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用心去感受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h3><h3> ----- 2019年清明時節</h3> <h3> 支流東江一江段,有個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村,村座落在防洪堤壩以東江邊的一塊高位岸上,總面積貌似三十畝地左右,五排瓦房和樓房有序而建,有30多戶漁民(村民介紹),分別姓李、翟、劉、徐,李姓居多,叫她小漁民村再恰當不過了。</h3><h3> 據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鼓勵和幫助下 ,漁民們上岸蓋草棚、平房才開始了定居生活,漁民村逐漸形成,當時他們的生活依然非常的清苦。 </h3><h3> </h3> <h3> 這是漁民村新面貌。大部分的老房子已拆建成2至4層高的樓房,舊房和新樓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說明多數漁民己富裕起來了。</h3> <h3>走進村口,最顯眼的是由廢棄的魚網、船的分解殘體及夾板堆成的一個小山,正因為這個"垃圾山"我間隔了二天再次重返此地(后面講述)。</h3> <h3>今年3月至6月實施禁漁期制度,禁止一切漁業捕撈作業,船只必須在指定的禁漁停泊區。</h3> <h3>漁民李生利用休魚期在補網,那是他兒媳和最小的孫子,后面那30平米的房子是他們四代共7口人的家,他和父親、兒子兒媳及3個小孫子,現在他和年邁的父親仍然拍檔捕魚來維持生計,兒子選擇在外打工,兒媳婦做全職家庭主婦。<br></h3><h3><br></h3> <h3>講述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辛苦……</h3><h3>第一代漁民健在的基本上都是90歲左右的老人,李生是漁民的第二代,他們這代年齡在60歲左右,除了織網打魚他們沒有什么特長,第三代有書讀見識廣,多數在外工作打拼,不情愿以捕魚為生計了,漁民村在變化中。</h3> <h3>這是住"連排別墅"的鄰居,因為屋內小,統一把水龍頭安裝在門口。</h3> <h3>他們房子的后面風景。</h3> <h3>要低著頭半跪地爬進小船倉,想象他們以前一家大小擠在這狹窄空間里生活,那種艱辛可想而知。</h3> <h3>休魚期,他父親白天也常呆在小船上,吃飯才回家,晩上在船倉里睡覺,臺風洪水天氣不能住除外。<br></h3> <h3>走到江邊的另一側,看到一位漁民兩手叉腰雄糾糾,氣昂昂地站在船頭,我習慣性舉起相機把這身強力壯的身影拍了下來。</h3> <h3>和他幾聲招呼問好后,在滔滔不絕地介紹周邊的環境。</h3> <h3>他老伴上村里回來了。經過交談得知他們夫妻倆加起來有160多歲,姓李,有3個兒子和1個女兒,而且孫子們都上了大學或中專,在外工作成家立業并都買了新房子,李爺爺言談中總是露出幸福的笑容。<br></h3> <h3>夫妻倆相濡以沫守居在船上數十載,風風雨雨一同度過,現在生活好了,可他們仍然喜歡在船上過著漂浮的日子,簡單卻也愜意。 </h3><h3>深情對望著,妻子竟然還欲語含羞的樣子,仿佛在年輕戀愛時。</h3><h3>見過浪漫的,沒見過這么浪漫的。</h3><h3>這就是幸福!<br></h3> <h3>收衣服等等家務活。</h3> <h3>春雨天東江水呈淡黃色,江面還是安詳恬靜。</h3><h3>坐在船上能安之若素,舉止泰然,而船雖小,食住器具,一應俱全,也確實船就是漁民的家。</h3> <h3>己是旁晚時分,生火做飯、煲水,船上頓時炊煙繚繞著......</h3> <h3>阿婆在講她的晚年生活,時而也問問我的情況,一問一答,感覺挺友好的,夫妻倆都是熱心之人。</h3> <h3>炊煙裊裊升起,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h3> <h3>離江面二米多高的泥灘上種了一片綠油油的青菜,如遇洪水上漲也會全部淹沒。</h3> <h3>漁民挑江水澆菜。</h3> <h3>這是住船倉的另一對老夫妻,分別87、82歲,也是姓李,育有3男2女,子女全部在小船里長大,曾經一家7口同住這條小船,夜里卷縮在船頭船尾睡覺。</h3> <h3>現在子女過得普普通通,房子不大,有時候上漁民村安家的那兒子家吃飯,所以他們也習慣了在船上過晚年,撒網、收網、賣魚還在繼續,說只要身體健康是沒問題的。</h3><h3> </h3> <h3>這畫面很有愛。</h3><h3>生活也許不易,我愿陪你繼續。</h3><h3>歲月也許無情,我愿陪你同行。</h3><h3>明天也許更好,我愿陪你到老。</h3><h3><br></h3> <h3>古銅膚色,老當益壯的體魄,在憨厚笑容里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更顯得漁民有一種樸實和生活的無奈。</h3> <h3>一漁民和孫子在岸邊修補老船,問我:“看到住上面船倉的那個阿婆沒?她家是全村最困難的戶,多關心關心吧"。是的,我前二天剛來過,離開時才發現“垃圾堆"里住著一位披頭散發的老阿婆,就是想知道原因,下來江邊前我已先探望過。</h3> <h3>一位男士給阿婆送來一碗河粉。聽他介紹 : 他姓李,是阿婆兒子,她身份證是1921年的,98歲,前幾天生了一場病,以為過不去了,躺著要人慢慢喂流食,大小便今年以來己完全失禁,穿著紙尿褲,今天可以坐起來自己吃東西,看上去身體特別的弱。</h3><h3> 聽他一說我滿腦子疑惑中,因趕時間,我和朋友一起獻了愛心,并叮囑他兒子買些食材燉湯給阿婆補補身體,我改日再過來探望。</h3> <h3>這是陳阿婆“房子"的南面。</h3> <h3>正門,座東向西的“房子"。</h3> <h3>看到阿婆住在這種環境里,心不由自主地難過起來。</h3> <h3>這張是我隔了二天再過去拍的情景,看上去阿婆精神還不錯,看到有人影她會轉身瞇瞇眼。</h3><h3>其實阿婆很早時己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看不清、耳聾、神智己亂,完全喪失與人溝通的能力,連他兒子也不認識,拿湯粉給她吃,要先喂二口,她才會開始自己吃起來,也請來醫生上門診治,說是年齡大的退化,無藥可醫。</h3> <h3>過來一個近60歲女人,自稱老人是她家婆,姓薜,是她主動告訴我阿婆的一些情況,邀請我去距離30米遠的她家里坐坐喝茶。</h3><h3> 阿婆姓陳,住這船倉己有十多年,以前是和她一起住在樓閣的,陳阿婆共結過二次婚,因前夫病故,再嫁給喪妻并已有2個兒子的姓李漁民(陳阿姨家公),年齡大她近20歲,婚后生了個小兒子(薜阿姨老公)。在她60多歲時他老公和大兒子也先后病故,二兒子出外漂泊。</h3><h3><br></h3><h3> </h3> <h3>遠眺薛阿姨家,左紅對聯那家。周圍都是高樓顯得特別的不協調。</h3> <h3>這是薛阿姨的隔壁鄰居,住的房子是同一時間建造的,當年是政府統一支助做的地基,墻面要漁民個人建造。</h3><h3>漁民的第二代在門口補網。</h3> <h3>薜阿姨育有2女1男,大女兒己遠嫁河南,說己有二年多沒回娘家,他兒子讀了中專后也和妹妹一起打工,打工賺的錢除了家庭日常開支和奶奶及父母看病買藥,如有剩余就還債,以前讀書和父母醫病欠下的。 </h3><h3>看到她家最值錢的就是停放在門口的那輛么托車,小女兒在擠臉上的青春痘。</h3> <h3>一進屋內感覺都是昏暗的,特別里屋,弱弱的燈光更顯房子的破舊不堪。大門第一間是古式的廚房,燃料是木柴竹子等。</h3><h3>薛阿姨說他先生自從兒子6歲開始患癲癇病,曾多次危重搶救,她現有高血壓病,兩人都需要長期服藥,可能日子太過勞累。捕魚、鐘點工等等什么雜活都干,薛阿姨出江捕魚曾二次掉進水里幸虧獲救,她不會游水,為了生計還是經常下半夜去打魚。</h3> <h3>大門背右側是簡易沖涼房,左側擺著養了四、五只雞的籠子,邊上還掛著衣服,堆著木柴等等雜物。</h3> <h3>經過廚房進入是客廳又是睡房,李生坐著的地方就是他的小床,頭頂上的樓閣原是二個女人和陳阿婆居住,阿婆八十多歲時覺得爬上爬下生活很不方便,鄰居送了她一條破船干脆就在村口定居起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薛阿姨還說有段時間她自己在船上做飯,過著像年輕時出外捕魚的煲法。</h3> <h3>再往里屋窗口下是她兒子的床,緊挨著是薛阿姨睡的,小得可憐,黑呼呼的。</h3> <h3>薛阿姨很熱情,端水給我們喝,同伴和她先生號了脈搏,聊起了有關病的話題……</h3> <h3>我們聊了很多,走時要了他們的電話,他們夫妻和兒女送我們出村口,并說7月1日開始捕魚,到時過來送魚給我們吃(當然這送的魚我們不能收,買,并且介紹朋友買)。</h3><h3>回家后,我又打了二次電話了解情況,薛阿姨說在和一個鄰居幫婆婆剪發、洗發,愛心滿滿的。</h3><h3> 祝福陳阿婆健康長壽,家里日子紅火起來。我會繼續為陳阿婆家獻自己的一份愛心。</h3> <h3>這個美篇所有贊賞金也全額轉給陳阿婆。</h3> <h3>都挺好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愛心。??</h3> <h3>(如侵權,請私聯系刪除,謝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扬州市|
万山特区|
吉林省|
克拉玛依市|
乡城县|
汕尾市|
兰溪市|
新河县|
柘荣县|
丰县|
临沧市|
长兴县|
临西县|
柳江县|
蒲江县|
简阳市|
皋兰县|
呼和浩特市|
肇东市|
武胜县|
贵阳市|
芜湖市|
萝北县|
岱山县|
禹城市|
宜宾市|
静安区|
新龙县|
阿勒泰市|
汉寿县|
集安市|
诏安县|
喀什市|
碌曲县|
栾城县|
宽城|
阿合奇县|
彩票|
沾化县|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