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素材:孟德平、楊海燕、熊慶民、</p><p class="ql-block"> 毛建平、張翠蓉、任克玉等</p><p class="ql-block">照片/攝影:楊海燕、易啟白、吳建虹、</p><p class="ql-block"> 唐喜玉、何惠華、陶維娟、</p><p class="ql-block"> 侯懷娜、張翠蓉、孟德平等</p><p class="ql-block">編輯/版面:孟德平</p><p class="ql-block">策劃/組織:張學衛、楊海燕、熊慶民</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漢市紅軍中學團干訓練班</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3年)</h5><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序</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當我打開這些老照片,看到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使人難忘的、刻骨銘心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是1974年畢業的高中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些老照片大多是初、高中時期(文革期間)的,真實的反映了流淌著豆?年華的學生記憶,真實的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現象。學習成績可以不好,但沒有學生不在政治上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的!我們正值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年齡,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是我們青少年堅定的信念!向雷鋒同志學習!向貧下中農學習!向工人階級學習!向解放軍學習!向張思德學習!像白求恩同志學習!斗私批修!批林批孔!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綱舉目張,時刻牢記階級斗爭!政治運動是一波接一波,從沒間斷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工、學農、學軍”是文革時期國家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各年級“學農勞動”、“學工勞動”或“軍事訓練”。學校年級和班級都是統一按照部隊編制排序:連(年級)、排(班級),除有共青團組織外,還成立有紅衛兵、民兵等學生組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成分論,又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這就是當時一條政治分水嶺。能夠在學生時期加入共青團組織就是無上榮光,更別說加入共產黨組織。除了政治表現突出外,還要經過嚴格的政審后才能通過,學生時期入黨更是鳳毛麟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學生時代(1962年~1974年)從經歷全國的大躍進運動而導致三年自然災害嚴重的經濟困難末期開始,歷經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最動蕩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漢市紅軍中學首屆共青團委員會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學時期(1962年~1968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當我們還是稚嫩孩童時就步入小學門檻。小學一到四年級我們接受的是國家正規教育體制下的教學,可從1966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再是“學而致用,學而致上”,而是“破舊立新,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了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張大字報)》,直接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黨內資產階級司令部,點燃了“文化大革命”導火索。全國上下共同聲討資產階級司令部,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繼而引發全面“停課鬧革命”,一場全國性的“大串聯”正式拉開帷幕,各種自發的革命組織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諸如“捍衛毛澤東思想紅衛兵”、“井岡山紅衛兵”、“韶山紅衛兵”等等,這些組織又分為:造反派和保皇派兩大陣營。兩派針鋒相對,勢不兩立!一時間校園里“大字報”鋪天蓋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廣播震耳欲聾,教室里都成了小學生們辯論的場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會上兩大陣營的對抗更是激烈,由文斗演變成武斗!沖擊司法部門,沖擊政府機關!白天手持大刀長矛上街游行,致使交通癱瘓。晚上中原機械廠內的辦公樓響起清脆機槍聲,樓頂上的探照燈像一把把匕首射向天空,劃出一道道明晃晃光柱,在漆黑的夜里顯得特別刺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本六年制的小學學業,可由于文化大革命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不得不原地踏步停課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紅衛兵團干組織生活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初中時期(1969年~1971年)</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值文化大革命運動轟轟烈烈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我們懷揣著一顆少年朦朧新奇的童心踏入了中學大門:武漢市下陳家湖中學(后更名為:武漢市紅軍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剛進中學不久,翹盼已久的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69年4月1日在北京召開。當晚上收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重大喜訊時,大街小巷立刻歡騰起來,人們奔走相告,歡呼聲、鞭炮聲不絕于耳。老師和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奔向學校,舉起紅旗,敲鑼打鼓,走向街道游行慶祝。同學們有的帶頭高呼口號,有的帶領大家載歌載舞,歡呼雀躍!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大”召開以后,全市組織了大型的群眾游行慶祝活動,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檢閱臺設在中山公園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游行四方陣隊的隊伍有工人方隊、農民方隊、解放軍方隊、學生方隊和商業方隊,解放大道沿途觀看的群眾敲鑼打鼓歡天喜地,有的高舉著毛主席畫像,有的揮舞著五星紅旗和彩色飄帶,高聲喊著口號: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領袖*****!學生方隊中有“紅花方隊”,也有“體操方隊”,整齊劃一的游行方隊,一一通過檢閱主席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剛進中學不久,學校就成立了“紅軍中學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九大”召開后,文藝宣傳隊就進入了緊張的創作排練時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由宣傳隊的段亨國老師和教音樂的唐國英老師創作了歌頌黨和祖國的《長征組歌》,參照大型歌舞劇《東方紅》這種表演形式,包括:《我們都是神槍手》、《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打靶歸來》等十首歌曲改編的歌舞劇,并走向社會演出,這在當時江岸區教育系統是排在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三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漢中山公園·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初中課本所有學科:政治、語文、數學、物理、歷史地理、英語都已改變了建國以來的教學大綱,已深深打下了文革烙印。記得英語的第一堂課學的就是:</p><p class="ql-block">Long live Chairman Ma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它各科課本的每課章節都有:最高指示或毛主席語錄。當時的教學課本,都要以毛主席著作作為基本教材,充滿了政治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請示,晚匯報”是當時社會必須遵守的規則。每堂課老師上課前已不再是“學生們說:老師好!和老師說:同學們好!”的互動,取而代之的是全體師生共同舉起一本《毛主席語錄》放在胸前高呼:敬祝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敬祝林副統帥身體健康!永遠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學得最多記得最牢的就是《老三篇》(選自《毛主席語錄》中的三篇短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和《紀念白求恩》),并能倒背如流,就連英語課學的都是《毛主席語錄》。那時最流行歌曲除《東方紅》外,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光芒萬丈》、《敬愛的毛主席》等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忠字舞》是人人必須會跳的舞蹈,以表達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熱愛!那時最流行的服裝是藍色的中山裝,但人們最羨慕擁有的一身綠色軍裝:軍帽、軍衣、軍褲、軍鞋和軍書包,胸前還必須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宣隊軍代表與學校師生代表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9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政治環境下,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為加強學校政治工作,注重政治理論教育,選派優秀的產業工人和解放軍代表組成“工宣隊”進駐學校,在校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宣傳毛澤東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國各地掀起了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新高潮,涌現出了眾多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學校也選派出優秀代表參加省市代表大會,進一步促進宣傳推廣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也經常組織“憶苦思甜”活動,邀請有“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工人在全校大會上控訴萬惡的舊社會,揭露地主、資本家剝削勞苦大眾的罪行。學校還專門搞來了據說連豬都不吃的蕎麥和野菜,做成蕎麥粑粑和野菜湯,分給每個學生品嘗舊社會窮苦勞動人民吃的飯菜。可從沒有嘗過蕎麥粑粑和野菜滋味的同學們,感覺很好吃,還紛紛掙要。大會上憶苦思甜的貧下中農地道黃陂話(湖北方言)也常惹得同學們偷偷地憋著笑。</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北省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代會代表</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左:老師,右:工宣隊代表,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文藝宣傳隊,在隨后的黨的“九大”、“十大”期間,除大力宣傳黨的政治路線政策,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文藝路線,表演革命現代樣板戲外,還自編自導了大量的革命文藝節目,獲得全校師生一致好評!并在各區及市教育系統的文藝匯演中,我校文藝宣傳隊演出的《白毛女》、《長征組歌》等劇目還獲得嘉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沒有禮堂,全校開大會都是安排在操場上進行,教學大樓挨著操場有一個磚砌的露天舞臺,面積不足60平米,高度約1米。開會前,教職員工和同學們都搬出各自的座椅板凳,放在事先劃好的班級區域擺放。那時的座椅板凳很簡陋,除教研室老師都有各自課桌課椅外,學生們的課桌和板凳都是按兩人設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每年學期末(放寒假前)都要組織一次年終表彰大會。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三好學生、先進班集體、優秀團員、優秀團支部等。會后還有文藝演出,除校文藝宣傳隊表演節目外,各年級、班級也拿出平時排練的節目匯報演出,有獨唱、合唱、樂曲獨奏,有樣板戲選段、舞蹈、快板、三句半、朗誦等等,不時也贏得全校師生的熱烈掌聲。記得我們班演出的是自編自導的抗日歌舞劇《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男女生合演,邊唱邊跳,揮舞著大刀左劈右砍,氣勢恢宏!同樣也博得了師生陣陣喝彩!</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二連一排紅衛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擔任紅軍中學校長的是一位時年約50歲的朱植蘭老先生,清華大學畢業,頭發不多有些禿頂。平時言語較少,但為人很謙和,很有禮貌,總是一臉的笑容。身著深藍色的中山裝,四個口袋,很干凈利落。文革前一直擔任市二中校長,1965年調入下陳家湖中學(后更名:紅軍中學)任校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同學們下課休息時都喜歡站在樓道邊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偶爾遇見朱校長走過來,都喜歡向他請教。朱校長很平易近人,很認真的解答我們的提問,有時還糾正我們英語口語不正確的發音。我們私下稱他為:可愛的小老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老校長,文革時期被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動的學術權威”。1975年朱植蘭老先生平反摘帽,1980年調入武漢市雷鋒中學任校長。1984年因病離世。</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二連三排紅衛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成分論,又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幾十年來的組織路線的重要原則。但在文革時期提倡社會主義國家要由無產階級領導一切!要由工人階級、貧下中農當家作主!一切剝削階級極其殘渣余劣都將被執行無產階級專政!將“地富反壞右”分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出生工人、貧下中農家庭的同學天生就“根正苗紅”,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些不是工人、農民出生的同學,都屬成分不好的,平時都沉默寡言,感覺抬不起頭來,精神壓力較大。這部分人在升學、參軍、入團、入黨上都會受到種種限制。</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二連八排紅衛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學老師林亞平,僅年長我們七、八歲,說話比較幽默,言辭雖然犀利,但很有哲理。我們也非常愿意同林老師交流,我們之間的談話從不涉及政治敏感的話題。我們印象比較深是林老師的遇事時有幾個“不說”:</p><p class="ql-block"> 想說而不敢說的,不說!</p><p class="ql-block"> 沒有想清楚的,不說!</p><p class="ql-block"> 可說可不說的,不說!</p><p class="ql-block"> 模棱兩可的,不說!</p><p class="ql-block"> 似是而非的,不說!</p><p class="ql-block"> 不該說的,不說!</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軍中學紅衛兵干部合影</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內·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學校有個廣播站,由校團委分管。每天早上7:00準時開播,主要播放革命音樂歌曲,首先播放的是《東方紅》。上課時停播,放學鈴聲響后再次廣播。有重要通知和重大新聞都是通過校廣播站傳播,并且每個教室都裝有擴音喇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配合全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形勢發展需要,學校團委還組織創辦了校宣傳刊物,有專人負責撰稿、刻鋼板(臘紙刻字)、印刷(手推油墨印刷)和分發。還有專人負責辦墻報(黑板報)、宣傳欄、標語橫幅,每周更換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軍中學70屆初中一連一排歡送同學參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內·1970.1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軍中學70屆初中一連一排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內·1970.1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哨兵組織參觀農民運動講習所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團的宣傳骨干們辦刊物、墻報的熱情都很高,經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有時為了趕在第二天早上上課前將刊物及時分發到各支部和班級,從撰稿、編寫、排版、刻蠟紙、印刷到裝訂,連續工作長達十多個小時后仍然不耽誤上課學習。</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軍中學紅衛兵干部合影</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團組織生活·1971年)</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學期各年級開學前都會有學工、學農或軍訓計劃安排,時間一般在15~20天。學工勞動一般都安排在市內對口工廠,同學們直接被分配到適合學生體力勞動的生產車間。我們參加過武漢市再生橡膠廠、武漢線廠、武漢金屬軸承廠學工勞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參加武漢線廠的學工勞動。線廠車間里總是彌漫著一種難聞的堿性氣味,光線不足,溫度也很高,水溝里流淌著冒著熱氣的刺鼻的廢水,地面上堆放著半成品的線胚。由于天熱加上通風條件不好,車間工人們光著膀子穿著套鞋揮汗如雨地每天都重復的進行強體力作業。通過漂白、上色、烘干、打臘等程序,再到制線車間上機,一大卷線分解成無數個民用做縫紉的小線團,最后工序就是包裝了。</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八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在那個年代工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全憑技術熟練的工人手工完成。同學們都直接分配在了車間,在工人師傅的指導下勞動。有幾個女生分配在專門釘木頭卷線的圓筒筒,每個圓筒筒上釘五顆小釘子,必須釘直,不能釘歪,否則就只能算次品報廢扔掉,造成浪費增大成本。有的女生分配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圍坐在一起分檢線,應該是質檢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男生分配在一個紗線除水車間里。說是車間實際上就是一間封閉的房子里,光線很弱空氣也很悶。工人師傅將蒸洗漂白過得一卷卷很濕很沉的大線團,折疊碼放到很大的甩干機里,碼得很高還必須碼放整齊。車間實行三班倒(早中晚三班制),我們學生參加勞動可以不上晚班。車間工人每班僅一個人,加上學生也就兩個人,工作時根本沒有說話的時間,不然就很難完成生產任務。每個班作業就是做這同一件事,重復勞動,很單調枯燥乏味,也很累。</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三排師生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貧下中農學習,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文革時期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東西湖涇河農場是紅軍中學的一個學農的教育基地,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各連排學生到農場學農勞動。不同季節安排插秧、割谷、摘棉花。每個同學都要自帶背包行李,住在農場提供的工棚里,男女生都合住在一間大房子里,男生一邊,女生一邊。沒有床,全部打地鋪,地上鋪上草。每天早上起床、出工收工都要聽集合號,執行半軍事化管理。一天三餐,每餐半斤飯和辣蘿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西湖地區曾經發生過血吸蟲病,所以,每次下水田插秧時,每個同學的腿上必須先涂抹防血吸蟲的油。可是下到水田里,不一會就有幾條螞蟥(水蛭)爬到腿上,嚇得有的女生大喊大叫。有個女生膽小害怕,旁邊膽大的女同學幫忙使勁拍其大腿,才將螞蟥拍下來。可膽小的女生慌亂中腳沒站穩竟像坐沙發似的一屁股坐到秧田里,引來周邊的同學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季摘棉花時每天都有采摘任務,每摘完一垅地都要稱斤稱兩計算,直到完成任務指標才能收工。雖然有些辛苦,可同學們在棉地里都還是嘻嘻哈哈、熱熱鬧鬧、有說有笑,手腳也非常麻利,每天的勞動也很充實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二連八排校球隊隊員</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的體育設施不算太好,但常用的健身器材和場地還都有。例如:單杠、雙杠、高低杠、乒乓球臺、籃球場、排球場、60m短跑道等等。緊挨食堂的室外場地上有三個兵兵球臺,都是磚砌的,雖然簡陋了些但每天還是有很多同學熱衷打兵兵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建校籃球隊、排球隊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部分。我們剛上初中不久學校就成立了校籃球隊,在各連排挑選個高的和愛好體育運動的同學加入,分別有男隊和女隊,其中男隊10人,女隊12人。除了比賽上場的5名球員外,其余都是預備隊員。籃球隊每天早晨6:00時到學校集中訓練,先圍著操場跑10圈,然后再進行籃球基本動作的訓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不久學校又成立了排球隊,排球隊共有21個人,其中男隊員11人,女隊員10人。排球隊每天放學后就開始集中訓練,訓練很辛苦,有的球員的手都打裂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籃球隊和排球隊也經常與周邊學校(市六中、市三十中)球隊進行友誼比賽,還經常輪流互訪,校隊之間的隊員也增進了友誼和感情。學校也經常邀請企業籃球隊到學校進行友誼比賽和表演賽,每當這時候操場和教學樓樓道上都聚集了觀看比賽的師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學校操場上一直活躍著校籃球隊和排球隊身影。每天早晨訓練場地都是滿滿的,球隊各訓練各的基本動作。下午放學后除了訓練就是相互間打比賽。當時的訓練的場面是很壯觀的啊,隊員個個生龍活虎,你爭我搶,吶喊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此項運動不僅活躍和豐富了學校業余體育活動,也帶動了全校的體育各項運動蓬勃發展。</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紅衛兵干部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內·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時期的中學老師都十分敬業,除了教學組每天的政治學習外,每月都要按照文革時期統一的教學大綱備課,每天還要批改學生的作業。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工作量更大,不僅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掌握其思想狀況、家庭情況、社會關系,以及愛好專長,還要抽出休息時間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家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班主任田美霞老師年紀很輕,比我們也就大十歲,教語文。說話輕言細語,待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就像我們的大姐姐一樣。但上課很認真嚴肅,一絲不茍,布置的作業要求同學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歷史地理課的舒永林老師,講課時非常風趣,原本很枯燥乏味的課文,經他一般講述變得深動有趣,時不時還逗樂了同學們。聽舒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感覺上課的時間不夠用,沒有人交頭接耳。</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三排同學合影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在一起學習即將初中畢業,有的可能升學繼續讀書(高中或中專),有的面臨分配就業,有的就要下放農村。這幾位好友雖依依不舍,但又無法選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畢業分配由市商貿系統服務行業統一招收并分配,主要職位有:售票員、駕駛員、郵遞員、保育員、理發員、服務員、售貨員、炊事員,即俗稱的“八大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初中升高中,不是你想升就能升的,按市教育局規定的每個學校初升高的人數,學校再按照現有初升高的班級和人數,規定升學的比例為40%,按當時初中每個班級50多人數計算,能升高中僅只有20人左右。雖然升學比例不高,但學校又規定了初升高必須:政治覺悟高,思想進步,學習成績優異,班干部優先等條件。</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三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漢展覽館·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高中時期(1972年~1974年)</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將升入高中的同學重新編排分班,組成四個班級:高中一連一排~四排。各排的班主任也有調整變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高中時期,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上課時認真聽講,下課后抓緊時間看書復習。但畢竟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的一切教學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政治掛帥,必須為培養又紅又專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為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生時代的紅衛兵戰士</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我們高中數學的吳老師,武漢大學畢業,雖然上課嗓門比較大,但他是一位比較勤奮的、善于啟發式教學的教師。談重點舉一反三,講公式剖析特性,不厭其煩。為不斷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成績,經常根據教學要求在年級或班級里組織數學競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他這種教學方式,在那個年代卻時常引來無端的非議和批判。有人上綱上線誹謗他是“右傾機會主義者”,更有人污蔑他走的是“單純軍事主義”路線;但更多數同學和老師支持并聲援吳老師的教學方法,聲討“左傾機會主義”!一時間教學大樓里大字報、小字報滿天飛。這種無端的誹謗和污蔑也一度挫傷了吳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同學們剛剛萌發出的學習熱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衛兵戰士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震驚世界的大事件!9月18日,在林彪出逃5天之后,中共中央發出了第一份通報林彪叛逃的文件。這份文件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自此,對“九一三”事件的傳達按照由上而下、先黨內后黨外的順序陸續展開,林彪出逃事件正式向世人公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學校在接到中央文件通知的十多天,社會上都流行著各種捕風捉影的謠言,但并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全校師生也都預感可能發生了重大事件。幾天后由校黨委書記親自通過校廣播站將《中共中央通知》神情嚴肅、語氣凝重、一字一句的正式傳達到每個教室。當宣讀完《中共中央通知》好長一段時間,全校乃至每個教室仍然鴉雀無聲。</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團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彪事件以后,全國上下更突出一切工作必須政治掛帥。階級斗爭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必然結果。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綱舉目張,時刻牢記階級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ever forget class struggle!</p><p class="ql-block">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這是我們那時英語課堂上天天練習的語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更是階級斗爭的弦時刻緊繃著,緊跟黨中央的步伐,在全校掀起了一場揭露林彪集團反黨叛國罪行的運動,大會小會上老師和同學們個個口誅筆伐、罄竹難書!墻報、大字報寫滿了對林彪反黨集團罪行的揭露和漫畫。</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三排團員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中學自成立以來就有一個民兵組織。民兵,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制度下的組織,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我軍國防力量的后備力量。但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民兵還并沒有列入解放軍,數量高達幾千萬,無論男女老少,可以說是全民皆兵,這是在那個特殊年代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學校的民兵大隊是以營級建制,下設連、排的編制,分設大隊長、副大隊長、連長、排長等職位,選派各連各排表現突出的團員及優秀積極分子擔任。</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團員組織生活</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民兵的主要任務是:</p><p class="ql-block">1、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頭完</p><p class="ql-block"> 成學校黨團組織布置的各項政治任務;</p><p class="ql-block">2、刻苦訓練,維護學校及周邊的治安;</p><p class="ql-block">3、隨時準備參軍參戰,保衛祖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入學校民兵組織很容易:只要擁護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都可以加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民兵大隊負責人組織民兵在操場上訓練的場景。民兵的訓練基本上都是利用業余時間,有時也專門安排時間訓練民兵骨干。民兵訓練的科目有:拼刺刀(木質,那時有定制訓練專用的,槍桿前端有橡膠防護套)練習刺殺,持槍(三八大蓋)練習瞄準,射擊訓練,跨越各種障礙、匍匐前行訓練等。</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團員組織生活</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湖·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都可以聽見學校操場上喊聲震天:殺!殺!殺!看見正在練習刺殺的民兵個個生龍活虎精神抖擻。有的民兵戰士練習拼刺刀,拼得手指都多處受傷,包扎后仍繼續訓練。有時在烈日炎炎下練習瞄準,練習很刻苦,為訓練瞄準基本功,在槍桿上吊一兩塊磚,防止抖動。有時還進行拆槍裝槍訓練,難度大的是蒙眼拆槍訓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實彈打靶是民兵訓練中最有吸引力的科目。實彈打靶是輪流進行的,基本保證每個民兵戰士至少有一次實彈射擊機會。靶場是郊區偏遠的一個軍事射擊靶場。初次實彈射擊的民兵戰士都很緊張,第一次扣動扳機的剎那間,槍聲震耳欲聾,后座力很大,根本不知道子彈飛向何處!等回過神來,別人的三發子彈早已出膛。</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初中三連八排紅衛兵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中學學紅軍,學走長征路,繼承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發揚紅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一次長距離的拉練,走出校園門,到郊區東西湖農場,往返幾十公里。其目的是培養鍛煉同學們的革命意志和吃苦耐勞作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織拉練前學校都有規定:每個學生應自備干糧、水壺、球鞋、背包,盡量著軍裝軍帽。拉練前各連排都練習打背包,要求方方正正,不能松松垮垮。但對背包色彩沒有硬性要求。同學們自備的干糧真是五花八門,有帶面包的,有帶餅干的,也有帶饅頭包子的,每個同學帶的都不一樣。</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校教學樓·1974年7月)</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發時隊伍整齊有序的排成兩列前行,各排由班主任帶隊,同學們左斜背書包右斜背水壺,后背背著背包,一副雄赳赳氣昂昂樣子。隊伍最前面有人扛著紅旗,也有人領唱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時一路歡歌笑語,個個精神抖擻。回時有的同學兩腿都已邁不開了,隊伍也稀稀拉拉,全然沒有去時的精神頭。畢竟幾十公里步行已消耗太多體力,好在領隊和組織者沿途用喇叭喊話不斷的鼓勵大家堅持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很累,但畢竟是一次非同尋常、記憶深刻的、有意義的集體活動。</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農場墾荒基地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岱家山·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培育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更好的開展“學工、學農、學軍”活動,紅軍中學在市郊區靠近岱家山的金銀潭村創辦了一處農場。當時條件很艱苦,那是在一處村里老屋基地上開挖出來的一片土地,大約有幾畝地。土里盡是瓦礫碎石,開挖起來很費力費時,工具也很簡陋,有鐵锨(鍬)、鋤頭、鎬、籮筐、扁擔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批開荒者是學校創辦學農基地的先鋒,由學校各連排推薦或自薦,能被選拔成為開荒隊員的都感到很自豪。隊員都很年輕,勞動熱情都很高,干勁也很足,重活臟活都搶著干。勞作一天后雖然很累,但晚上有各連排的隊員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好不熱鬧,個個都挺開心,雖然很辛苦,但并不覺得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墾荒隊員和帶隊老師都住在村子里。學校還委派校醫和班衛生員定期到農場為隊員的健康進行檢測。墾荒隊成立了團支部,白天墾荒晚上還時常組織共青團員學習討論,團員們都還要寫思想匯報和日記。</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團干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內·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荒隊的業余生活也很豐富,有時晚飯后帶隊老師組織我們到河邊鉤河蚌改善生活。我們都不認識這個生物,在河邊老師教我們用一個鐵絲做成一個小鉤,告訴我們在岸邊看見沙灘里有冒水花的地方時,就用鐵絲鉤插進轉半圈提起來就是戰利品了,既新鮮又好玩。很快同學們都掌握了技巧,收獲頗豐,第二天又可以改善伙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努力,墾荒后的農田經深挖翻土除草,然后下種施肥,地里已冒出一片片綠油油嫩芽,初顯碩果。農場基地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供應學校食堂膳食。根據不同季節穿插種植棉花和玉米,為學校學農勞動提供教材和實習基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宣傳隊三十周年紀念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4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學生時代,不得不提一提高中時期成立的文藝宣傳排。文藝宣傳排成立于1972年9月,并于1974年9月畢業,由蘇先照、李恒生老師組織籌建,第一年由蘇先照老師任班主任,第二年由付培芬老師任班主任。文藝宣傳排總人數為5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9人),原宣傳隊人員占三分之二,其余人員在大、中、小高一班級中挑選補充,由愛好文藝和體育運動的尖子生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是文藝宣傳隊還是文藝宣傳排,都是那個時期的歷史產物,也是那個時代必然需要。能夠被推薦和選拔到宣傳排的同學都是很自豪的,最起碼具有某項或多項專長。有能歌善舞的,有會吹拉彈唱的,有擅呤詩誦詞的,還有體育項目拔尖的,個個身懷絕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傳排成立后,學校非常重視,首先著重提高宣傳排全體人員的政治思想覺悟,校團委還分派團干作為宣傳排的政治輔導員。由于職能的特殊,宣傳排每天只上半天課,下午就開始排練節目,直到晚上。同學們都非常刻苦認真,熱情也非常高。</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宣傳隊三十二周年紀念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6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一個月時間就編排出很多優秀劇目:芭蕾舞劇《白毛女》(全劇)、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部分選段。獲得好評的自編自導的節目還有:《洗衣歌》、《草原上的紅衛兵見到毛主席》、《長征組歌》、《打靶歸來》、樣板戲《紅燈記》選段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出!紅軍中學文藝宣傳隊敲鑼打鼓到市區大街上演出,宣傳毛澤東思想。他們到過武漢精密鑄造廠、武漢冶煉廠學工勞動,并義務演出;宣傳排下鄉到了漢南農村黎明公社義務演出,每到一處都受到工廠工人和農場農民的熱烈歡迎。</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傳排除了平時排練、演出外,全排的各科學習成績均名列前茅,潘曉茉、趙慶中同學獲得數學(單科)第三、第四名。全校體育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其中:60m、100m短跑第一;4*100m接力第一;單杠、雙杠第一等。宣傳排的董建明被武漢歌舞劇團錄取,易賢玲、徐三園被輸送到部隊文工團。</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師生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轉眼間高中就要畢業了,等待我們畢業的沒有分配就業的工作,更沒有上大學、那怕是讀中專繼續深造的機會,等著我們的是農村的廣闊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團員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園·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臨近畢業期間,學校到處掛著“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標語口號,廣播里也時常播放著“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愿不愿意上山下鄉,走不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忠于不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大問題”!在文革年代里,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聽黨的話,才有出路,才有前途,這在當時已成為中國青年們的思維定勢。</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中學高中二連四排同學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友分別時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血染的青春會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同學們個個群情激昂、熱血沸騰,紛紛遞交了申請,“到農村廣闊天地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扎根農村一輩子”!共青團員、紅衛兵戰士、班干部帶頭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堅決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有的同學用帶血的手指寫下申請!有的同學甚至瞞著家人偷偷的拿著《戶口本》到派出所注銷了戶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同學們不論家庭出身,紛紛響應黨的號召。家庭出生好的同學自然以純正的紅色接班人的姿態昂首闊步地加入上山下鄉運動中。出身不好的同學更不甘落后,與“反動家庭”徹底決裂,毅然決然加入到上山下鄉熱潮中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青團紅軍中學第三團支部畢業合影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束了我們的學生時代(1962~1974年),是這些老照片讓我們又回憶起了我們的學生時代。老照片真實的反映了流淌著豆?年華的學生記憶,真實的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現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一起走過了渴望知識、憧憬末來的動蕩不安的年代,也共同渡過了激情澎湃的青春歲月!這里有歡樂,有苦澀,有激情,有茫然,有奔放,有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臨近畢業時,我們有像上戰場時的亢奮,但更多的是有離別時的不舍和傷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見了我的母校!再見了我的老師!再見了我的同學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用《你還有多少老朋友》的歌詞作為《老照片——我們的學生時代》的結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少背景已被遺忘,</p><p class="ql-block"> 多少人一去不再回頭。</p><p class="ql-block"> 茫茫人海我們四處漂流,</p><p class="ql-block"> 而今誰還陪在你的左右?</p><p class="ql-block"> 多少相逢多少分別,</p><p class="ql-block"> 就像等在同一個路口,</p><p class="ql-block"> 穿過歲月緊握你的雙手,</p><p class="ql-block"> 那份感動依然可以擁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許遙遠不能聚首,</p><p class="ql-block"> 也許忙碌就少了問候。</p><p class="ql-block"> 你別說我們已經陌生,</p><p class="ql-block"> 真情永遠不會被大風吹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還有多少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去和你一起走。</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就像無法割取的骨肉,</p><p class="ql-block"> 想起你的時候總讓我熱淚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還有多少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你心中留在你夢中游。</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就像品一杯淳淳的酒,</p><p class="ql-block"> 溫暖著我的人生相伴到永久!</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普兰店市|
余江县|
泰兴市|
华安县|
清水县|
托克逊县|
安达市|
东城区|
建始县|
林周县|
莆田市|
雷波县|
和平区|
阿尔山市|
郯城县|
老河口市|
新郑市|
濮阳县|
云安县|
镇远县|
莲花县|
定陶县|
大余县|
宁都县|
新晃|
斗六市|
奎屯市|
黄陵县|
堆龙德庆县|
南川市|
阳新县|
上饶市|
裕民县|
威海市|
洪江市|
林口县|
博客|
韩城市|
德阳市|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