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駕車從北京沿京開高速風馳電掣般向東京駛去。</p><p class="ql-block"> 從百度上得知濮陽縣有美味“壯饃”。起源有二。</p><p class="ql-block"> 起源一:明洪武年間,開州有一位父母雙亡、家道中落的書生寄宿在岳丈家中,備受岳丈嫌棄。其妻卻對書生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恰逢皇帝恩科,書生欲進京趕考。岳丈吝嗇,只許與死面烙餅帶于身側作為路上充饑之用。妻子不忍,偷偷于餅內摻入肉餡,外表與尋常烙餅無異。后書生得中狀元,御街夸官之時,朱元璋詢問其愿望。狀元說:“愿再嘗拙荊所做之烙餅足矣。”朱元璋好奇,問之。狀元答:“此間滋味陛下一嘗便知。”于是朱元璋下旨將狀元夫人接入京城,擇日獻上此餅。狀元夫人得知皇帝要吃她做的餅,則改良用小麥面半發,肉餡輔以大蔥、粉皮去膩,包好后用鏊子煎炸至外表焦黃、內里爽滑脆彈。朱元璋食后龍顏大悅,問夫人此為何名,夫人膽小:”尚未取名,是油炸的饃”朱元璋說:“既尚未取名,又是狀元舉薦的美食,就叫狀元饃吧!”人們簡稱狀饃。后因平民不識字,就演變成了強壯的壯。取其吃了可以強身健體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源二:始于隋末。之所以叫壯饃,一是因其用途。古代濮陽多戰事,壯饃原是為戰士上陣殺敵壯行之食物,故名“壯饃”。二是因其形狀。一般壯饃的直徑都在50公分左右,厚度5至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是干糧中的“巨無霸”。</p><p class="ql-block"> 濮陽壯饃形如滿月,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食之鮮而不膩,香而不膩。</p><p class="ql-block"> 看見饃中間那道縫兒了?那是向饃里面灌生雞蛋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王五輩壯饃被譽為“濮陽百年名吃”。前國家主席李先念視察濮陽時,曾品嘗王五輩壯饃,幷給予高度評價。2009年,王五輩壯饃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食之后方知這壯饃乃用小磨香油炸制而成,果然是美味。朱元璋、李先念不愧是美食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餐罷壯饃,瀏覽濮陽。方知這里七八千年前已有人類活動。距今6400年左右的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6000年前這一帶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并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圣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p><p class="ql-block"> 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時遲,那時快。轉眼便到了東京汴梁。</p><p class="ql-block"> 東京汴梁的酒店真是有特色,檔次也高,有帝都風范。我們住的這家算便宜的,但文化氣息十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每逢海外僧侶來華,皇帝都會詔令在大相國寺接待。四方使節抵達汴梁,也必定會入寺觀光學習。日本佛教界出于對大相國寺的欽慕,在京都也設立了相國寺,秉承中土的佛教之風。</p><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是我國第一座“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如今也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內的羅漢殿俗稱"八角琉璃殿",系八角回廊式建筑,結構奇特,別具一格,世所罕見。</p><p class="ql-block"> 殿內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釋迦牟尼講經會》,五百羅漢姿態各異,造型生動,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橋流水間,或坐,或臥,或仰頭,或俯首,形態逼真,情趣無限,堪稱藝術杰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羅漢殿中間,有一木結構八角亭高高聳立。八角亭內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木雕像,高6.6米,是在乾隆年間由藝術巨匠用一株白果樹耗時58年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 雕像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的男性化身,每面有六只大手、二百余只由銀杏樹枝雕刻的小手,每只小手的手心中均有一只慧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故名千手千眼佛。</p><p class="ql-block"> 這尊千手千眼四面觀音像是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世上唯一。是我國的國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鐘樓內的巨鐘高約4米,重逾萬斤。</p><p class="ql-block"> “相國霜鐘”曾經是汴梁八景之一。日交四更鐘聲即鳴。人們聽鐘聲上朝、入市。無論風霜雨雪從不間斷。至今此鐘仍每日敲響,鐘旁掛著“鐘偈”,敲鐘人邊敲邊吟誦。鐘下面還扣著一尊金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游記》中有關于大相國寺建寺的故事。《水滸傳》中多次提到大相國寺,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便是魯智深倒撥垂楊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塑像,耳邊似聽到潑皮們的喝彩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北宋時為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譽為天下首府。</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北宋開封府共有183任府尹。開封府題名記碑記載了二百余名開封府府尹的任職情況,先后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在此任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尹中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馳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都曾潛龍在開封府任府尹。這座潛龍宮內供奉著這三位皇帝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內的明鏡湖畔,范仲淹的范公閣與開封府制高點的清心樓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清心樓,明鏡湖一覽無余。還能看到開封府的全貌及府外的包公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汴梁的巿中心有廣闊的包公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包公湖西邊的大宋御河碼頭旁有一座包公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汴梁乃中國十大菜系中“豫菜”的發祥地,以獨特的汴京風味成為豫菜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華老字號《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當地排名第一的名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巳流行。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p><p class="ql-block"> “焙面”細如發絲,蓬松酥脆。其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據《如夢錄》載:明代開封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所謂“龍抬頭”之日,“筵客吃龍須面,節禮送面”,為呈吉祥,官府、民間都以細面相贈,稱之為“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易吸汁。</p><p class="ql-block"> “鯉魚焙面”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用不零不亂、細如發絲的拉面油炸后覆蓋在糖醋熘魚之上。妙在一道菜肴,兩種食趣。曰“先食龍肉,后食龍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樓》的小籠包子以用料考究,制作獨到,薄皮大餡,灌湯流油,軟嫩鮮香,肥而不膩的風味特點和“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優美形狀令人傾倒,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p><p class="ql-block"> 這小籠包子原名灌湯包子,俗稱湯包。在北宋都城東京的市場上已有售賣,是當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玉樓》的名品,時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在京第一”。《第一樓》之名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北宋南遷傳到臨安(今杭州)后又稱“灌漿饅頭”,為當時著名的市食小吃。當年岳飛帶領中原百姓到達泰州定居,想必蟹黃湯包亦源于此,如今已是江南名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宋年代的名酒現在叫汴京啤酒。武松喝十八碗也是有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辣湯是中原知名小吃,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和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尤以逍遙鎮胡辣湯出名。</p><p class="ql-block"> 民間有胡辣湯創于周代和曹魏的傳說。但是,胡椒是唐代才傳入中國的,故其產生的上限不應早于唐。據專家考證,胡辣湯的祖宗應該是酸辣湯和肉粥,這兩種食物倒是可能在周代就有了。胡辣湯在宋代流傳甚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的記載,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由此推斷,胡辣湯應是當時將酸辣湯和肉粥合二為一再加入胡椒的創新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家店乃東京汴梁首屈一指的胡辣湯店。二十四小時營業。當地人通常早餐吃胡辣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要賣幾十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叫蔥花餅,酥脆可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肉盒子,當地人早餐四件套(胡辣湯、蔥花餅、水煎包、牛肉盒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煎包,有葷、素兩種餡。超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了牛肉胡辣湯、羊肉胡辣湯、兩種餡的水煎包還有蔥花餅。牛肉盒子實在吃不動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鐵塔是宋都汴梁最具代表性、文物價值最高、份量最重的寶物。</p><p class="ql-block"> 鐵塔的前身是當時被稱為“京城之冠”的13層木塔,高360尺,位于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于公元982年,謂之福勝塔,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開寶寺塔。是宋太祖趙匡胤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輪,車駕臨幸,舍利乃見,因賜名靈感塔”。</p><p class="ql-block"> 開寶寺塔在建成55年后毀于雷火。1049年宋仁宗重修,從福勝院改到了上方寺。吸取其前身木塔雷擊燒毀的教訓,建塔材料采用不導電的琉璃瓷磚。塔外壁采用28種仿木結構的模制琉璃雕磚砌成,每一層都有仿木塔的平座回廊、欞窗、空門和塔檐、斗拱以及額坊、倚柱之類的構件,仿造得惟妙惟肖。塔頂如蓋,塔剎如瓶。建成今日所見之鐵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鐵塔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p><p class="ql-block"> 鐵塔八角十三層,現高55.88米,底層每邊寬4.15米。據《開封府志》記載,當年高大的石刻須彌座塔基周圍有八棱水池,水清見底,修長秀麗的鐵塔破水而出,猶如一朵擎天的芙蓉。因歷次黃河泛濫,泥沙把塔基及8棱方池埋淤地下。可見那時的鐵塔比現在高60多米。</p><p class="ql-block"> 塔體琉璃磚面上有飛天、五僧、菩薩、麒麟、降龍、伎樂、寶相花等花飾圖案50余種,雕工精細,神態生動,觀之仙境歷歷,妙趣橫生,為宋代琉璃磚雕藝術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近千年中,歷經37次地震、18次颶風、15次水患、9次雨患、無數次雷擊。1938年6月5日,侵華日軍以鐵塔為目標發動猛烈的炮火襲擊,塔身中彈七、八十發,塔身北側遍體鱗傷,第八、九層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兩個二米大的深洞。而鐵塔仍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說:“這座鐵塔名不虛傳,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鐵塔每層的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圭形窗。底層的四個圭形窗最大,與地面平,故稱為門,門內為八角形小室。唯北門小室左側有梯道繞塔心柱盤旋,我們踏階而行登臨第十三層塔頂。二層以上每層只有一個明窗,既可觀景亦用于照明和通風;其余三個為盲窗,即不能打開的窗模。明窗按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直至第十二層。第十三層為最高層,無明窗,迎面有一尊浮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窗可見一院落,現為陳列鐵塔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窗可見河南大學及中華民國陸軍上將張鈁所建的八角亭。</p><p class="ql-block"> 張鈁生于188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同年10月22日,張鈁等三名策劃者發動西安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二槍。1951年,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張鈁到北京,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毛澤東見到他時,稱他是“中原老軍事家”。張鈁晚年響應周恩來關于撰寫文史資料的號召,寫出約30萬字的回憶錄,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珍貴史料。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年,遮蓋接引佛銅像的高閣被損。1930年張鈁就任河南省民政廳廳長兼二十路軍總指揮。當時開封城正在改造南土街,計劃營建國貨市場。張鈁將公茂典當鋪門面房拆下的木料磚瓦收集起來,修筑了這座八角亭供奉接引佛銅像,使其不再露宿野外。張鈁有感于民生凋敝、遍野哀鴻,當政者不思體恤民艱、救民于水火,反而勞費民力、粉飾太平,遂將此亭命名為“知止亭”。亭北側立有《知止亭碑記》一方,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系張鈁所撰,告誡做官的要為國為民“知止有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窗可見鐵塔湖及湖心島上之何公軒,1997年由英籍華人何榮佳為紀念其先祖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捐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窗可見供奉北宋文物“接引佛”的接引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鐵塔還是一座斜塔。與其它斜塔不同的是,它的傾斜不是意外造成的,而是設計者在充分考慮到了當地西北風威力巨大的風險,在鋪設地基時,就采用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做法,故意做了朝西北傾斜。</p><p class="ql-block"> 鐵塔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早在八百多年前就為它書寫了稱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實景。入園之人可免費穿上公園提供的宋代服裝,更增添了歷史色彩。</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入口處便是張擇端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汴河上舟楫連檣的繁忙運輸景象。</p><p class="ql-block"> 汴河的前身是戰國時的鴻溝,是當時中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溝通了黃河與淮河。</p><p class="ql-block"> 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挖大運河,通濟渠是其中重要的一段。唐代以后,通濟渠改稱為汴河。北宋東京城的輝煌,很大一部分是汴河帶來的。</p><p class="ql-block"> 這條船將人們帶回當年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汴河“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通八達的河道促進了大宋的造船技術發展,而高超的造船技術又造就了大宋水師。</p><p class="ql-block"> 五條這樣的金軍戰船也打不過一艘宋朝的戰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艘金軍戰船同樣不是宋軍戰船的對手。</p><p class="ql-block"> 這里每天上演《東京保衛戰》,戰況激烈、炮火連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乘船在汴河上游覽了3.8公里,見到各種各樣的橋。</p><p class="ql-block"> 九龍橋為清明上河園主要建筑主景之一,是清明上河園最高最長的橋。</p><p class="ql-block"> 那座紅樓是園內最高的建筑,高31.99米,名拂云閣。四檐金瓦熠熠生光,雄健端莊又不失雋秀舒展。用于供放宮廷重要文件及國畫書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座橋左右建瓦亭兩間,為南北客人遮陽避雨,故曰“雙亭橋”。中流設吊橋一座,供大船通行。此時正為我而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座橋既可過河,亦可上下船、登岸離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一座橫跨汴河的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臨水大殿由宣和殿與宣德殿連理而成,造型一致,融為一體,遠觀似城樓,近看如皇宮,建筑結構精細,加以彩繪。兩殿內分別演出皇家皮影戲和編鐘樂舞,精彩絕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臨水大殿對面是看臺。觀眾可在此欣賞每晚《大宋·東京夢華》大型專場水上實景大宋風情歌舞晚會,把穿越千年歷史的游園活動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不僅再現了《清明上河圖》,而且把歷史活化。</p><p class="ql-block"> 每天上午九點,清明上河園都要舉行開園儀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定時表演節目。有包公迎賓、楊志賣刀、林沖怒打高衙內、梁山好漢劫囚車、燕青打擂、李師師藝會情公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王員外招婿、宋式民俗婚禮、編鐘樂舞、馬術、氣功絕活等20余個。以及曲藝、雜耍、神課、博彩、馴鳥、斗雞、斗狗等民俗風情表演。</p><p class="ql-block"> 每晚的大型晚會《東京夢華魂》節目,游人可換作宋裝,手持宋幣,感受古人生活習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山好漢正在劫囚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時的開封城,城門很多。據專家考證,《清明上河圖》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標志性建筑就是這座屹立于汴河南岸的這座《上善東水門》。上善門宏偉高大,莊重威嚴,既是出入開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和鄉村的分界線。</p><p class="ql-block"> 城門高21.6米,面積1553平方米,門洞就高達8米。城樓上,金碧輝煌的彩繪更顯示出它的輝煌與壯觀,人們稱贊它“勾梁畫棟,氣宇不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上善門城樓,汴京風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汴河之中錦鯉如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汴河水面仙霧繚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對流傳至今的宋代民間手工藝和民俗文化進行廣泛征集,對失傳的古老藝術進行挖掘、搶救,并在園內集中體現。游于園中可欣賞如汴繡、木版年畫、官瓷、茶道、紡織、面人、糖人等手工藝術的現場表演制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食坊,長百米,路兩側是各種美食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炒涼粉乃當地名小吃。以涼粉為主料,加入少量的油,把涼粉放入平底鍋內,佐以豆醬、蔥、姜,用鍋蓋蓋住悶少許。炒好的涼粉熱香鮮嫩,焦而不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羊肉炕饃也是當地名食。平底鍋中放少量油,微熱的時候把炕饃皮放入鍋中。羊肉餡平鋪于炕饃皮上,撒上孜然,蔥花。面皮周邊抹油后,取另外一張面皮蓋上。不斷加油翻面。外皮酥脆,甚是美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食坊路中間為休息、用餐區。賞美景、品美味,甚是愜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亦可進入店鋪點菜、大餐。臨水而坐,飲酒作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河南傳統美食。味道鮮美,湯好面筋,經濟實惠,營養豐富,享譽中原,遍及全國。有羊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多種類型,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的大宋御河四通八達,到處都有碼頭,堪比威尼斯。從橋上跨過大宋御河,或乘船順其而行,可從清明上河園去龍亭公園或天波楊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亭公園的古建筑,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p><p class="ql-block"> 五代中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金代后期,亦以此為皇宮。</p><p class="ql-block"> 元滅金后為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的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代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于是將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亭公園南面有一條南北大道將兩個大湖隔開。路東的湖叫潘家湖,路西的湖叫楊家湖,這是開封最著名的歷史湖泊。據民間傳說,東湖原是北宋太師潘仁美的住宅,而潘是宋朝奸佞,讒言誤國,故而潘湖水濁;西湖原是宋朝名將楊業住宅,而楊家滿門忠良,赤膽保國,故而楊湖水清,盡管兩湖中有水道相連結,但一忠一奸,涇渭公明,雖湖水相連而水質不同。諸如此類的傳說還有很多,究其根源,楊家湖地處偏僻,圍居民稀少,所以湖水較少污染,水質潔凈,清澈見底。潘家湖則周圍居民較多,加上湖周有一些制作皮貨的手工熟皮小作坊,因而湖水污染嚴重,浮游生物較多,湖水陰暗渾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時期名將楊業故宅在東京城西北角處。楊業戰死后,其子六郎楊延昭奏請皇帝,將其舊宅改為家廟以祭祀其父。宋太宗嘉其孝意,賜名為孝嚴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開封勝跡志》記載,城內原有鐘、鼓二樓,東西相望,以報昏曉,相傳為宋太祖創建。早已不復存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宋代鐘、鼓二樓遺址上又建起了鐘、鼓二樓。</p><p class="ql-block"> 明代后期,河南巡撫認為鐘樓、鼓樓妨礙了巡撫衙門的風水,下令將鐘、鼓二樓上的鐘與鼓互相調換,將鐘樓改為鼓樓,鼓樓改為鐘樓。現在看到的鼓樓曾是當年的鐘樓。</p><p class="ql-block"> 鼓樓上懸掛的“聲震天中”四個大字,明顯感覺是描述鐘聲的。每字約一米見方,皆為楷書,甚見筆力,為海內外書法家所稱贊,與鼓樓同享有盛名。數百年來,凡文人墨客來汴者無不到此大飽眼福。但這被譽為書法絕筆的四個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卻一直眾說紛紜,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懸案。</p><p class="ql-block"> 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時,臺基上兩層樓為炮火所焚,僅剩下一座臺基。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對臺基加以整修,作為節日檢閱觀禮臺和全市廣播宣傳中心。1976年11月,這棟在歷次的戰火、洪水甚至文化大革命革中屹立不倒的建筑不幸被拆除,辟為廣場。</p><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16日,鼓樓重建工程圓滿結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鼓樓,西側的大宋戲樓每天都在上演戲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俯瞰鼓樓下的夜景,小吃攤密布,是東京最著名的夜巿。繁華程度不亞于大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蔗汁炒紅薯泥,絕對是絕味小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排了50多分鐘的長隊才買到這份大強炒涼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記逍遙鎮胡辣湯是東京排名第二的胡辣湯專買店。慕名來此早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素胡辣湯和牛肉胡辣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好吃的是雞蛋布袋,也叫雞蛋蟞,油餅中包裹著雞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臺在東京汴梁東南,相傳為春秋時師曠吹臺。五代后梁高祖朱溫曾在臺上閱武,所以曾有一個時期叫高臺為講武臺。后有繁姓居其側,故名。繁字念pó。</p><p class="ql-block"> 后周顯德二年(955年)曾在臺上興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榮的生辰“天清節”,便取名天清寺。北宋時期,天清寺的名聲很大,與當時的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并稱為京都四大名寺。</p><p class="ql-block"> 繁塔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原名興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內,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興建于繁臺之上,俗稱繁塔。是汴梁地區興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當地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繁塔是等邊六角形寶塔,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過渡的典型。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代繁塔為六角九層、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極為壯觀。是當時東京最高的塔,比著名的鐵塔高很多,至今仍流傳著“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的說法。有詩曰:“臺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臺春色”成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元末,天清寺毀于兵火。九層繁塔因雷擊損毀了兩層,但仍十分高大。</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黃河大堤上遠眺東京,見繁塔白云繚繞,散發出奇光異彩。朱元璋疑東京王氣太盛,恐東京又出真龍天子,發起“鏟王氣”事件。“塔七級去其四,止遺三級”。</p><p class="ql-block"> 清初在殘塔上仿損毀的六層縮建六級小塔,封住塔頂,便形成了大塔上面摞小塔、狀似編鐘的獨特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塔下部三層,是一座六角形的樓閣式佛塔。最低一層每面寬13.10米,從下向上,各層逐級收縮,到第三層呈平頂。平頂上的六級小塔高約6.5米,下部三層大塔的高度約25米,從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頂尖,總高為31.67米。</p><p class="ql-block"> 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門,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從南門入,為六角形塔心室,頂部以小磚疊澀砌成藻井,有木梯可上達三層。從北門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層。欲從第三層登上大塔平臺,須出洞門,由外壁磴道盤旋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自內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巔”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塔的內外壁均鑲嵌佛像瓷磚,每塊磚都是一市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態、衣著、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種,7000余尊。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中之佛像、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騎著青獅的文殊和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等等。佛像表情細膩,生動逼真。這也是其名揚天下的特點之一,十分少見。</p><p class="ql-block"> 繁塔是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塔內現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為主。有178塊宋代佛經碑刻,其中更以宋代書法家洛陽人趙安仁所寫的“三經”最為著名。均為楷書,有歐、柳書法之長。“三經”刻石四周均飾有蓮瓣開花圖案,技法精妙,線條頓挫婉轉、勁利自然,毫無雕刻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現出宋人極高的雕刻技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塔東面有一座梁園,汴京八景之一“梁園雪霽”即為此處。</p><p class="ql-block"> 說起梁園,人們總在糾結劉邦之孫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筑的園林。有人認為應在宋州(今商丘),因為宋州梁園在漢代古藉中多有記載,宋州是漢代梁國之都。有人認為應汴州(今開封),因為漢代梁國之都先在大梁(今開封西北)后遷宋州。</p><p class="ql-block"> 本人認為汴州梁園在漢代之前已有之。劉武所筑梁園乃仿之,宋州在汴州以東,故《史記》說劉武“筑東苑”。明代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記載:“梁園,在城東南三里許,相傳為梁孝王游賞之所”。說明劉武來過此處。至于“把商丘的梁園雪霽列入汴京八景之一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本人亦不贊同,因為汴京八景明代才有記載,那時宋州梁園恐已成廢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曾同游梁宋(汴州、宋州),留下不少有關梁園的詩篇。如李白的《書情贈蔡雄》、《梁園吟》、《鳴皋歌送岑征君》、《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等;杜甫的《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遣懷》等;高適的《古大梁行》等。三位詩人也許兩個梁園都去過,但從詩的內容上看,三人相聚應在汴州梁園。況且,公元750年李白在開封娶了曾三任唐朝宰相的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兩人之間還發生過千金買壁的故事:當時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揮筆在墻上寫下著名的《梁園吟》。宗氏就和仆人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恰有梁園之人要擦掉此詩,宗氏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墻壁。</p><p class="ql-block"> 后人在園中建三賢祠紀念三位大詩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晉國少年師曠,自幼酷愛音樂,慕名來此地投師學琴。因生性愛動,為專心練琴自毀雙目,終成音樂大師,譜寫了《陽春》、《白雪》兩首千古絕唱。</p><p class="ql-block"> 此地原有一土臺,相傳師曠常在臺上彈琴吹樂,儀邑百姓無不稱贊。儀邑百姓聽到噩耗十分悲痛。師曠夫婦被晉平王害死時,為悼念師曠夫婦,筑臺建祠,這便古吹臺。</p><p class="ql-block"> “古吹臺”三個大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南地方官何煟書寫。宋代稱“二姑臺”。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臺上建“禹廟”,故有禹王臺之稱。</p><p class="ql-block"> 禹王廟東西有兩院。東為“三賢祠”,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為紀念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在此臺飲酒賦詩,留下了《梁園吟》等膾炙人口的名篇而建。西為“水德祠”,明朝為紀念中國歷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歷代對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有貢獻的人,在水德祠內奉祀牌位,祠建初期29人,后逐漸增至37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禹王臺周圍有回廓環繞,壁上鑲嵌有大量的石刻題記。在禹王廟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開封吹臺時親筆寫的一首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吹臺下有環水河,名為蓮花池,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開鑿。后有一水榭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園之內有一棟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小樓,紅色磚墻、紅色屋脊、紅色木質地板、紅木板墻圍,墻壁亦涂有紅色顏料,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均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樓。窗上有花雕玻璃,屋內穹頂繪有圖畫,隔熱層填充鋸末。</p><p class="ql-block"> 紅樓與修建隴海鐵路有關,由比利時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至1905年修建,難怪比利時足球隊被稱為“紅魔”。</p><p class="ql-block"> 修建鐵路的外籍人員走后,1923年鐵路工人曾在此召開二七大罷工前的秘密會議,故也叫“二七樓”。</p><p class="ql-block"> 1927年任河南省建設廳長的張鈁在此組建河南省農林實驗總場,常住在這里,故有人稱其為張鈁別墅。當時的河南省農商局、森林局、農業改進所都曾在這里辦公。</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戰地醫院設在此。</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第一任省長王芝圃曾在此辦公、療養。</p><p class="ql-block"> 1950年至1960年作為河南省農學院圖書館使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京夢醒,驅車直奔黃河北岸的陳橋鎮。正應了王安石嘉祐五年(1060)詩作《陳橋》中的“投鞭日午陳橋市”。</p><p class="ql-block">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舉行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宋朝,史稱北宋,定都汴梁。陳橋為宋史卷首,永載史冊,名揚中外。北宋京城東京汴梁曾設“陳橋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橋始建于五代,后晉時已有其村,相傳,有一小橋失修,故名陳橋。后周時,設驛站,名陳橋驛。</p><p class="ql-block"> 如今陳橋驛猶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崇寧四年(1105年)宋徽宗下詔,改驛站為“顯烈觀”,以紀念祖宗的功業。</p><p class="ql-block"> 大殿中供奉著宋太祖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有“宋太祖黃袍加身處”石碑,碑陰是乾隆年間的諸生金夢麟的《題系馬槐》詩。想必這碑文也是他寫的。可以肯定的是這碑最早也不過是清朝的作品,因為宋朝的的皇帝是穿紅袍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另一側有一石碑,上刻“系馬槐”三字。碑后有一株千年老槐樹,樹已枯死,當地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化學處理,以免風化折斷。據說前幾年還長出新枝葉。這棵樹當年肯定是系過驛馬,但能立個碑,顯然是表示當年宋太祖的戰馬也在這樹上系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院的大殿想必是當年供神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現在供奉的卻是偉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卷尖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于豫菜系。由大肉、雞蛋、芡粉以及各種調料制作。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一。</p><p class="ql-block"> 據傳趙匡胤嘗后心甚悅曰:“此何菜,味甚美。”趙譜曰:“豬肉。”趙匡胤說:“豬肉為何有這般味道”。趙譜曰:“豬肉本是很平常,但它披上黃袍就能如此鮮美”。趙匡胤無語,只是一個勁的喝酒,一會就酒醉在帥案前。</p><p class="ql-block"> 因為外皮是用雞蛋攤成的薄餅卷的,色澤金黃,所以卷尖又稱為“黃袍加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橋有一個濕地公園,是濕地鳥類保護區。位于黃河背河洼地灘涂地帶,面積一萬余畝,當地人稱為“東大荒”。</p><p class="ql-block"> 黃河大堤北沿是歷代黃河沖積形成的數千畝的沼澤地,區內水域,灘涂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鳥類眾多,風光優美,魚翔淺底、鳥鳴其間,有白天鵝、灰鶴、蘆雁、野鴨等珍禽,是自然形成的人間樂園。</p><p class="ql-block"> 只是這滿地的油菜花不知道是哪位趕時髦的大師畫蛇添的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宋朝的疆土雖然不大,卻國富民豐。一年的GDP超過同期全球GDP總和的80%。有錢就是任性,大宋的人每天竟然吃三頓飯,“一日三餐”就是從宋朝開始的。而且大宋有四個京城,東京開封府(也稱汴梁、汴州、汴京)、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滸傳》中的梁山108將幾乎全去過大名府,有不少人家就住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經典人物形象之一,玉麒麟盧俊義祖居北京大名府,是當地富商、大財主、員外。武藝高強,棍棒天下無雙,江湖人稱“河北三絕”。浪子燕青是他的仆人。后來成為梁山第二首領。</p><p class="ql-block"> 鐵臂膊蔡福、一枝花蔡慶當年在北京當過警察。</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城墻顯然最近重修過,還是宋朝時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進入大名府,赫然見一座教堂巍然聳立。原以為大宋太富,把歐洲人引來移民了。</p><p class="ql-block"> 查了資料才知道,教堂叫《天主教寵愛之母大堂》,是法國人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為鐘樓和禮拜堂一體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內設施富麗堂皇,別具一格。禮拜堂高約18.5米,堂外墻磨磚對縫,堂內磚飾券頂,中間凈跨11米,38個墻柱,22個金柱,窗用從法國運來的彩花玻璃鑲嵌,東西兩壁為《苦路十四處》油畫。</p><p class="ql-block"> 此天主教堂和徐家匯的天主教堂從結構到面積到構造均一模一樣的,只是后來徐家匯的教堂擴建了門樓,才使這座教堂屈居為國內第二大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教堂內精雕細琢的小裝飾都是當時中國的工匠純手工用整塊石頭打磨出來的,出活非常的慢,又是給洋人打工,據說后來就有了磨洋工這個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堂的院子里有一座神龕,供奉著一尊圣母像。做工可謂巧奪天工。圣母頭戴金冠,美麗端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鐘樓高46米,三面各有一直徑1.42米的大鐘。一尊圣母抱耶穌的大理石像屹立在鐘樓上,是這個教堂唯一一處件后期復原的東西,原來的塑像是青銅的,重達一百多噸,因損壞被整體拆之。</p><p class="ql-block"> 在圣母的注視下,驅車從大宋的北京返回現實中的北京,完成了三天二夜的東京之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行飽覽了汴京八景中的繁臺春色、鐵塔行云、梁園雪霽、汴水秋聲、相國霜鐘。金池夜雨、隋堤煙柳因路遠而未去。州橋明月只看到了明月,州橋尚埋在地下等待挖出。還順路領略了中華龍鄉、陳橋、北京大名府。品嘗了當地的美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冷水江市|
凤山市|
平凉市|
万州区|
永丰县|
定日县|
库车县|
门头沟区|
额济纳旗|
仙居县|
定兴县|
怀来县|
新河县|
平安县|
偃师市|
黄浦区|
锡林浩特市|
蓝山县|
大冶市|
黑龙江省|
武义县|
无极县|
亚东县|
荆门市|
武平县|
循化|
和顺县|
静宁县|
京山县|
浑源县|
梁平县|
南靖县|
额敏县|
毕节市|
寿光市|
阿坝|
云安县|
连江县|
读书|
那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