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這幾年出去旅行,看多了美麗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旅行的方式有所改變。不再以自然景色為主,而是偏重于歷史和人文,所以這次選擇了以色列、約旦、巴勒斯坦游。</h3><h3><br></h3> <h3>為什么要去以色列?很多人聽到這個選擇都是驚詫的。而約旦更不用提,多數人甚至不知道約旦具體位置在哪。</h3><h3>宗教沖突,種族戰亂,這片土地上的硝煙,似乎從幾千年前起就沒有停歇。它,是亞非歐三大洲的交匯點,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的朝圣地。圣經在這里是活的,戰爭也是。在以色列感受信仰與偏見,在約旦探訪神秘與震撼。</h3><h3>這是一篇沒什么娛樂性的美篇,不像其它旅行可以輕松快樂地寫完,因為以色列太過復雜和縱橫交錯,所以文字稍微多點。我把旅行中所見所聞和個人淺薄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如有錯誤不吝賜教。</h3> <h3>到達以色列時是清晨。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撲面而來的清新,掃除一夜乘機疲乏。</h3> <h3>入境以色列海關不會在護照上蓋章,而是會給人境者一張藍色小紙條,在以色列全境都要保管好,最后離境、退稅都要靠它。</h3><h3>如果在護照上有以色列出入境的蓋章,以后去很多阿拉伯國家都會被拒絕入境。</h3> <h3>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全稱是特拉維夫雅法,也就是包括百年特拉維夫和千年雅法古城。特拉維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地中海、陽光、科技園和耀眼的白房子。雅法古城的老港口,漁船,古老的城墻,悠長的小巷和幾千年的慢時光…</h3><h3>令人肅然起敬的耶路撒冷是中東甚至全世界的宗教中心,而特拉維夫則是一個活力四射的現代化城市。</h3> <h3>特拉維夫的建筑風格受到了多種流派的影響一其中最主要的是包豪斯風格。包豪斯建筑風格是樓層不高,陽臺長而寬大,窗戶窄小,不僅美觀實用且遮陽保暖,十分適合地中海氣候。這些小樓的外墻多為白色或淺色,于是特拉維夫被稱為"白城"。中心地帶云集了全球最多的包豪斯風格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3><h3><br></h3> <h3>一直都喜歡在路上看窗外的風景。那種稍縱即逝的美麗,用眼晴也捕捉不過來的遺憾。</h3><h3>由于跟團游,時間短這組照片都是在車上拍的。如果能自由行,特拉維夫至少可以呆二天。</h3> <h3>街頭收集廢塑料制品的垃圾桶。</h3> <h3>擁有著長達14公里海岸線的特拉維夫,集地中海風情與文化多元性于一身。在大多數人以為是沙丘和炎熱干旱的中東腹地,而這里卻擁有三亞的風光、熱帶的風情、和紐約的先鋒與前衛。</h3><h3><br></h3> <h3>海邊悠閑運動的人們</h3> <h3>特拉維夫市中心的拉賓紀念廣場</h3> <h3>拉賓銅像。由于拉賓、佩雷斯(以國防部長)和阿拉法特共同努力,中東和平取得進展,因此,1993年3人共同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h3><h3>由于他們的努力,換來了中東地區二十多年的相對和平。</h3> <h3>拉賓紀念墓地由數塊形同大煤塊的石頭組成。其中一塊石頭用希伯來文鐫刻著"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就在這里,以色列總理兼國防部長伊扎克.拉賓被謀殺。和平應該是他的遺產。"<br></h3><h3><br></h3><h3></h3> <h3>特拉維夫南邊的地中海畔的雅法古城,有40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港口貿易城市之一。</h3> <h3>雅法老城的中心凱杜明廣場。雖然才是3月,這里卻是陽光明媚,正是溫暖的春天。</h3> <h3>圣彼得教堂最初建于1654年,是為紀念耶穌的得意門徒"圣彼得"復法升天而建。</h3> <h3>站在山頭遙望,湛藍的地中海和繁華的特拉維夫風光盡收眼底。</h3> <h3>有著藍色塔頂的雅法港口的老燈塔,后來被改造成為淸真寺的宣禮塔。</h3> <h3>這里的每個街道都是用星座命名的,獅子巷子,水瓶巷子,穿梭在古城里,摸著這些千年的石墻,找尋自己的星座也不失為一種浪漫。可惜時間有限,我沒有找到自己的雙魚座。</h3> <h3>在圣彼得教堂前方不遠的一條小路上,有一座小木橋,叫做The Wishing Bridge(許愿橋)。</h3> <h3>這里的愿望也是分成12個星座,找到自己星座對應的位置,許個愿吧。許愿橋背后的教堂是圣彼得教堂哦。</h3> <h3>整個古城的建筑既有地中海的風格,又有阿拉伯的風格,在碧藍的天空下,走在狹窄古老的街巷上恍如隔世。</h3> <h3>經歷了四千多年歷史變遷的的雅法老城,一草一木、一門一窗、每個建筑、每個角落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時光。</h3> <h3>千回百轉的街巷令人流連忘返,而古城的韻味恰恰在于此。</h3> <h3>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h3> <h3>離開雅法,我們沿著地中海向北行進,來到了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一座精致的港口城市,正中央坐落著巴哈伊教的空中花園。</h3> <h3>整座花園以階梯式延伸,而沿線的綠植、水景、花盆、雕塑兩側對稱。</h3> <h3>巴哈依花園沒有一般宗教陵園的森嚴肅穆,也沒有世俗花園的喧囂俗艷。整個花園給人一種靜謐、平和、包容的感覺。200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與近代宗教有關的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3> <h3>巴哈依教是個年輕的宗教,其基本教義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世界一體"。簡單來說就是目前世界上各個宗教都源于同一個神,其實是同宗同源,禮拜儀式。歐美很多文藝界人士信奉巴哈依教。我國地產大享潘石屹夫婦也信仰此教。方大同的父母就是哈伊教徒。</h3> <h3>登上花園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海法,金色的圓頂陵寢里睡著教派的始祖巴孛。</h3> <h3>我們的旅游大巴沿著這條公路開到猶太小鎮薩法德。</h3> <h3>薩法德是加利利山區的一個小鎮,2012年薩法德小鎮被美國CNN(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美小鎮之一。薩法德與耶路撒冷、希伯倫、大列巴并列為猶太教四大圣城。</h3> <h3>街頭的藝術雕塑比比皆是。</h3> <h3>薩法德是猶太教神秘主義的發源地。這里有很多黑衣黑帽的傳統猶太教徒。很多人來小鎮學習傳統的猶太傳統。</h3> <h3>傳統的猶太教男性都續著長長的鬢鬃,戴著一頂小氈帽。</h3> <h3>薩法德是座類似于重慶的山城。猶太老城里,街道上上下下,小巷彎彎曲曲,老城里的房子較為破舊,建筑材料就是當地石材。</h3> <h3>有些小巷寂靜空無一人。</h3> <h3>到處都飄揚著以色列國旗。</h3> <h3>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眾多猶太藝術家紛紛來到薩法德開設工作室和畫廓,使這里迅速成為以色列藝術之都。當時,很多歐美大名鼎鼎的猶太藝術家,都在薩法徳開工作室。</h3> <h3>畫廊之一</h3> <h3>老城中,專門有個藝術街區,鱗次櫛比地開著一家家畫廊、工作室、設計室,當然也少不了店鋪。</h3> <h3>藝術品商鋪里出售的多是藝術家的作品,很有設計感和個人風格。</h3> <h3>看著這些各種各樣富有藝術氣質的店鋪,再對比一下國內行政管理下統一的店鋪招牌,那差距怎么那么大呢?</h3> <h3>七支燭臺是猶太教的圣物之一,也是以色列國的國徽圖案。</h3> <h3>墻上的廣告:以色列最美小鎮。</h3> <h3>從薩法德小鎮出來后沿著盤山公路到戈蘭高地,這時太陽不見了,天氣陰沉沉的還下起了小雨,到戈蘭高地時滿山大霧,能見度很低,拍照效果不好,這個景點原本很是期待,結果不盡人意,感覺很遺憾。</h3> <h3>戈蘭高地在本塔爾山上,保留有以色列軍隊的據點,遺留有戰場的掩體、交通壕、炮塔殘部等。</h3><h3>讓旅游者在和平寧靜的氛圍中體驗戰爭的氣息。</h3> <h3>戈蘭高地原屬敘利亞,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實際控制至今。</h3> <h3>戈蘭高地一直是個爭議地區,曾是24小時新聞熱點。站在戈蘭高地上可以清楚俯視敘利亞的國土,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60公里遠的大馬士革。而從另一面可以清楚看到以色列的村莊、公路、建筑等等,絕對是一個天然的軍事基地。這張是網圖。</h3> <h3>聯合國維和部隊士兵的觀察哨。我們停留時間短,沒有看到。這是網圖。</h3><h3></h3> <h3>鐵絲網圍成的界線外,仍然藏著廢棄的地雷。</h3><h3>時至今日,戈蘭高地的歸屬權依然相執不下。網圖</h3> <h3>希望世界和平</h3> <h3>戈蘭高地上有很多這樣的鐵藝雕塑,都是用戰爭后遺留下的武器零件組裝的。</h3> <h3>3月28日在家里看新聞聯播,特郎普表態說戈蘭高地是以色列的,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表示反對。我國也說了支持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領土。</h3><h3>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通過要保持敘利亞的領土完整。</h3><h3>特不靠譜要干啥?想點燃中東這個"火藥桶"?</h3> <h3>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上海撥最低的一個淡水湖,是世界上海撥第二低的湖泊(僅高于咸水湖死海)。</h3><h3><br></h3> <h3>加利利湖是以色列的生命湖,供應了以色列大約50%的用水。</h3><h3>加利利湖地區是耶穌的"第二故鄉",他在這里收了門徒,展現了"五餅二魚"等眾多神跡,湖邊大大小小數十個教堂,每一個,都帶著斑斑歲月的宗教故事,記載著后世堅定的信仰。</h3> <h3>游湖加利利的是一種特殊的木舟。2000多年前出土的"耶穌船",如今被仿照著比例做成了排水量更大的木船。</h3> <h3>啟航的時候,船員們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中國游客,舉行了一個升國旗儀式。看著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大家情不自盡的跟唱國歌,倍感親切。</h3> <h3>八福堂建于八福山巔。八福山是加利利湖北岸的一座高丘,因為耶穌曾在此"登山訓眾"傳講"山中寶訓",并因此贏得了廣大民眾的認同。</h3> <h3>教堂內墻壁上方,記刻著出自《馬太福音》的8句圣訓,歸納了耶穌的思想,教義中最為重要的部分。</h3><h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h3><h3>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h3><h3>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h3><h3>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h3><h3>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h3><h3>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h3><h3>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h3><h3>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h3> <h3>"五餅二魚堂":是紀念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時,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跡。傳說耶穌用5個餅和2條魚喂飽了5000人。</h3><h3>外觀并不起眼,和歐洲那些恢宏龐大的哥特式建筑相比,宛如低到塵土里的塵埃。然而,以色列每一幢這樣"不起眼"的小教堂,都有著一段神圣的故事。</h3> <h3>碩大的五餅二魚圖</h3> <h3>五餅二魚堂內,保留了相當精美的羅馬時期馬賽克拼圖,大多以花鳥為主,因為加利利湖是各種候鳥遷徙必經的棲息之地。</h3> <h3>《圣彼得獻心堂》</h3><h3>彼得這個名字,聽著是不是有些耳熟呢?有沒有想起天主教圣地梵蒂岡那座出自眾多巨匠之手的"圣彼得大教堂"?</h3><h3>沒錯,這里的彼得就是同一個人。與占地23000多平米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比,加利利湖畔這座只有一百多平的彼得獻心堂,實在太小太普通。然而這里,卻是大弟子彼得向耶穌表明心意、受職廣傳福音的地方。</h3> <h3>彼得曾是加利利湖一個普通漁夫,追隨耶穌成為大弟子。</h3> <h3>在耶酥復活的第三天,耶穌站在巖石上對彼得說了三遍:"你喂養我的羊。"耶穌常說自己是牧羊人,而世人是迷途的羔羊。<br></h3><h3><br></h3><h3></h3> <h3>午餐是加利利湖出產的彼得魚。耶穌曾在此吃此魚,因此,吃彼得烤魚又叫吃圣餐。</h3> <h3>這家餐廳烤魚味道不錯,生意興隆。</h3> <h3>和孩子們合影。</h3> <h3>沿著這里走進去就是約旦河洗禮處。圣經里,約旦河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舊約里約旦河被提到175次,新約里被提及15次。施洗約翰在約旦河給耶穌進行了洗禮,約旦河也被稱為圣水,認為世界最神圣的河流。無數基督徒一生的心愿到約旦河受洗。</h3> <h3>岸邊的木牌上,用英文和希伯來文寫著"耶穌基督受洗處"。</h3> <h3>約旦河的岸邊建筑墻體上刻滿了各種語言的圣經經文。我感受到了約旦河的美麗與神圣。美麗在于它的寧靜,神圣在于它的宗教意義。</h3> <h3>虔誠的基督教信徒來到這里接受洗禮,他們穿著白色長袍,在神父的幫助下沒入河水中,洗去身上罪孽,宛若重生。</h3> <h3>以色列約旦邊境一共有三個關口:南部Arava border (紅海)。中部Allenby Bridge border,此關口安檢最為嚴格,因為巴勒斯坦人只允許從中部關口穿越邊境,其它兩個關口禁止巴勒斯坦人通過。北部Sheik Hussien border ,我們從這個關口離開以色列進入約旦。以色列約旦均需交邊境稅。</h3><h3>這是以色列的離境大廳。</h3> <h3>約旦落地簽辦證大廳(不允許拍照,偷拍的)。</h3> <h3>約旦關口第一道安檢。</h3> <h3>約旦邊境,從這里真正進入了約旦境內。</h3> <h3>約旦是阿拉伯國家中難得與以色列關系比較友好的一個。明天開始探訪神秘的約旦。</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德兴市|
平泉县|
隆化县|
汝阳县|
马尔康县|
泰和县|
信阳市|
泾川县|
台东县|
阿城市|
枞阳县|
句容市|
自治县|
鸡东县|
泰顺县|
涡阳县|
彭泽县|
永康市|
乐清市|
武强县|
肥乡县|
应用必备|
喀喇沁旗|
睢宁县|
西平县|
东阿县|
大宁县|
宁河县|
宜良县|
崇阳县|
馆陶县|
自贡市|
三门峡市|
吕梁市|
夹江县|
济南市|
山阴县|
舟曲县|
长顺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