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9年4月10日,經過廣州戰友長時間的醞釀和協調,“廣西龍州行”組團出發了。</h1><h1> 我們一行三十人,從廣東、廣西、上海、山東、河北、天津、海南等地聚集在廣西南寧。</h1><h1> 我們懷著激動、思念、崇敬的心情,聚集在這里。我們將要在后來的幾天,追尋著四十年前的足跡,到廣西龍州、憑祥,去看一看當年曾經戰斗、生活過的地方;去祭奠為祖國安全、為人民安寧,長眠在南疆邊陲的英烈們。</h1> <h1> 下榻的賓館打出橫幅,歡迎我們的到來。戰友們興致高漲,站在鏡頭前,留下美好的回憶!</h1> <h1> 駐南寧同年入伍的戰友,到火車站到機場接我們,為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戰友提供方便。</h1><h1> 晚飯后,戰友們相聚在下榻的賓館,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氣氛熱烈而和諧。</h1> <h1> 我在每一位戰友的臉上、在她們的談笑言語中,依然能捕捉到當年英姿颯爽小女兵的可愛和稚氣。</h1><h3> </h3><h3><br></h3> <h1> 雖然我們都已年過六旬,但是在我們身上仍然透著那么一股不服輸不服老的精氣神。</h1><h1> 大家都認為:生命中有這樣一段經歷,我們無悔,我們自豪,我們覺得值!</h1><h1> 因為,我們的青春沒有缺席解放軍這座大熔爐的千錘百煉!</h1> <h1> 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廣西的崇左。</h1><h1> 雖然已是四十年后的今天,來到這里我們還是感到非常親切。四十年前的情景,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h1><h1> ……</h1><h1> 1978年12月底,我院奉命組建兩個野戰所,奔赴廣西前線,執行一線野戰醫院的衛勤保障任務。</h1><h1> 和平時期的戰爭,讓我們這一代軍人趕上了,這是軍人的榮耀,這是軍人肩上的責任擔當。</h1><h1> 當作戰命令下達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情激動而興奮,當然還夾雜著些許的緊張。</h1><h3> </h3><h3><br></h3><h3><br></h3><h3> </h3> <h1> 我院長期擔負著戰備值班任務,所有的物資都是平戰結合的。因此,在短短的幾天內,全院就完成了戰前思想準備、戰爭物資清理、病員轉移后送、后勤留守值班、家屬子女安排等一系列的工作。<br></h1><h1> 經過短暫而完善的準備,我們出發了。</h1><h1> 緊接著,一輛輛解放牌卡車停在了路邊,我們把全部的戰時急需物資裝運上車。</h1><h1> </h1><h1> </h1><h1><br></h1><h1> </h1> <h1> 隊伍出發了。我們背上行裝登上卡車,與前來送行的戰友、親朋告別。淡淡的一句“再見”,包涵了萬語千言;輕輕地一個揮手,充滿了無盡的戰友情誼!</h1> <h1> 當汽車駛出醫院大門的那一刻,車上的人不約而同回過頭,看著那一排排整齊的營房,表情嚴肅,默默無語。</h1><h1> 每個人心里想些什么?雖不得而知,卻也心照不宣……</h1><h1> 就這樣,我們不分晝夜直奔廣西前線。</h1> <h1> 經過幾天幾夜汽車、火車的顛簸,我們乘坐的專用軍列,到達廣西崇左火車站。</h1><h1> 當年情況緊急,重任在身,來去匆匆。今天才一睹崇左火車站的全貌。</h1><h3><br></h3> <h1> 崇左火車站,當年做為戰時運送軍用物資和參戰部隊的中轉站,為保障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h1><h1> </h1> <h1> 當滿載著參戰將士、裝備武器和生活物資的軍列,由遠而近緩緩駛進站臺時,一排排解放牌卡車已經等候在那里。</h1><h1> 下了火車,戰友們根本顧不上休息,立即將戰傷救護藥品器械全部搬上汽車。</h1> <h1> </h1> <h1> 四十七年前,我們幾個分別從山東、廣西出發,走進同一座軍營。</h1><h1> 四十年前,我們乘坐同一列火車,奔赴同一個戰場。</h1><h1> 四十年后,我們又一起聚集到這里。我們依然精神煥發,開朗豁達,我們永遠保持著一顆平常而平凡的心。</h1><h1> 我們是戰友,我們是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戰友!</h1> <h1> 我們隨著十幾輛解放大卡,來到了中越邊境附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芹江(勤江)大隊。</h1> <h1> 我們到達芹江中學后,立即把器械設備搬進教室,布置著我們的戰地醫院。一間間教室被我們打掃得干干凈凈,有重傷病房、輕傷病房、傳染病房、燒傷室、隔離室、手術室、消毒室等等一應俱全。這里將是我們救死扶傷的戰場。</h1><h1> 在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下,我們和當地老鄉一起用竹子、樹枝、茅草再摻上黃泥,搭建簡易草房;用竹條木板拼成床鋪;地上鋪上黃沙碎石減少揚塵。很快,數十間像模像樣的簡易草房就搭好了。</h1><h1> </h1><h3> </h3> <h1> 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和戰斗準備。</h1><h1> 在短暫的戰前修整期里,戰友們三五成組,拿著臉盆水桶,到駐地后面的小水庫洗衣服、洗頭、洗被褥,散步、談心。</h1><h1> </h1><h1> </h1> <h1> 一群女兵坐 在堤壩上,有說有笑,一邊洗一邊唱,透著夕陽遠遠望去,如同一副美麗的戰地浪漫圖。這幅場景讓人感受到和平年代是多么的美好和溫馨。同時,也證明了共和國的女兵個個都是好樣的。</h1><h1> 院部的宣傳干事幫著大家照相。雖然一個個臉上都掛著笑容,其實當時的心情是很復雜的。</h1><h1> 誰也不知道戰斗打響后會是什么樣的情景?</h1> <h1> 在附近找到了當年和我們一起搭建草房的老鄉,那時他才是一名高中學生。</h1><h1> 這位老鄉告訴我們,當年我們醫院搭建茅草房的場地,現在已經變成一片芭蕉林。那一大片綠郁蔥蔥的芭蕉林,是芹江老鄉安定致富生活的體現。</h1> <h1> 如今再見那小水庫,已經沒有了當年清澈見底,潺潺流水的模樣,蜿蜒平坦的小路也被雜草覆蓋。</h1> <h1> 戰地醫院安頓下來,我們一邊訓練一邊準備,偶然也會有從邊境線送下來的傷員和病號。我們在為他們醫治的同時,也向他們了解邊境線上的戰況,關心著前線戰友們的安危。</h1><h1> </h1> <h1> 距離駐地一、二百米的公路上,每天都有開往前線的坦克、裝甲車,履帶聲隆隆震耳。運送作戰部隊、戰備物資和拉著各種大炮的解放牌一輛接著一輛。</h1><h1> 車輪飛過塵土飛揚,遠遠望去灰蒙蒙一片。</h1><h1> 戰區形勢內緊外松,硝煙味卻越來越濃。</h1> <h1> 瞧,對面那座山下,經常會有坦克、炮兵、舟橋部隊停留,他們經過短暫修整后,連夜開拔到前線。</h1> <h1> 就在開戰的前幾天,我院又奉命前移。這預示著戰爭即將來臨。</h1><h1> 又是一番緊張的打包、裝箱、裝車、卸車,我們前移到龍州縣的北躍中學。</h1><h1> 我們緊急做好收治傷員的各項工作。</h1><h1> </h1> <h1> 北躍中學,現在更名為北耀小學。</h1> <h1> 學校的教室,經過洗消,做為收治傷員的病房和手術室。</h1><h1> 就在這樣簡陋的臨時病房里,醫護人員發揚救死扶傷的革命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繼日地工作著,用他們高超的醫療技術,挽救了許許多多傷員的生命。</h1> <h1> 學校的這個大操場,曾被做為戰時直升飛機的停機坪。危重傷員經過我院初步處理后,從這里運送到后方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h1> <h1>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了!隆隆的炮聲響徹云霄。</h1><h3> </h3> <h1> 炮聲就是命令。</h1><h1> 全體醫護人員各就各位,迅速進入戰斗崗位,做好接收第一批傷員的準備。</h1> <h1> 經過四天三夜的連續奮戰,一批又批傷員送進來,經過我們一線野戰醫院緊急救治和應急處理,又一批接著一批轉往后方醫院。第一輪緊張而又緊急的搶救工作,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稍事休息,又投入到下一輪的工作中。</h1><h1> 在這期間,許多醫護人員幾乎沒合眼。飯顧不上吃,水來不及喝,剛剛坐下想歇口氣,又一批傷員送來。大家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h1><h1> 與此同時,我院還派出了二個前接醫療組,配合作戰部隊,迅速將前線的傷員后送到我們野戰醫院。</h1><h1> </h1><h1> </h1> <h1> 就在這最緊張的時候,上級出于安全考慮,命令我院緊急轉移。接著又是打包、裝箱、裝車、卸車,我們轉移到龍州縣下凍公社農屯生產隊。</h1> <h1> 農屯,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生產隊。我們在這里駐扎,顯然病房是不夠的。但是,這并沒有難倒我們這些堅強的白衣戰士。醫護人員們自己動手,連夜搭建了十幾頂帳篷。</h1> <h1> 這位老鄉的家就住在附近,他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h1><h1> </h1> <h1> 這片空地,就是當年我們搭建帳篷的地方。</h1> <h1> 四十年過去了,老照片上站在后排的戰友,今天又站在了當年生活、戰斗過的地方,感慨萬千。</h1><h1> 歲月如梭,時光流失,芳華已逝,但我們初心不改。我們生命中這段輝煌歲月,永遠存留在記憶里!</h1> <h1> 1979年3月5日,中央軍委下達撤軍命令,3月16日,參戰部隊完成撤軍行動。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宣告結束。</h1><h1> 在這期間.我院共收治三千多名傷員。許多戰友得到嘉獎和立功,我院榮立集體三等功。</h1><h1> 1981年5月—1981年7月,我院再度受命奔赴廣西寧明,擔負法卡山戰役衛勤保障任務。</h1> <h1> 停戰后,我院回撤到芹江大隊,繼續擔負著收治傷病員的任務。</h1><h1> 時任副總參謀長的黃鎮,率領中央慰問團到我院進行慰問。 </h1> <h1> 1979年6月,我們奉命撤離廣西。</h1><h1> 至此,我院圓滿完成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一線衛勤保障任務,勝利回師!</h1> <h1> 4月11日,結束了對廣西龍州的戰地重游,我們一行乘車到達憑祥友誼關。</h1> <h1> 歷史悠久的憑祥友誼關,又名雍雞關、鎮南關等。歷史上幾經易名,于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為“友誼關”。<br></h1><h1> 友誼關與越南陸路接壤,是南疆的重鎮關隘。</h1> <h1> 1979年6月的一天,我院接到上級命令,派出二十余名醫護人員,到憑祥友誼關參與戰俘交換工作。</h1> <h1> 這條分界線就是中越邊境的零公里處。當年的戰俘交換地。</h1> <h1> 交換戰俘時,國際紅十字會的監交官就立于此處,雙方交換戰俘官員站在零公里線各自的一側。</h1><h3></h3> <h1> 這次越南方面交換回去六十多名女戰俘。</h1> <h1> 公路兩側小山坡上赫然而立著1116、</h1><h1>1117界碑,張顯著中國的主權。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h1> <h1> 4月12日,我們來到廣西龍州烈士陵園。這里安葬著兩千多名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h1> <h1> 在烈士陵園門口,遇見原廣州軍區某舟橋部隊的老兵們,他們也是來祭奠英烈,來看望當年一個戰壕并肩作戰的戰友、兄弟。</h1><h1> 四十年后,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這兩支隊伍在這里相遇了。</h1><h1> 我們合影留念。留下這值得紀念的時刻。</h1><h3></h3> <h1> 祭奠活動開始了,我們每個人都懷著無比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向英烈們默哀獻花敬香。</h1><h1> 長眠在這里的英烈們,他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他們挺身而出,戰死疆場。他們是祖國南大門的護衛者,永遠鎮守在祖國的南疆。</h1> <h1> 在剛剛落成的英烈墻前,戰友們默哀靜思。</h1> <h1>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廣西在云南,新建了許多座烈士陵園,在已有的陵園里又新增了許許多多新的墓碑。</h1><h1> 那里長眠著自衛反擊戰中為國捐軀的英烈。他們當中有參加革命數十年的老將,更有僅僅離家才一個月的新兵。</h1><h1> </h1><h3></h3> <h1> 他們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他們更無愧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光榮稱號!他們是時代的楷模,是我們心中的英雄!</h1><h1> 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們曾經并肩戰斗的戰友更加不會忘記!</h1><h1>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1><h3></h3> <h1> 敬禮!親愛的戰友一路走好!</h1> <h1> 歲月靜好,切不可忘記那些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因為,他們是共和國的脊梁!<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南宫市|
通辽市|
巴里|
定兴县|
聊城市|
米脂县|
漯河市|
弥勒县|
涿州市|
嘉祥县|
丽水市|
濮阳市|
广水市|
渝北区|
三穗县|
阆中市|
类乌齐县|
澎湖县|
灵寿县|
临漳县|
贵德县|
浪卡子县|
垫江县|
武乡县|
呼和浩特市|
临漳县|
遵义市|
高唐县|
岢岚县|
万年县|
舒兰市|
斗六市|
石棉县|
博爱县|
石景山区|
玉树县|
长乐市|
承德市|
察雅县|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