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我的原創作品</u></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恩母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廖正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親生於1921年1月27日,於2016年11月2日去世,享年96歲。</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是黨的同齡人。她的一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了舊中國的貧窮落后和新中國的繁榮昌盛。</span></p><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名叫曾福容,是湖南永興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在求學時認識了父親。父親出身貧寒 ,但母親慧眼識珠,看出父親是一個才華出眾的青年才俊。因此,她毅然放棄自己優裕的家庭生活,于1943年與父親結婚,那時她才芳齡22歲。婚后,父親繼續在外地求學。母親獨自一人孝敬公婆,哺育兒女,打理家務, 一肩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使父親得以能夠完成學業,從廣州中華文化學院的學生變成衡陽市平智中學的教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我們家住在農村。家里有幾畝薄田,但為了支援父親讀書,家里把大部分田地都賣了。我在父母婚后第二年出生(1944年)。母親既要照顧奶奶,看管我,還要料理家里的大小事務,非常忙碌。她經常要外出辦事或上山砍柴,我一個人常到家里的后花園玩,盼著母親早些回來。每次母親從山上回家,總要帶一些野果子給我吃,這是我最盼望的事情。我最喜歡的一種野果,甜甜的,紅紅的,非常漂亮。母親稱之為"糖鉤"。最近我上網查到,這種野果的學名叫"歪棗"(如圖)。當母親回家把幾枝"糖鉤"交到我手里的時候,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送我去上學讀書。</b><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書的內容,沒有給我留下任何印象。只記得我最喜歡到大操坪上體育課,因為母親趕墟回來,要從操坪旁邊經過。每次見到我,她都要遞給我一個大油餅。油餅薄薄的,上面還有黃豆,清脆可口,香噴噴的。所以,每到趕墟的日子,我就盼著上體育課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母親一起給父親寫信,是我記憶中的大事。父親長年在外,時不時會給家里來信。每當這個時候,母親總是顯得很快樂。她把信唸給祖母聽過之后,就開始寫回信。我那時雖然只有四歲,但上學認識了一些字。母親就要我也給父親寫信。我寫過好幾次,具體內容己無法記憶。但母親看到我寫的信,十分滿意,臉上還露出紅暈,因為她知道,父親看到我寫的字后,一定也會很高興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長大一些以后,即1951年,我們一家人隨父親來到了衡陽市。父親先后在平智中學(后改為市九中)和船山中學(后改為市一中)擔任語文教師,母親則在家照顧我們兄妹六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變得十分淘氣,經常在外面闖禍,惹母親生氣。但母親生過氣之后,依然對我疼愛有加,告誡我要努力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span></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是一個真正的巧媳婦,她一個人帶六個孩子,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b><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沒有幼兒園,就是有我們家也供不起。母親每天清早起來,把小女兒揹在背上,把小兒子牽在手里,買菜做飯,忙個不停。母親很能干,很勤勞,把家料理得整整有條,六個孩子個個健康。我們六姊妹的衣服,無論冬裝還是春裝,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母親一針一綿縫制的新衣,穿在兒女們身上,暖在兒女們心里。過年時,別人家會買許多年貨,但在我們家,總是母親自己動手做,如小花片、麻花寸,母親做得又好吃,又好看,一點也不比買的差。母親的這些品質深深地影響了我。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從小就學會邦助母親做家務,挑水,買米,買煤,樣樣都做。如果說父親的文學氣質影響了我,那么我從母親身上則學到了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擔責任的優秀品質。</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至1962年,我在父親工作的衡陽市一中唸高中。</b><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我十五六歲,非常餓,根本吃不飽。我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天吃完飯后,我都要回到家里,希望能在家里吃到一些剩飯。而每次回來,我都可以在碗柜里發現小半碗剩飯剩菜,我立刻狼吞虎嚥把它們吃下去。不過后來我發現連三歲的小妹妹都吃不飽,家里怎么可能有剩飯呢? 這分明是母親從自己口中省下來的?。?從此之后,我再也沒有回家找飯吃了。</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我和父親在宿舍前的荒地里種上蔬菜、紅薯和小麥,收獲之后,家里的伙食稍有改善。那時家里吃蒸飯,每人一缽。母親總要在我的飯缽里放一點小麥,以便讓我吃飽一些。誰知這樣蒸出的小麥很難消化,從此我的腸胃便不健康。母親為此事很自責。但我絲毫沒有怪她,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母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母親作為一個巧媳婦,卻用家里僅有的一點米,做出了許多花樣。春天,她經常磨米粉,采薺菜,做成一種薺菜粑粑給我們吃。這種薺菜粑粑略帶苦澀,但有一股清香,最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吃飽,所以我們甘之如飴。夏天,母親把空心菜桿子切碎,和米一起煮成飯,味道居然十分鮮美。就這樣,母親用自己的一雙巧手,帶著我們六兄妹平安度過了那三年饑荒。</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轉眼間我讀大學了。那一年(1962年)大學很難考,父母親因我成績不錯而感到欣慰。幾乎每次我離家去長沙,他們都要親自送我去火車站。特別是母親,無論自己多忙,都要堅持送我。那時從一中到火車站沒有直達公交車。父母常常和我步行一個多小時。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濃濃的親情化也化不開。現在回憶起來,這是父母和我心靈交流的最寶貴時光。父母對我的殷切期望,成了我在大學努力學習的動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弟妹多,父母手頭緊,在大學里,我的經濟條件無法與同學們比。別的同學床上都有毯子,而我只有蓆子,冬天就睡在光禿禿的棉絮上。但我根本不計較這些,照樣發憤讀書。父親要負擔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還要省錢買書。父親嗜書如命,自制了四個簡易書柜,里面整整齊齊地擺滿了古今中外各類文學書籍。買這些書要花很多錢,因此,父親平時寄給我的錢很有限。母親心疼我,知道我缺錢花,常常用平信給我夾寄些錢來。同學們知道了,都開玩笑說,廖正夫的信有問題。而每次收到母親的信和錢,我都十分感動,并在心里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母親,好好報答她老人家。</span></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的慈愛、母親的奉獻精神、母親的責任心,都深深地影響了我。</b><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大學畢業時,將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43.5元)全部寄給了家里,自己只靠平時省下的飯票度過了那一個月。當時正值文革時期,我的家人正在蒙難,我決心竭盡全力幫助家人度過那段生死刼,因此,從大學畢業到結婚前的四年時間里,我每個月都給家里寄二十元錢,自己只留二十三點五元應付生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不但是我們慈愛的好媽媽,還是父親忠誠堅貞的好妻子。</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文化大革命中,父親慘遭迫害。面對驚濤駭浪,母親展示了她那無比倫比的勇氣和深明大義的品格,她義無反顧地與父親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在精神上給了父親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與此同時,母親還要料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照顧尚未成年的子女。母親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了風雨飄搖中的家,真正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span></h1><h1><b style="font-size:20px;"> 從1968年12月到1973年5月,是我們家最悲慘、最痛苦的歲月。</b><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親因莫須有的歷史問題被遣返回鄉,接受勞動改造。那年父親47歲,沒有了工資,沒有了口糧。四個弟弟妹妹尚未成年。一家人忍饑挨餓,掙扎在凄風苦雨之中。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無情的精神折磨使父親難以支撐。母親百般安慰她,體貼他,鼓勵他。與他生死與共,相濡以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晚上,父親去大隊部開會,實際上是去接受批斗,夜深了還未回家。母親不放心,打著手電去路上尋找,發現父親跌倒在路邊一個淺坑的刺叢里。原來那天沒有月亮,伸手不見五指,父親是近視眼,一不小心,跌到坑里,爬也爬不起來。母親見了,連忙將父親扶起,嘴里呼喚著父親的名字:"化津!化津!" 兩位老人攙扶著回到家里。母親又連忙打水給父親洗臉洗腳。正是由于母親的體貼和精神支持,才使父親經受住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堅信正義的曙光一定會到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一方面要寬慰父親,另一方面還要撫慰我的稚嫩的弟弟妹妹們。他們都還未成年。我的弟弟剛剛十七歲,卻己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除了到隊里出工,還要上山砍柴。由于山高路遠,弟弟又是高度近視,每次弟弟上山后,母親都提心吊膽。臨近中午,她一定要帶著午飯,頂著烈日,去山上接弟弟。直到看見弟弟挑柴的身影,母親才放下心來。我的小妹妹年僅十歲,還在讀小學。二妹十五歲,三妹十三歲,正是花一樣的年華,但她們過早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天天跟著小哥哥出工,風里來,雨里去,嘗盡了人間的艱辛。母親對她們萬般憐愛,千方百計溫暖她們飽受委曲的心靈。在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弟妹們強忍淚水,咬緊牙關,終于熬過了那四年漫長的苦難歲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我們家苦盡甘來。衡陽市政府下達專門文件,為父親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恢復工作。全家人又回到了衡陽市一中。后來父親調到衡陽市教師進修學院工作(該校后合并到衡陽師院)。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父親在文革后煥發出嶄新的精神風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多次被評為衡陽市的優秀黨員和優秀教師,在全國多所大學的學報上發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屈原和楚辭的學術論文,成為中華屈原學會的優秀會員。父親卓越的學術成就,也包含著母親的辛勤勞動,包含著母親的無私奉獻??梢哉f,如果沒有母親的鼓勵和后勤保障,父親是無法取得這樣杰出的學術成就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為了哺養我們,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落下了許多疾病。</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農村受苦的那幾年,母親忍饑挨餓,營養不良,終因嚴重的胸膜炎而病倒。大妹妹正秀和妹夫德權立刻把母親接到衡陽,讓母親短暫脫離苦海,得到及時治療。他們每天陪母親打針服藥,在他們的精心照顧下,幾個月之后,母親終于痊愈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我調到衡陽醫學院工作,認識了許多醫生。我決心利用這個有利條件,把母親的其他舊病治好,讓她老人家健健康康地活著,享受幸福的睌年。我帶母親看了許多次病,包括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帶狀皰疹等。每次我帶母親見醫生時,母親都很自豪??吹剿先思医涍^治療而恢復健康,我也非常高興,希望能報答母恩於萬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中期,母親己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但身體卻達到了最佳狀態。她老人家蹆腳靈便,身體敏捷,多次跟著父親外出旅游,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游遍了大半個中國。這是母親最引以自豪的事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說教師像蠟燭,其實最像蠟燭的是母親。母親燃燒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熱,全部獻給了家庭,獻給了父親,獻給了孩子。</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像蠟燭一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她教育我們一心向善,鼓勵我們多讀書,發奮圖強。而我們體會到母親的一片苦心,都自覺地聽話和爭氣。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們兄妹六人中,有三人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人成為大學教研究室主任。其余的也都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特別是我弟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百多篇科研論文,成為卓越的大學教授和知名學者。母親目睹這一切,心中感到無比欣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是位烹飪高手,她有幾樣拿手好菜,如米粉蒸鵝、米粉炒肉、悶泥鰍、清炒茄子,還有她自制的臘肉,味道真是好極了。提到這些菜名我們就饞涎欲滴。每到星期六,我們兄妹買些水果,聚集到父母家里,一來想解解饞,二來陪父母聊聊天,那是我們全家最幸福的時光。</span></h1><h1><b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母親己八十高齡,有一次外出做客,在下樓梯時不慎跌倒,造成胯骨骨折。</b><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把母親送到附二醫院,骨外科醫生決定做手術,打鋼釘,這將給母親造成極大的痛苦。為了不讓母親受苦,我們在征詢了醫生的意見之后,決定給母親進行中醫保守治療。經過市中醫院一個月的精心治療,母親的骨折部位己基本愈合。在康復階段,弟弟力夫和弟媳湘嵐將母親接到家里,盡心照料。妻子玉蘭和妹妹正秀、力秀、衡秀輪流值班,睌上打地鋪睡在母親床邊侍侯。在六姊妹的齊心協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母親終于完全康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母親滿九十歲,我們給母親舉辦了盛大的生日宴會。</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久,母親不慎扭傷了腰。我將母親接到深圳女兒家里。剛來時,母親行走困難,睡覺無法翻身。經過48天的精心照顧和調養,母親逐步恢復了健康 ,面色紅潤,心情愉快,談笑風生。不久,住在深圳的妹妹將母親接到她家去了。圖為我去妹妺家看母親時,在花園里與母親和妹妹的合影。母親在妹妹家住了兩個月后由我護送回衡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的晚年是幸福的,六個子女都非常孝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我們制定了一項制度,每年每人照顧母親兩個月。</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家輪流來,或者住到母親的家里,或者將母親接到自已家里,想方設法給母親加強營養,給她做她喜歡吃的菜,盡心盡意讓母親安度睌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年年底, 我將母親再次接到深圳,并在我女兒家過春節。圖為除夕我陪母親出門,準備去酒店吃年夜飯時的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節期間,女兒女婿帶我們到珠海觀光。圖為我們與母親在珠海海邊照的全家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節之前(2012年元月2日),我們曾帶母親去泡溫泉。</span><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91歲的母親第一次泡溫泉,她非常高興。</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溫泉里,她老人家像個孩子,盡情地享受著溫泉帶來的快樂。圖為泡完溫泉后我們與母親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女兒女婿</b><b style="font-size:20px;">對奶奶特別孝順,常帶奶奶去吃海鮮,吃羊肉火鍋。</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親的興致很高,當她見到大龍蝦和大螃蟹時,驚喜得不得了,說從來沒吃過。母親過去說不吃羊肉,但對羊肉悶飯卻很愛吃。現在回憶起來,當時能對母親盡到一點孝心,真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圖為女兒一家與奶奶的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孫女與太奶奶的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無比親切的畫面,叫人多么留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無比親切的畫面,仿佛就在昨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自創了一套健身操,每天早晨操練,長年堅持,真的起到了延年益壽的作用。她老人家還把這套操傳授給了我們。我們原本希望母親能長命百歲,</span><b style="font-size:20px;">但母親在96歲時,不慎跌倒,雖經搶救,終因醫治無效而於2016年11月2日離開了我們,</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使我們感到無限傷心和悲痛。</span></h1><h1><b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的一生,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雖然歷經磨難,但最終品嘗到了幸福。</b><span style="font-size:20px;">改革開放改變了祖國的面貎,也改變了我們家的命運,使我們家過上了平安快樂的生活,使母親無憂無慮,得以安享晚年,活到了96歲的高齡。作為子女,我們為母親的幸福和高壽而感到自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親愛的媽媽,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我們覺得你依然就在我們身旁,就在我們心里。你是那樣親切,那樣慈祥,好像從沒離開我們一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你,我們永遠永遠懷念你!</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11月2日初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4月9日修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台南县|
永仁县|
湖口县|
永安市|
霍林郭勒市|
泾阳县|
阳曲县|
交口县|
大港区|
贡山|
内丘县|
新乐市|
临夏市|
谢通门县|
吐鲁番市|
古浪县|
博乐市|
道孚县|
广州市|
苏州市|
襄垣县|
高陵县|
定边县|
永兴县|
南城县|
定兴县|
巴塘县|
利津县|
盐山县|
兴业县|
彰武县|
贵阳市|
新野县|
安平县|
黎平县|
无锡市|
三河市|
临武县|
西盟|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