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門的變遷史 <h3>01</h3><h3>“北京的城墻是我們的國寶。城墻上面,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游戲。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這是一個全長39.75公里的立體環城公園。”</h3><h3><br></h3><h3>——梁思成、林徽因。<br></h3> <h3>02</h3><h3>北京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h3><h3><br></h3><h3>皇城四門包括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現僅存天安門。<br></h3> <h3>內城共有九座城門,所以當時的北京市長兼公安局長也叫九門提督。</h3><h3><br></h3><h3>九門各有用途。<br></h3><h3><br></h3><h3>正陽門:皇帝出入;</h3><h3>崇文門,俗稱哈德門,收稅樞紐;<br></h3><h3>宣武門:死門,赴菜市口;</h3><h3>朝陽門:糧運;<br></h3><h3>阜成門:煤炭;<br></h3><h3>東直門:木材;<br></h3><h3>西直門:御用水車;<br></h3><h3>安定門:糞車;<br></h3><h3>德勝門:軍門,出兵征戰;<br></h3><h3><br></h3><h3>九門中有8座按時開閉,唯崇文門因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h3><h3><br></h3> <h3>外城則有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及東便門、西便門7座城門。</h3><h3><br></h3><h3>城門由城樓、箭樓、閘樓、甕城、護城河組成一個防御體系。</h3> <h3>03<br></h3><h3>近100年以來,隨著神州風云變幻,這些城門也經歷了坎坷的命運。</h3><h3><br></h3><h3>1900 年庚子事變,義和團涌入北京,6月16日火燒位于大柵欄的老德記洋貨店,火勢蔓延燒毀了正陽門箭樓。</h3><h3><br></h3><h3>8月14日,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英軍炮火摧毀了崇文門箭樓,日軍炮火摧毀了朝陽門箭樓。</h3><h3><br></h3><h3>10月,一名英屬印度士兵生火時不慎失火,大火燒毀了正陽門城樓。</h3><h3><br></h3><h3>八國聯軍撤走后,清政府重修了正陽門和朝陽門,但崇文門箭樓實在無力維修,成為北京第一座消失的城門建筑。<br></h3> <h3>04</h3><h3>1915年,為了運輸方便,北洋政府繞城墻北垣和東垣修建京師環城鐵路,位于城墻外的甕城成為了阻擋線路的障礙,于是沿線的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甕城均被拆除,原址建設了四座火車站。</h3><h3><br></h3><h3>正陽門甕城也因妨礙交通被一并拆除。</h3><h3><br></h3><h3>京師環城鐵路后來在1958年被廢棄拆除,共存在了不到50年,拆除的原因還是妨礙交通。</h3> <h3>1870年,正陽門城樓南面甕城內。</h3> <h3>1880年的前門大街</h3> <h3>1897年,前門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法國傳教士Alphonse Favier攝</h3> <h3>05</h3> <h3>1900年6月16日,義和團在前門大柵欄火燒“老德記”,火勢失去控制,將繁華的前門一帶千余家商鋪燒為灰燼,并引燃箭樓致徹底燒毀。</h3> <h3>1901年,正陽門箭樓焚毀,五牌樓幸免于難。</h3> <h3>1902年1月8日,八國聯軍退走,兩宮回鑾,途經正陽門甕城內</h3> <h3>1905年,正陽門重建城樓。(法)菲爾曼·拉里貝攝</h3><h3><br></h3><h3>06</h3> <h3>1937年,日本鬼子進入北京。</h3> <h3>1946年,抗戰光復,懸掛蔣介石巨幅畫像的前門箭樓。</h3> <h3>1949年1月,解放軍入城,前門箭樓掛起“歡迎人民解放軍!”的標語。</h3><h3><br></h3><h3>解放之初,北京的城墻雖因戰亂和時局動蕩,大多已年久失修,但城池的傳統格局還是保持沒變。<br></h3><h3><br></h3><h3>當時內城的9門中尚存城樓8座,箭樓5座;外城7門中尚存留城樓7座,箭樓6座。<br></h3> <h3>1930年航拍的西直門城樓。</h3><h3><br></h3><h3>07</h3><h3>1953年,北京市政府向中央寫報告,為改善交通,要求將朝陽門、阜成門,以及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和帝王廟前的牌樓拆除。</h3><h3><br></h3><h3>5月9日,中央批覆同意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并指出:“進行此項改善工程時,須進行一些必要的解釋,以取得人民的擁護”。<br></h3><h3><br></h3><h3>最先被拆掉的是朝陽門。<br></h3> <h3>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時被日軍轟毀的朝陽門箭樓。</h3> <h3>1936年,朝陽門城樓下執勤的北平女警盤查進出城行人。</h3> <h3>1951,朝陽門城樓東面,環城鐵路道口。公共汽車是從匈牙利進口的伊卡璐斯大轎車。</h3><h3><br></h3><h3>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h3><h3><br></h3><h3>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報》對朝陽門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釋,“由于年久失修,發現墻身多處下沉、裂縫,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飛檐和柱子接榫處很多糟朽,南面樓門劈裂下來。如果不拆除,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br></h3> <h3>今天,在城樓原址上建起了立交橋。</h3><h3><br></h3><h3>08<br></h3><h3>1957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提出前后,關于城墻曾有過多次討論。</h3><h3><br></h3><h3>梁思成曾經說過:“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墻,就像割掉我的一層皮!”</h3><h3><br></h3><h3>緊接著,對梁思成的批判開始了。</h3> <h3>1958年,這一年朝陽門箭樓、東直門箭樓城臺、東便門城樓和箭樓、右安門城樓被拆除完畢。</h3> <h3>09</h3><h3>1965年1月,北京軍區以備戰需要的名義,向中央寫報告修建北京地下鐵道。</h3><h3><br></h3><h3>1966年一期工程拆了內城南墻、宣武門城樓、崇文門城樓。</h3><h3><br></h3><h3>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經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沿環線拆除城墻、城門及房屋,全長約16公里。</h3> <h3>宣武門最早在元代被稱為“順承門”,取自《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句,清代刑場設于菜市口,死刑犯押赴刑場行刑要出宣武門。</h3> <h3>而當時北京的墓地也多在宣武門外的陶然亭等地,所以送葬的人也多出宣武門,</h3><h3><br></h3><h3>因此宣武門又被百姓稱之為“死門”。</h3><h3><br></h3><h3>據說城門洞頂上刻有“后悔遲”三個字。</h3> <h3>1870年的宣武門箭樓,甕城外護城河。(英) Thomas Child攝</h3><h3><br></h3><h3>10</h3> <h3>1908年,宣武門外大街</h3> <h3>1960年,宣武門城樓,畫面中的無軌電車是9路,現在的109路,五年后的1966年,城樓被徹底拆除。</h3> <h3>1876年的崇文門箭樓。(英) Thomas Child攝</h3> <h3>1905年,崇文門城樓南面,甕城內鐵道口。</h3><h3><br></h3><h3>11<br></h3> <h3>1910年,崇文門城樓下,出城走過鐡路道口的滿族女人</h3> <h3>1956年前后,崇文門內大街,灑水車在街道上灑水。</h3> <h3>1966年,崇文門城樓即將被拆除前的時刻,是為臨終遺照,終年550歲。</h3> <h3>1911年,阜成門城樓。</h3> <h3>1946年,阜成門城樓下出城的駱駝隊。</h3><h3><br></h3><h3>12<br></h3><h3>1964年,阜成門迤南護城河,第二年阜成門城樓被徹底抹去,護城河也被填平了。</h3> <h3>安定門位于老北京內城北垣東側,原來城樓的遺址,在今天的安定門立交橋正中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專走糞車的。</h3><h3><br></h3><h3>安定門還是出兵征戰得勝而歸的收兵之門。</h3><h3><br></h3><h3>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甕城內建有關帝廟,惟安定門內北城墻下正中建真武廟,“安定真武”在諸門中獨具一格。</h3> <h3>1900年,安定門箭樓下,出城的清兵。</h3> <h3>1921年,城內真武廟。(瑞典)Osvald Siren攝</h3> <h3>1956年,安定門甕城全景。城樓、箭樓完好。</h3> <h3>1969年,安定門城樓正在拆除中,安定門的最后遺照。羅哲文攝</h3><h3><br></h3><h3>東直門名字來源于“直東方也,春也”之意。</h3> <h3>1903年,東直門城樓。</h3> <h3>1916,東直門城樓東面。甕城剛剛拆除,環城鐵路開通 。</h3><h3><br></h3><h3>13</h3> <h3>1960年的東直門城樓。</h3><h3><br></h3><h3>西直門是北京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在修建地鐵時還是將甕城、閘樓、箭樓、城樓全部拆除了。</h3> <h3>1901年,西直門箭樓,庚子之變過后,市面一片蕭條。Burton Holmes攝</h3> <h3>1905年,西直門甕城。</h3><h3><br></h3><h3>14<br></h3> <h3>1929年5月26日,西直門城樓內側。孫中山靈柩由暫厝處北京香山碧云寺起靈行經西直門內,到前門火車站送上專列啟程,奉安南京中山陵。</h3> <h3>1949年1月31日,西直門箭樓西面和西外大街,解放軍開入北平城。</h3> <h3>1969年,西直門城樓拆除中....樓子已拆沒了,剩下光桿十幾根柱子</h3><h3><br></h3><h3>15</h3> <h3>其間曾在箭樓城臺中發現包砌在箭樓中,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甕城門,但當時不思珍惜,亦被同時拆除。</h3> <h3>1980年12月22日,西直門立交橋通車,中心位置大概在原甕城的中心,此橋壽命僅維持了不足二十年(1999年)即被拆除重建。</h3><h3><br></h3><h3>德勝門城樓、甕城、箭樓及閘樓等建于明正統四年,用“以德取勝”之意,稱“德勝門”。</h3><h3><br></h3><h3>16</h3> <h3>1900年,德勝門。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期的日本兵。</h3> <h3>1907年巴黎-北京汽車拉力賽,車隊由德勝門開進北京城。</h3> <h3>1969年地鐵二期工程開工,按計劃德勝門箭樓也在拆除之列,鐵道兵的一位團長看到要拆德勝門箭樓工作量很大,修地鐵的任務又急又重,而且德勝門箭樓并不在地鐵隧道施工的正線上,就決定暫緩拆德勝門箭樓建筑,就這樣德勝門箭樓逃過一劫。</h3><h3><br></h3><h3>17<br></h3> <h3>1978年初,北京為了修建立交橋,有關部門再次打算拆除德勝門箭樓。</h3><h3><br></h3><h3>著名城市建設專家鄭孝燮先生得知這個消息,立即給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陳云寫信:</h3><h3><br></h3><h3>“德勝門箭樓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門外僅存的明朝箭樓,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對景’或‘借景’,應迅速組織領導、專家慎重評議,綜合研究,妥善保留。”</h3> <h3>鄭孝燮的建議受到重視,德勝門箭樓最終保存了下來。</h3> <h3>內城東南角樓因為怕拆除時影響北京站進出列車,所以沒敢動。</h3><h3><br></h3><h3>18</h3> <h3>正陽門在1965年修地鐵的報告中也是計劃一并拆除的,最終由中央決策留了下來。</h3><h3><br></h3><h3>19</h3> <h3>到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殘余城墻,并保護遺留城門時,北京城墻遺存的只有內城東南角樓迤西、迤北和復興門南三處內城殘垣了。</h3><h3><br></h3><h3>留下了一個半城門和一個內城角樓,卽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和內城東南角樓。</h3><h3><br></h3><h3>當年梁思成哭著說:再過50年,你們會后悔的!</h3> <h3>后悔沒后悔不知道,但是2004年,在永定門原城樓位置復建了永定門城樓,拆掉的是這個(上圖)。</h3> <h3>復建的是這個(下圖)。沒有箭樓、閘樓和甕城,城樓北側的登城馬道也沒恢復,而是杜撰的設計,一邊兒修了一個暗梯,留了兩個小券洞。</h3> <h3>四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在城樓上留下了“后悔遲”三個字。</h3><h3><br></h3><h3>筆者建議如果復建的話,一定要復刻這三個字,或者與時俱進,改成“不折騰”也可以!</h3> <h3>北京城正南面三個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而元、明、清三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年號分別是致正、崇禎和宣統,冥冥之中似早有天意安排。</h3> <h3>這三個城門再向北,長安街與原來城墻的兩個交匯之處,曾經新修過兩個城門。</h3><h3><br></h3><h3>20</h3> <h3>1939年日據時期,在北京西郊籌建用于商業的“西街市”,在東郊籌建用于工業的“東街市”。為溝通兩新街區域與城內之交通,特就東西兩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門,東稱‘啟明門’、西稱‘長安門’……</h3><h3><br></h3><h3>抗戰勝利后,東邊的改名為建國門,西邊的改名為復興門。</h3><h3><br></h3><h3>據說當時有首非常流行的歌兒這樣唱道:</h3><h3><br></h3><h3>建國一定成功,</h3><h3>民族必定復興,</h3><h3>中華康樂無窮!</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扎兰屯市|
龙海市|
嘉祥县|
牟定县|
济源市|
邓州市|
盐亭县|
河南省|
丹巴县|
赤峰市|
南雄市|
藁城市|
余干县|
石屏县|
泉州市|
利川市|
韩城市|
包头市|
博野县|
盘锦市|
洪湖市|
边坝县|
定州市|
涿州市|
孟村|
白城市|
瓮安县|
马公市|
温宿县|
武强县|
抚顺县|
罗源县|
周口市|
五指山市|
南华县|
信宜市|
濮阳县|
巫山县|
衡东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