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8號,恰逢農歷二月初二。早餐前后,各自在周邊溜達,感受鄉村早晨的清爽與寧靜,出發前,所有37(差一位38)位女性隊友集體合影,以滋紀念。8點準時出發,離開江西上饒所屬的婺源江嶺,直奔安徽黃山所屬的黟縣西遞。</h3><h3> 本來在江嶺以北有一個高速出口,如果從黃山或西遞過來,可以直接到江嶺,但此出口能下不能上,我們還得返回江灣的出入口上高速。從江嶺沿一條小河順流而下,對岸有一個村落,也很有看頭。頭一天路過時就有大巴與私家車逗留拍照。路過時,我讓司機小杜稍作停留,下車拍了兩張照片,可惜位置與光線都不太理想。總共113公里的路,上了高速后,轉瞬即到。</h3> <h3> 拐入西遞的路,也大為改觀,景區入口整修一新。上次來西遞,13位隊友中選擇在臨公路的街道、田地游覽、拍照。只有部分人買票進入。即便進入景區內,也是跟隨一幫寫生的美術院校學子,在對面山坡與油菜花田游覽拍照,并沒有進入村落內部。因此,這次進入,對我個人的內心,還是頗為震撼。</h3><h3> 西遞,位于安徽省南部,距黃山風景區僅供參考41公里。她建于北宋皇佑年間,已有930余年歷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頃,大小街巷有99條之多。</h3><h3> 西遞鎮村前的牌樓始建于宋,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重建。這座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邊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因此曾被稱為西川。后因古代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h3> <h3> 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將子女改為胡姓,此為安徽“李改胡”之淵源。</h3><h3> 唐朝末年,節度使逼宮,唐昭宗將兒子托付給胡姓朝臣胡清,胡清將昭宗之子帶回安徽婺源老家,隱姓埋名,改稱胡昌翼。多年后,胡昌翼中了明經科進士,為了與當地其他胡姓區別開來,后人從此將胡昌翼一脈稱作明經胡氏。胡昌翼生有三子,長子胡延政一支遷績溪,次子胡延賓一支遷歙縣,三子胡延臻一支遷黟縣西遞。胡清被明經胡氏尊為義祖。</h3><h3> (如此看來這安徽明經胡氏與甘肅還有著關系,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祖籍即是隴西)。</h3><h3> 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后,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里有大約600家華麗的住宅。</h3> <h3> 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筑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為臨街亭閣式建筑,原用于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h3><h3> 西遞保存的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目前整理開放的有凌云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大多為國內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筑藝術之典范。</h3> <h3> 我所看到的敬愛堂,規模宏大,原為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門為祭祀大廳,廳分上、下庭,左右分設廊屋,下庭的兩根數米高的黟縣青石柱,雄偉壯觀,堪比州府署衙。舉首環顧,對聯楹柱,特別是梁檁音懸掛著“天恩重沐”、“上國琳瑯”、“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塊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當年的榮耀。</h3><h3> 多數老屋的主人早已舉家外遷。游覽中,遇見一院老宅,就是現主人在20多年前花8萬元買下的。也有個別一直被老戶主人沿用居住,但乍一看,有些破落戶的感覺。世事滄桑,命運吊詭,人世間還真沒有不散的宴席。</h3><h3> 村落對面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一個觀景臺,登上觀景臺,可以一覽整個古村落的全貌。</h3><h3> 午飯時間到了,我喚來司機小杜,就在牌坊旁的面館要了當地口味的面條用以果腹。全體隊友按時回到大巴上后,繼續前往20公里外的宏村。</h3> <h3> </h3> <h3> 從西遞到宏村,正好經過黟縣縣城。我們便找個可以停車的地方,順便去找賓館。雖然宏村也聯系了一家,但由于縣城這家有70元的價格優勢,最后還是確定住縣城。離開縣城后,我就一直注意三年前住過的小客棧以及那家號稱上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的飯莊——徽州味道(回家后查名片,主廚叫葉新偉),可連一點痕跡都沒發現,想必是搬遷到別處了。沒發現“徽州味道”,倒是發現了路右邊的賽金花故居。</h3><h3> 細雨蒙蒙,到達宏村停車場,由于地勢開闊,宏村的變化似乎更大,大巴停車場還是水邊的沙石停車場,但小車停車場似乎增加了數倍。景區入口處還是那樣,進了入口,便是最具宏村符號的那片被稱為南湖的水塘與拱橋。這是誕生過無數畫家與攝影家的地方,也是宏村最美、最浪漫的場景之一。</h3> <h3> 宏村,現為鎮級建制,古稱弘村,為徽州另一大姓汪氏聚居地之一。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幾經搬遷,他們終于在雷岡山下,找到了一處與祖先遺言中相似的安居樂業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東西兩條河流環抱左右,在祖先的遺夢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澤子孫的保證。于是,女主人胡氏拍板決定,在此建十三間房為宅,此為宏村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作為程朱理學發祥地的徽州也達到了極盛時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營商者大增,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資金財富,為光宗耀祖,紛紛在家鄉購田置屋,修橋鋪路。</h3><h3> 見我們團隊人多,便有義務講解員跟隨,領我們游覽、參觀幾處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與景點。在講解過程中,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有了新的認識:大多民居不設窗戶,天井也稱名堂,既用來聚集雨水(水為財,聚水即聚財),更用來采光。越是大戶人家,天井越開闊,名堂越大,所謂有“名堂”,即有實力,有情況;反之,則沒實力,沒情況。</h3> <h3> 明仁宗洪熙元年至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宏村以“東土道制(龍排廟)、南土水制(紅楊、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觀音亭)”為水口布局(風水屏障)。營建了樂敘堂、太子廟、正義堂等祠堂、廟宇,宏村逐漸形成了以血緣、地緣關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清康熙元年至清宣統三年,宏村南湖書院,樹人堂、三立堂、樂賢堂、承志堂等大型書院、宅第相繼修建。1949年至1982年,黟縣人民政府對宏村的祠堂、廟宇、書院和承志堂收為國有,采取統一的管理、保護。</h3><h3><br></h3> <h3> 比起西遞老屋的宏大,宏村的建筑反倒顯得小巧靈秀。有人對宏村與西遞有這么一句話總結:“宏村是畫,西遞是書。”說的是西遞需要用心閱讀,而宏村更多需要眼睛來欣賞。西遞有的是人文的厚重,而宏村則更多是一種畫面感與商業人氣。在宏村,也有更多裝飾古樸,各具千秋的民居客棧。上次在宏村,加了一汪姓客棧主人的微信,讓我有機會不斷看到宏村不同季節的景色。</h3><h3> 宏村的主要景點有:南湖春曉,書院誦讀,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宏村的水系很有講究,幾乎每一天巷子都有溝渠。第一次到宏村就讓人記住了,逆水而行為進村,順水而行為出村。據說當年汪家的女主人胡氏,把新建的村莊規劃為一個牛形村落:鑿清泉為池塘,引西溪水為補充,把泉水擴大為“月沼”,成為想象中的牛胃,通過二個出水口,建成縱橫交織,長達1300余米的上水圳(天邊水溝稱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戶戶,水圳被稱為“牛腸”,水圳的水經過使用之后,全部匯聚到村南被稱為“牛肚”的南湖。</h3> <h3> 游覽中,又下起小雨。由于背靠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宏村的多雨,又讓我們遇上。大約4:30,出景區,在入口處標有“宏村”的巨石旁拍照留影后,返回縣城家樂居賓館居住,籌備晚上的三八節、二月二聚會。賓館老板倒也實在,給大家提前打開空調,預熱房間。</h3><h3> 賓館是一個四合院,臨街是普通的四層樓房,沒有電梯,倒也干凈。我和遠山的的靠樓梯的二樓住房呈不規則狀,院子里是磚木結構的平房,古香古色,有江南庭院的感覺。</h3><h3> 晚上的聚會,連同司機小杜,49人悉數參加。那天既是龍抬頭的男神節,也是女神的三八節,可謂龍鳳呈祥。先是男士們發了許多紅包,接著女士們也發了許多紅包。除了統一喝酒店提供的白酒外,上午在西遞,坦然還特意為女士買了兩提米酒。聚餐的氛圍與場景,有時候也是團隊旅行的重要內容之一。</h3><h3> (此篇因在西遞宏村所拍照片有限,故借用幾張三年前3月底拍的,特此說明)</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澳门|
青州市|
肃北|
离岛区|
亳州市|
金华市|
澄江县|
武冈市|
崇仁县|
甘洛县|
蓬莱市|
新郑市|
桑植县|
安平县|
郧西县|
休宁县|
格尔木市|
屏东市|
吴江市|
东辽县|
开远市|
子长县|
泽普县|
保亭|
乡城县|
聂拉木县|
绿春县|
吉木乃县|
黎平县|
临汾市|
洪泽县|
常山县|
定边县|
富宁县|
武川县|
闸北区|
延川县|
新沂市|
台南县|
汾西县|