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麟游是從來不缺少綠色的,一路從山外走來,無論是安舒莊蒼翠繁茂的百里林海,還是長益廟綿延不絕的萬畝叢林,這些覆蓋了大半個縣域的植被都印證著麟游"天然氧吧"“森林公園""生態宜居"的美譽絕非虛名,樹木蔥郁的山林讓這里一到夏天清涼舒爽,自隋唐以來就是避暑的絕佳勝地。</h3> <h3> 過去的麟游人多是依樹而居,從很多地名就能看出來,比如桑樹塬、棗樹灣、槐樹嘴、桐樹坪、柳樹莊、鬧林、白楊坡、杏樹溝......等等,一棵老樹就是一村人家,就是一方百姓。</h3> <h3> 由于走村入戶的需要,我時常往返于縣里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兩年多來足跡幾近走遍了這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要說是那些散落在廣袤的曠野、深山的老村,千百年屹立不倒的一顆顆老樹。每次下鄉,它們或遠或近的伴我左右,不容你忽視,也成為麟游一道獨有的風景。</h3> <h3> 在麟游曾經有著無比華麗亭臺樓閣的"離宮之冠"九成宮,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難覓蹤跡,只能遐想于唐朝大畫家李思訓所繪的《九成宮紈扇圖》上,今天所能看到的古物除了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碑》、慈善寺石窟等外,還有那些和隋唐同時期,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旺盛生命力的古樹。</h3><h3> 樹,是這個世上壽命最長最大的有機體,存世的老樹經過漫長的歲月,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而我也更加關注起那些散落于鄉野,隱匿于村落的老樹。</h3> <h3> 如果說碑亭是歷史在這里留下的見證,那么老樹就是大自然給這里遺存的瑰寶,麟游老樹的種類繁多,有槐、枊、松、桑、榆、椿、柿、核桃樹等等,這些老樹或生于坡上,或長于溝谷,或居于村落,或處于路旁,用其獨有的氣質漸漸地吸引著我的目光。</h3> <h3> 一開始是不經意的擦身而過,慢慢地就有心去留意它。很多時侯,老樹是在車窗外一晃而過,經常不便停留,倘若再有機會時,我會有意停下來拍一些照片,久而久之,和我出車的同事們漸知我的習慣,路上臨近一些老樹時,都會輕緩而行,讓我隨手一拍或注目而視,或告訴我哪里又發現了一棵,為它們留下些影像。這樣兩年多走來,自東向西的七個鎮,我看到了那些你見過、或還未曾見過的老樹......</h3> <h3> <b>常豐鎮。</b></h3><h3> 自是取常年豐收之意,也有說這里地勢平緩,長年有風。這里也是全縣少有的開闊臺塬平地。</h3><h3> 從永壽縣的永平鎮向西經過一大片洋槐林就是通往麟游的306省道,這也是我第一次來麟時所走的路,臨近縣界向南拐上一條鄉間小路,直下去就到了常豐的武申村,在這個村子的中央就有一棵參天老槐。</h3> <h3> 此樹高過十余米,初冬時節看到它時,雖如枯木蕭瑟,倒存古樸韻味。它有著粗壯的枝干,細密的紋理,或許曾經的一次自燃讓它的主干上焚毀了大半,那飽經風霜的樹干已露出衰老的灰白色; 亦或是百年前的一次雷電將老樹從中一劈兩半,但老樹的身軀依然筆直地挺立,歲月推不倒它,雷電劈不斷它,野火燒不毀它,春風吹過后,那頂端細密的嫩葉就又如春草般生長了。</h3> <h3> 在這棵老槐的不遠處,還有一棵古皂莢樹與其相伴。粗大的根莖裸露于崖畔,樹干大部分已中空,但它仍堅韌不屈的向天空伸展,有著旺盛的生命力。</h3> <h3> 從村子返回主路的時侯,正值夕陽西下,冬時落日的余輝傾瀉在武申梁上,讓這曠野亦有了絕佳的風景。千山余脈自西向東至此逐漸平緩,與關中平原交匯后,自然的過渡延展,形成一片極為開闊的視野,遠處的永壽縣城一覽無余,這里不失為一處觀旭日東升、看滿天繁星的絕佳之地。</h3> <h3> 從常豐鎮直向南下,過一深溝前往廟灣,上坡向禮典村方向一拐后,在村口你會看到一棵碩大的老槐樹根深葉茂,碧葉遮天,在半空中舒展的枝葉像一柄撐開的大傘。</h3> <h3> 村口的這棵大樹是我在縣里見過生長的最為茂盛的老槐,樹冠高聳,真的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甚至都很難拍好它的全貌。樹干粗壯的需數人才可合抱,老樹長的密密層層且濃蔭蔽日,連樹下的行人也顯的緲小。</h3> <h3> 在這株千年古樹東南的百米內,也有一株較之稍小的老樹,同是一棵盤曲多枝的古槐,這里應是水土肥沃,兩棵老樹都郁郁蔥蔥,無比茂盛,如凌空展開的綠臂蔭護著身下的大地。后來我也發現麟游老樹的一個特點,它們存世不多,但大多都不孤單,在其左右總會有一同齡的“老友”相伴。 </h3> <h3> 在從廟灣去佛堂寺村路邊較遠的田野里,不細找的話,人們很難發現這棵老樹的身姿。這棵古槐有600多年樹齡,也是在縣里見到的主干最短的老槐,幾乎是樹干出了地面,便向天空四周均勻發散的生長,更像一棵碩大的盆景槐。</h3> <h3> 老槐的樹姿巍峨,枝槾盤旋而挺拔,周邊的枝干舒展著綠色的樹冠,中間一股枯老的枝干褪去粗糙的表層后,泛著一層淡淡的油光。</h3> <h3> 從佛堂寺村前往木龍盤的路上,村的中央,一棵老槐樹的根莖已高出路面約一米,人們用護墻將它圍起來加以保護,讓其以更為挺拔偉岸的姿態裝點著鄉村的秀美。</h3> <h3> 常豐蘇家村的柿子樹林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若你秋天來到這里,村中四、五株老柿樹正是果實累累。村外的田野里,兩棵柿樹遠遠看去像是枯老的樣子,再細看,那殘存的一兩個柿子還證明著它生命的存在。而今在柿樹周圍,萬畝優質蘋果園正與其相生共處,也讓今后的常豐大地四季瓜果飄香。</h3> <h3> 如果適逢金秋,從常豐鎮回縣城的路兩旁,葉已金黃的楊樹如兩行衛隊般整齊的排列,讓人不由得停車駐足檢閱。</h3> <h3> <b>崔木鎮。</b></h3><h3> 因隋唐時修建仁壽宮、九成宮時在此催收儲運木料而得名,而今崔木也是去往彬縣、永壽的必經之地。</h3> <h3> 楊家堡村在崔木村以東、頁嶺以北的溝谷地帶,距永壽較近,從距村半坡的觀景臺看去,槐林密布、山岇縱橫,黃土丘陵、殘塬溝壑的地貌在這里展現無余,村里開辦的黃土地上農家樂正處于起步階段。</h3><h3> 老村的一戶人家門口,一株叫不上名的老樹長勢奇特,根莖以上扁平的排列了七八枝樹干,呈扇狀生長,很是有特色。</h3> <h3> 楊家堡村中另一株粗壯的老槐,歲月在主枝上殘留下龜裂的樹皮,枝干盤根錯節地向上生長,如果沒有強勁的老根是很難支撐粗壯的樹身。</h3><h3> 也就是在這個村,我國著名的地方病防治專家殷培璞教授退休后曾長期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并最終長眠于此。他將畢生心血傾注于這里的村民,為周邊數百名病人免費醫治,殷先生大義擔當的情懷亦如同一棵老樹,根深葉茂地扎根在麟游的大山中并滋潤和激勵著后輩。</h3> <h3> 從崔木村到土橋的路上,在路西側一棵看似凋敝的老柳樹會自然地吸引住你的注意,它在這里也一定有年代了,樹的主干大部已中空枯萎,在冬季之時,確實像一棵已枯朽的老樹,然而當春風吹過樹梢,只一夜間,枝頭的細柳就隨風搖曳著密密地生長起來,你看,它從沉睡中又蘇醒了。</h3> <h3> 在這棵老柳不遠,路東的溝谷里,一株老槐相伴其左右。</h3> <h3> 洪泉村外半山腰處有棵大黃松,十幾丈高,遠遠望去,整個樹很像一根龍頭拐杖,林密草深未能走近,只在遠處為它留張虛影。<br></h3> <h3> 從頁嶺經過時正值冬季傍晚,黃昏時分的村外,樹木已枯零。走過崔木風韻的林蔭,蒼茫的落日和無邊的原野作為背景,夕陽殘留著黃昏時的余暉投下斑駁的樹影,隨風搖曳的樹枝就像是曠野的舞者,帶給人冬日特有的美景。據說今年的全省山地自行車賽將在這里舉辦,屆時你也將欣賞到麟游的秀美。</h3> <h3> <b>九成宮鎮。</b></h3><h3> 因享譽內外的隋唐離宮--九成宮(仁壽宮)建于此處而得名,也是縣里最大的鎮子,隋唐文化在這里有著深厚的底蘊,自然名木古樹也是最多的。</h3> <h3> 城隍廟內外的兩棵千年銀杏樹是麟游靚麗的名片,也是麟人引以為豪所津津樂道的,許多人已為之留下筆墨,這里就不再多述。</h3> <h3> 天臺山是個有故事的場所,建在之上的丹霄殿中曾發生過不少歷史事件,也曾經有五位風云人物在這里登上過歷史的舞臺,大自然有時是神奇的,在我看來,這山上的五棵大樹與歷史又頗有巧合之處。</h3> <h3> 天臺的南側有兩棵千年圓柏,高大挺拔,北側有兩棵千年崖柏,造型奇特,其中一棵需在西崖下仰望才可在半空中看到。居中一株紅椿樹,雖樹齡不長,但時值秋日,滿山皆綠時,唯椿樹紅葉獨樹一冠。每到此處,我更愿把這五棵樹想像成歷史上在這里的五位主人,南側兩棵圓柏,正如唐時的李氏父子,樹姿魁梧。西側崖壁上兩株側柏,似枯松倒掛倚絕壁,如同隋朝的楊氏二帝,雖不高大,但也生長不易,頗有神姿。居中的紅椿,不正如那位艷壓群芳的武媚娘的風韻嗎?<br></h3> <h3>宋朝的大文學家蘇軾在鳳翔府當官時曾獨自來到天臺山,他應是見到過這些松柏的,并為這些松柏寫下了一首名詩《為九成宮天臺山題詩》</h3><h3> "瑞景丹霄已陸沉,</h3><h3> 馭鸞人去本無心。</h3><h3> 興亡誰解天公意,</h3><h3> 留在山松閱古今。"</h3> <h3> 縣北的石鼓峽,澄水河在這里把河道沖擊出一道深深的小峽谷,峽西的半坡有孔石窟,窟中有尊唐代石刻造像,窟頂的青石崖壁上一株粗壯的老巖柏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主根深扎在絕壁的縫隙里,枝干扭得像盤龍柱般,又似華蓋撐在造像上部為其擋風遮雨,和諧自然而又神奇的共生。</h3> <h3> 巖柏枝葉繁茂,歷經千年風雨洗禮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論自然環境多么的惡劣,始終保持昂揚的姿態,粗糙的樹干也刻下了歲月滄桑的印記,太陽從枝縫中照耀時,透射出幾分神圣的光芒。</h3> <h3> 在峽谷的東側,一株老榆樹硬生生從石縫中間挺拔而出,如同是把巖石劈開般堅韌,周圍再無其它大樹,需架橋方可通行。想必是當地百姓感嘆這大自然的神奇,在繁亂的枝干上,留下美好的祝愿。</h3> <h3> 在通往石臼山的路上,有一棵當地人稱之為“愛情樹”的老槐,傳說是天仙配中七仙女和董永訂親之處,也成了當地村里人心目中的愛情圣地。我講起這個傳說時,一朋友說: 你別逗了,天仙配的故事是在南方發生的,怎么會在你們這兒? 我笑著說:怎么不會在這兒,這里麒麟都來游過,兩朝四帝也來避暑過,七仙女為啥不能來! 你看拍央視黃金劇場的電視劇《黃土高天》,飾演秦學安的董勇不就來麟游了嗎?至于你信不信,來一次就知道了。</h3> <h3> 隨著《黃土高天》的熱播,豐塬村的這幾棵大樹也成為縣里在外傳播的佼佼者。無論是老支書在村子中央開大會的主景地,還是女主角帶著村民勞作田間的背景,大樹都是無言的最佳配角,也成為麟游老樹對外宣傳的代言。</h3> <h3> 從御駕塬的村委會拐上主路的丁字路口,路畔的這棵老槐也有些年頭,粗細曲直的枝椏參差交錯,枝繁葉茂又遮天蔽日,樹葉綠了再黃,黃了再綠,如此往復永生般緩緩地生長。村中如有一棵老樹,在一個村里就獨享了許多的榮光,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鄉賢老者備受寵護,雖立在那無言無語,卻承載了村里人美好的寄托。</h3> <h3> 過了鐵爐溝移民新村再往北,一棵老核桃樹會擋住你的去路。盛夏果實掛滿枝頭,村里有那么一棵令人津津樂道的老樹就已讓人易記,再若是棵果樹,夏天就成了孩童們的圣地,爬樹摘果捉迷藏,即使被黃毛刺子蟄的一身腫脹,也樂此不疲的攀爬。在老樹下度過大多的童年歲月,也在老樹的陪伴下歡樂成長。</h3> <h3> 北馬坊村的附近,一株老槐裸露的樹根如龍爪一般牢牢地扎在土地里,你已分不清哪里是樹,哪里是根,它粗壯的根莖也是少見。</h3> <h3> <b>丈八鎮。</b></h3><h3> 因鎮域壽圣寺內有尊一丈八高的金代盧舍那鐵佛而得名。也因整體海拔較高,亦有"云端小鎮"的美譽。</h3><h3> 丈八古樹名木繁多,尤以九股龍槐享譽四方,這株千年古樹在寺外百米,與丈八寺遙遙相對,共同相守于一方水土。此樹已逾千年,既有年頭,又有底蘊。吸天地之精華,沐日月之洗禮,漸漸就有了靈氣。</h3> <h3> 九股龍槐繁茂的枝葉橫向地伸展,雖不挺拔高大,但橫枝遒勁有力,多股分枝如擰著梱的筋條水平延展十余米,盤根交錯如飛龍滕空,春日蓊蓊郁郁,冬日似鐵臂虬枝。經歷千百年的風雪歷煉,成為云端小鎮里一道靚麗的風景。</h3> <h3> 距九龍槐不遠,丈八村衛生院的門前這棵老槐樹,也長得很有氣勢。樹型扭曲而挺拔,樹冠高聳,這是一棵難得的兩株同體“桑抱槐"。樹蔭濃密,須仰視才能看到高高的樹冠。</h3> <h3> 丈八豁口村的老樹,雖不算高大,但依然壯碩,矗立在移民新村中為其彰顯古樸厚重的韻味。</h3> <h3> <b>招賢鎮。</b></h3><h3> 唐時因在此地設有招賢館而得名,也是當時廣納賢才的地方。</h3><h3> 招賢納士之地必有文化傳承的基因,比如麟游的地臺社火就是難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莊西北的竹林村中有幾株老樹很有年代,這里也是村里人們重要的聚集地,逢年過節時社火就在村頭的老樹旁熱熱鬧鬧地耍了起來,看似隨意地舞動游走,其實是在講著一個個古老的典故,傳統文化就這樣在各村鎮得到保護與傳承。</h3> <h3> 路有多長,村就有多遠,縣里還有一些村落仍在大山的深處。在頁嶺以北,沿新修的水泥路爬坡過嶺就來到南屋村,見到一棵老槐樹時,也就到了這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h3><h3> 既使交通不便,賴以生存的資源也有限,但田在這里,屋在這里,先民們祖輩都住在這里,所以村里也少有人會遷居到它地,孩子們大都求學在外,年長者尚在村子周圍田間勞作。好在現如今水、電、路都通了,安居的新房可擋風遮雨,衛生室的醫療有了保障,肥沃的田地滋養著溫飽。乘著大樹的蔭涼,村民們便在這大山深處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h3> <h3> 漆水河上游的一支是招賢河,招賢河的源頭就在永豐村的西溝里,溯流而上,水草豐美,林木繁盛,溪水順溝而淌,草木依河而生。在這里也能看到兩棵碩大的老樹,一棵在田野,一棵在溪旁,在一眾叢林間格外奪目。</h3> <h3> <b>兩亭鎮。</b></h3><h3> 雖是鎮子東邊建了兩座涼亭,但據說此鎮得名是因地處陜甘交通要道,鳳翔與靈臺相距約80公里,此鎮恰居其中,來往兩地皆需在此經停,久而久之,得名兩亭。</h3><h3> 兩亭所見大樹不多,一是確實跑的地方少,二是這里也是全縣工業重鎮,天堂循環經濟工業園在此,自無需古樹來增色,它們也有了比樹木更為高大的----麟北電廠170米高的世界首例鋼構煙塔,成為兩亭工業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h3> <h3> 去陳家溝村還是不容易的,要先從210省道到甘肅靈臺縣境內,再從另一條溝谷內近入,或是從丈八的堡子村穿曲折的小路而入,也就是去這里路途的山坡上,一棵身形奇特的老槐樹屹立于此,發達粗壯的根莖凌空扭曲如單膝點地的將軍,經年的雨水將它身下的黃土一次次沖刷,裸露的根系也日漸懸空,山頂干旱,老樹便將老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吸收養份,在極為不利的自然條件下頑強地生長,但無需過多的關照,春來照樣發芽吐綠。</h3> <h3> 兩亭鎮向南,去往鳳翔的縣界羊引關附近,一株大槐樹在溝畔頑強的生長,雖身型不算太大,但與周邊的一眾小樹相比,倒也有幾分傲視的意境。</h3> <h3> 在荒寂無邊的曠野之上,有的老樹就那么孤零零地站立著,它們并不都是青枝翠葉生機勃勃,有的看上去甚至有些干枯蒼老的樣子,只有那一片片飄舞著的樹葉還像征著生命的延續,這或許也是它們在惡劣條件下有效對抗自然環境的護身法則吧。</h3><h3> </h3> <h3> <b>酒房鎮。</b></h3><h3> 雖以唐時為皇家釀酒而得名,但現在的酒房已無酒,開始為老百姓種菜,川道里萬畝蔬菜棚種植的綠色無公害的有機高山菜遠近聞名,這里也是有名的核桃之鄉。</h3> <h3> 去往酒房鎮路上,爬上卞坡梁的時候,兩棵老樹迎面而立,自然就吸引了你的目光,由于山頂缺水,這兩株大樹并不似村落里那些老樹高大,一棵狀似牛頭,另一棵我叫它酒房"迎客槐"。遒勁的根須有些已裸露在地面,仍竭盡全力扎向泥土。見到時一只烏鴉恰落枝頭,映襯出老樹昏鴉的意境。</h3> <h3> 從酒房大莊村去往花花廟村的川道里,有一株老槐絕不容你忽視,它雖不高大,樹型亦不完美,但它的樹干絕對是縣里最粗的老樹之一,樹的上部應是受過幾次大的磨難,現在細弱的枝干很難與其粗壯的身型所匹配。能想像幾百年來它所經受的風雨洗禮,仍生生不息。酒房已處縣域最西端了,也是全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這里能見到這樣的老槐實屬不易。</h3> <h3> 萬家城村,因中國西電集團定點幫扶的原因,也是我去過次數最多的村子,這里是普潤縣老城舊址所在,也是國家級傳統保護村落,老村里古樹繁多,與土坯老房互為相襯。</h3><h3> 我曾很多次走在老村里,經常會讓人重拾久居樊籠,復返自然的寧靜與恬淡。眼前樹木蔥郁,屋舍儼然,泥坯土墻亦能擋風避雨。你仿佛能看到這樣一副畫面,有雞鳴狗吠,無車馬聲喧,晨曦暮靄中,堂前屋后便升起裊裊炊煙。院內孩童嬉戲,林間飛鳥相還,老槐樹下常聊天品茗。山風習習,溪流潺潺,盛夏靜享清涼之意,想象中古樸的田園生活大抵如此。</h3> <h3> 曾經的普潤老縣城,如今的萬家城村老莊子,在村中央有一棵老槐樹自春歷冬,風雨中昂起頭,冰雪亦壓不服。經風沐雨,在歲月的流轉中靜默地看盡浮華滄桑,一代代傳承著不息的鄉村記憶。<br></h3> <h3> 這么多年來,在黨和政府及西電的傾情幫扶下,這里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西電先后建光伏,扶產業,送技能、強黨建,興辦養殖場,送醫送藥下鄉,采購農產品,扶危救急難.....大山深處走來了一批批身著“西電藍”的黨員團員,一任任的幫扶干部甘愿駐村蹲點,就如同今天在這里播撒下希望的種子,為的是明天讓老百姓收獲幸福的參天大樹 !</h3> <h3> 盡管在七個鎮走過了很多村莊,但我也相信,在麟依然有很多地方還沒走到,很多老樹也還沒有見到,這些老樹是我們共有的財富和自然的遺產,是<b><font color="#b04fbb">綠水青山</font></b>的見證,是<font color="#ff8a00"><b>金山銀山</b></font>的基石,這里的人們也會像對待自己的家人般去呵護老樹,世代傳承,我知道這些老樹絕非我一人關注,那些懸掛在樹身的牌子也成為其"有身份"的證明。在縣里,我見到或未見過的名木古樹,都將長久地受到保護。</h3><h3> 不僅如此,你看,每逢春季,這里的人們都會再為荒坡植下一片新綠,植樹、愛樹、護樹的濃厚氛圍讓麟游大地到處都充滿勃勃生機。</h3> <h3> 山有山的靈秀,樹有樹的情懷,一樹一蓬風景,一枝一縷韻味 。鄉村里每一棵樹,都是生命的延續,也是村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老樹既是自然景觀,也是人文風情,無論你何時想到它,記起它,都能喚起濃濃的思鄉之情。</h3> <h3> 老樹有時也是外出的游子對老家魂牽夢繞的記憶,無論你離開家鄉多久,無論世事如何變化,既使那些熟悉的老屋、老路已蹤跡難尋,這些老樹多少年來卻從未改變,待你歸來時發現,它依舊是你兒時記憶中的模樣,甚至它緩慢的生長讓你根本察覺不到它多年的變化。</h3> <h3> 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地相處,曾經或者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有多少個年少的時光在老樹下度過,在老樹的陪伴下成長,早春老樹萌發新芽吐新綠,盛夏濃蔭遮陽蔽日,深秋枝頭碩果累累,寒冬傲骨迎風擋雪。</h3><h3> 老樹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化,見證著人民的生活日益美好富饒。有這些老樹的存在,麟游的鄉村就是那一方還能讓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而這些默默無聞的老樹不也代表著<b>麟游人民樸實無華、甘愿奉獻、勤勞自立、頑強奮斗的精神</b>嗎?</h3> <h3>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不知不覺,在麟已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離開之時,<b><font color="#b04fbb">那一幅幅壯闊的山川景致,那一幕幕曾經過往的經歷,那一個個純樸友善的鄉親,那一位位朝夕相處的同事,也早已如同那些老樹般深深地扎根于我的記憶,銘記于我心!</font></b></h3><h3> <font color="#010101"> <b>此刻,思樹、憶人......</b></font></h3><h3><br></h3><h3> 2019年4月12日</h3><h3> <a href="http://www.xsjgww.com/vj90c4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恰好你美,正好我在 ----麟游之秋</a><a href="http://www.xsjgww.com/blc9py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雪潤麟游 夢回隋唐 - -水墨丹青九成宮</a><a href="http://www.xsjgww.com/au6rvu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麟 游 探 秘 蒿 坪 廟</a></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荃湾区|
屯门区|
抚远县|
霍州市|
石屏县|
岢岚县|
湟源县|
手机|
昭通市|
林芝县|
同江市|
新沂市|
成都市|
慈利县|
石棉县|
尼木县|
博湖县|
望都县|
定襄县|
八宿县|
新兴县|
蓝山县|
辽宁省|
嘉定区|
乾安县|
深州市|
SHOW|
读书|
海丰县|
临沂市|
洛川县|
缙云县|
镇赉县|
万荣县|
阿图什市|
杂多县|
边坝县|
新丰县|
岱山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