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69年2月,我懷著美好的憧憬與夢想,帶著親人的囑托與期望,在我的家鄉一一廣西梧州地區(現為賀州市)鐘山縣,幸運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p><p><br></p><p>當年我還是一個年僅16歲的初中肆業學生,一個涉世未深的小青年。</p><p><br></p><p>直到1982年2月轉業,十三個春秋,彈指一揮間,軍旅歲月一晃而過。</p> <p class="ql-block">自從我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軍人,從此也就改變了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過,“沒有軍旅故事的人生 ,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我有幸成為一個有軍旅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我,人生的簾幕緩緩地拉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軍旅生涯的時光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記憶!如歌如詩的回憶就像潮涌般一幕幕展現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林學習報務期間在七星公園留影</p> <p>(一個稚氣未消的農民兒子的第一張軍人照)</p> <p>在廣東遂溪縣,隸屬于廣州軍區后勤部第二十分部的96兵站新兵連,是我從軍后的第一個單位。</p> <p>(在新兵連,來自同鄉戰友和班、排長合影)</p><p><br></p><p>一個多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后,我有幸被百里挑一地選入由二十分部通訊科舉辦的一期新兵報務員培訓班,成為一名報務學員。</p> <p>(我和報訓隊中同班的兩個湖南慈利兵在桂林七星公園留影)</p> <p>(以上兩張照片來自《美篇》美友的文章)</p><p><br></p><p>報務集訓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收、發電報,并達到一定的水準。</p><p><br></p><p>第一次接觸到“滴答、滴滴答”的電報聲,顯得十分神秘與神圣。</p><p><br></p><p>通過學習,我逐漸知道,在當時的各兵種中,通信兵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兵種。毛澤東主席曾經為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p> <p>(一起學報務的同鄉戰友李永高、鐘金祥)</p><p><br></p><p>通信聯絡是保障部隊指揮的根本手段,是軍隊的神經系統,對通信聯絡的主要要求是迅速、保密和準確。</p><p>通信兵分為無線通訊、有線通信和運動通信三類,報務員可畏是通信兵中的白領,專業技術和心理素質要求較高。</p><p><br></p><p>熟記摩爾斯電碼編制成的10個數字、26個英文字母、上百條聯絡用語,以及沒完沒了的、枯燥無味的收報、發報訓練,就是報訓隊半年時間的全部活動。</p><p><br></p><p>以至滿腦子里時刻都被滴滴噠噠的電報聲反射著,也不知用掉了多少鉛筆和抄報稿紙,手指被磨破多少層皮。</p> <p>(報訓隊畢業集體照)</p><p><br></p><p>報訓隊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或者說是回到送我去學習的96兵站站直機關的電臺工作。</p><p><br></p><p>此時的部隊已由原駐軍廣東湛江搬遷到了廣西桂林全州縣,機關及電臺就在咸水公社。</p> <p>部隊在全州期間,除了正常的軍訓,就是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主要是種花生。</p> <p>(電臺戰友贈送的紀念照)</p><p><br></p><p>作為新兵報務員,獨立上機工作(執勤)前的漫長報務訓練和上機實習才剛剛開始。</p><p><br></p><p>因為一名合格的報務員,沒有兩年以上的訓練跟班是無法獨立工作的。</p><p><br></p><p>也正因此,報務員的淘汰率很高,從初學到2一3年后改行的均有不少。</p> <p>(我任臺長后和臺里的戰友以及其他領導合影)</p><p><br></p><p>1970年3月,為響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加強"三線“建設的號召,隨著軍委的一聲令下,由原駐廣西的96兵站為基礎,組建了襄樊基地兵站,我也隨部隊一起調到了湖北襄樊(現改為襄陽)市。</p><p><br></p><p>到達襄樊市,部隊機關住進了70年代襄樊市剛建好尚未投入使用的最高層建筑(五層)——襄江商場。</p><p><br></p><p>警通連則住距機關200多米遠的市財校。</p><p>我們電臺的全員自然成為這個新組建的師級后勤兵站機關直屬警衛通信連的一部分。</p><p><br></p><p>警通連是個由警衛、有線通信、無線通信以及通訊設備修理、炊事班等組成的一個連隊,擔負著機關及首長的安全警衛和通訊指揮工作。</p> <p>在軍營里,每天重復的就是學習、訓練、執勤(值班)。作為一名報務員,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輪流參加不間斷的24小時值班,是鐵打不變的事。</p> <p>電臺的執班室(包括話務總機室)安排在兵站機關里,以便于與負責譯電工作的機要科及司令部等上級部門的聯系。</p><p><br></p><p>每當值了夜班,第二天就可以補休半天,這種不規律的生活,成了我當時的主旋律。</p><p><br></p><p>也因為如此,我們電臺兵(還有話務女兵們)成了與連隊其他戰友格格不入的小團體(因為值班的、輪休的人員不能參加連隊的正常學習與訓練等活動)。</p> <p>值班期間,就是在報房里全神貫注地收聽無線電波、敲擊電鍵或抄寫數碼電報。</p><p><br></p><p>將一份份文件轉為摩爾斯電碼,或從空中接收電波,將電碼變成一組組的數字。</p><p><br></p><p>當報務員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報務技術外,還要有強烈的責任心。</p> <p>1970年10月,剛滿18歲的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p><p><br></p><p>1971年6月我被提拔為排級干部報務員,穿上了四個兜的令人羨慕的干部裝。</p><p><br></p><p>1971年11月,再被提撥為三個電臺中最年輕的電臺臺長。</p> <p>在襄樊駐軍間,我所在的警通連,曾經數次搬遷住地。</p> <p>又到了一個老兵退伍的季節,老兵離別在即,來一張合影留念,留下那朝夕相處的瞬間。</p> <p>1971年2月,我被指派到武漢軍區后勤部教導隊(武漢市漢口趙家條)新兵報務訓練隊擔任班長、助理教員。</p><p><br></p><p>學員們都來自武漢軍區后勤部所轄的通信站、船舶大隊、以及如我所在的襄樊基地兵站等數個師一級的單位。</p><p><br></p><p>這是報訓隊的畢業留影。</p> <p class="ql-block">陳正鮮教員</p> <p>這批學員當中,他們回到各自的單位后,有的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有的多年改行或調動后成為部隊的優秀代表。</p> <p>1972年帶領臺里人員,在湖北光化縣執行野戰通信訓練任務。</p> <p>(1972年電臺人員集體照)</p><p><br></p><p>1973年,部隊再次搬遷到襄北(距市區50多公里)的新建駐地。</p> <p>在這里,寬闊的一望無際的農場用地為連隊開建菜園,解決伙食自給提供了條件,也為戰友們的業余生活,增添了勞動的樂趣。</p> <p>1973年在河南洛陽第54軍報務干部訓練隊參加培訓。</p> <p>(這是1974年第一次回家探親時在鐘山縣城的照片)</p> <h3>在大哥大嫂工作的蒼梧縣沙頭鎮和大哥大嫂留影。</h3> <p>途徑廣州,在高樓大廈前留個影。</p> <p>報務員平時的訓練相對于警衛和有線通信戰友要輕松許多。可實戰演練時,徒步背著沉重的、數十斤重的鐵疙瘩(電臺設備),幾乎讓人負重到極限。</p><p>堅苦的演練和勝利的戰果會讓人永生難忘。</p> <p>(部隊野戰拉練時的照片)</p> <p>1976年初,在河南新鄉市沁陽縣三王莊公社接新兵,并在新兵連當任排長。</p><p><br></p><p>作為一名以室內工作為主的技術干部,有機會獨立到地方接兵,并擔任新兵排長,帶領新兵戰士學習、操練軍事科目,給了我極大的鍛煉。</p><p><br></p><p>這是和我接的新兵合影,遺憾的是,有的姓名已記不起來了。</p> <p>1978年6月,我再次被指派到武漢黃陂橫店,擔任軍區后勤新兵報訓隊擔任教員。兩個多月之后的8月,因老報務員集訓隊需要,又改到老兵集訓隊擔任教員。</p> <p>1979年,部隊搬遷回襄樊市區新建軍營,之后一直到1985年軍改歸屬總后勤部的武漢基地,并駐軍武漢市(那時我已離開部隊)。</p><p><br></p><p>1979年2月,我調到上級分部(由原番號襄樊基地兵站易名為36分部)司令部通訊科擔任參謀,分管科里的無線通信工作,這是個基層通信干部羨慕的崗位。</p> <p>(通訊科張建中參謀轉業前,全科人員及武后通訊科兩位領導的留影)</p><p><br></p><p>作為分管無線通訊工作的參謀,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每年做好上一年無線通訊工作的執勤、訓練總結,及下一年的執勤、訓練計劃方案,同時做好督促檢查落實。</p> <p>這是擔任參謀期間,組織、管理并兼任教員的一次36分部所屬報務員集訓結業合影。</p> <p>十多年的軍營生活,多位由鐘山、富川、蒼梧縣一起入伍的老鄉戰友的相互關心、關照,同樣讓我永生難忘,老鄉們不僅豐富了我的軍營業余生活,也給自已的成長成熟增添了正能量。 </p> <p>憑著良好的技術和永不服輸的實干精神,我在報務訓練和比賽中曾得過無數次獎勵和榮譽。</p><p><br></p><p>這是其中一次獎品——相冊(當時部隊尚未恢復大比武,也不發獎狀,只發給一個相冊并寫上幾個字。</p> <p>在部隊,我先后當過戰士報務員、干部報務員、電臺臺長、通訊參謀,入了團、入了黨,當上了一名正連職軍官(79年軍改定職),實現了由學生到戰士、由戰士到軍官的轉變。</p> <p>在這十幾年中,得到了歷任警通連、通訊科領導的關心、教育,得到戰友們的支持和幫助,正是有了他們的關心、教育和幫助,才有了我的今天。</p><p>值此,真誠的感謝他們!感恩在我的軍旅生涯中每一個相遇的人!</p><p><br></p><p>他們當中,第一任連長陳偉平、第一任指導員楊楚年,以及林再茂、向登柏等連隊首長,通訊科郭專卿科長等領導,我將永遠記住他們!</p> <p>由于1980年6月結婚后,妻子在梧州市工作,加上自已的思鄉情結,于1981年第四批干部轉業前,主動提出轉業申請,獲領導批準,確定退出現役。</p> <p>1981年7月至12月參加轉業干部政法學習班學習。</p> <h3>“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改變不了的規律。1982年1月,我帶著不舍和眷戀離開了軍營,脫下了心儀的軍裝,轉業到地方工作。</h3> <h3>轉業后,我長時間在政法部門工作,并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始終保持著軍人本色。</h3> <p>(陪同回廣西的戰友董萬瑞到南寧看望在邕的老領導戰友)</p><p><br></p><p>雨過云煙的軍旅生活,成了我永久的回憶,如今盡管離開部隊數十年,但緊張火熱的軍營生活,時時還會出現在我的腦海。</p> <p>(2000年出差武漢與在漢的部分戰友相聚留影)</p> <p>我的軍旅生涯持續了13年,從16歲到28歲,</p><p>軍旅陪伴我走過了人生旅途當中最美好的一段里程。</p><p>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懷念軍旅生涯中的點點滴滴。</p><p>特別是一些戰友因病已離世,更加讓我懷念。</p> <p>如是,尋找多年失聯的戰友、參加戰友聚合、與戰友一起旅游,成了一種新的精神追求。</p> <p>近數年來,參與策劃、組織、實施警通連、以及電臺的戰友聯誼會數次,并取得圓滿成功。</p> <p>這是2013年在襄陽市舉辦的第一屆警通連戰友聯誼會合影。</p> <h3>電臺戰友于2016年在湖北宜昌聚會留影。</h3> <p>這是2015年11月,在擔任警通連第二屆老戰友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并在柳州市有近200人參加的戰友聯誼大會上主持會議。</p> <p>2015年5月,警通連第二次戰友聯誼會在柳州舉行期間合影</p> <p>2016年,與老連長陳偉平等戰友相約,到四川宜賓屈輝明戰友的農家樂小住,并在周邊游玩。</p> <p>這是2017年11月,擔任第三屆警通連戰友聯誼會會長,在江西撫州舉行聯誼時的講話和合影。</p> <p>軍旅歲月就像一首讓人回味無窮的歌,它將永久激蕩著我人生的每一寸空間,我為自己曾經是一名軍人而感到自豪。</p><p><br></p><p>正值我從軍50周年之際,僅以此篇記錄我這段流金溢彩的軍旅生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鱼台县|
平安县|
榆社县|
周宁县|
天镇县|
尉氏县|
梅州市|
云龙县|
鱼台县|
潍坊市|
潜江市|
运城市|
唐河县|
饶平县|
博罗县|
斗六市|
兴宁市|
斗六市|
庄浪县|
柘荣县|
克东县|
当阳市|
汉寿县|
什邡市|
马尔康县|
台北县|
二手房|
孙吴县|
松江区|
长丰县|
延津县|
三门峡市|
松阳县|
平泉县|
鲜城|
文水县|
任丘市|
井研县|
宁津县|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