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盧克索是埃及古都,古名底比斯。人們常說:“到埃及不到盧克索,就不算到了埃及。”盧克索始建于公元前14世紀,因埃及古都底比斯遺址在此而著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有“宮殿之城”的美譽。尼羅河穿城而過。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大陽一樣,自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因此在河的東岸是神廟和居民區,西岸則是法老、王后的陵墓。</h3><h3> 圖片中是阿蒙神廟入口處,它是卡爾納克神廟的三大神廟之一,也是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拍攝的外景地之一。它供奉的是太陽神阿蒙,始建于3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神廟之所以著名,不僅因為它的壯觀景象,更因為殿內石柱的設計,影響了希臘乃至世界的建筑設計。神廟共有10座塔門,圖中是第一座門,高43米,寬5米。</h3> <h3>門前兩排整齊的公羊頭像,是阿蒙神的化身之一,每只獅身公羊頭像下都站著一個法老,接受著神的庇護。</h3> <h3>同上</h3> <h3>拉美西斯二世與他的最美王后雕像聳立在大門口處。</h3> <h3>神廟內有大小20余座神殿,以巨大的柱子而聞名。走進神廟內大柱廳(長366米,寬110米),立刻被排列整齊,高高聳立的巨型石柱而震撼。石柱有16排,134根,面積約5千平米。中央兩排最高,每根高21米,須由6人才能抱住,柱體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和鮮艷的顏繪,記載著古埃及的神話傳說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石柱歷經三千年無一傾倒,柱子上浮雕顏色依然鮮艷,令人贊嘆不已。</h3> <h3>同上</h3> <h3>大小方尖碑屹立在神廟之中。</h3> <h3>殿內最高的方尖碑是哈蘇女王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由一塊完整的石頭雕成。碑身高29米,重323噸。是當時最高的,也是現在埃及最高的方尖碑。在4000年前,無任何機械裝置而將它豎立起來,時至今日,巋然不動。可謂人間奇跡。</h3> <h3>柱子上的頂端和橫梁雕刻成開放的紙莎草花。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卻依然精美絕倫,鮮艷奪目。</h3> <h3>法老站在象征阿蒙神的羊首下的石雕像,以示對他的忠心。</h3> <h3>神廟內的石柱用石塊堆砌而成。</h3> <h3>神廟墻壁上的浮雕依然清晰,記錄著古埃及的傳說。</h3> <h3>同上</h3> <h3>斷頭的方尖碑,是神廟內僅有的三個方尖碑之一。</h3> <h3>湖邊的圣甲蟲的雕塑。古埃及人認為,繞著它走三圈,身體健康;五圈能很快結婚;十圈能長壽,所以不少人都在這里繞圈。</h3> <h3>神廟中的十座塔門之一。</h3> <h3>門農石像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間的原野上,高20米。原來是神殿的守護神,是由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在羅馬時期發生了地震,使石像出現了裂痕,每當起風的時候就會發出悠然的聲音,尤如歌聲。后來經過修整后就沒有唱過歌了。兩個神像有明顯的區別,左側的為一整塊石頭雕成,右側的是由石塊砌成。現在風化嚴重,面部已不可辨識。</h3> <h3>右側的門農石像,是由一個個石頭堆砌而成。</h3> <h3>左側的門農石像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h3> <h3>門農石像當時是依水而建的。現在,河水早已無影無蹤了 。(照片由導游提供)</h3> <h3>帝王谷位于尼羅河西岸,這里埋葬著第十七一第二十王朝期間(公元前1570年—前1079年)的64位法老。墓穴入口開在半山腰,由狹窄的通道進入墓穴深處。巨大的地下宮殿的墻壁和天花板上布滿浮雕和壁畫,裝飾華麗。經過3千年多年,顏色鮮艷,浮雕和圖像及象形文字依然清晰,令人難以想象。圖片上山的頂部造型與金字塔相似。</h3> <h3>帝王谷一側的山頂部形似木乃伊。</h3> <h3>帝王谷之沙盤模型。</h3> <h3>帝王谷法老墓穴施工作業流程圖。</h3> <h3>帝王谷墓穴入口處。</h3> <h3>進入墓穴通道的墻壁上的畫像栩栩如生。</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古埃及人以黃金代表富貴,因此在人的牙齒上也用金環連接。</h3> <h3>哈蘇女王神廟依山而建,是古埃及第一個女王,成功統治了21年的和平盛世。神殿是三層樓設計,建筑在山壁中央,十分壯觀。</h3> <h3>游客走向了哈蘇女王神廟。</h3> <h3>神殿中的法老石像。</h3> <h3>帥哥與人首獅身像。</h3> <h3>神殿墻上的一幅幅壁畫,歷經幾千年,風吹日曬,沙襲雨淋,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卻依然清晰可見,令人稱奇。</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進入哈蘇女王墓穴的入口處。</h3> <h3>盧克索神殿位于尼羅河東岸,是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個法老為祭祀太陽神阿蒙而修建的。在十九王朝時,又經拉美西斯二世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我們白天在外部參觀了其壯觀景象,又在夜晚觀看了它的夜景,有了不同的感覺。夜晚中的神廟,在燈光下輪廓格外分明,氣勢更加雄偉。</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如上</h3> <h3>盧克索市區道路中心雕塑。</h3> <h3>游客乘馬車觀賞城市景點。</h3> <h3>盧克索市民在逛街。</h3> <h3>盧克索神殿一角。</h3> <h3>盧克索神殿的柱廊尤其壯觀。</h3> <h3>盧克索神殿一角。</h3> <h3>同上。</h3> <h3>尼羅河在盧克索市區穿城而過,河水清澈明亮,較之流經開羅的尼羅河有天壤之別。乘坐無動力的風帆船,在尼羅河上,隨心所欲地欣賞著兩岸風光。湛藍的河水與白色的風帆,在藍天白云相映生輝,令人陶醉。</h3> <h3>同上。</h3> <h3>機動游艇。</h3> <h3>中午從開羅乘車,經過6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赫爾格達的紅海邊的酒店已是夜晚。第二天上午我們參加了在紅海的半日游。紅海海岸位于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海岸綿延800多公里。海水清透,在陽光下,由于光線在海水深淺不同的折射,使海水顏色呈現出深藍、淺藍、天藍、黑色等多種色彩搭配。在茫茫大海中看到這美麗的景色,令人心情大悅。腳下是撒哈拉沙漠,頭上有海鳥相伴。潛入海里,看到那五顏六色的各種魚類在身邊游來游去,又看到五彩繽飛的珊瑚石,這樣的美妙感覺是人生第一次。由此想到上帝是公平的,既給了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又賜于了碧海藍天。</h3> <h3>撒哈拉沙漠與紅海相伴。沙漠中寸草不生,海水的顏色各異。</h3> <h3>游船駛向海中的小島。</h3> <h3>帥哥正在為我們潛水觀光做準備。</h3> <h3>海鳥展翅翱翔。</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抓拍鯨魚,心情大好。還看到了一只大大的海龜從船邊游過,身姿優美。可惜它游速太快,且不與我們為伴,所以沒有抓拍到。</h3> <h3>一組水母。</h3> <h3>我們下午參加了撒哈拉沙漠游和參觀了貝都因人生活的村莊。撒哈拉沙漠約形成于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于南極洲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東起紅海之濱,西到大西洋,北到地中海,南到蘇丹草原,總面積約9百萬平方公里。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貝都因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在埃及約有50萬人,約占埃及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他們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農區邊緣地帶,大多數是畜牧者,以飼養駱駝為生。現在旅游收入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美國學者希提寫道:“貝都因人、駱駝和椰棗是沙漠中一切生物的三位一體的統治者”。沙漠的生存環境形成了貝都因人獨特的民族個性。</h3> <h3>中國游客在撒哈拉沙漠。</h3> <h3>游客在沙丘上盡情表現。</h3> <h3>我們旅行團的人們分乘三輛豐田吉普,剛從酒店出發,開車的當地帥哥就打開了熱情奔放阿拉伯音樂,一路上在沙漠中時而急上急下,時而左拐右轉,隨著音樂的節奏狂奔,使我們在車上或者驚叫,或者大笑,驚險刺激,豪情滿懷。這是我們的合影,大家仍然是余興未減。</h3> <h3>貝都因人生活的村莊,依山而建。</h3> <h3>居住房子所用的材料都就地取材,十分簡陋。</h3> <h3>村子里唯一的清真寺。建筑是最好的。</h3> <h3>夕陽西下的部落風光。</h3> <h3>在部落里的貝都因人一家祖孫三代。</h3> <h3>貝都因的主婦正在做餅。</h3> <h3>烤餅是貝都因人的主要食品。</h3> <h3>簡易的房子很適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h3> <h3>天真的孩子看著他的父親。</h3> <h3>老婆婆</h3> <h3>酒店的棧道通向大海深處,在那里可以在游泳時欣賞各種魚類。</h3> <h3>如上</h3> <h3>酒店內的泳池邊上,游客悠閑的享受著陽光。</h3> <h3>酒店的沙灘上,游客在海邊沐浴著陽光。</h3> <h3>在酒店的海灘上遠眺赫爾格達市區。</h3> <h3>酒店的游客在沙灘上堆積起了三個金字塔。</h3> <h3>即將完工的高速公路。</h3> <h3>高速公路上休息區。</h3> <h3>赫爾格達紅海酒店大堂與餐廳連接處。</h3> <h3>赫爾格達紅海酒店大堂一角。</h3> <h3>街邊小攤。</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含山县|
德保县|
澄江县|
秦皇岛市|
武清区|
莎车县|
三原县|
汤原县|
普格县|
海晏县|
潍坊市|
蒙阴县|
和田县|
商南县|
寿宁县|
安龙县|
东安县|
海盐县|
眉山市|
德惠市|
台江县|
凉山|
海阳市|
贡觉县|
奎屯市|
赫章县|
顺昌县|
札达县|
太仆寺旗|
新河县|
北辰区|
卢氏县|
乐都县|
蒲城县|
石台县|
白水县|
天柱县|
托克托县|
苏尼特左旗|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