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國西部的包頭市固陽縣,有一鎮叫懷朔鎮,因其位于大青山北麓,故又稱作大后山。</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就在鎮政府所在地,分為兩個隊,分別叫做南村、北村,我出生在北村。</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子,從這里一眼望去,盡收眼底的是一片片塊狀的草原和光禿禿的丘陵。</p><p class="ql-block"> 夏秋兩季很有看頭,夏天,到處都是碧綠的莊稼,陣陣微風吹過,還帶著些許草的香氣與花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秋天,遍地都是翻滾著的黃澄澄、金閃閃麥浪的麥田,成片的莊稼笑彎了腰。</p><p class="ql-block"> 冬天,極目遠眺,漫山遍野灰濛濛的一片,真謂之天蒼蒼、野茫茫。</p><p class="ql-block"> 這里被史學家稱作北魏之咽喉,是北魏管轄時期的六鎮之首。</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時,曾從這里走出了高洋、高歡、侯景三位皇帝,而且朝內的文臣武將都是重用的懷朔鎮人。</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贏得了后人的矚目。</p><p class="ql-block"> 還有那流傳至今,被譽為歷史上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被唐朝高宗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的花木蘭,她代父從軍之事跡,千百年來,在華夏大地廣為流傳,也是發生在這里,發生在這個朝代。</p><p class="ql-block"> 太多太多的名人軼事,向后代訴說著他們曾經的過往,曾經的輝煌,真是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從古至今,這里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國家恢復了高考,距今四十多年來,從這個村里走出了四十多位大中專學生,跳入龍門的莘莘學子太優秀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這么幾位:</p><p class="ql-block"> 陳文明——二冶知青,每天一邊在生產隊勞動,一邊自學,1977年考入內蒙古工業大學。</p><p class="ql-block"> 當年,卜塔亥全公社僅考走兩名大學生,他是其中之一,此人不善言談,人品極好,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內蒙古煤礦設計院,擔任總工程師,被村里人譽為糞卜洞里埋的"夜明珠”。</p><p class="ql-block"> 趙維忠——高中畢業后,在村務農,拔小麥,全村第一名快手,被當年的生產隊評為"青年突擊手”。</p><p class="ql-block"> 后又當了兩年民辦老師,是我的數學、物理老師兼班主任,精明能干,學識淵博,課也講得非常棒。</p><p class="ql-block"> 1977年考上大學,因體檢出了點兒差錯,未被錄取;第二年,以全公社(籠統地講,現在的懷朔鎮那時叫卜塔亥公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金榜題名,考入內蒙古交通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包頭市公交公司。</p><p class="ql-block"> 從技術員、工程師做起,一路走來,曾被評選為包頭市人大代表,擔任過該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為包頭市公交公司的發展壯大,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p><p class="ql-block"> 李羅霞一一天津知青,1968年響應黨的“上山下鄉”號召,和她的姐姐李羅亞先后來到卜塔亥村插隊落戶。</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出晚歸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土豆煮白菜,清湯寡水連點油也沒有,更別說吃肉啦,穿著單薄的棉布衣服,每到冬天,凍的瑟瑟發抖,這就是當年的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盡管如此,李羅霞還是與當地的貧下中農打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閑暇之余,她還免費為村里的人看病,懂點兒中醫,善長針灸,從來不嫌臟,不嫌累,不嫌麻煩,有求必應。</p><p class="ql-block"> 李羅霞看上去人很隨和,臉上總是掛著笑容,說話、做事干脆利索,在村里的印象很不錯。</p><p class="ql-block"> 她從小生長在一個老革命的家庭,他的父親解放初期曾主政過內蒙古黨委的工作,當過天津市的市長,但在她的身上你看不到一點兒高干子弟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后來,她到卜塔亥學校教書,是我的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她對學生從來不發脾氣,學生特愛上她的課。</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時,抽回北京廣安醫院,后出國留學深造,成為外籍華人。回國后,下海經商,開發了很多科研項目,申請了幾十項國家專利,開辦了幾家合資企業,生意做得很大,是一位女強人。</p><p class="ql-block"> 方薇——原名方德仁,1968年,從天津響應黨的“上山下鄉”號召,來到這里,在當時農村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邊參加生產隊勞動,邊學習。</p><p class="ql-block"> 后來到卜塔亥中學任教,是我的老師,主要講授音樂、語文。手風琴拉的特棒,是學校文藝隊的主要負責人;語文課講的很好,普通話講的字正腔圓,贏得了同學們的好評。</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也寫的不錯,十多年前,包頭市傳媒界發行的《家庭周報》為他所創辦,他是主編,曾發表過不少文章,這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老師。</p><p class="ql-block"> 徐偉光——1984年應屆畢業于固陽一中,同年考取全國雙一流的重慶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內蒙古二機廠,任工程師,怎奈單位效益不行,現已離廠,被河北某私企聘用,是年薪幾十萬的白領,真是學有所用,是金子放到哪里都發光。</p><p class="ql-block"> 杜曄——1985年從固陽二中考入包頭市農牧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固陽縣興順西鄉政府工作,后走上領導崗位。</p><p class="ql-block"> 曾擔任過鄉里的黨委副書記,固陽縣殘聯理事長,現任包頭金山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領導。</p><p class="ql-block"> 這位女同志工作能力強,口碑極好。她考的是初中中專,那時候的初中中專不好考,國家錄取率非常低,一般都是全年級的學霸,才有希望考取。</p><p class="ql-block">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名叫王俊山的學生(固陽縣九份子鄉人),1979年初中應屆畢業考上了中專——內蒙古交通學校,開學念了一個月后,退學,返回固陽一中,念了兩年高中(1983年以前,固陽一中為高中兩年制),于1981年考取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這部分讀初中中專的人,如果當年選擇了讀高中,考取重點大學應該是問題不大,憑借他們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發展的更好,更有前途。</p><p class="ql-block"> 王俊山就是最好的例證,太可惜了,而杜曄正是屬于這一類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還有很多很多的優秀人才,在此不一一列舉,有時候一家能考走兩、三個孩子,有時候一家甚至全能走,這就是我的家鄉。一個有著濃濃書香味,一個從老前輩起就非常重視教育的鄉村。</p><p class="ql-block"> 雖然這里的父老鄉親沒有多少文化,講不出多少大道理,但是他們深深懂得,孩子要想有出息,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也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地希望從這個村走出去的人才,為家鄉的發展崛起多做點兒貢獻,常回家看看,真正做到濃濃故鄉情,遠走他鄉不忘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略有改動,因為有的人情況不實,不配一寫,已刪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趙秀蓮,筆名老四,曾用名趙耀明。當過教師、記者。時有文章在平臺上發表。2020年,參加《詩與遠方》全國抗疫詩書畫大賽,散文詩《我來了》榮獲全國二等獎第一名。喜歡在文學的海洋中遨游,力求通過奮力拼搏抵達成功彼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南木林县|
闽清县|
潼南县|
微博|
仁化县|
扶风县|
来宾市|
衢州市|
泰来县|
洛川县|
郑州市|
黔东|
古丈县|
阜城县|
阆中市|
镇赉县|
中方县|
措勤县|
桦川县|
那坡县|
恩施市|
乌兰县|
二连浩特市|
山丹县|
万荣县|
山东省|
兴义市|
肇州县|
安福县|
襄樊市|
贵州省|
和政县|
柏乡县|
乌拉特中旗|
韶山市|
天峨县|
尉氏县|
威远县|
凤庆县|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