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1年運河拓寬后即將拆除的中興橋,上塘緊貼橋身的理發店和下塘緊貼橋身的和橋大力士羅萬坤家已拆除。</p> <h3>即將拆除的南興橋南側面,橋洞中的二層樓房是和橋百貨公司。</h3> <h3>南興橋北側面,對岸的二層樓房是南興飯店。</h3> <p>和橋老北興橋與這座橋十分相似,不過北興橋是由青石砌成的,比這座橋更高大。它的特點是河兩岸沿河岸各有二個臺階上橋。照片的左邊與當年和橋的情景高度相似,橋邊也是一家糖煙酒副食商店。當年北興橋東堍對面是居民糧油供應站。</p><p>我一直留意尋找和橋老北興橋的照片,可一直沒有找到。</p><p>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從網上下載的,與老北興橋相似,不過老北興橋更高大雄偉。</p> <p class="ql-block">現位于小沿河囗,名為永寧橋。其實是原來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橋,后來拆遷過來的。原來小沿河上有四座橋,從西到東分別是小和橋、永寧橋、永豐橋、順寧橋。</p> <h3>1972年小沿河口的第一座橋拼接加寬的后的樣子,東邊的老橋欄仍在,西邊的換成了水泥的,2000年拆除,然后把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橋搬遷到了現在的河口,現名為永寧橋。</h3> <p class="ql-block">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橋的西側。現在拆遷到了小沿河與塘河連接處。</p> <h3>小沿河上的第二座橋的東側。</h3> <h3>運河東岸(下塘)沿河道路中段,現已在河道中。遠處建于1972年的紅衛橋依稀可見。</h3> <h3>1972年以后的東橫街街口,右面一排店面房還是以前的模樣,左邊的店面房已被1972年建造的中興橋引橋取代。</h3> <h3>右起是上塘老街中段原油條麻糕店、孫小毛小吃店、朱文達先生和吳建生的雕印店和鐘表店。民國第一大律師吳凱生的老家就在雕印店的后面。</h3> <h3>原來的皮件廠、鐘表店,怎么又冒出一個"蘭天五金交電商店"?</h3> <h3>以下三張是南興橋下北面景象,照片左后的四層樓房就是建于1980年代的醫院門診大樓,直至醫院東遷后才拆除。現在此地塊是和暉廣場。攝于2003年</h3> <p class="ql-block">這是50年代至70年代和橋醫院大門,其實這是從前城隍屆的大門。1970年代后期和橋醫院在東圍墻邊第一次造了門診部(僅是一層的平房)后,此門基本不用。直到1980年代中期建造了新的門診大樓后,才拆除了這個大門。照片中我們能看到80年代中期的新門診大樓正在建造。</p><p class="ql-block">小時候我常常見到瘦小的吳哲先院長在門廳巡視。進門后的右邊是我所看到的最早的注射室所在,左邊是開水房,開水房的北面還有一些小平房。</p> <h3>這幢小樓就是1950年代至70年醫院的門診部,小時候我常常去看病,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吳哲先、夏少宗、鮑孝林、曹谷興、何志等醫生和護士。</h3><h3>以前是彭城中學的教室,后來才成為醫院,80年代左右以后后用作病員病房。</h3> <h3>1971年運河拓寬后,建于1972年的中興橋,于2000年拆除。</h3> <h3>點擊放大觀看,輸入電腦效果更佳。五十年前的和橋鎮區!這是1971年鐘張運河疏浚前和橋鎮區示意圖,手繪于2017年4月。全憑個人記憶繪畫。</h3>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繪制的一張示意圖:1971年塘河向西拓寬前的和橋鎮區。這次拓寬將砌在河幫岸上的店面房全拆了,變成了河道的一部分。和橋老街成了單面街,一直持續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和橋,我的故鄉。</p><p class="ql-block"> 我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非和橋籍和橋人,民主巷是我在和橋生活居住最久的地方。1959年出生的我在和橋及周邊幾個鄉鎮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幾年前因工作調動舉家搬遷至宜興城區,但我和橋人的身份如同產品標簽一樣永遠無法改變。</p><p class="ql-block"> 對故鄉的印象,由于年齡的差異和視角的不同,各人不盡相同。每當我想起故鄉,首先在我腦海浮現的是三座橫跨鐘張運河、連接上塘下塘的大石拱古橋,還有鎮南首的公路大木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中興橋位于老和橋的中心地段,到了和橋而沒有去中興橋頭如同沒到和橋一樣。橋東是老東橫街,但不像現在這樣橋堍直對街道,正對著的是一家糖煙酒商店,店中有一羅姓營業員。商店的西、北兩面都是敞開式的木排門,西門正對中興橋,北門在東橫街上,街對面是斬肉師傅褚小狗的肉鋪。白白胖胖的褚師傅有四個漂亮女兒一個兒子。后來禇師傅還帶出了大頭孫堯虎、小華等幾個徒弟,還有一個吉姓女徒弟。商店東面沿街住著幾戶人家,肉鋪的東面也有幾家住戶,然后是油條麻糕店和搬運工會(港區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人稱大力士的搬運工羅萬坤家的房屋北山墻緊貼著中興橋的橋身東南面,羅家排門與橋堍幾乎持平,門前是河東岸沿河的南北大道,枕河而居,西面窗下便是繁忙的鐘張運河。站在他家門口朝西面的窗望去,好像中興橋就在他家后院。向南隔著一戶人家就是小沿河口的那座橋。羅家大娘在家做著軋面和爆米花的營生,羅家的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個個能說會道、風趣幽默,常常有一些小伙伴聚在他家門口玩。老二國良身材魁梧,酷似其父,知青返城后下海經商先富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當年中興橋東堍東橫街口一帶是最典型的江南古鎮老街景象,可惜現在看不到當年此地的影像資料,我們只能在周莊、南潯、西塘等江南古鎮尋覓昔日和橋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下了中興橋東堍左拐往北前行近二百米就是宜興縣第三中學,1969年改名為和橋中學。下橋右拐經羅家門口,過小和橋,沿小沿河南岸走五六十米就到了門朝小沿河的和橋小學二部的大門。我剛上小學那會兒走的就是這個門。大概在1967年校門搬到了學校西南方向的寨溝弄內,弄口是鐘張運河。說到和橋小學我立馬想起了矮矮胖胖和藹可親的路慶來校長,他60年代初來和小任職,歷時二十多年,80年代初調宜興教師進修學校任總務主任。 </p><p class="ql-block"> 中興橋東橫街口是二所學校絕大多數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因此也招來了一些小商小販。有些學生為湊熱鬧,故意到此繞行。</p><p class="ql-block"> 東橫街口附近有我的許多同學,如王仲初、褚麗園、許錦秀、周寧、錢剛、湯耀芳、周立卓等。</p><p class="ql-block"> 東橫街建在小沿河北岸,沿街南邊的房屋枕河而建,窗下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小沿河上除了運河口那座橋以外,還有三座小石拱橋,一座在原和橋小學二部大門東面圍墻轉角處,另一座是再往東名醫夏少宗家附近、沒有護欄的小橋,再一座在化城寺圍墻東南角處。它們分別在小和橋、永寧橋、永半橋、順寧撟。</p><p class="ql-block"> 1965年化城寺成了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宜興分院的校園,一批大學教師子女隨遷來到和橋讀書,其中有我的同學張偉、張霞(小)、邱浩等。</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中興橋西堍地段是當年和橋最繁華熱鬧的地方。從中橋上下來向西越過十多米寬的街道便是觀音巷,后來拓寬延伸,連同旁邊的小河,一起成了現在的西橫街。觀音巷巷口南側是一幢灰色的樓房,上面是陸永祥的照相館(后來與顏順才的合并了),然后是當年鎮上最好的公廁之一(另一個在民主巷內),再往西是勞動街居委的居民食堂,再過十多米一段空地,便到了護欄橋。過了護欄橋向南十多米是和橋劇場。觀音巷口北側有李伯泉老師母親的小人書店,放學后或節假日坐滿了看小人書的孩子們,家里坐滿了就坐在門口。許多周邊農村的小朋友把來這里看小人書作為上和橋玩的必選內容。往西過了幾家住戶便是大眾女子浴室、招待所(在浴室樓上)、大眾男子浴室(劉成強同學的父親是經理,呂小平同學的父親是會計)。浴室西側還住著七八戶人家,其中有做豆腐干師傅李生大、鐵匠師傅袁伯根、裁縫龔師傅。1976年和橋劇場向西挪了幾十米,在現在的和橋影城位置建造了和橋影劇院。在劇場舊址上建造了新的大眾浴室。以前在民主巷內也有一家集體性質的男浴室,我洗澡堂的第一印象就在那里,大概在1965年合并掉了。迎祥巷口有一家集體性質的女浴室,大概到1968年左右才關門,燙死準新娘的事件就發生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觀音巷,是老和橋最著名的巷子,里面四通八達,住滿了人家。巷尾有一個地方叫王家場,邊上有一郭氏軋面鋪子。</p><p class="ql-block"> 向南過了護欄橋右轉,石駁的河岸,路邊住滿了人家。沿河往西近百米就到了當時屬于和橋公社的園地村。觀音巷小河在園地村村后悄悄流過,1966年在園地村東、小河南岸邊建造了一座蓄糞池,高出地面二米多的池頂平臺有好幾百平方米,有些孩子居然在上面游戲玩耍。</p><p class="ql-block"> 觀音巷河上除了有與運河交匯處作為街道的平橋和里面一點的護欄橋外,依次還有王家場邊的王家橋和積谷橋。積谷橋在園地村的西北幾十米處,小河流經積谷橋后向北流去,與現在的玉龍河基本重合。積谷橋的位置差不多就在現在的農業銀行處。現在的鎮政府前部和建設銀行所在地是一大片屬于和橋蠶種場的桑樹林。</p><p class="ql-block"> 1972年南新公路1.0版穿過園地村西村頭,向西北方向走去。原鎮區這一段就是現在的永昌路。南新公路筑好后,直到1980年左右才通公交車。</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再回到中興橋頭(或叫中橋頭)。中興橋西堍下來就是十多米寬的和橋老街,也是全鎮唯一的一條街道,老街南北全長近三華里,但中興橋以北和高塍弄以南的街道僅三四米寬,中間五六百米有十多米寬的這一段街道據說是1950年代初改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1971年運河拓寬以前,和橋老街兩旁都是商鋪或住戶。沿河一面稱為下岸,另一面稱為上岸。下岸的房屋有的直接建在垂直的河幫上,有的像吊腳樓似的,房屋的一部分懸空在岸邊河面上,僅用幾根木柱支撐著。有的人家還有自家的河埠,足不出戶就可以下到河邊淘米洗菜汰衣服。</p><p class="ql-block"> 中興橋往北收窄處是一家糖煙酒商店,往北還有寄售商店、開水灶等。中橋西堍北側沿河有一塊空地,每當秋冬季節來臨總會搭起一個蘆棚作為賣和橋美食渾湯豆腐花的鋪子。一碗渾湯豆腐花不知溫暖了多少和橋人,再加上二根油條,簡直就是和橋人早餐的最高配置。那時豆腐花五分錢一碗,油條一兩糧票五分錢二根。夏天不賣豆腐花。1972年新的中興橋造成后,豆腐花鋪子就搬到了引橋下的橋洞中。當年和橋的商業系統分為國營商業、集體商業和純商業,還有供銷合作社的商店,這個豆腐花鋪子是屬于純商業的。(韋英同學的父親、周敏同學的母親都是商業系統的負責人,周旭科同學的父親是供銷合作社的會計)</p><p class="ql-block"> 上塘中興橋往北,還有房管所、聯合診所(后并入和橋醫院)、郵電所、稅務所、鎮政府、派出所、區委,文革中還有工人糾察隊隊部。過了螽斯巷有當時和橋唯一的一家銀行一一宜興人民銀行和橋辦事處。和橋鎮的首腦機關、重要部門幾乎都在這里。(儲政科同學的父親,還有我的岳父都是稅務所的會計)</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學何克中、蒯南英、洪軍、朱小飛、蒯淵定、凌建新等都住在這一地段。</p><p class="ql-block"> 緊貼著中興橋西堍南面的是一爿理發店(當年和橋最有名的理發店是民主巷附近的中南理發店,靠近百貨公司的河邊還有一家規模較大的理發店。理發師樊三大曾在店堂代售電影票,幾年以后樊師傅成了和橋影劇院的負責人。再過了許多年后樊師傅的小兒子樊錫龍也成了和橋影劇院的負責人)。理發店往南還有水果店、點心店和張菊生的魚行。點心店橫跨在觀音巷河與運河交匯處的平橋上。</p><p class="ql-block"> 魚行對面是一家糖煙酒商店,店堂里擺著一臺冷藏柜,店堂后面生產冰棍。再往南是國營和橋藥店、紅旗百貨店、土雜商店和國營太滆飯店(和橋比較大的飯店還有老街中段的和橋飯店、南興橋下的南興飯店)。</p><p class="ql-block"> 1971年運河拓寬后,上塘中興橋地段進行了全面改造,拐角處煙糖公司大樓拔地而起,門前有了一個小廣場,向西的街道初具雛形。</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和橋沒有蔬萊農貿市場,小商販和自產自銷的菜農在中興橋至迎祥巷間的街道兩邊擺攤交易,從天蒙蒙亮到九十點鐘這段街道熙熙攘攘,擁擠不堪。后來移到了中興橋以北街道上。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橋終于建起了農貿市場,不過還只是一個大棚。</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在看到的鎮區運河是2001年第二次拓寬后的樣子,第一拓寬是1971年秋冬時節。河道向西拓寬了近十米,因此把上塘老街靠河的一面全拆了,挖掘成了河道,河道有二十多米寬了。挖出的泥土順勢把觀音巷河填沒了。為了給河道讓路,和橋的標志性建筑中興橋、南興橋和北興橋三座古石拱橋徹底地消失了。拆橋那陣子是和橋人心中最灰暗的時光。古橋沒了,街道也成了"半邊瘋",人們謔稱和橋老街成上海外灘了。同樣長的街道店鋪少了一半,全然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景象。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城鎮建設沒有跟上,此時的和橋顯得雜亂冷清凋敝。街道路面仍用亂石鋪就,沒有鋪澆水泥路面,此事一直為民眾詬病。</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遺憾的是,當時沒能完整拍攝記錄下三座石拱橋的雄姿倩影,網傳的中興橋和南興橋照片是在河道拓寬后、即將拆除前所拍攝的,沒能反映出真實狀況。北興橋的照片從未見過。北興橋所用石材是青石,中興橋和南興橋用的是花崗巖麻石條。</p><p class="ql-block"> 運河的第二次拓寬是在2000年,這次向東拓寬了二三十米,把東河沿河的道路和路邊的民房全拆了,河道變成了五十多米寬。大規模的城鎮建設及時進行,現在的運河兩岸高樓林立、街道寬敞、店鋪富麗,一派繁榮興旺景象。人們笑逐顏開,拍手稱道。但是運河的二次拓寬和東橫街的改造,使和橋的古鎮風貌喪失殆盡、蕩然無存,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老南興橋在老中興橋以南四五百米處,成色顯得新一些。河東橋堍正對著國營和橋醬廠(俞啟躍同學的父親是廠里的會計)。醬廠沒有正規的大門,兩開間的樓房下面的一間作為大門,一眼望去里面黑漆漆的。以前廠里只生產豆醬、醬油和蘿卜干,文革后期生產過味精。1976年和橋豆腐店的李生大師傅調至醬廠,開始了豆腐干的生產,取名橋亭牌。或許就是現在龍泉豆腐干的前世。</p><p class="ql-block"> 過了醬廠北面的二排民房,就到了建筑社,即后來的宜興建筑四分公司。建筑社有一位外地口音的女工程師,而且是鎮上唯一的工程師,很是令人敬慕。</p><p class="ql-block"> 醬廠南邊是一唐姓人家,再過去就是和橋人民公社的機關辦公室,一座三進深的高樓宅院。隔著一條巷子是竹業社和木業社(張霞同學的母親、孫小剛同學的父親分別是二個社的會計)。門前河岸上堆滿了毛竹和木材,河里還浮著竹排和木排。</p><p class="ql-block"> 再往南就是周家浜了,周家浜北岸是和橋小學一部,兩棵二百多歲的銀杏矗立在校園中,如今仍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學校的東隔壁是和橋糧油廠三工場和居民糧油供應點。那時的糧油憑票供應,只有城鎮戶口的居民才能每月領到糧票30斤和油票4兩。1970年左右,三工場東邊辦起了和橋保溫廠。</p><p class="ql-block"> 耿小華、王麗娜等同學就住在周家浜南岸,過了周家浜橋不遠,路西面是和橋民辦初級中學。招收分數達不到公辦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學生或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后來與和橋中學分區域招生。民辦中學1965年由化城寺搬遷而來,唐明是校長,老師有俞運鵬、蔣一鳴、程傳恕、李伯清、胡國英、錢孝金、朱道龍等。學校于1970年并入和橋中學。后來和橋食品站搬到了這里。</p><p class="ql-block"> 往南不遠就是錫宜公路,越過公路繼續南行是和橋運輸社(水上運輸船隊),然后是和橋公社花園大隊。1977年底我的許多同學作為知青到此插隊落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緊貼南興橋西堍南側是高家的開水灶和茶館,還有鎮上唯一的板車自行車修理鋪,修車師傅還有個女的。旁邊還有幾家住戶,再往南河幫岸上就沒有房屋了。</p><p class="ql-block"> 南興橋西堍街對面是南興飯店,南隔壁是和橋食品站。食品站主要業務是收購并屠宰周邊農民家養的生豬供應市場,多余的用卡車販運到外地。搬運工用背駝著豬上車,后來改為成群驅趕上車。每次外運會有一名職工在裝豬的車箱里看護著這些豬,隨車押運。平時還經常到外地采購帶魚黃魚等供應本鎮市場。食品站南邊后來有一家寄售商店等車。再往南是和橋農機廠,大約在65年農機廠和印刷社廠址對換,這里成了印刷社(我父親是印刷社的會計)。印刷社南邊是和橋供電所、糖煙酒店,然后就到了高塍弄和老輪船客運站。從老輪船客運站開始街道收窄,往南依次是煤球廠、供銷社生資部、廢品收購站、耕牛苗豬市場(人稱"牛落場")。</p><p class="ql-block"> 1971年運河拓寬拆了老南興橋,在往南近百米處的高塍弄口新建了一座臺階式的水泥拱橋,取名紅衛橋。2000年第二次拓寬時拆了紅衛橋,在老南興橋位置又重造了南興橋。</p><p class="ql-block"> 老南興橋西堍往北十米處有一座平橋,名為勞動橋。一家油條麻糕店橫跨在平橋西邊的河上,人們可以直接從橋面上進入店堂。過了平橋往西幾十米是和橋醫院(城隍廟原址,現在的和暉廣場)。瘦小的吳哲先院長經常在門廳巡視。老街到醫院的沿河道路原來是泥土路,大約在1965年我親眼看到建筑工人用青磚鋪成了近三米的平坦道路。路邊住著少年的潘瑞陽老師、居委會江蘭仙主任等。醫院門前的小河同樣沒能逃脫被填平的命運,2001年重建南興橋后成了使用健康西路。</p><p class="ql-block"> 醫院門前、河的斜對面是和橋公社農業中學,沒有圍墻,僅有三四個教室的一排房屋。周法林、李錫培、戴三英等是學校的老師,1972年停辦,后來周法林、戴三英、李錫培作為民辦教師到和橋中學任教。農業中學其實于農業無關,它創辦于1964年主要招收未考入普通初中的農業戶口青少年。不屬于教育局編制,教師由各公社在未考取大學的回鄉知識青年中選派。經費由各公社自籌解決。</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醫院的河對面至高塍弄的一片空地上,由房管所建造了四幢兩層樓居民公租房。快五十年了,這些房屋仍在。</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從勞動橋向北沿街西側有糖煙酒商店、軋棉花店、鎮工會(后來成為銅鉛匠店)、百貨公司(王仲初同學的母親是百貨公司的會計)。和橋百貨公司的上級批發站是無錫百貨公司,宜興其他鎮的上級批發站是常州百貨公司,因此常有宜興其他地方的人(包括武進縣)來和橋選購或批發商品。</p><p class="ql-block"> 勞動橋向北、沿河有小辮子周春紅父親的銅匠鋪,他澆注的"燙婆子"、腳爐、銅勺鍋鏟堪稱一流。再過了沙偉陽、戴長生等七八戶人家后,有一幢二層小樓,那就是和橋信用社,高雙林、笪狗大、陸玉秀(魏亞軍同學的母親)都是信用社的職員。再往北幾十米、百貨公司斜對面、許堯明家北側,有一個全鎮最好的河埠。寬度有十多米,中間兩邊各有一個可以堆放貨物的平臺,河邊停滿了御貨裝貨的船只。河埠上來的街對面、百貨公司北側是有名無實的和橋菜市場,"和橋菜市場"幾個大字寫在石砌的高高的門楣上。這里偶爾會辦一些展銷會,放放露天電影,有時還需憑票入場。1970年這里辦起了和橋鏡片廠,后來鏡片廠搬遷,讓給了和橋農機廠。用于消防觀察和消防報警、足有十多米高的木結構鐘樓就在進入大門后的北側。</p><p class="ql-block"> 百貨公司門前以及往南這一段街道兩旁,高高的法國梧桐遮天蔽日,每天下午那里還會有一些零星的農產品交易。</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老中興橋是一個略帶滄桑的漢子,那么老南興橋就是一個英俊后生,北興橋更像是一個大家閨秀。從外表看,中興橋的年代更久遠些,有些臺階護欄有點破損歪斜。南興橋整整齊齊,沒有破損。北興橋更顯年輕秀美。中興橋和南興橋所用石材是花崗巖麻石,北興橋是青石。</p><p class="ql-block"> 北興橋的橋堍也很別致,不像一般的石拱橋那樣從臺階直接上橋,而是要先走上河邊的一個平臺,行人可從平臺的南面或北面走上平臺,然后拐彎上橋。這樣的設計可能是北興橋地段地勢比較低,河邊筑起的小平臺可以提高河岸的高度,提高了河岸高度也就提高了橋的高度,便于船只通行。</p><p class="ql-block"> 北興橋東堍路邊是居民糧油供應站(俞小軍同學的父親是糧管所會計),北面是和橋區農機管理所(蒯南英同學的父親是會計)。糧油供應站的南邊是糧油廠二工場,后面是糧庫。每到夏收秋收時節,交公糧賣余糧的農船塞滿了河道,常常引起河道交通堵塞。再往南是頗具規模的國營和橋蠶種場。</p><p class="ql-block"> 北興橋西堍正對著一家糖煙酒店,南邊一塊空地邊有一所民辦小學,俗稱三部小學。生源是北興橋一帶和北莊大隊、新建大隊、前謝大隊的一部分學齡兒童。湯順法、陳小是、許堯明、曹金鳳、唐福生、歐吉香、吳風華、張秀華等是這里的老師,1969年并入和橋小學。</p><p class="ql-block"> 北興橋西堍往北是國營和橋糧油廠廠部和榨油工場,每當菜籽黃豆收獲季節,附近的農民在烈日下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兌換。</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北興橋北移了幾十米。</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見到的和橋南首公路橋是在木橋,窄窄的橋面僅容一輛車通行,若兩邊有車要過橋,有一輛必須在橋頭等候讓行。橋面上橫鋪著厚厚的木板,上面又像鐵路那樣縱向鋪了二道木板,車輪在縱向的木板上行駛。1965年在木板的北側建造了平板水泥橋,為了防止"階級敵人"的破壞,政府還組織民兵和中學生夜間站崗值守。</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有一支解放軍坦克部隊從無錫駛經和橋,七八歲的我擠在路邊觀看坦克經過,那天和橋萬人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到了公路邊。為了保護新造的橋梁,水泥橋面上鋪了好幾層草包麻袋。</p><p class="ql-block"> 當年從廢品收購站到公路橋這段街道,河邊沒有石駁的河幫岸,只是泥土斜坡。那一段路西邊錯落的平房里住著十來戶人家,有六個女孩的鐵匠楊師傅就住在那里。說來也巧,鎮北首有一位陳師傅同樣有六個女孩,不同的是陳師傅最后生了個男孩。更巧的是,我的二個發小后來與這二家分別有了姻親關系。</p><p class="ql-block"> 1968年宜興染織廠從芳橋搬遷而來,大門朝東正對運河。漂染車間的廢顏料水直接排入河中,后來鎮北首運河邊又開辦了纖維廠,后改為紡織廠,同樣顏料廢水直接排放。一南一北的二家廠把運河和橋段的水徹底毀了,魚蝦絕了蹤跡。那時還沒自來水,運河水就是和橋人的生活之水。和橋民眾怨聲載道。</p><p class="ql-block"> 公路橋南邊,東臨運河是和橋耐火材料人廠,廠門與公路對面的染織廠新大門相對。原屬鎮辦企業的耐火廠在70年代初升格為縣屬企業,工人月工資從18元一下升到了近30元。還增辦了非金屬粉末冶金車間,有一批來自宜城和張渚的青年工人。后來另立門戶為粉末冶金廠。</p><p class="ql-block"> 公路橋東岸北邊是一塊農田,后來在此開辦了和橋公社農機廠。過了周家浜路口是和橋汽車站,說是汽車站,其實就是一間屋的一個候車室,站長姓候,候站長高大魁梧,一臉慈祥。1966年汽車站東移了六七十米,有了寬敞的的候車室和站內停車場。除了有客運汽車外,還有客運輪船,每天中午有四趟客運輪船經和橋分別到達無錫、溧陽、常州和張渚。</p><p class="ql-block"> 公路橋東岸南邊是一些農戶和蠶繭收購站,后來圍了一個苗豬交易市場。1975年我曾在里面看了一場露天電影巜海霞》,電影是根據小說巜海島女民兵》改編的,吳海燕演主角,著名小品演員蔡明演少女海霞。</p><p class="ql-block"> 人老啦!懷舊。眼前的事情記不住,過去的事情忘不了;看書越來越遠,(此處省略六個字)。芝麻綠豆,啰啰嗦嗦,瞎寫一通,讓您見笑了!記憶肯定有差錯,歡迎指正。</p><p class="ql-block"> (鈕立群寫于2019年3月)</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怀集县|
沧州市|
三江|
岑溪市|
巴彦县|
湛江市|
定兴县|
会同县|
徐闻县|
资中县|
永寿县|
军事|
四子王旗|
阳谷县|
英山县|
西丰县|
姜堰市|
开原市|
阳原县|
磴口县|
南汇区|
六安市|
铅山县|
北安市|
泰宁县|
进贤县|
武平县|
遵化市|
华亭县|
林周县|
习水县|
六盘水市|
自治县|
永川市|
罗源县|
林西县|
宁南县|
三亚市|
定州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