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愛你 中國

良師益友

<h1><b>  今年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過70年的披荊斬棘、砥礪奮進,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令世人矚目的世界第二經濟體。在歡慶祖國70華誕即將到來之時,我想起了幾位建國初期參與共和國建設的愛國者,腦海中的視頻情不自禁地切換到70年前的印尼巨港。</b></h1><h1><b> 父親原名李禮旃,在印尼巨港經商,由于參加愛國華僑社團的活動,結識了摯友:王源興、黃賜麒、薛兩清和施子卿。他們都是在巨港經商的著名僑領。</b></h1><h1><br></h1><p><br></p> <h1><b>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軍樂隊奏起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五十四門禮炮的轟鳴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從收音機傳來的消息,父親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海外游子不再是海外孤兒了!父親更堅定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油然地發出了:我愛你,新中國!的心聲。</b></h1><h1><b> 1950年初,知心朋友薛兩清先行回國探親參觀了解情況。他和華南分局統戰部取得聯系,先后在統戰部招待所住了一個多月,經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饒彰風介紹給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兼統戰部長葉劍英,葉書記接見薛兩清,鼓勵他:祖國很需要像你這樣的愛國華僑回國投資。之后薛兩清還上北京,受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下簡稱中僑委)的熱情接待,邀請他參加全國僑眷福利會議,了解黨的僑務政策。返巨港前夕,饒彰風期望他回去后組織愛國華僑支援祖國建設。</b></h1><h1><b> 回巨港后,薛兩清不負重托,如實向好友介紹了祖國的新面貌。幾位志同道合的熱血僑商聽后由衷地響往新中國,暗中商議回國參加建設,并分頭做回國的籌備聯絡工作。</b></h1><h1><b> 黃賜麒早在1946年就結識了中共黨員巨港華僑學校校長陳漢生,陳對他的影響非同一般。他隨即寫了一封信請陳轉呈饒彰風,表達了要"回祖國追隨共產黨,為建設新中國竭盡綿薄之力"的決心。饒彰風當即回信,對黃的愛國熱情表示贊賞和歡迎,邀請他在適合的時間回國參觀考察再作決定。</b></h1><h1><b> 與黃賜麒同為巨港"信記"大股東的王源興(時他倆已擁有千萬的資財)提出:抗戰時流亡蘇門答臘的王任叔,現出任中國駐印尼大使,我們去雅加達拜望他,征求他的意見。第二天王源興、黃賜麒動身去見王大使。王大使說:你們有百萬資財,回國要投到哪里?辦什么企業才能適合國家的需要?這些都須調查研究,認真考慮。王大使建議組織一個考察團,回國實地考察,再從長計議。</b></h1><h1><b> 1951年3月,由王源興、黃賜麒、薛兩清、李禮旃、施子卿等五人組成的"印尼華僑回國工商業考察團"(下簡稱考察團)從雅加達出發,乘坐客輪回國。</b></h1><h1><b> 為避免印尼當局注意回國后的動向,也為了表明新的一頁開始,父親改名"李祝朝",黃賜麒改名"黃潔"。</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考察團回國前到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官邸向王任叔大使、何英總領事辭行。左三為王源興、左四為黃賜麒、左六為何英總領事、左七為父親李禮旃。</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原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是租用荷蘭人經營的東印度旅館的套房作臨時官邸。王源興與黃賜麒拜見王大使時覺得不妥,遂由王源興、黃賜麒拍板由他們在信記的股金中出資90萬盾購下被荷蘭殖民者封為"瑪腰"的華裔一幢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花園別墅供大使館使用。(195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由中國銀行購回王源興、黃賜麒獻給駐印尼大使館的物業。依估價該物業已升值700萬盾,王、黃說我們的初衷是贈送給政府的,現周總理意思要付款,就按原價再折舊計算收個明白吧。…這是后話。)</b></h1><p><br></p> <h1><b>  考察團第一站到達廣州,中共華南分局統戰部工商科科長陳夏蘇在廣九火車站迎接。隨后驅車到下榻的招待所,饒彰風副部長在那迎候。第二天葉劍英書記接見并設宴招待考察團一行。</b></h1><h1><b> 后考察團沿鐵路北上到達武漢。主管中南6省經濟和全面工作的中南軍政委員會代理主席鄧子恢親切接見了他們??疾靾F在武漢參觀了工廠、商業,經鄧子恢特批,還參觀了武漢海軍管理處、兵工廠和江防船隊。</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考察團在武漢參觀時留影。左二為黃潔、左三為父親李祝朝、左四為薛兩清、左五為王源興與長子王維民、左六為施子卿。</b></h1><p><br></p> <h1><b>  考察團到達首都北京后,首先拜訪中僑委,中僑委副主任廖承志親臨大廳門口迎候,并組織邀請財經委、貿易部、重工業部、輕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食品工業部、交通部、海關總署、人民銀行等部門的有關同志與考察團座談交流、介紹情況。座談會讓考察團一行不但了解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和運行狀況,更堅定了回國投資的信心。</b></h1><h1><b> 令考察團一行深感意外又萬分驚喜的是,當晚廖承志副主任接到中央辦公廳電話:周總理陪同毛主席要接見解放后第一批回國的華僑考察團?!稗I車急駛進中南海,毛主席親自站在書房門口說:歡迎你們,歡迎華僑回國考察、參觀,我也想向你們調查點海外華僑的情況,急著連夜把你們請來?!?,“主席還說:...你們是愛國僑領,在海外做了許多工作,我歡迎你們,新中國歡迎你們?!?。(注:雙引號這兩段文字摘錄自張惟所著“愛國者王源興”第185頁)</b></h1><h1><b> 不知道是興奮緊張,還是什么原因,平時照像機從不離身的王源興、薛兩清、施子卿竟都未能把這莊嚴、光榮、幸福的歷史時刻記錄下來。</b></h1><h1><b> 次日,72歲高齡的中僑委主任何香凝冒著北京暮春四月的寒風,柱著拐杖來到考察團下榻的中央重工業部第一招待所看望大家,并與考察團全體成員在招待所門口合影留念。</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何香凝主任與考察團全體成員的合照。中坐者為何香凝主任。后排站立者左一王源興、左三黃潔、左四父親李祝朝、左五薛兩清、左六施子卿。</b></h1><p><br></p><p><br></p> <h1><font color="#167efb"><b>  圖為父親在招待所門口留影。</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到長城非好漢!</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考察團游覽長城合影。左二父親李祝朝、左三薛兩清、左四王源興、左五黃潔、左六施子卿。</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1951年何香凝主任親筆題字送給父親的字畫。</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鄧穎超稱贊何香凝:不僅是一位女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畫家,有高超的藝術才能。送給父親的字畫中的畫是何香凝于1941年創作的《獅》的印刷品。中國畫學會理事錢曉鳴對這幅畫是這樣評述的:畫面上一頭威武的雄獅側臥昂首,雙目炯炯、怒視前方,用筆精致簡練,結實生動,卓然為大家風范…讓人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精神,看到了革命的理想。</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2016年在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獅》原作。被評論為:氣度恢弘,立意深邃,抒情明志。</b></h1><p><br></p> <h1><b>  隨后考察團又赴天津、青島、上海等地參觀考察。8月考察團回到廣州,這時印尼當局受美國情報局和臺灣的唆擺發生了"8.17"逮捕華僑社團負責人和愛國華僑400多人的排華事件。巨港也傳來消息:王源興、黃賜麒、薛兩清等巨港華僑總會的僑領都入了“黑名單”,軍方將要逮捕十多人。考察團五位成員經揆情審勢考量后決定:考察團任務完成;五位成員不再回印尼,攜資舉家在廣州定居;成立公私合營華僑工業建設公司籌備處,首期投入資金250萬元。</b></h1><h1><b> 這樣父親就結束長達22年的海外生活,回到祖國的懷抱,參加社會主義建設。</b></h1><h1><b> 1951年12月底在父親的召喚下,母親攜我們5兄弟姐妹從巨港回國,與父親在廣州團聚。</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母親攜我們五兄弟姐妹從巨港經雅加達回國所持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出,何英總領事簽發的護照。</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我們母子六人回國時搭乘的荷蘭渣華輪船公司芝渣連加(TJITALENGKA)號客輪。(網絡下載)</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現在還依稀記得客輪北上,只見南中國海,一望無際,大海與藍天連成一體。海水并不是熟知的蔚藍色,而是墨漆黑的,聽大人說這里是七星洋,因海深邃無比所以顏色漆黑。大海時而風平浪靜、碧波萬頃,不時可見飛魚成群結隊地躍出海面,煞是好看;時而波濤洶涌,船顛簸得很厲害,船隨海浪此起彼伏,當船行進到浪谷底部時,像要被大海吞沒似的,十分可怕。大人紛紛嘔吐、暈船,我們小孩卻若無其事。經過近十天的航行,我們終于在1952年1月1日安抵香港,停泊在維多利亞港,坐駁船從九龍上岸,轉乘火車到達羅湖,步行過羅湖橋進入祖國的邊陲小鎮寶安(現為深圳)。當看見五星紅旗和父親慈祥的笑臉時,我和弟妹們都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b></h1><p><br></p> <h1><b>  上世紀50年代我們被稱為“歸國華僑”,簡稱“歸僑”?,F在把到國外求學,學成回來報效祖國、創業的同胞稱為“海歸”,后引申為從國外回來的同胞也稱“海歸”。以現代用語來說父親就是一位“老海歸”。當然父老一輩的“老海歸”與現代“海歸”是不可比的,新老海歸的愛國行為都值得點贊!我不便評價父輩們的“壯舉”,謹摘錄兩位老前輩的評述與讀者分享。</b></h1><h1><b> 原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林曉亭在所編著的“往事隨拾”一書第193頁中寫到:考察團的成員有黃潔、薛兩清、王源興、李祝朝、施子卿。他們都是南洋的富商、僑領,欣聞祖國解放,報國之情倍切,決心為國家民族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相約攜眷和全部資財,回歸祖國。當時,此舉在海內外,尤其在東南亞引起極大轟動和影響。這也是我黨統一戰線史冊光輝的一頁!</b></h1><h1><b> 著名畫家黃永玉在“愛國者王源興”一書的序言中寫道:社會上幾十年前有個傳說:“王源興把新加坡百分之百的家產都撤回祖國投資了...”,下文呢?沒有說,是佩服,是傻勁,那就不得而知了??梢源舐暤卣f一句,這個所謂的投資是在“改革開放”的半個世紀前。天下企業多如牛毛,誰有這么豪放?誰有這個膽識? 除了財產之外,還有他成群的兒女。</b></h1><p><br></p> <h1><b>  1951年8月公私合營華僑工業建設公司籌備處(下簡稱華建籌備處)在廣州成立。1952年初即在廣州河南破土興建廣州麻袋廠,并著手購買機器。在中僑委、中央私營企業局、華東工業部、上海進出口公司的幫助下,在上海買到一套翻新的麻袋機。1953年8月麻袋廠建成投入生產,共耗資400萬元。1953年生產26萬條麻袋,獲利8千余元,1954年全年生產276萬條麻袋,獲利136萬元。隨后麻袋廠日益發展,到1956年底結算,麻袋廠已回收全部投入的資金。三年收回成本的事跡在華僑中廣為傳頌,廣州麻袋廠成為廣州新建工業的一面旗幟,成為海外僑胞投資工業建設的榜樣,也提高了僑胞愛國和回國投資的熱情。</b></h1><h1><b> 1953年2月,籌備就緒后華建籌備處升格為廣東省公私合營華僑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華建)。這是全國第一家搞工業的公私合營公司,直接受廣東省工業廳領導,實行責任總經理制,公股代表人杜倫任總經理和廣州麻袋廠廠長等職務,黃潔、王源興分別任正、副董事長,薛兩清、李祝朝任副總經理并分別兼工業部和貿易部經理,尤揚祖、顏西岳、林啟文等大股東則未直接參與公司管理。</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尤揚祖(左)與王源興的合影。</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尤揚祖,福建省永春縣人,著名愛國僑領。曾任印尼望加錫中華總商會主席,全國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第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顏西岳先生,1931年出國謀生,在印尼巨港、新加坡經商??箲鹌陂g積極宣傳抗日救亡,帶頭并發動華僑捐款支援祖國抗戰。1952年舉家回國在廈門定居,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歷任廈門市政府副市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市僑聯主席等職。</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林啟文1956年6月參觀鞍鋼留影(周小兵提供)。</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林啟文,福建省漳州海澄海滄人。1936年遠渡南洋到巨港謀生,經艱苦創業和勤奮經營,成為巨港殷商、愛國華僑,是父親在巨港的好友。1952年毅然把在巨港經營的公司結業攜眷和全部資產回國在廣州定居、投資。</b></h1><p><br></p> <h1><b>  華建預定資本額1000萬元,政府投資三成,私人投資七成,以華僑為募股對象。截至1953年8月止,總股額已達558萬元,其中公股150萬元,私股408萬元,是同時期僑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私股中印尼華僑投資占九成,還有少量股是美洲、馬來亞、泰國等地華僑及港澳工商界人士。黃、王、薛、李、施、顏、林、尤等大股東占有7559股,占全部私股的18.8%,其余資金多是幾位核心人物召募來的。</b></h1><h1><b> 華建下設工業、貿易兩部,一開始就確定了"以工業為主、商業為輔,商業為工業服務"的發展方針。廣州麻袋廠建設旗開得勝后,華建又分頭調動和籌集海外資金,動工興建廣州華僑糖廠、籌建苧麻紡織廠,接著又辦起造紙廠、水泥廠。三、四年左右的工夫,華建在改變解放后華南地區經濟落后面貌、發展生產力,解決社會民生就業,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支援抗美援朝等方面是作出貢獻的。</b></h1><h1><b> 除了搞工業,華建還在深圳創辦華僑招待所,籌建廣州華僑大廈。廣州華僑大廈投資250萬元,1956年動工,僅10個月就建成并于1957年5月1日落成開業。</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座落在廣州市海珠廣場東側的華僑大廈。(網絡下載)</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廣州華僑大廈正門照片。(網絡下載)</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何香凝主任為華僑大廈題名的金匾揭幕儀式現場。(網絡下載)</b></h1><p><br></p> <h1><b>  1953年華建因業務發展需要,經上級批準決定在香港設立一個分支機構“中孚行”。父親被派往香港以經理身份登記注冊成立該私營企業(中孚行的注冊資金全部是國家的)。中孚行的工作起初是做外貿業務,因貿易準備時間短、投入少、見效快。原計劃是開展對印尼貿易,后因印尼政府被美國拉攏,對我國不友好,便改為在香港配合政府進出口物資。華建通過中孚行在貿易上獲利甚豐,據不完全統計1953年就獲利48萬元??姑涝Y束后,國家加強了對外貿的統控,中孚行外貿業務有所收縮,轉為在香港協助有關部門做了大量招商引資工作、僑務工作和僑情的調查聯絡工作。</b></h1><h1><b> 1955年父親還以“旅行”的名義,被派往印尼短期進行招商引資和僑情調研工作。</b></h1><h1><b> 從1953年成立中孚行到1966年4月,父親每年平均在中孚行工作五、六個月,往來粵港五、六次。在長達13年的外派工作期間,父親自覺遵守外事紀律,立場堅定,出色地完成上級交予的任務。</b></h1><h1><b> 1955年,經省有關部門決定:華建與公私合營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華企)合并成廣東華僑投資公司(下簡稱華投),歸屬廣東省財政廳領導,性質為國家經營的僑資信托企業。由省財政廳廳長任董事長,黃潔、王源興和鄧文釗、徐繩周、黃長水、蟻美厚、王寬誠、馬萬祺等任副董事長,公派干部徐繩周任總經理,李祝朝、薛兩清、陳君冷、許崇德等任副總經理。華建并入華投后,香港中孚行改歸香港華潤公司領導。</b></h1><h1><b>  新中國成立后,曾涌現一股回國熱,不少渴望祖國強大的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懷著赤子之心回到祖國,回到廣州,參加祖國的建設或升學。廣州市委、市政府考慮到應讓回來的僑胞、港澳同胞有一個安居樂業的地方。1954年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在廣州興建華僑新村的動議,政府隨即成立以副市長黃長水為主任,王源興和黃潔為副主任的華僑新村建設委員會。1955年破土動工,歷時11年到1966年全部落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新型住宅區在廣州市東北方的風景區崛地而起,其中獨立庭院花園式洋房177幢,四層公寓式結構住房391個單元。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沙撈越、柬埔寨、緬甸、新幾內亞、馬達加斯加、菲律賓、留尼旺、加拿大、美國、巴西、南非、秘魯、墨西哥、圭也納、法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的歸僑和港澳同胞相繼在這幽美的新村定居。</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未拍攝的華僑新村口的照片。(網絡下載)1956年中僑委何香凝主任前來廣東視察僑務工業,參觀了華僑新村后,稱贊這里是"歸僑僑眷的幸福樂園"。</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當年歸僑青年學生在華僑新村內聯歡。(網絡下載)</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原廣州市市長朱光當年曾賦詩:</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廣州好, 僑伯構新村。去國飽嘗漂泊苦,回鄉今喜物華春。美景樂天倫。</b></h1><p><br></p> <h1><b>  海外華僑的第二、第三代多已不懂中華文化,甚至連鄉音也淡忘了。建設華僑新村時,一所有走讀、有寄宿,適合本地歸僑子弟,又適合海外僑生回國就讀的華僑小學也同步興建。建校資金全部由華僑、歸僑捐贈,共計人民幣46.8萬多元。這是國內第一家招收華僑子弟的學校。時省委統戰部部長饒彰風親自推薦原廣州育才小學優秀副校長劉秀當華僑小學校長。何香凝主任參觀華僑新村時,欣然揮毫為華僑小學題名。</b></h1><h1><b> 在建設華僑新村和華僑小學的過程中,以王源興、黃潔為首當年考察團的全體成員都按不同的分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和發揮作用。</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華僑小學教學樓。樓上為何香凝主任揮毫題的校名。(網絡下載)</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王源興(左二)、父親李祝朝(右一)陪同在香港發展的著名印尼僑商康良材(左一)等參觀華僑小學。</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王源興(中)和許崇德(左)在華僑小學與首任校長劉秀(右)合影(攝于1956年)。</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許崇德,廣東潮安人。印尼歸僑,巨港僑領,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父親的同事也是相知的朋友。曾任省僑聯第三、四、五、六屆副主席。</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父親李祝朝(右立三)陪同王源興(后排左三)接待回國觀光的僑胞。</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神采飛揚,談笑自若。</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圖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未,王源興(左五)與一眾歸僑好友在廣州住宅歡聚,圖中左一為黃復康,左四為父親李祝朝。</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黃復康,新加坡歸僑。原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全國僑聯常委,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副總經理,父親在廣東華僑投資公司的同事。</b></h1><p><br></p> <h1><b>  從1951年回國到1966年,可以說是父親可圈可點、閃光且美好的一段人生經歷。考察團成員的聰明才智得到尊重和發揮,回國投資的資金也得到充分的利用,產生了不不估量的社會效益,他們的事業經過鞠躬盡瘁的努力也取得了斐然的業績。雖然在政治運動中他們中有的受到委屈,但他們赤誠愛國之心不泯,初衷不改。他們對祖國的忠心耿耿、無私奉獻,可以載入史冊。</b></h1> <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大姚县| 搜索| 平江县| 昌平区| 黑龙江省| 鄂温| 西吉县| 清新县| 绥中县| 怀集县| 阜新| 循化| 同江市| 咸宁市| 威远县| 海兴县| 绥棱县| 监利县| 台山市| 乐至县| 乌鲁木齐市| 酒泉市| 甘肃省| 涞水县| 霍林郭勒市| 庆元县| 晋城| 吴堡县| 酉阳| 那曲县| 龙里县| 泉州市| 玛沁县| 柳州市| 芜湖县| 平凉市| 兴安盟| 岚皋县| 绍兴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