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簡介】:殷宏昌,男,出生陜西咸陽。中專畢業于陜西省藝術學校,大專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本科畢業于咸陽師范學院美術教育系。高級中學教師資格。多年以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事業。為國家各地高校藝術類輸送了大批藝術人才,桃李滿天下。得到各級領導,家長,學生的認可。殷宏昌,一位純樸憨厚的關中漢子,待人隨和友善,自幼酷愛美術,勤奮學習書畫,尤其擅長中國花鳥大寫意牡丹畫。他潛心鉆研一代大師齊白石,吳昌碩,王雪濤等多位大師作品。后承蒙恩師世界第一牡丹張志文恩師的指點和教導。殷宏昌畫中的牡丹不失傳統,大膽的與西洋用色完美結合,筆墨灑脫,色彩驚艷,雅俗共賞,筆法靈活,清新雅致,盡情綻放,富有動感,層次豐富,用筆細膩,輪廓表達清晰,給人一種骨風大氣之美與天生富貴之感。憑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厚重的藝術修為,其作品多次獲得大獎,畫風新穎,特色明顯,獨樹一幟,深受業內人士一致好評。作品多次入選省,市,國家級展覽且獲獎。作品多次被國內外人士收藏。</h3><h3>2006年陜西省美協主辦‘‘慶祝建黨85周年美術作品展’’中國畫《不染塵》榮獲優秀獎。</h3><h3>2012年5月‘‘陜西省美協主辦首屆寫生展’’中國畫作品《秦嶺秋色》入選。</h3><h3>2013年6月省美協主辦的《備戰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中國畫作品《喜訊》入選。</h3><h3>2014年10月省美協主辦《陜西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作品展》中國畫《自娛自樂》入選。</h3><h3>2015年11月3日省美協主辦《陜西第二屆美術寫生作品展》國畫作品《紅林》入選。</h3><h3>2015中國畫《沐春》入選《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書畫作品聯展》。</h3><h3>2016年中國畫《國色神韻》入選‘‘秦風漢韻.大美咸陽’’建國67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展。</h3><h3>2017年7月作品《青竹凌云》入圍全國書畫名家‘‘慶祝香港回國二十周年名家邀請展’’。</h3><h3>2018年9月作品中國畫《沐春》入選陜西慶典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美術展。</h3><h3>現為: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h3><h3>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會員</h3><h3>國家一級美術師</h3><h3>全國書畫教師100強</h3><h3>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h3><h3>中國文化名人書畫研究院理事</h3><h3>陜西省山水畫研究會會員</h3><h3>陜西省花鳥研究會會員</h3><h3>陜西柳范書畫研究院楊凌工作站站長</h3><h3>西安同仁書畫研究院理事</h3><h3>楊凌區美術家協會</h3><h3>楊凌教育系統書法篆刻協會常務理事</h3><h3>武功縣美術家協副主席等職務</h3><h3>yinhongchang.caaan.cn</h3><h3>http://www.caaan.cn/artist/default.asp</h3> <h3>四月,萬花紛謝,牡丹登場</h3><h3>艷壓群芳卻殿春而至,嬌憨明媚</h3><h3>款款地站在暮春的風里</h3><h3>她的風神藏在骨子里,驕傲寫在淡定里</h3><h3>見慣富貴,淡若云煙</h3><h3>牡丹,花雖謝而不敗</h3><h3>一陣風來</h3><h3>盛放的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h3><h3>鋪散一地依然鮮嫩艷麗的花瓣</h3><h3>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h3><h3>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h3><h3>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h3><h3>它跨越萎頓和衰老</h3><h3>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h3><h3>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h3><h3>開便酣暢淋漓,落便驚心動魄</h3> <h3> 牡丹被擁戴為花中之王,屬中國十大名花。</h3><h3>牡丹有谷雨花,富貴花和花中之王的美稱,她被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征。牡丹還是我國的國花。正如一首詩所描述的那樣;“國色傾城人競涌,歡聲笑語贊牡丹。"</h3><h3> 唐代劉禹錫的牡丹詩詞“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更是被人們千古吟唱。</h3> <h3>牡丹原產于我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其栽培歷史有1500年。</h3><h3> 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艷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范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展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臺灣等地。</h3> <h3> 1949年共和國成立后,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h3><h3> 洛陽、菏澤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h3> <h3>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h3><h3> 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h3> <h3>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h3><h3> 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h3><h3> 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h3><h3> 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h3><h3> 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在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h3><h3> 美國于1820-1830年,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后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h3><h3>器</h3> <h3>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于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年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h3> <h3>中國牡丹資源特別豐富,根據中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中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陜、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臺等地均有牡丹種植。</h3><h3> 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h3> <h3>牡丹栽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澤、洛陽、北京、臨夏、彭州、銅陵縣等。通過中原花農冬季赴粵、閩、浙、深圳、海南進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幾個地區安家落戶,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中國各省市自治區。</h3> <h3>中國是世界牡丹的發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國。</h3><h3> 根據栽培地區和野生原種的不同,中國牡丹園藝品種可分為四個牡丹品種群,即中原品種群、 西北品種群、江南品種群和西南品種群。</h3> <h3>中原品種群的栽培歷史最為悠久,也是中國牡丹園藝品種的發祥地。</h3><h3> 中原品種群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h3><h3> 分布中心位于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和北京。</h3><h3> 實際上中原牡丹品種的栽培分布,向南在上海、杭州;向東已在青島、煙臺;向西在甘肅蘭州;向北在長城以南都能正常開花。</h3><h3>器</h3> <h3>西北牡丹的觀賞栽培約始于唐代。明清之際栽培日盛,如栽培中心臨復,當時有“小洛陽”之稱。</h3><h3> 西北牡丹主要分部于甘肅省渭河中、上游的天水、甘谷、武山、隴西及靜寧;大夏河中、下游的夏河、臨夏、和政;洮河下游的臨洮、康樂,以及蘭州、榆中等地;隴東的平涼也有較多栽培。</h3><h3> 此外,青海西寧及其以東地區,陜西西安及其以西地區和寧夏的固原地區也有分布。栽培中心在蘭州、臨夏、臨洮等地。</h3> <h3>江南品種群,從宋代起已有數十個性狀優異的品種。其歷代栽培中心轉移如:杭州( 宋代)→暨陽(明代,今江蘇江陰,一說是浙江諸暨 )→銅陵、寧國、杭州,上海(清代)→銅陵、寧國、杭州、上海。</h3><h3> 江南品種群分布于安微、江蘇、浙江等省。銅陵、寧國、杭州、上海等地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鹽城(江蘇)、樂昌(廣東),南昌(江西)等。</h3> <h3>西南種群的代表就是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牡丹,從唐代開始栽培,主產地在丹景山,種牡丹甚多。</h3><h3> 到宋代,引入洛陽品種,栽培大盛。 陸游《天彭牡丹譜》(1178 )載:“大抵花品近百種,其中著者四十。”</h3><h3> 到清末天彭牡丹走向衰退,現又恢復發展起來。</h3><h3> 西南種群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麗江、昭通、武定、貴陽、拉薩等地。</h3> <h3>我國全國各地不同花色(如:紅、紫、紫紅、粉、白、藍、綠、黃、黑和復色等)、不同花型(如:單瓣型、荷花型、皇冠型、樓子型、繡球型等)和具有抗旱、耐寒、耐熱、耐濕等特性,可以種植在溫帶、寒熱和亞熱帶地區的品種300多個。</h3> <h3>中國菏澤、洛陽均以牡丹為市花,菏澤曹州牡丹園、中國牡丹園、盛華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天香公園及洛陽王城公園、牡丹公園和植物園,每年于4月15至25日舉行牡丹花會。</h3><h3> 蘭州、北京、西安、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均有牡丹景觀。牡丹的形象還被廣泛用于傳統藝術,如刺繡、繪畫、印花、雕刻中。</h3> <h3>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h3><h3> 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于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h3> <h3>透過牡丹,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特征,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h3><h3>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h3> <h3>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h3><h3> 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h3><h3> 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h3><h3> 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h3><h3> 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h3><h3> 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h3><h3> 元朝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h3><h3> 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h3> <h3>由于牡丹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牡丹也成了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h3><h3> 散見于歷代各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更是屢見不鮮。</h3> <h3>武則天與牡丹</h3><h3>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后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h3><h3> 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藥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h3><h3> 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于武后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h3><h3> 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繡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后,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云、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h3> <h3>偉大領袖毛主席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h3><h3> 1950年冬季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h3> <h3>水龍吟 牡丹</h3><h3>(宋·王沂孫)</h3><h3>曉寒慵揭珠簾,牡丹院落花開未。</h3><h3>玉欄干畔,柳絲一把,和風半倚。</h3><h3>國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h3><h3>自真妃舞罷,謫仙賦后,繁華夢、如流水。</h3><h3>池館家家芳事。</h3><h3>記當時、買栽無地。</h3><h3>爭如一朵,幽人獨對,水邊竹際。</h3><h3>把酒花前,剩拚醉了,醒來還醉。</h3><h3>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鵑聲里。</h3> <h3>水龍吟 同張大經御史賦牡丹</h3><h3>(元·劉敏中)</h3><h3>春風一尺紅云,粉蕤金粟重重起。</h3><h3>天香國色,宜教占斷,人間富貴。</h3><h3>最喜風流,妝臺卯酒,欲醒還醉。</h3><h3>算年年歲歲,花開依舊,問當日、人何似。</h3><h3>休說花開花謝,怕傷它、老來情味。</h3><h3>依稀病眼,故應猶識,舊家姚魏。</h3><h3>無語相看,一杯獨酌,幽懷如水。</h3><h3>料多情、笑我蒼顏白發,向風塵底。</h3> <h3>遍地錦 孫守席上詠牡丹</h3><h3>(宋·毛滂)</h3><h3>白玉闌邊自凝佇。</h3><h3>滿枝頭、彩云雕霧。</h3><h3>甚芳菲、繡得成團,砌合出、韶華好處。</h3><h3>暖風前、一笑盈盈,吐檀心、向誰分付。</h3><h3>莫與他、西子精神,不枉了、東君雨露。</h3> <h3>念奴嬌 賦白牡丹和范廓之韻</h3><h3>(宋·辛棄疾)</h3><h3>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h3><h3>欲笑還愁羞不語,惟有傾城嬌韻。</h3><h3>翠蓋風流,牙簽名字,舊賞那堪省。</h3><h3>天香染露,曉來衣潤誰整。</h3><h3>最愛弄玉團酥,就中一朵,曾入揚州詠。</h3><h3>華屋金盤人未醒,燕子飛來春盡。</h3><h3>最憶當年,沈香亭北,無限春風恨。</h3><h3>醉中休問,夜深花睡香冷。</h3> <h3>月華清 白牡丹</h3><h3>(明·高濂)</h3><h3>花剪云綃,種移兔窟,占得玉清瓊素。</h3><h3>一段蕭疏,傍夜來、簾箔香初吐。</h3><h3>雪魄蟾魂幽韻,別一種、風流天付。</h3><h3>看庭階弄影,光寒玉露。</h3><h3>怕教胭脂耽誤。</h3><h3>向風塵夸紅斗紫,撩云托雨。</h3><h3>一片冰心,甘冷澹,輕煙薄霧。</h3><h3>瀟然趣。</h3><h3>待托霓裳,天上曲、清揚歌句。</h3><h3>奈春為愛君開,恨搖落春還妒。</h3> <h3>喜遷鶯 賞牡丹</h3><h3>(元·沈禧)</h3><h3>春光無幾。</h3><h3>賴名花留得,一分余意。</h3><h3>獨殿群芳,特稱重貴,開向富家園地。</h3><h3>剩有天香國色,不藉粉勻脂膩。</h3><h3>倚風處,似真妃被酒,臉霞烘媚。</h3><h3>檻際施翠幄,密遮深護,怕省仙姝隊。</h3><h3>剪縠裁綃,披云卷霧,幻出許多纖麗。</h3><h3>幸遇清平時世,勝賞也成故事。</h3><h3>拚劇醉,任玉山敧倒,帽檐斜墜。</h3> <h3>天香 牡丹</h3><h3>(宋·趙以夫)</h3><h3>蜀錦移芳,巫云散彩,天孫剪取相寄。</h3><h3>金屋看承,玉臺凝盼,尚憶舊家風味。</h3><h3>生香絕艷,說不盡、天然富貴。</h3><h3>臉嫩渾疑看損,肌柔只愁吹起。</h3><h3>花神為誰著意。</h3><h3>把韶華、總歸姝麗。</h3><h3>可是老來心事,不成春思。</h3><h3>卻羨宮袍仙子。</h3><h3>調曲曲清平似翻水。</h3><h3>笑囑東風,殷勤勸醉。</h3> <h3>冉冉云牡丹盛開,招同官小飲,賦此</h3><h3>(宋·盧炳)</h3><h3>雨洗千紅又春晚。</h3><h3>留牡丹、倚闌初綻。</h3><h3>嬌婭姹、偏賦精神君看。</h3><h3>算費盡、工夫點染。</h3><h3>帶露天香最清遠。</h3><h3>太真妃、院妝體段。</h3><h3>拼對花、滿把流霞頻勸。</h3><h3>怕逐東風零亂。</h3> <h3>漢宮春 夾鐘商追和尹梅津賦俞園牡丹</h3><h3>(宋·吳文英)</h3><h3>花姥來時,帶天香國艷,羞掩名姝。</h3><h3>日長半嬌半困,宿酒微蘇。</h3><h3>沈香檻北,比人間、風異煙殊。</h3><h3>春恨重,盤云墜髻,碧花翻吐瓊盂。</h3><h3>洛苑舊移仙譜,向吳娃深館,曾奉君娛。</h3><h3>猩唇露紅未洗,客鬢霜鋪。</h3><h3>蘭詞沁壁,過西園、重載雙壺。</h3><h3>休漫道,花扶人醉,醉花卻要人扶。</h3> <h3>念奴嬌 追和張巨山牡丹詞</h3><h3>(宋·毛幵)</h3><h3>倚風含露,似輕顰微笑,盈盈脈脈。</h3><h3>染素勻紅,知費盡,多少東君心力。</h3><h3>國艷酣晴,天香融暖,畫手爭傳得。</h3><h3>綠窗朱戶,曉妝誰見凝寂。</h3><h3>獨占三月芳菲,千花百卉,算難爭春色。</h3><h3>欲寄朝云無限意,回首京塵猶隔。</h3><h3>舞破霓裳,一枝渾似,醉倚香亭北。</h3><h3>舊歡如夢,老懷那更追惜。</h3> <h3>天香 韻賦牡丹</h3><h3>(宋末元初·劉塤)</h3><h3>雨秀風明,煙柔霧滑,魏家初試嬌紫。</h3><h3>翠羽低云,檀心暈粉,獨冠洛京新譜。</h3><h3>沈香醉墨,曾賦與、昭陽仙侶。</h3><h3>塵世幾經朝暮,花神豈知今古。</h3><h3>愁聽流鶯自語,嘆唐宮、草青如許。</h3><h3>空有天邊皓月,見霓裳舞。</h3><h3>更后百年人換,又誰記、今番看花處。</h3><h3>流水夕陽,斷魂鐘鼓。</h3> <h3>漢宮春 春苑賞牡丹</h3><h3>(宋末元初·汪元量)</h3><h3>玉砌雕欄。</h3><h3>見吳宮西子,一笑嫣然。</h3><h3>舞困人間半亸,艷粉爭妍。</h3><h3>珠簾盡卷,看人間、金屋神仙。</h3><h3>歌隊里,霞裾裊娜,百般嬌態堪憐。</h3><h3>別有一枝仙種,更同心并蒂,來奉君筵。</h3><h3>猩蜃若教解語,曲譜應傳。</h3><h3>柘黃獨步,晝籠睛,錦幄張天。</h3><h3>試剪插,金瓶千朵,醉時細看嬋娟。</h3> <h3>感謝各位仙家,同道,書畫藝術愛好者的關注與交流,指點和支持!</h3> <h3>牡丹</h3><h3>(唐·李商隱)</h3><h3>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h3><h3>垂手亂翻雕玉佩,細腰頻換郁金裙。</h3><h3>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h3><h3>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h3> <h3>牡丹花</h3><h3>(唐·羅隱)</h3><h3>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h3><h3>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h3><h3>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h3><h3>可憐韓令功成后,辜負秾華過此身。</h3> <h3>楊妃牡丹</h3><h3>(宋·方岳)</h3><h3>馬嵬殘恨久銷沈,花撚妝痕尚不禁。</h3><h3>當日愿為連理木,春風不負合歡心。</h3><h3>病維摩減詩情盡,窮孟嘗添酒債深。</h3><h3>醉面欲醒如有舊,沈香亭北記曾吟。</h3> <h3>牡丹吟 ~邵雍 </h3><h3>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期間更有王。</h3><h3> 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h3> <h3>賞牡丹~劉禹錫 </h3><h3>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h3><h3>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h3> <h3>國色天香~ 馬氏 </h3><h3> 翠霧紅云護短墻, 豪華端稱作花王。</h3><h3> 洛陽宮里楊妃醉, 吳國臺前西子妝。</h3> <h3>《吉祥寺花將落而陳述古期不至》</h3><h3> 蘇軾 </h3><h3>今歲東風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來。</h3><h3>對花無語花應恨, 直恐明年花不開。</h3> <h3>無題 薛蕙 </h3><h3> 錦園處處鎖名花, 步障層層簇絳紗。</h3><h3> 斟酌君恩似春色, 牡丹枝上獨繁華。</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荥阳市|
阿拉善右旗|
北辰区|
禹州市|
灵丘县|
昌邑市|
明水县|
六盘水市|
溆浦县|
甘孜|
颍上县|
萨嘎县|
宝坻区|
太仓市|
邓州市|
板桥市|
宁安市|
马山县|
靖远县|
滨海县|
诸城市|
南阳市|
松滋市|
石屏县|
伽师县|
托克托县|
龙泉市|
钟祥市|
内黄县|
广东省|
当阳市|
龙海市|
利辛县|
庆云县|
沙洋县|
义乌市|
武邑县|
偏关县|
门源|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