,把魚原條撈出,拆骨揀肉后的魚肉搗成蓉,拌入豉油、熟油,再倒回粥里,最后撒上姜蔥和大頭菜粒,鮮美的魚蓉粥就生成了!<br>為滿足眾多食客,如此費時費力的工序如今應已改良,幸好魚蓉粥的味道還在。每每在別處見有魚蓉粥,我都會點上一碗,但完全不是一回事!因地制宜用信手拈來的食材制作的魚蓉粥,凝結了水鄉人的勤勞智慧,要吃地道的魚蓉粥,還得到古勞圍墩水鄉!<br>偶爾,我在家也做魚蓉粥,選用更鮮甜的白鯽魚,借鑒鄉下的做法,先把魚煎過,熬湯成汁,再加入粥里煮,既保留了原條魚熬出的濃郁味道,又避免了魚骨漏網的風險。當然,魚蓉仍按傳統方法調味。</h1> <h1>就這么輕輕一壓,輾成角仔皮!</h1> <h1>角仔,很樸素的名字!水鄉人卻賦予它豐富的內涵,以豬肉、魚肉、馬蹄、木耳、碎胡椒,包入用生粉和澄面制成的粉皮中。</h1> <h1>角仔出鍋了!晶瑩爽滑的粉皮下透出誘人的色香味</h1> <h1>他們說店家自制的姜蔥豉油,可提升魚蓉粥和角仔的鮮香,但我只認食物的原味道,不喜歡夾雜和混搭。</h1> <h1>葛扣也是水鄉的特色菜!芋頭扣肉就聽得多,粉葛扣肉你又食過未?</h1><h1>這盤扣肉太重手了!有失水準,而且,裝盤太隨意再減分。</h1> <h1>曬曬我之前做的扣肉,有幾分大妗的真傳吧!<br>大妗是做葛扣的好手,每年入冬,她都特意到山里的大姐家掘粉葛回來做葛扣,自小我在旁邊耳濡目染也學到點滴。齒頰留香的葛扣,除了大妗拿捏得當的調味,還傾注了她對家人的關愛,成為我們記憶一生的美味。</h1> <h1><b>綠樹掩映的古村落</b></h1> <h1><b>水鄉風光</b></h1> <h1><b>300米的曲橋蜿蜒</b></h1> <h1>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岸上看你</h1> <h1><b>走過這條百年曲橋,是否有”回首百年”的感覺</b></h1> <h1>站不起來了——能屈不能伸的狼狽</h1> <h1><b>閃閃金光輕躍淡淡河上,晚風吹過水鄉!</b></h1> <h1><b>寬闊的河堤上為賽龍舟建造的觀賞臺</b></h1> <h1><b>展望未來: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的一員,具有地理、產業、旅游等優勢,而鶴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占據天然的地理優勢——廣佛門戶,還擁有大雁山、茶山、古勞水鄉“兩山一水”的自然資源。2017年,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世界500強企業綠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綠地)與鶴山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書,雙方將發揮古勞水鄉“全球詠春文化原點”、“中國最美功夫水鄉”的特色,從武術、健康、旅游等方面,將鶴山古勞水鄉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小鎮。<br>祝福古勞水鄉風調雨順!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br>謹以此文,</b><b>獻給</b><b>生我養我的故鄉!獻</b><b>給我敬愛的外婆!</b><b>獻給六七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幫扶我們的親人!</b><b>獻給一起長大情同手足的表弟表妹!愛你們!</b></h1><h1><b>謝謝觀賞!</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景宁|
和硕县|
陵水|
区。|
婺源县|
互助|
罗田县|
巢湖市|
玉门市|
扎兰屯市|
龙游县|
揭西县|
渭源县|
乌鲁木齐市|
靖宇县|
抚州市|
马山县|
蒙城县|
清苑县|
昌图县|
穆棱市|
湘乡市|
兴山县|
平度市|
姜堰市|
商城县|
彭阳县|
鲁甸县|
甘洛县|
衡阳县|
滦平县|
环江|
武穴市|
甘南县|
启东市|
陆良县|
会同县|
井陉县|
沙雅县|
凤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