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清風(fēng)徐來</p> <p>圖片:選自網(wǎng)絡(luò)(除六張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已經(jīng)整整五十年了,為了回憶和重溫當(dāng)年的知青歲月,我寫這篇文章把我們當(dāng)年上山下鄉(xiāng)插隊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了解一下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是怎樣吃苦耐勞在鄉(xiāng)下度過我們的青春的。讓他們知道這個時代的他們比起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來真的是很幸運太幸福了。</span></p> 第一節(jié):夢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興許是在美篇上看了很多知青朋友寫的回憶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文章,前天晚上竟然做了一個夢,夢到我回到了三棵樹,三棵樹是我下鄉(xiāng)當(dāng)知青插隊的地方。我夢到了孔隊長,指導(dǎo)員,還有趙四爺、三嫂和很多鄉(xiāng)親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沒想到在夢中還那么清晰,我從夢里醒來已是凌晨四點半,夢里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dāng)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往事象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閃現(xiàn)出來,我就再也睡不著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十年前當(dāng)知青的往事在惱海里象翻篇一樣,一頁一頁的翻開了。我原來并沒有打算寫這篇文章,因為有很多知青朋友已寫了很多回憶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文章了。即然記憶的閘門已打開,往事又一頁一頁的翻開,加上知青的經(jīng)歷也各有不同,我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重溫一下我的知青歲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0年前毛主席發(fā)出了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的號召,1968年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的高潮,全國2000多萬知青響應(yīng)毛主席的號召,義無反顧的到農(nóng)村去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說是知識青年其實就是從初一到高三的學(xué)生,當(dāng)時從初一到高三的學(xué)生(除了有病,醫(yī)院有證明不能上山下鄉(xiāng)的)全部由政府把我們分配到各個公社或者農(nóng)場去。1968年底我們的城市戶口也被遷到了農(nóng)村,我們也從城里人變成了農(nóng)村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9年1月11日早上我們當(dāng)?shù)卣匍_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歡送會,歡送會結(jié)束后我們就告別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背起背包到農(nóng)村去開始了我們上山下鄉(xiāng)插隊的知青生活。</span></p> '第二節(jié):三棵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9年1月11月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那天寒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歡送會結(jié)束后,我們背著沉重的行李到政府給我們分配的公社去報到。我當(dāng)時被分到了土城公社,公社又把我們分到各個大隊,當(dāng)時的公社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大隊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村,在由大隊把我們分到各個生產(chǎn)小隊(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組),我和另外一個女同學(xué)分在了一個生產(chǎn)小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個地方叫三棵樹,倒不是那里只有三棵樹,三棵樹的由來我們不得而知,反正大家就叫它三棵樹。到了三棵樹天都快黑了,寒風(fēng)刺骨,下著雪路又滑,我們背著行李又冷又餓,生產(chǎn)隊的孔隊長帶著我們一家一家去問,看誰家能把房子借我們住一晚,可是沒有一家人愿接納我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看天色已晚,這時孔隊長想起了隊里的牛廄,牛廄上面用圓木和木板搭了一層用來堆牛飼料和稻草,孔隊長對我們說:今天天已經(jīng)快黑了,你們先在牛廄上面住一晚,明天我會想辦法給你們找房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隊長把兩梱草鋪在了牛廄上面的木板上面,又叫我們把行李鋪在草上,就這樣當(dāng)晚的住宿問題總算解決了。天也已經(jīng)黑了,天氣越來越冷,我們肚子也餓得咕嚕咕嚕的叫,我們坐在牛廄上面想起了自已溫暖的家,想起了媽媽做的飯菜,眼淚不由自主的嘩啦啦的流了下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時我們只有十六、七歲,從沒離開過家,也沒離開過父母,一下子到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冷又餓,沒人疼沒人愛,到了晚上還沒有飯吃,我們那里經(jīng)歷過這些,越想越傷心,越想越難過,眼淚也就不停的流。</span></p> 第三節(jié):安頓下來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在我們傷心的時侯孔隊長和他媳婦給我們送來了一鍋米飯,還有一小盤炒臘肉和一盤土豆絲。這在當(dāng)時可是最好的飯菜了,那時的肉是何等的精貴,就是城里人也很難吃上這樣的飯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么好的飯菜恐怕孔隊長他們家也舍不得吃,卻把它拿來給我們吃,我們當(dāng)時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孔隊長對我們說:娃娃們快吃吧!都餓了一天了,我們對孔隊長二口子千恩萬謝,狼吞虎咽的吃完了我們?nèi)松凶铍y以忘記的一頓晚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吃完了孔隊長送來的飯菜,天巳經(jīng)很晚了,估計有晚上九點半左右,由于太疲憊我們倒在臭哄哄的牛廄上面呼呼呼的睡著了,連牛的叫聲都沒把我們吵醒,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九點鐘才醒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天孔隊長叫我們把行李從牛廄上面拿下來,他說他已經(jīng)和指導(dǎo)員商量過了,決定把生產(chǎn)隊的保管室借給我們住。他已經(jīng)叫人把房子騰出來了,叫我們自已去打掃一下把行李拿過去,我們聽了很高興,終于有房子住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花了二個多小時的時間把房子打掃干凈,孔隊長又叫人用磚頭和木板為我們搭了二張床,隊里又借了一張很陳舊的條桌給我們,又為我們挖了一個火塘,我們在這里總算有了一個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隊長還告訴我們,我們今年剛來,糧食還是由政府供應(yīng)我們,叫我們?nèi)ス绲募Z管所去把糧食買回來,在到集上去買點菜回來,就可以自已做飯吃了。隊里已經(jīng)給我們準(zhǔn)備了柴火,放我們二天假去準(zhǔn)備,二天過后就要和他們一起出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隊長把我們安頓好后又對我們說,你們以后憑你們掙的工分分糧食和分紅,你們的工分每天六分,掙的工分多就能多分糧食多分錢,工分少就少分,就這樣我們正式成了三棵樹的農(nóng)民。</span></p> 第四節(jié):學(xué)做農(nóng)活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第一天下地干的活是翻地,用鋤頭把土挖了翻上來用鋤頭打碎,土地就不板結(jié)就松軟透氣了,我們從沒干過農(nóng)活連鋤頭都不會用,鋤頭不聽使喚幾次都差點挖到腳背上,才干了一天就滿手血泡,渾身腰酸背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這里的鄉(xiāng)親們對我們很好,叫我們別著急慢慢干,多干幾天就會了。那時農(nóng)村都興吃晌午飯,每家都是玉米粑粑和洋芋之類的,我們不會做粑粑,也沒有洋芋就沒帶晌午飯,鄉(xiāng)親們看到我們沒帶晌午飯,就這人送我們二個洋芋,那人送我們一個粑粑。</span></p> <p>出工的時候?qū)iT有人負(fù)責(zé)挑水到地里給大家喝,因為怕挖地的時候把土塊弄到木桶里,有人就用包頭的方巾或者衣服蓋住水桶。我們用木瓢到桶里打水喝,看到水桶里竟然漂著幾個虱子,我們嚇得水也不敢喝了。</p><p><br></p><p>可是我們看到這些大叔大嬸們打起水來用嘴在瓢里吹了一下,就咕都咕都的把水喝下去了。到底虱子吹出去沒有,我們就不知道了。后來我們就叫家里人給我們帶了個軍用水壺來,出工的時候自己帶水喝。</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農(nóng)村人衛(wèi)生條件差,很容易長虱子,虱子就躲在衣縫里,長在頭發(fā)上,所以衣服和頭巾上的虱子經(jīng)常會掉進(jìn)水桶里,我們覺得很臟,但他們一點也不覺得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經(jīng)常看到村子里的很多男人脫下衣服在太陽底下找虱子。現(xiàn)在日子好了衛(wèi)生條件也好了,虱子都已經(jīng)絕種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恐怕連虱子是什么,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每天放工回來要自已生火做飯,剛開始大家都不會做,火也生不著,因為我們燒的是濕柴炭(褐煤),所以很難生著火,經(jīng)常一屋子弄得煙熏火燎的連眼睛都睜不開。免強把火生著了又不會蒸包谷飯,我們每天回來又累又餓,就用清水煮玉米糊糊吃,還煮得生一頓熟一頓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時我們沒有油也沒有萊,我們就抓一把生黃豆在鍋里炒熟了,就用它下著玉米糊糊吃。住在我們隔壁的一個婦女大家叫她三嫂,看我們不會生火也不會做飯,就來教我們怎樣生火,怎樣把玉米面蒸成玉米飯,又教我們做酸菜咸菜,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們學(xué)會了蒸包谷飯,做粑粑,還學(xué)會了做酸菜咸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嫂對我們很好,她家有什么好吃的她經(jīng)常會送些給我們,我們和三嫂也成了好朋友。后來我們又慢慢的學(xué)會了各種農(nóng)活,挑糞、鋤草、種地、插秧、割谷子,打包谷,修堤筑壩,我們什么都學(xué)會了,兩只手也磨得滿是老繭,皮膚也曬黑了,成了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span></p> 第五節(jié):盼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農(nóng)村生活很枯燥也很辛苦,我們每天干完活回到家都累得不想動了,有時飯也懶得做,倒頭就睡。就這樣我們一天一天的熬著,盼著哪一天我們能回到城里,回到父母身邊。生產(chǎn)隊開會是我們最高興的,因為不用到地里干活了,可以休息一下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隊里每次開會都是由指導(dǎo)員帶著學(xué)習(xí)和講話,他文化不高,講話總是東扯西拉,牛頭不對馬嘴的。那時講政治學(xué)習(xí)馬列主義,批判赫魯曉夫,他把赫魯曉夫披著馬列主義外衣這句話,理解為赫魯曉夫不要臉,把馬克思、列寧的大衣拿去穿著就不還了,所以赫魯曉夫是披著馬列主義外衣的壞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聽到他一本正經(jīng)的講,我們覺得很好笑就偷偷的蒙著嘴差點笑出聲來,但他卻很認(rèn)真還以為自已講得很好。指導(dǎo)員雖然文化不高,但人很善良他和孔隊長一樣對我們都很好,從不為難我們,我們非常感激他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每天干活很累,還經(jīng)常吃不飽飯,一個月也難得吃一次肉,記得有一次生產(chǎn)隊的一匹馬死了,隊里就把它殺了,把馬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塊的分給每家每戶,我們知青隊里照顧,給我們每人都分了一小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分到這點馬肉自已也舍不得吃,就把它送到家里去,我媽看到我把肉送回家眼淚就掉下來了,對我說:這點肉為什么不留著自己吃,還跑這么遠(yuǎn)送回來給家里吃,說著心疼的把我摟在懷里,晚上媽媽把馬肉炒了給我們幾個孩子吃,媽媽一口都沒吃,我們給媽媽夾了點肉,媽媽又放到我們的碗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剛到生產(chǎn)隊的時侯,隊里也給我們每人分了一小塊自留地種菜種糧食,我的這一小塊地靠近村里一個叫趙四爺?shù)牡亍S幸惶煳蚁肴サ乩锓N點包谷,可是我一看我的地里巳經(jīng)長出了包谷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dāng)時我以為是誰偷種了我的地,我就去問趙四爺看沒看到誰種我的地了,趙四爺說是他幫我種的包谷。因為他看我們才到農(nóng)村來,又是女孩子,我的地也就是一小塊,就順便幫我點上了包谷,叫我不用管等包谷成熟了只管去地里收包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的村民大多數(shù)都很純樸也很善良,當(dāng)然也有少數(shù)人把我們當(dāng)成是到鄉(xiāng)下來勞改的,對我們不太友好,還會說些難聽的話。我前面提到的三嫂、趙四爺、孔隊長、指導(dǎo)員,以及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親們,都不歧視我們,對我們很好,我們遇到什么難事他們都會幫助我們,要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的日子就更難熬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當(dāng)知青的日子里,最盼望最幸福的事就是家里人到鄉(xiāng)下來看望自己,每當(dāng)看到其它知青的家長們 帶著好吃的東西來看望他們和他們有說有笑的時候,卻是我最孤獨,最失望,最難過的時侯。</span></p><p><br></p><p>因為我的父親在我上初中的時侯就死了,我當(dāng)知青下鄉(xiāng)那年十六歲,妹妹九歲,弟弟才五歲。母親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顧二個弟妹,非常的辛苦,因此很少有時間到鄉(xiāng)下來看望我。</p><p><br></p><p>我也心疼母親,理解母親沒來看我的苦衷,我知道母親雖沒經(jīng)常來看我,但她無時無刻不牽掛著我,可是每當(dāng)看到別人的父母來看望她們的時候,我的心里還是有點失落感。</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年多的農(nóng)村生活,我們成天就是田間地頭,頭頂烈日勞作耕耘,日出而作,曰落而歸,在烈日下?lián)]灑著我們青春的汗水,度過我們的蹉跎歲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農(nóng)村生活又苦又累,伙食也很差,吃的也沒有什么營養(yǎng),因為那時侯國家也處于困難時期,城里人都是每個月供應(yīng)一斤肉和四兩油,還半夜就要排隊去買,如果誰買到的是肥肉就會很高興,因為肥肉油水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在農(nóng)村一切都要靠自己,糧食要自己掙工分才能分到,肉,油要靠自己養(yǎng)豬,憑我們的條件也養(yǎng)不起豬,因此肉和油都沒有,吃的都是酸菜洋芋,水煮白菜。由于缺油水加上體力勞動,我們的飯量都很大,有時糧食也不夠吃要靠家里接濟(jì)。</span></p> 第六節(jié):堅持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艱苦而枯燥乏味的農(nóng)村生活,讓我們感到很苦惱很壓抑,有時覺得快崩潰了,真想一走了之回到父母身邊去,但一想回去我們連城市戶口都沒有,也就沒有糧食供應(yīng),回去只有吃家里人的糧食,豈不是搶父母兄弟姐妹的飯碗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到這些也打消了回去的念頭,決定不管多苦多難也要咬咬牙堅持下來。在這蹉跎歲月里,我們除了生活上的艱苦,身體上的勞累,還有精神上的空虛寂寞。那個時候沒有書讀,沒有報看,更沒什么娛樂活動和娛樂設(shè)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當(dāng)夜幕降臨的時候,四周一片漆黑,在那無數(shù)個的不眠之夜里,陪伴我們的除了田地里的蛙鳴聲,鄰居家的狗叫聲,就是那盞昏暗的小油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dāng)我們最苦悶的時候,我們就去找找其他生產(chǎn)隊的知青們,大家在一起聊聊天說說心里話,也順便打聽一下有沒有知青返城的好消息。有時大家在一起也打打撲克唱唱歌苦中作樂一下,以排解一下心里的煩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鄉(xiāng)下這三年多的知青歲月里,我們把青春的淚水和汗水都灑在了這片土地上,我們在這里苦過、累過、哭過、笑過,漸漸的也把我們磨練得成熟起來了。我們苦苦的等,慢慢的盼,1971年9月終于等到了好消息,知青可以返城了,就這樣我們一批一批的回到了城里分配了工作,離開了三棵樹。</span></p> 第七節(jié):尋找過去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回城后被分在機械廠機修車間當(dāng)了一名車工,機修車間的工作確實很忙,每天都是三班倒。后來又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忙得不可開交。有時很想回三棵樹去看看,但一直沒有時間,所以幾十年了我都沒有去過三棵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42年后也就是八年前,我曾經(jīng)去過三棵樹,想去看看我們曾經(jīng)灑下過淚水和汗水生活了三年多的地方,想去看看那里的老鄉(xiāng)。可是42年了農(nóng)村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那里建了很多很多的房子,原來的村子早已變了模樣找不到了,也沒有看到一個認(rèn)識我們的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想看看我們當(dāng)年住過的房子但根本找不到了,可能早已被拆除了。我向很多人問起當(dāng)年知青住過的房子現(xiàn)在還在不在,他們說不知道什么知青,也不知道知青住的房子。我們問起孔隊長,指導(dǎo)員,趙四爺?shù)纫恍┤说拿郑麄冎溃f這是誰誰誰的爺爺奶奶,已經(jīng)去世很多年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關(guān)于知青的事他們不清楚,他們說可能他們的父母有一些印象。我問了幾句人家有事就匆忙走了,我也不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所以找他們的父母打聽的事,也只好作罷了。</span></p> <p>我們插隊的那個小村子原來沒有幾戶人家,現(xiàn)在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我們一直在那里轉(zhuǎn)悠了二個多小時,都沒碰上一個認(rèn)識我們的人,由于還要忙著趕路回城去,所以只好遺憾的走了,沒能看到當(dāng)年住過的房子,也沒看到一個認(rèn)識我們的鄉(xiāng)親。</p><p><br></p><p>知青生活的經(jīng)歷是刻骨銘心的,只有當(dāng)過知青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其中的各種酸甜苦辣。如今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但我們對這段經(jīng)歷卻是終身難忘的。</p> <p>后記</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艱苦難忘的知青歲月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過很多的磨難。少年時經(jīng)歷過三年困難時期沒有吃的餓過飯,青年時期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接著又經(jīng)歷了上山下鄉(xiāng)。廣大知青回城參加工作后又經(jīng)歷了晚婚晚育和計劃生育,中年時期在企業(yè)工作的知青們又經(jīng)歷了企業(yè)改制和下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多在企業(yè)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知青又被下崗失去了工作,為了生活他們只好到處去打工和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還有的僅靠低保維持一家人的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知青們都沒有向命運低頭,都能勇敢面對,克服困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有很多知青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努力拼搏,成為了優(yōu)秀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企業(yè)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這一代人是最勤勞,最勇敢,最堅強的一代人,也是對國家最忠誠的一代人。廣大知青們不管是在什么崗位,工作都是勤勤懇懇,競競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為了祖國的發(fā)展和建設(shè)貢獻(xiàn)了自己的力量,有很多的知青成了這個時代的楷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這一代人和共和國同年歲,我們共同見證了祖國怎樣從當(dāng)初的一窮二白發(fā)展成為一個繁榮昌盛,舉世矚目的強國大國。這當(dāng)中有全國人民的努力,也有我們知青的參與和付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yōu)閲业陌l(fā)展和建設(shè)付出了我們的青春年華,我們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人民。如今我們這一代人雖然都已經(jīng)老了。但我們是堅強的一代人,是值得驕傲的一代人,因為我們共同的名字叫知青。</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青川县|
普兰县|
苍溪县|
抚远县|
乡宁县|
驻马店市|
弋阳县|
山丹县|
河北省|
莱西市|
额敏县|
涪陵区|
巩留县|
乌什县|
运城市|
青浦区|
金乡县|
六盘水市|
库伦旗|
桐庐县|
永春县|
广昌县|
雷山县|
望谟县|
绿春县|
安龙县|
信丰县|
海阳市|
东丽区|
丰宁|
旬邑县|
宜君县|
巴塘县|
晴隆县|
邵武市|
阿图什市|
湾仔区|
凯里市|
桐庐县|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