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黃恂公始遷善化道林 <p class="ql-block">道林鎮,是一座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為商賈重鎮,物阜民豐,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素有 “ 小南京 ” 之稱 。位于寧鄉市東南部,湘江下游一級支流靳江河穿鎮而過;沿岸阡陌縱橫,植被豐茂,綠帶環抱,麒麟山 、獅子山分立兩岸,山水田園景觀渾然天成,得天獨厚 。老譜中道林市宗師廟乃寧鄉縣秀士鄉五十八都謝英里十區宗師廟,即今天的寧鄉市道林鎮華鑫市村杜家坪組。</p> <p class="ql-block">唐昭宗大順四年癸丑歲公元893年始祖黃恂公經江西遷湖廣潭州善化,擇居道林市宗師廟附近,妣田氏,生子一,景召。二世祖景召擇偶江氏,發派有三,智遜,智遠,智長。智遜守父業,智長知臨江府新喻縣知縣,配宋氏,生伯居,伯中,宋仁宗時(1022—1063)遷辰州府沅陵縣城東關韓家巷定居(因這里已經有伯字輩兄弟,所以之后柏二公兄弟乃柏而非伯)。遠祖于善化道林遞傳八代,即恂公——景召——智遜——伯庸——魁公——麟公——彩公——正公——仲公。恂公以下,仲公以上,多葬于道林市甲庚向墳山,其他支脈,有仲公嫡兄后裔仍居道林,至今科甲有人,興旺發達。</p> 黃仲公繼遷寶慶東關 <p class="ql-block">傳至仲公,始遷寶慶東關外河街羊牯垴前(今邵陽市青龍橋東)置宅,娶倪氏,生瞻公。瞻公葬羊牯垴卯酉向,娶譚氏,生子二,秦公和泰公。泰公遷下羅洪,娶妻鄒氏,夫妻擅巫術,并隨妻姓鄒,改名鄒化龍,今羅洪一帶仍赫赫有名,葬下羅洪回龍寺下首牛牯亭辛山乙向。秦公亦葬羊牯垴卯酉向,娶羅氏,生二子,萬三郎作公與萬四郎偉公。今邵陽以黃家命名的地方,與古寶慶府轄區許多黃氏支派,許多應為仲公后裔,只是世遠年湮,斷了記載。</p> 偉公隱居鄉落往北關 <p class="ql-block">到四郎祖偉公,本性淳樸,因厭城市喧嘩而喜居鄉落,于公元1301年辛丑歲,因避戰亂而一路往北。歷經數年,始尋寶慶北關巨口鋪黃家巷建宅,娶妻肖氏娩妹,生四子:柏一,柏二,柏三,柏四。柏一公,字法保,娶李氏居巨口鋪黃家巷。柏三公,字法梓,娶胡氏,住栗坪三甲樟樹下 ,我地稱為三甲黃家,亦有訛傳是三甲王家。據新化縣志所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仍沿元代行政區域,栗坪有十甲, 三甲甲長黃法梓,而非王法梓。柏四公譜載徙新化洋溪和青塘,字法顯,娶范氏,生子二,承濟,承海,女一適曾達,查曾姓族譜,曾達元末明初人,所以現在新化柏四房家主是黃法顯。在柏二公房老譜里,詳細記載沅泥村巒固山有黃法顯古墓一塚,解放前還在,只是年代之久,地域之窎,已成荒塚。</p><p class="ql-block"> </p> 柏二公入籍高平張家 <p class="ql-block">而我祖柏二公,經叔祖黃泰公介紹,又前往高平永下二都入籍張家(即今高平鎮茶山村下首張家院),改名張魏郎當差。然后與大戶張孔珍之女張玉貞結為夫妻,于張家院子屋右癸山丁向建宅(即今茶山村黃家院子),共生有四子。長子承良,遷往栗坪,于樟下右田氹里匤法主地盤定居至今。承良公字政卿,生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三月十五日午時,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任栗坪第六甲甲長,后又任里正(相當于現在鄉長之職),因此承良房又稱為政卿房,承良公又名黃里正。次子承才,字崇理,從軍征戰于常德一帶,有軍功,后退隱安化龍塘黃家,改名黃元璋已同安化黃氏巨族貞利公一派共同修纂,公元1363年長子出生,他們譜中仍有高平的記載。三子承浩,曾隨外祖姓張,繼承外祖產業,生于元順帝壬辰年公元1352年。承浩公長子貴和,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永樂乙酉年公元1405年因軍務前往安南;次子貴德,生洪武六年癸丑,永樂庚寅年公元1410年因南京裁匠當班而往。四子承禮,隨伯父柏一公住巨口鋪,承禮公父子夫婦四人卒后也與柏一,柏三同葬巨口鋪屋后墳山,至四世子華公復轉回水尾嶺背定居。</p> <p class="ql-block">以上根據新化地志,黃氏族譜及長輩口傳編寫,如有錯謬,請留言指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甘谷县|
黑山县|
藁城市|
共和县|
鹤壁市|
盐亭县|
航空|
玉环县|
永兴县|
榕江县|
内丘县|
依兰县|
斗六市|
沈阳市|
灌南县|
余江县|
五莲县|
宜城市|
新郑市|
兴山县|
临海市|
汽车|
南投县|
托克托县|
海安县|
博野县|
巴里|
胶州市|
涟源市|
临夏县|
蓝山县|
台州市|
临洮县|
平舆县|
方正县|
尉氏县|
格尔木市|
贵溪市|
二连浩特市|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