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在現當代中國畫壇,吳冠中、陳逸飛、張大千、劉海粟、林風眠、傅抱石、華拓、范曾……這些名聞遐邇的大師,是如何走向藝術圣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吳冠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運作團隊有多強,你的藝術有多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吳冠中(1919—2010年),江蘇宜興人。</b></h3><h3><br></h3><h3>吳冠中早年喜歡干一些出格的事情,當年他的教務長潘天壽要每個同學在畢業紀念冊上畫一張自畫象,吳冠中畫的是一張輪廓,沒有鼻子沒有眼睛沒有嘴巴,那本畢業紀念冊里,吳冠中的畫顯得尤為突出。</h3><h3><br></h3><h3>90年代,吳冠中的作品并不被業界看好,畫價也就是幾千元左右。剛在房地產業嶄露頭角的萬達集團,以敏銳的藝術高度和商業嗅覺,對吳冠中的作品宣傳和運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戰略布局,一舉將吳冠中推向當代中國畫藝術的高峰。</h3><h3><br></h3><h3>1999年,大連市舉辦建市百年慶典時,吳冠中受萬達集團的邀請來到大連。在萬達集團,吳冠中看到了他早年散落在國外的《香山春雪》《潑墨漓江》《竹舍》等作品,很是激動。他問:“這些作品早就流到了海外,怎么會出現在這里?”《香山春雪》是當年吳冠中在美國辦展時送給一位美國朋友的,沒想到這幅作品被萬達集團買了回來。從此,吳冠中與萬達集團建立了良好關系。</h3><h3><br></h3><h3>此后,在吳冠中指點下,萬達集團先后收藏了吳冠中70余幅作品。2004年6月,萬達集團聯手中法文化年組委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出吳冠中水墨畫世界巡展。這里要強調的是,這個巡回展,展出的是萬達集團收藏吳冠中的畫。在各類媒體的宣傳報道中,吳冠中作品展引發了國內外的強烈轟動。7月從法國凱旋而歸的吳冠中70幅作品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再次引起各界的關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魯迅故鄉》 油畫 作者 吳冠中 </b></h3><h3><br></h3><h3>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來沒有為活著的畫家做過畫展。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慣例,首次為在世的中國畫家吳冠中舉辦了大型個人畫展。從這一刻開始,中國畫家吳冠中就與大英博物館聯系到了一起,證明了吳冠中就是東方最優秀的藝術家。</h3><h3><br></h3><h3>由此,吳冠中獲得了法國文化部最高文藝勛章和巴黎市金勛章、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稱號。在法國獲得這些榮譽,吳冠中也是中國第一個人。就憑著吳冠中在英國、法國獲得的這些榮譽,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言而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陳逸飛</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綁定名人,量價齊升</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陳逸飛 (1946—-2005年),浙江寧波人。</b></font></h3><h3><br></h3><h3>1980年,陳逸飛懷揣38美元自費留學美國。剛到美國時,陳逸飛靠給雜志畫插圖和到博物館修補名畫賺錢為生,他上學的路上要經過哈默畫廊,他一直夢想有朝一日能進入這個頂級畫廊辦展覽。終于有一天,陳逸飛敲開了哈默畫廊的大門,成為哈默畫廊簽約的首位中國畫家。</h3><h3><br></h3><h3>1983年10月,哈默畫廊舉辦陳逸飛首次個展,以哈默的名義,請了世界級的收藏家。開幕酒會上,陳逸飛的42張作品被一銷而空,紐約各大報刊一片驚嘆。陳逸飛在美國就此一鳴驚人,成了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h3><h3><br></h3><h3>陳逸飛和哈默畫廊合作了12年,賣出了500多幅畫作,全世界收藏家爭相購買他的作品,連美國的基辛格、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印尼的蘇哈托等各國政要也收藏他的畫。因此,他的畫在藝術市場持續看好,價格居高不下。12年合同期滿,哈默畫廊想繼續和陳逸飛合作,但是當代國際上最具盛名的英國瑪勃洛畫廊早就盯上了陳逸飛。</h3><h3><br></h3><h3>1995年,陳逸飛和瑪勃洛畫廊簽訂了三年合同,成為瑪勃洛畫廊簽約的唯一一位亞洲人。陳逸飛說:“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與國際上最負盛名的英國瑪勃洛畫廊簽約?!惫且晃粋髌媸饺宋?,被譽為“20世紀最大膽、最富于冒險精神同時也是最精明的商人、投機家、實業家”,他不僅親自撰文為陳逸飛鼓吹,還做了一件讓陳逸飛在中國迅速“紅”起來的大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潯陽遺夢》 油畫 作者 陳逸飛</b></h3><h3><br></h3><h3>阿莫德·哈默,是俄裔美國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商界天才。哈默一生從事過許許多多商業活動,晚年時其事業達到了鼎盛。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曾是主宰世界石油業的“石油七姐妹”之一,為當時西方著名的石油大亨。</h3><h3><br></h3><h3>哈默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和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1990年他在洛杉磯創建了阿曼德·哈默藝術博物館,存有大量的藝術珍品。</h3><h3><br></h3><h3>1984年,鄧小平以個人的名義邀請哈默來中國訪問,哈默將剛入手不久的一幅油畫《故鄉的回憶》作為禮物贈予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成就了一段中美友誼佳話,更成就了“中國第一水鄉”蘇州周莊之美。這幅油畫的作者就是陳逸飛。</h3><h3><br></h3><h3>著名作家郁達夫說“江山亦要文人捧”。陳逸飛用他綿長的故土情懷,將江南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枕河人家進行了浪漫化的創作,讓中國的水鄉之美贏得了全世界的掌聲。</h3><h3><br></h3><h3>哈默的到來不僅讓鄧小平知道了陳逸飛,更讓國內外媒體關注到了油畫家陳逸飛。陳逸飛一飛沖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張大千<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資本介入是最短平快的成功之法</b><br></h3> <h3><b>張大千(1899—1983年),別號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出生于四川省內江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b></h3><h3><br></h3><h3>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神筆”。</h3><h3><br></h3><h3>近代國際畫壇因西有畢加索,東有張大千,而有“東張西畢”之說。1956年,張大千去拜訪畢加索,在畢加索的加利福尼亞別墅,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首先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還是源自于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是為何那么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花圖》 國畫 作者 張大千</b></h3><h3><br></h3><h3>畢加索與張大千的這次會晤,經過媒體的報道和渲染,張大千的身份便成為了東方藝術的代表人物,為資本介入運作張大千打下了了良好的基礎。</h3><h3><br></h3><h3>很長的一段時間,張大千分別在巴西、美國等地游歷,然后回到臺灣。無論張大千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張大千的新聞。在資本的包裝與運作中,張大千一邊保持著很高的國際關注度,一邊建立了一個數量可觀的收藏家隊伍。這些收藏家通過多種方式來抬高張大千,繼而保持了張大千作品的市場持續走高。</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海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既要會包裝自己,更要找高人運作</b></h3> <h3><b>劉海粟(1896—1994年),江蘇常州人。1912年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茖W校。歷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上海美協名譽主席、中國美協顧問。</b></h3><h3><br></h3><h3>劉海粟是一個懂得炒作自己的人,特別會說“故事”。少年時代他就說自己跟馬蒂斯、塞尚有交往,說馬蒂斯、塞尚都曾稱贊自己是藝術大師。后來他說周恩來找他談話,談到夜里三點鐘。<br></h3><h3><br></h3><h3>劉海粟是一個懂得把握機會的人,當年德國的一個文化機構,委托劉海粟編寫中國歷代繪畫作品選,一套十本。書編好后,人們發現,前面九本編的是古人,第十本編的是劉海粟自己。劉海粟把自己和歷代的大名家放在一個體系里。釋放出這樣一個信息:劉海粟和歷代大名家是一個水平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巴黎圣母院》 油畫 作者 劉海粟</b></h3><h3><br></h3><h3>劉海粟是一個懂得包裝自己的人,他請當時的著名評論家傅雷先生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傅雷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藝術推廣人,這些文章極大地占領了輿論陣地。傅雷的評論文章,往往先確立一個概念,然后不斷強化這個概念,再然后把這個概念廣而告之。于是,劉海粟就成了藝術大師。</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風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桃李滿天下的學生是最好的推手</b></h3> <h3><b>林風眠(1900年—1991年),廣東梅縣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b></h3><h3><br></h3><h3>中國繪畫強調骨法用筆,林風眠的畫里幾乎是沒有,像林風眠這樣的創新畫家,很容易被歷史所忽略,那他怎么就成了中國畫大家呢?</h3><h3><br></h3><h3>1924年,在法國學了三年繪畫的林風眠在法國東部舉辦中國美術展,正旅居法國的蔡元培作為嘉賓出席,他被林風眠的作品《摸索》深深吸引。蔡元培贊嘆作者是藝術天才,幾次和夫人去林風眠的住所看望他。</h3><h3><br></h3><h3>1928年,在蔡元培的力薦下,林風眠出任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校長。1958年,幾經變遷的杭州藝術??茖W校改稱為浙江美術學院,1993年改成中國美術學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 國畫 作者 林風眠</b></h3><h3><br></h3><h3>他教育學生用心去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傳承。在每次課堂上,他經過學生們的身后時總會說:放松一些,隨便一點兒,多去看一些文藝、哲學、歷史方面的書。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培養出的學生撐起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半壁江山,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董希文,席德進,蘇天賜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學生,可見他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h3><h3><br></h3><h3>在林風眠桃李芬芳的幾十多年教育生涯中,學生遍布海內外。自然而然,這些學生就成了傳播他影響力的最好推手,給林風眠帶來了極大的聲譽,從而奠定了現當代中國美術界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三足鼎力的地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抱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畫名是領袖手書,身價大增</b></h3> <h3><b>傅抱石(1904—1965年),生于江西南昌。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教于中央大學。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b></h3><h3><br></h3><h3>提到傅抱石,必然要提他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嬌》。</h3><h3><br></h3><h3>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建立十周年,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需要一幅大型的國畫,決定由傅抱石和關山月來完成。國務院批準了郭沫若與吳晗的建議:以毛澤東作的《沁園春·雪》的詞意為題材,主題是“江山如此多嬌”。陳毅提出:“必須體現江山之嬌,圖中可見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白雪皚皚的西北高原,郁郁蔥蔥的江南大地,還要見東海。三個多月后,完成初稿。周恩來審定時,提出畫幅應加大尺寸,太陽需放大數倍。傅抱石與關山月當即剪了幾個太陽模樣,試看以后,最后選中一個最大的。畫名是毛澤東主席手書“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大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詩意畫《憶秦娥·婁山關》 國畫 作者 傅抱石</b></h3><h3><br></h3><h3>傅抱石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最早探索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創作并取得歷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畫家,以他慣用的表現文學作品的繪畫技法,將毛澤東詩詞中那些激動人心的篇章移入到畫面中,構成了他后期中國畫創作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分,成為全國畫壇以毛澤東詩意進行創作繪畫的第一人。</h3><h3><br></h3><h3>從此,傅抱石成為了中國美術界的一線明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華拓</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幅畫,名揚天下</b></h3> <h3><b>華拓,1940年生,江蘇省國畫院藝術顧問,“新金陵畫派”第一代中唯一健在的當代中國青綠山水畫大師。華拓的作品懸掛在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南海、釣魚臺國賓館、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等場所。</b></h3><h3><br></h3><h3>近現代中國畫界三大畫派:新金陵畫派、長安畫派、嶺南畫派。以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華拓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影響力最大。華拓作為“新金陵畫派”第一代中唯一健在的中國青綠山水畫大師,一生致力于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創作,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體現了“新金陵畫派”主張“其命惟新”的創作理念,個性鮮明的青綠山水畫,在當代中國畫界獨樹一幟。</h3> <h3><b>華拓為國務院會議大廳創作的巨幅山水畫《山高水長》,已經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幅青綠山水畫,這幅畫,讓華拓名揚天下。</b></h3><h3><br></h3><h3>《山高水長》氣勢雄闊,格調俊雅,意境深遠,情感激昂,筆墨豐潤,既有清新的時代氣息,又有靈性的筆墨交融,秀中有雄,柔中帶剛,將“新金陵畫派”踐行的“一手講傳統,一手講時代”的典型藝術風格發揮到了極致。</h3><h3><br></h3><h3>在以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華拓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第一代畫家群體中,載入史冊的開篇巨作是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收篇巨作是懸掛在國務院會議大廳華拓的《山高水長》。</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范曾</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一座個人美術館等于給自己豎一個“豐碑”</b></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范曾,1938年生,江蘇南通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 </b></h3><h3><br></h3><h3>八十年代初,榮寶齋首先覺察到中國藝術市場即將紅火,便開始在全國各地收畫,就在這個時候,榮寶齋將范曾的作品納入為重點,并將范曾早期的作品包了下來,與范曾之間形成一種捆綁。榮寶齋每年都為范曾搞一個作品年度展,在榮寶齋這個金字招牌的包裝中,配合媒體宣傳,范曾作品在市場上逐漸走強,2009年的范曾畫展,開幕的當天,參展作品就全部賣光,銷售金額達4800萬。</h3><h3><br></h3><h3>范曾的成功更多的來自他的個性,他的性格里一直就有這種自我推廣的能力。24歲那年,范曾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他當時就去拜會了兩個人:郭沫若和沈從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林說道》 國畫 作者 范曾</b></h3><h3><br></h3><h3>范曾帶著他的畢業作品《文姬歸漢》去見郭沫若。后來范曾說:創作此畫的最初沖動,是因為看了人藝上演的郭沫若寫的《蔡文姬》。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郭老看到范曾畫的《文姬歸漢》后竟激動得夜不能寐,半夜起來為這幅畫題了一首五言詩。</h3><h3><br></h3><h3>范曾一生中,做了幾件大事。1983年,在日本岡山建立“范曾美術館”,中國當代活著的畫家建美術館,范曾是第一個。</h3><h3><br></h3><h3>當時,爭議很大,中國比他好的畫家比他資格老的不知道有多少,為什么選他呢?但日本的財團就是選他了,指名道姓地選擇他。</h3><h3><br></h3><h3>范曾很會做人,1987年,49歲的范曾赴日本東京、岡山舉辦畫展,畫展大獲成功,籌得幾百萬,為南開大學捐建了一座東方藝術大樓。</h3><h3><br></h3><h3>范曾對“形象工程”駕馭的有聲有色,請人策劃自己與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莫言同臺談天說地,抬高檔次。還通過與郭慶祥打官司,有意無意的進行炒作,知名度持續增長。坊間對此以至岀現了這樣一個說法,范曾不怕別人罵他,就怕別人忘記他?!傲R不倒的范曾”一說,由此而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大宁县|
宜宾市|
留坝县|
南通市|
东山县|
定州市|
阜宁县|
贵州省|
房产|
吴川市|
涞源县|
信阳市|
安阳县|
太保市|
根河市|
郴州市|
铜山县|
金昌市|
衡东县|
吕梁市|
大足县|
满城县|
石柱|
辰溪县|
鲁甸县|
寿宁县|
龙海市|
深州市|
鹿泉市|
花莲市|
水城县|
张掖市|
道真|
屏南县|
吉木萨尔县|
南靖县|
华宁县|
梁河县|
双牌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