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記家鄉的舞臺</font></b></h1> <h1><br> 每次回到家鄉,我都要回母校看看。母校記錄了我小學到初中的讀書歲月。在那里,我度過了童年最美好的時光。</h1><h1> 1998年新學校落成后,老母校已為他用。隨著歲月的流逝,她也經歷了滄桑之變:從前平整的四合院如今堆滿了雜物,三面的危房已慘敗破落,只有南面高高的舞臺依然挺立在那里,在訴說著他不平凡的經歷。</h1><h1><font color="#ff8a00"><b> </b></font></h1><h3></h3> <h1> 這個舞臺,可以說是亦教室亦舞臺,一臺多用。過年過節有節目的時候,把臺子正面木板取下就是舞臺;上課的時候,臺子正面木板安上,就是教室。<br> 這個舞臺,是在1964年我村老支書周九鼎帶領下建設的。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能大興土木修建舞臺,可見我村干群對文藝是多么熱衷。這個舞臺給了我很多特別的記憶。<br> 我們村是戲劇之鄉,文化氣息濃厚。從我記事起,村里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時常有節目演出。村子不大,人不多,但人人都有兩下子,大多都能上舞臺!<br> 我村在舞臺上表演形式多樣:有歌舞快報,有對口詞三句半,有相聲等小劇目,還有樣板戲和古裝戲。<br> 20世紀60~70年代,在這個舞臺上,演出最多的是革命樣板戲。演員都是我們村的,有在校的學生,有老師,有務農的,還有在外工作的。那時的村初中,一個班30幾個人,就能演全場豫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各班人人參與,會樂器的伴奏,能唱的演主角,能舞的當兵,剩下的當群眾,人人都在舞臺上亮過相。<br> 村里自排自演的《紅色娘子軍》,我印象深刻——女演員們穿著灰色的軍裝,英姿颯爽!黨代表洪常青是母校周現亭老師扮演的,他所扮的英雄形象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里。<br> 《杜鵑山》這樣一臺陣容龐大,唱段多,道具布景變換多樣的大戲,我村只用一星期的排練,就成功上舞臺演出了!偃師縣豫劇團團長感嘆道:“一周能拿下來《杜鵑山》這樣的大戲,只有周山村行,連我們專業劇團都望塵莫及!”演員、樂隊及導演沒有對戲曲的熱愛,沒有可貴的敬業精神,沒有深厚的的功底,怎能成就這樣的輝煌!<br> 《杜鵑山》劇中主角李志堅的扮演者是我村周俊果叔叔。那年他的父親大年初三白天病故,為了讓父老鄉親像往年一樣看到大戲,他當天晚上擦干眼淚,忍著悲痛,登臺演出。當時他那包含深情的唱腔,讓人倍受感動。<br> 曲劇也是我村鄉親青睞的劇種,文宣隊在舞臺上演出的曲劇有《掩護》《游鄉》《沂蒙頌》等,都相當精彩!<br> 自編自演的小劇目也不少,像對口詞、三句半、相聲……劇情來自群眾之中,真實幽默滑稽且有教育性,引來臺下陣陣掌聲和歡笑聲。<br> 盡管那個年代物質極其匱乏,智慧的家鄉人把不可能變成一切皆有可能!<br> 我們舞臺上的道具服裝布景,或自制或就地取材或借用。我的家鄉是全民愛戲,全民支持唱戲。長刀短刀,長槍手槍,還有寶劍等,是我村當時德高望重的老木匠周丙寅爺爺和年輕木匠周澤民義務制作的;山水花草樹木布景以及各種器具,是導演周西川大哥領著劇務反復琢磨創作的;演日本兵穿的皮靴是借村民的深筒膠鞋,演出穿的花棉襖是借我村新媳婦的;紅色的燒云是用紅紗巾蒙著大燈泡射出來的……(當時用我家的紅紗巾,還被發熱的大燈泡烤了個洞)。歌舞類節目需要藏族服裝,當時我們偏僻的小山村,哪有藏族圍裙?聰明的團隊在塑料布上用彩筆畫上七色的橫格格,晾干后穿上演出。燈光下,七彩的圍裙特鮮艷,特逼真,觀眾一點看不出來是用塑料布畫出的圍裙。<br> 每逢過年過節我村舞臺上表演節目,就引來不少附近村民和親戚朋友。我們母校的四合院被觀眾擠得滿滿當當,但井然有序,從來無人搗亂。在那個年代,精彩的演出是我們村為大家奉獻的,最優質最廉價的文化大餐了!每年我村宣傳隊都要被四鄰八村邀請去演出,唱紅了孟津扣馬,鞏義柏坡,邙嶺的申陽、古路溝、丁門口……不斷為人杰地靈的周山增光添彩!<br> 由于我村演唱水平遠近有名,村干部群眾熱愛戲曲,深博縣豫劇團、曲劇團的欣賞,他們爽快接受邀請到我們村的舞臺上演唱。小小的鄉村舞臺在鞏義孟津及邙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br> 記得我自六歲上小學起,就一直被舞臺深深吸引。<br> 每年放寒假,我村文藝演出就拉開帷幕,在這舞臺上排練節目。我趴在臺子前面白天看晚上看,無數遍的排練無數遍地看。大冬天他們排練到深夜,我也到深夜看完才回家。看戲的樂趣驅走了一切寒冷。當時排練的豫劇《紅燈記》全場都印在我心里,大部分唱段我都能一字不漏唱下。耳濡目染,我也成了母校舞臺上的后起之秀。<br> 從三年級開始,在母校老師的培養下,我開始走上了心目中無比神圣的舞臺。起初我們是演小節目,有表演唱《一條扁擔》、《我是公社小社員》,有對口詞,小快板等。我還領唱了《繡金匾》《英雄贊歌》和男女對唱《祖國一片新面貌》等。老師重視我,讓我成了報幕員。我記得報幕的第一句臺詞是:“周山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現在演出開始!”這帶有時代烙印的一句臺詞,讓我帶著時代的眼神,以及時代的動作有模有樣地報出。現在每每想起,我就不由地帶動作表演一遍,真懷念那個伴我成長的舞臺和那童真童趣的歲月。</h1><h1> 從四年級開始,我除了表演一些小節目,也開始唱戲了——有豫劇選段,有小豫劇《兩張發票》《園丁之歌》,還有《紅色娘子軍》《龍江頌》選場等。在這些戲里,我都是主角。這些角色,讓我在這個舞臺上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非常感謝教我音樂的周現亭老師,導演周西川大哥,還有樂隊領弦的周樹爭老師。他們對我的舞臺站姿,每一個動作,每一處吐字,每一段運腔,每一個眼神,都給了細致的指導。我也忘不了我的班主任周素芳老師!我的化妝,還有我每次節目的服裝都是她精心安排的。<br> 那時候每當上級來我母校檢查,老師都讓我代表學校宣傳隊唱一段,無時無刻鍛煉著我。學校組織老師到縣城看縣劇團唱戲總是帶著我,給我學習的機會。每每想起,我都從心底里感謝母校老師們的培養!<br> 在這個階段,除了在學校舞臺上表演,還多次參加鄉里匯演,也被邀請到他村表演。出村演出,經歷過坐著馬車去到深夜坐著馬車回——坐著拖拉機來去——坐村里拉貨汽車出演(那個年代,村里有個這樣的汽車都相當不錯了)。<br> 1977年我14歲,考上了邙嶺公社高中,走出了母校,開始了在外求學之路。那年放寒假回來,我接到通知到了村中宣傳隊,發現宣傳隊的陣容更龐大了。原來村里要演古裝戲《穆桂英掛帥》,宣傳隊讓我演《穆桂英掛帥》中的楊金花。這舞臺建成后,村里是第一次演古裝戲,我也是第一次接觸古裝戲。多虧村里古裝戲導演牛保善的耐心指點和演穆桂英的俊昭姑姑的幫助,我順利完成了演出。古裝戲化妝要吊眉,當時是村里老藝人周西京伯伯給我吊的眉,吊眉的繃帶纏在頭上,像上了緊箍咒一樣難受,頭疼,惡心。西京伯伯說我第一次吊不習慣,時間長就好了。我覺得這一關還真不好過,做好真正的戲曲人還真不容易。<br> 我村老演員周俊昭姑姑自縣劇團退休后,定居青海。那年她剛好回來探親,村里邀請她出演《穆桂英掛帥》的主角穆桂英。她的演唱水平之高在豫西地區家喻戶曉。她的參與,使我村這臺古裝戲的水平上了個新臺階。<br> 那年鄰村扣馬邀請我們村去演出《穆桂英掛帥》。大年初四的晚上,北方的天氣依然寒冷,但舞臺下坐滿了慕名而來的觀眾。俊昭姑姑年齡大了,是老寒腿,走起路來還顯得有點跛,當時穿著厚厚的棉褲。該俊昭姑上場了,她脫掉棉褲,飛快穿上戲裙,像一片花瓣飄上了舞臺,步伐是那么輕盈!頓時臺下鴉雀無聲,所有觀眾的目光都投向舞臺。我也瞪大了眼睛——她的舉止使我驚異,我也擔心她的老寒腿……藝術家鑼鼓一響眼里全是戲,無我狀態令人奇!<br> 我在俊昭姑姑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那精湛的演唱技藝,更重要的是她對藝術嚴謹的態度。后來在教師的工作崗位上,我一直以她為榜樣,嚴于律己……<br> 《穆桂英掛帥》以后,村里年年都唱古裝戲。由于在外求學、工作,都沒有參與,只是放假回來碰上演出,老師們出于對我的厚愛,讓我上舞臺唱一段。<br> 2015年冬天,我同村同學加閨蜜周鳳娟(甘肅平涼醫學院教授)電話告訴我,說我村的新戲臺建成了,他爸爸周樹爭老師(村劇團負責人)要我們過年回去,為新戲臺落成祝賀,并讓我上臺唱一段。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但很遺憾,我的嗓子一直治療中(因接一個特殊班級,嗓子疲勞過度,有點病疾),實在唱不了。我和鳳娟商量,去邀請我們的兩個同學出演,一個是洛陽戲校的老師馬會娟,一個是業余愛好者趙慧嬌。兩位同學爽快答應,并成功出演!我雖然沒演唱,但周樹爭老師把節目單給了我讓我主持節目。我就即興主持了這臺意義重大的祝賀新戲臺落成的節目。<br> <br><br></h1><h1> </h1><h3></h3> <h1> 在單位,忙于教育工作,唱戲的愛好也就淡化了。有一年,單位要求各年級組老師出節目,我無意唱了一段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年級 組就創新演出了豫劇伴舞,得到大家的認可。其實,我就是打小在母校舞臺上那點功底。從那以后,每當學校有活動,老校長和老書記都讓我唱段豫劇,直到他們退休。</h1> <h1> 2017年,濮陽市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濮陽市豫劇團來我們油田第二小學演出,學校領導讓我配合活動出個節目。我試了試,雖然吃力,但還能唱出來,就上臺演唱了豫劇花木蘭選段《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很幸運,是濮陽市豫劇團樂隊為我伴奏的,雖然唱的有瑕疵,但伴奏很完美。<br></h1><h1> 直到今天,我村業余劇團仍活躍在新舞臺上,每年都代表邙嶺鎮到偃師市參加匯演,每臺戲都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深受觀眾的喜愛!<br> 我們村的戲曲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前輩的引領。今天我要說的前輩,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周文慶。雖然我沒見過爺爺,但他在村中的傳說令我敬佩。<br>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村有個自發組織的戲班子,團長就是我的爺爺(那時都給我爺爺叫老板)。爺爺愛戲迷戲。爺爺領的戲班子唱的戲,都是他們那代人自編自演的,排練的場地就在我家冬暖夏涼的大窯洞里(以后的歲月,我家的窯洞繼續為我村的戲曲排練做貢獻)。當時最奢侈的是油燈,油燈點的可是吃的棉油。聽媽媽說,家里吃油爺爺都要限制,不舍得讓家人吃,可是在唱戲點燈上是用多少倒多少,從不吝嗇。<br> 聽媽媽說,村里有個周家大哥,當時吸大煙,爺爺和劇團的老人們為了他能戒煙勸他來唱戲。結果那個大哥成了一個很好的演員,真的把大煙戒了。戲曲多美妙,可以改變人,可以重塑人!<br> 母校舞臺的前任是個土臺子,前輩們的節目都是在這古老的土臺子上演出的。<br> 有一年村里戲班子編排了曲子戲《馬呼蘭換妻》,應邀到河北溫縣演出。當時他們徒步近二十里到趙溝坐船過黃河,下船以后,走十幾里的沙灘地到溫縣。長途跋涉也沒有影響他們的演唱水平。前輩們的演出特別震撼,觀眾激動地往臺子上扔錢幣,扔吃的,甚至將把玩的物品扔上臺。那時候,這是對好戲的最高獎賞。</h1><h1> 最不可思議的是,因為唱的太好當地人不讓戲班子走。但排的戲已經唱完了,怎么辦?趕快派人回村,讓當時編劇的周成西大哥(周樹爭老師的父親)趕快寫劇本。劇本寫好后,來人趕緊坐船送過河繼續唱。老前輩都是人才呀,寫的能寫,演的能演,快速高質量出戲,和我村后來的一星期排出一臺新戲《杜鵑山》完美相似。<br> 感謝家鄉的舞臺,給了我多彩的童年生活,給了我美好的回憶!感謝培育我成長的母校!感謝不倦教誨我的老師們!感謝教給我一技之長的師長們,給了我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感謝爺爺及村里的老草根藝人們,是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才有了我們家鄉今天對戲曲的傳承及發揚光大。</h1><h1> 愿我可愛的家鄉周山村在新建的舞臺上演出更精彩的節目,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更加矚目的輝煌!</h1> <h1><b> 周清舟寫于2019年4月中旬</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凭祥市|
雷波县|
合山市|
炎陵县|
榕江县|
哈巴河县|
甘泉县|
新昌县|
郁南县|
子洲县|
龙游县|
宽城|
扶绥县|
永福县|
卓尼县|
江油市|
靖西县|
梅河口市|
海伦市|
湖口县|
来宾市|
云霄县|
冀州市|
开化县|
洪江市|
靖江市|
兴业县|
犍为县|
南木林县|
长治县|
和林格尔县|
玛纳斯县|
海林市|
蒙阴县|
开平市|
普兰店市|
化德县|
淮滨县|
阿拉善盟|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